《傅山的世界》经典读后感有感
《傅山的世界》是一本由白谦慎著作,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75.00元,页数:35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2018年年头读完的第一本书,此前比较痛快地读完两本白谦慎的书。 像在读一本武功秘籍,白谦慎也是段子手,他写道傅青主在一段跋语中很得瑟注明:老子就造字了,咋地! 取法篆隶,追本溯源。
●确实有意思,就是内文用纸、印刷还是太差,刘德华说:今时今日艺术书制作成这样的水平显然已经不够了,我读的还是精装本。
●这样的书我给五星。它不仅让我认识了一个人,还使我认识了一门艺术,乃至一个时代。
●通过对傅山一人全方位的研究,展示了碑学的起源,读完感觉对书法算有了些基本概念。详细的sidenote真是感人,中国艺术史乃至普通历史学者做学问能如此扎实着实罕见,让人惭愧不已…
●宁丑毋媚,宁拙毋巧,宁支离勿轻滑,宁率直毋安排。 摇滚要先学会。 由熟到生。
●书法小白,对晚明的文化和书法有了初步的认识,也突然加深了理解了张岱文字下的晚明时代,傅山的为人与一生,可叹可敬,借此也触摸到晚明诸儒老的离愁与遗恨。
●了解傅山很好的一本书
三联新版“精装”白谦慎《傅山的世界》是一本伪精装,内中没有彩页,装订也颇不得法,一入手便有脱胶的现象,排版也欠疏朗,纸质也非常一般,和张充和那册没法比,实在有负精装的外表。
而注释文字,是小六还是七号字?又放在侧边,搞得整个页面密密麻麻,还不如放底下脚注。
《傅山的世界》读后感(二):傅山的世界即明清之变革时代
傅山身处明清鼎革之变,其内心世界充满了身份的自我重审以及异族统治的屈愤。傅山的世界并不是一个可以选择的风格世界,而是十七世纪的语境落在个体上的应变。傅山遗民的身份,在清代显示特有的尴尬,明遗民仕清官员的多重心里也在与傅山的交往(通常是对傅山的照顾和帮助)实现自己对大明的继续留恋。我们很难去以政治立场来断定傅山审美从舒妍流便的赵字到雄宏庙堂颜体的转变。书法既是心画,同时也是审美旨趣的变化。书写过程中对于古拙趣味的提倡同是金石学的兴起自然相互联系,更与访碑怀古互为策应,最终在傅山的行草墨迹中成为绝响。
《傅山的世界》读后感(三):从书法窥历史中的时代
偶遇这本书就被吸引了, 市面上太缺少这类从点滴碎片集合,再纵横比较,点线面标注, 然后条理化分析,极力真实的还原历史的瞬间,并理解风貌背后的曲折因素.极其类似于我们审计做数据分析找线索,然后进行多角度benchmark,还原案情的一个调查取证过程. 大概因为作者的原著为英文版,采用的是西方的研究方法. 某些方面有点类似黄仁宇的大历史观,但因为对象更为具体而微, 表现力来说更深入. 又因为是向西方介绍中国的书法, 对于我们这种无甚基础的读者更加通俗详尽.
总之此书值得反复读,还有类似书籍的话,欢迎推荐
《傅山的世界》读后感(四):山右人杰
由明入清,江山易色,夷夏大防浮出水面,文狱叫魂便如无形之结界,制限文明自生长之魂灵,知识人万马齐喑,直至龚定庵一语道破。其实早在鼎格之际的遗老们便发现问题所在,他们求古以更新,展开并领导了一场文艺复兴式的东亚文化变革,而傅青主无疑是他们中的佼佼者。虽地理闭塞,却因缘际会,顾亭林等江南大儒咸聚于此,傅山家乡(余同乡也)所在太原府(太行山右)成为清初一时之学术中心。傅山回顾晚明尚奇美学后,发现Calligraphy之信息自文字外,尚存图像面本身,不求信息交流,但问直抒胸臆,书写使语言视觉化,可长存久远(Jack Goody,1968),宋代花押、东瀛纹章等另类形式之意义,皆存于此。因此,他访碑追源,回望初心,应酬(Gift Painting)往来,批点评价(从今日语境看,像是纸上弹幕),得真知,开范式(paradigm),成一代鸿儒也。现代学术本质上为饱食压缩饼干式的工业产品,无闲暇放松之心情以对之,工业化饲料养鸡,有产量而无营养,于傅青主面前,能不反思羞愧耶?
本作脱胎于作者在Yale的中国艺术史博士论文,采Michel Foucault的知识考古学为进路,经历十余年,作者又增删改换,上穷碧落下黄泉,在中文版中加入更多中文资料和新见。其耗力耗时之巨,毋需多言。装帧恰适,若能用铜版纸彩印书法,则善莫大焉。玉中求瑕,作者客居美帝多年,中文略生,正文主叙述文笔稍次,另Bug两处:P63,注10,张岱论癖引文不确,应为“人无癖不可与交,以其无深情也”;P191,注6,吴三桂三藩之乱时称帝于湖南,而非广西。
《傅山的世界》读后感(五):傅山書局最好的世界
僅晚明清初這朝代更迭的時區裡,中國書法能廣布流傳,是形的多元、是體的『破熟創生』——董其昌諳知此竅,終使其書法冠為一絕。
由此可見:純粹的藝術,都附體在踐行者的精氣神上,難怪乎趙孟覜這『二愣』會被傅山等人排擠。
《傅山的世界》一書,前疏後緊,最冷僻的仍數文人篆刻章節,白先生手法深沉氣度洗鍊,油炸豆腐般,火候由人,滋味走心,去了以往的油膩。
第三章起,白先生不惜洗硯,重為傅式書法三觀進行全面梳理,前後摘引中外書籍不下二百餘,尤對音韻學、金石學和考據學做了考古式的摸底排查,佐證了晚明時期一幕幕書法百家曠世基情的確是存在的,同時也喚醒了歷史對書法藝術的公允評判。
故紙堆里,面對周遭一齣齣懟酒討字的惡作劇,傅山晚年願為草書代言的零緋聞、不炒作的世界,豈止是時局歡歌,也是對藝風日下的末世抨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