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给你所爱的人以自由》读后感1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给你所爱的人以自由》读后感100字

2022-03-11 15:03:07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给你所爱的人以自由》读后感100字

  《给你所爱的人以自由》是一本由茅于轼著作,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的平装(无盘)图书,本书定价:20.00元,页数:28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给你所爱的人以自由》精选点评:

  ●作为一种常识值得一读

  ●给不爱的人自由 ,给所爱的人自由

  ●F0-53/48

  ●#恒阅#自由主义普及读物,以最简明的语言阐述政治、经济、社会及个人生活中自由主义的含义。发展源于效率,效率源于交换,交换源于平等,平等即人人享有自由与权利而不干涉他人的自由与权利,因此现代社会不应有特权,同样不需要舍己为人——这正是特权的另一面。

  ●是否大部分文章来自中国人的道德前景?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茅老师还加上一句,己所欲,慎施于人。

  ●一本书,讲了许多东西,从经济到社会现象,真如这本书的名字《给你所爱的人以自由》。

  ●: F-53/2236

  ●无疑,茅于轼先生的呐喊换来了五毛的恶毒攻击,也赢得了知识分子的崇敬。

  ●也给你不爱的人以自由。一本好书,很多观点,令人耳目一新。原来世界还有这样的一个样子。

  《给你所爱的人以自由》读后感(一):产权制度和自由交换要得到保证

  自由,是约束下的自由,每个人都在不侵犯别人自由的情况下保证自己的自由,这个社会的自由才能最大化。这样的自由需要每个人换位思考,推己及人,有较强的同理心而又不失公正,看起来并不容易,然而如果有一套制度来保证这种自由,每个人的利己之心就会变成利他之行,就实现了正和博弈,产权制度与自由交换正是这一制度的核心。在这样的情况下,每个人的自由和权利(即人权,人权不同于特权的一大特点是特权侵害了别人的权利,往往与特定的身份相关联。而人权是每个人都可以拥有的)得到保证,人也才能够真正平等,相互尊重。产权制度和自由交换还可以促进专业化和分工,这扩大了市场的范围,带来更多自由交换,从而带来更细致的分工,这也促进了创新,这一过程成为经济增长的源泉。茅老师的这本书还提到的其他内容也深入人心,因为这些观点都由普遍的法则得出,符合最基本的道德标准,只有执行这样的制度,人与人才能和谐相处,社会才能取得发展和进步。在看本书之前,就很认可茅老师的这些观点,这些观点大多从张维迎老师的课上听来或书中看来,二人强调的内容本质是相同的,那就是市场的逻辑。

  《给你所爱的人以自由》读后感(二):《给你所爱的人以自由》书摘及感触

  精华摘录:

  你若爱她,让你的爱像阳光一样包围她,并且给她自由。——泰戈尔

  权利是超越于市场的,权利不能够买卖,因此权利不是商品。

  权利的均等保证了起点的平等,而市场机制则导致了终点的不平等。前者保证平等,后者保证效率。终点过度的不平等又有累进所得税和困难补助来限制。

  我们想尽了一切办法力求一个社会能在公平协调的原则下处理人和人的关系,但平等和效率的矛盾依然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而且也看不出有任何从根本上解决的希望。

  每一次运动都先由三五个领导议定名单,秘授给积极分子,由他们利用人类各种卑劣的心灵,挑动在正常情况下最不可告人的龌蹉动机,爆发出“批斗”运动,于是群众被发动起来了。接着一切邪恶的念头被诱发、被培养、被反激、被暗示、被强化,这就是所谓群众进一步发动起来了。

  民主和科学只有通过市场的建设才能得到发展,而不是通过革命和战争。

  政府官员不正是穿了制服的百姓而已,官员的问题最终是百姓的问题。

  特权是隐蔽地存在于司法的实际之中。

  ****市场制度中生产的目的是销售而不是消费,东西卖出去了,生产的目的便已完成,广告和包装花费的巨大资源,大部分是为了销售而不是为了消费。

  善使人感到美的享受,是一种自然的赞同。道德则除了对善的赞同之外还有一种自觉的约束。

  人生而平等,其确切意义是说人不应由于出身、民族、居住地、信仰等任何一种原因,而在个人追求自身幸福、实现自身价值、争取为社会所承认的道路上受到任何歧视。即每个人在实现自身价值的过程中应遵守同样的制度规则: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在市场竞争中用同样的打分规则;在道德判断面前任何一类人都不被歧视。

  有德行而后又言语,非德行则言语不成矣;有德行而后有政事、文学,非德行则政事、文学不成矣。——明·李贽

  金钱万能的确切意义是:钱是市场上通用的交换手段,用钱可以在竞争市场上购到任何一种商品,而不附有其他限制条件。当金钱万能,用钱可以买到一切商品时,说明一切商品的价格均已调整到使商品的供应和需求相等。

  社会分层实际上是对资源的控制,不分层的社会是一个无控制、无规则的社会,它根本是不可能存在下去的。

  我认为经济制度是人们取得可交换的物质享受(通过或不通过货币)的规则。如果人出卖自己的劳动可以取得货币,货币又能不受限制地交换到物质享受,这就是一种经济制度。

  我们什么时候耗尽我们可以利用的资源,很大程度与人类社会采用什么经济制度有关,许多有识之士已经看到了资源有限和地球环境容量有限的事实,但大多数人寄希望于新技术的出现,很少有人看到这个问题的解决最终依赖于经济制度。

  一个国家穷并不可怕,怕的是受了穷而不知道穷的原因,更可怕的是错怪了穷的原因。(一个家庭、一个人更是如此啊)

  未来社会的基本矛盾将是有限资源与无限欲望的矛盾。这个矛盾不可能彻底化解,而只可能设法缓和,其办法是高效率地使用一切资源,避免浪费。

  市场经济更需要道德约束的主要原因就是:道德约束比法律约束的成本更低而效率更高。不需法律管理的社会,是经济效益最高、道德风尚最好的社会。法律是代价高昂的奢侈品,最好的状态是存而不用;道德是物美价廉的润滑剂,时时刻刻在协调着人与社会。

  参与交换的动机是追求个人利益,而不是“为人民服务”;交换所做到的这一切是个人分散活动的结果,而不是统一计划的结果。

  物质享受和精神享受的一个根本的不同是任何物质享受都有一个饱和点,超过了这一点非但不是享受反而成了累赘;精神享受却不存在饱和点,相反,你越是追求他,它越会引你进入更高的层次,获得过去没有体会过的满足。

  施舍是符合道德的行为,虽然单纯从社会的总财富来看,它只是财富的转移,而不是财富的创造,因为以社会为单位来看,它并不能使整个社会的经济得到发展。

  无偿贡献和不劳而获是同一件事的两个侧面。有了无私贡献必有不劳而获。

  私有制发展了经济,提高了人类整体的生活水平,但也发展了人与人的不平等。贫富差距的日益扩大是生产资料的私有制社会的理想。一个比较好的所有制结构不是清一色的公有或私有,而是一个经常处于调整中的不断优化的结构。

  接受外来文化的同时对这些必然出现的坏现象,有所准备,使他们的影响减到极小,而不是惧怕它因而拒绝制度的变革和创新。

  :

  这几天一直在抓紧时间看,文中在解释或者说重新为某些旧观念伸张,人权、人人生而平等这些基础概念,作者用清晰的逻辑语言还有浅显易懂的事例展示给读者。在市场经济章节里,我则跟随作者的笔触去解读经济,交换是市场运行的灵魂,交换产生经济效益,更给社会进步带来巨大改变。由此我想,交流和分享又何尝不是同样的道理呢,语言和观念的良性碰撞,会带来更多的智慧。对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剖析,我才发现自己以前的认识是肤浅而疏漏的。一切技术只用真正运用起来,并切实给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带来便利时,它才是具有价值的。而信息和技术时代瞬息万变,今日的高端科技,或许哪日令人诟病。市场良性发展需要健全的法制,而道德是法治的基础。道德普适于不同区域、不同种族、不同时代,存在于人们内心中自发去遵守,而法治需要较高的社会成本。社会在前进,人们的观念在变,某些价值观也应与时俱进,或者说应该赋予崭新的解读,这样的价值观才不会在潮流与时代的冲突中让人举步维艰。重农抑商、毫不利己专门利人、患均不患寡等思想都不应该成为一成不变的愚教,我们应该透过现象的表面去认识那些真正促进社会进步的人或思想,而不是固步自封怨天尤人。

  所有的问题和思虑,作者最终回归到了道德的本质。大同世界的构建很遥远也很艰难,却无论何时都应该自持而有修为。我想一切真正的专家,最终必然也是一个胸怀宽广的哲学家。

  给你所爱的人自由,多想他人之所想,拥有自由的时候不去干扰、侵犯他人的自由。不要没事找事,不要空想不劳而获而老是嫉妒他人的成功。书的最后写了给你不爱的人自由,这是由此及彼的博爱,更是予人尊重,予己自爱。

  《给你所爱的人以自由》读后感(三):自由vs爱情

  这是本讲经济的书,貌似应该。翻了一下,没有细看也没有看完。从架上抽出来完全因为名字。

  果然,翻开第一页就重复了一遍这句话。原来是引用泰戈尔的诗句:

  “你若爱她,让你的爱像阳光一样包围她,并且给她自由。”

  阳光确实是样好东西,还带有超越性,西人说,阳光照好人也照坏人。泰戈尔说,像阳光一样去爱,时刻都包围着她,却不会困住她。

  有意思的是这书结尾的一句,云:如果你不爱一个人,也给他自由。整本书也就注意到这样一些,有搜到前言的部分,看起来也是谈如何去爱的文字。待会儿全数放到后面。

  只是这以爱的名义而“给”自由的说法,或者又是以“自由”的名义而让人如此这般付出爱,无论哪种,始终不能全盘接受。这样的“给”也是无可奈何之举吧,若是能换来爱,我宁可不要自由,而真正的自由,是与任何一种牵挂都根本上矛盾的,爱则尤甚,你爱着一个人,必然有所期待,有所求,不管藏得多么深,忍的多么痛;你爱着一个人,必然也无法让自己自由。所以,如果是相爱的两人,始终也是两人,命运能多大程度连接在一起,取决于决心也取决于环境,可各自的“自由”当是深受对方所限了,可是有了爱,还要自有做什么呢?

  ============================== 附原书前言 ==============================

  前 言

  你若爱她,让你的爱像阳光一样包围她,并且给她自由。   

  ——泰戈尔

  一个人被人爱是幸福的。

  婴儿躺在妈妈的怀里,那是他最温暖,最安全,最舒适的地方。小学生回家,有关心他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在门口张望。他也许不懂得这份爱的可贵,但一旦他流落在街头,像安徒生童话里卖火柴的小姑娘,一定会感到被人爱有多幸福。

  夫妻相爱,有一个家,那是一个温暖的地方,是一个避风港。彼此的爱把世上的嘈杂隔绝在外,一旦失去一方,和未亡人作伴的是凄凉和孤独。

  在抵抗侵略的战争中,一位战士在战壕里受了伤,只要他有战友的支持,就有胜利的希望。同胞们的爱,同仇敌忾的意志,会给他无穷的力量。他愿用生命来回报祖国对他的爱。

  爱是幸福的源泉,是力量的源泉,是家庭和社会的粘结剂。可是如果爱的方法不对头,爱也可能带来怨恨,甚至带来悲剧。这是多么可悲啊,幸福和力量的源泉怎么会变成了怨恨的呢?

  这样的例子一点也不少见。父母要子女学工科,可是子女想要学文科;父母要子女寻找符合他们标准的对象,但是子女另有所欢。特别是牵涉到恋爱等感情强烈的问题,冲突可能发展到不可收拾的地步,最后酿成悲剧。梁山伯祝英台的故事,今天还不断在重演。更多的是因为婚姻观点不同,闹到父子母女反目成仇。父母爱子女并没有任何私心,都是为了子女能过上好日子。可是事与愿违,谁能料到事情会发展到对一切人都不利的结果呢!

  就拿婚姻作例子,父母的眼光未必永远是对的。当然子女也未必都对。但侵犯别人的自由永远是错的。父母干涉子女的婚姻,用一个未必正确的理由去做一件一定是错的事,结果多半是很糟糕的。

  夫妻之间的关系,亲热当然是不错的,但不能没有彼此的尊重,中国古训要求夫妻相敬如宾。许多夫妻关系的恶化,正因为缺少了彼此的尊重,说话不加考虑,伤害了对方的自尊心,三言两语,小误会发展成大矛盾,最后只好分手。

  彼此尊重不可少,尊重什么?尊重对方的自尊心。如何才算尊重了对方的自尊心?最简单的解释就是不妨碍对方的自由。父母为什么会干涉子女的自由?因为父母总认为子女比自己低一等,管子女是天经地义的事。所谓管,就是限制人的自由。可以说,干涉人的自由和不尊重人是同意语,反过来也是对的。尊重别人一定不会去干涉人的自由,很少有子女干涉父母自由的事,因为子女总认为父母是应该被尊重的,所以尊重人,确切地讲,就是给人以自由。

  政府是为老百姓管理公共事务的,人民政府更是爱人民的。如何爱法?就是不干涉他们的自由。政府出于好心,恐怕百姓学了坏,互相传播坏思想,走火入魔,害了自己,有时候要提出各种劝告,干涉他们的自由。其实,作为一个有独立人格的成年人,自己知道如何保护自己,不用别人过度操心。把自己的好恶是非强加于人,不但不受欢迎,反而产生出怨恨情绪。正好像父母之管子女一样,本来是一片好意,可是往往好心办了坏事,结果却适得其反。

  在经济活动中干涉人们的自由也是有害的。前几年曾经争论过是否要发展啤酒的问题。有入主张限制啤酒业的发展,因为啤酒业每年要消耗大量粮食;如果增加啤酒的生产,势必将减少粮食的消费。这样的理由听起来似乎是合理的,但是它干涉了人们选择的自由。也许这些建议者会在自己喝啤酒的时候,啃一口馒头来代替,但对于绝大多数的消费者而言,馒头是不能代替啤酒的。这一建议之所以错误,就是因为干涉了人们消费选择的自由。至于爱吃肥肉的人强叫别入也吃肥肉,爱抽烟的人强叫别人也抽烟,显然都是不对的。个别地方还有强行劝酒的习惯,也是极不受欢迎的陋习。

  我国的经济改革取得了非常伟大的成功。我们自己身在其中并不感觉。可是许多外国朋友,尤其是经济转型的国家,对我们的成功非常羡慕。改革成功的基本经验是什么?无非是扩大了人民选择的自由度。过去一般百姓不可以坐飞机,不可以坐软席卧铺,现在只要有钱,什么都能买;过去不许可农民进城谋职,现在限制放宽了许多;过去不能辞职自谋职业,现在可以到国外去干活。我国的经济活力主要来自百姓的活动自由度的增加。当然和发达国家比,自由度还不够。自由度越大,人才施展的机会越多,人才被埋没的机会越少。世界银行等机构专门研究过经济自由度和经济发达水平之间的关系,得到的结论是,自由度高的国家发达水平也较高。

  有人把自由理解为为所欲为。这是很大的误解。恰好相反,自由是不干涉别人的自由。要理解这一点,必须认识到,自己既是自己,又是他人的别人。从全社会来看,自己跟别人是没有区别的。如果每个人都不干涉他人的自由,这意味着每个人都生活在无人干涉其自由的环境中,这样全社会岂非得到了最大的自由?自由的敌人正是少数企图干涉他人自由的人,在肆意侵犯他人的自由。

  在有阶级的社会中,特权阶级就是常常干涉别人自由的人。他们拥有一般人所不具备的特权,由于成文的或不成文的规定,特权者的自由比一般人的自由更多。他们的额外的自由是靠着牺牲他人的自由而得到的,这显然是一个不公平的社会。在消灭了特权阶级的社会里,人与人是平等的,任何人都不能侵犯他人的自由,包括父母、夫妻、老师、和官员。但是政府必需有权威,这不是特权,而是管理公共事务所必须的。当然政府的权威是用于保卫人民的基本权利的,可不能用来无端地侵犯人们的自由。

  取消了能侵犯他人自由的特权,每个人的自由就自然存在着,用不着再去争取。我们所追求的社会就是人人平等,没有特权的社会,也是每个人享有充分自由的社会,所以自由不是任何人恩施的。虽然当今特权正在消亡,但由于对爱的误解,往往发生对他人自由的侵犯。所以我要呼吁:给你所爱的人以自由。

  在国际关系中,彼此尊重,不干涉他国的自由,同样是不可动摇的原则,当然这个自由是以不侵犯别国的自由为限。我们讨厌霸权主义的干涉,我们自己也不应对别的国家限制其自由,规定其选择。世界上的许多争端正是因为国家之间试图用特权去干预纯属别国主权范围内的事。中国永远不称霸,就是不强加于人,不干涉他国的自由,尊重他国的主权和自由。

  不论从家庭,社会,还是国际的范围里来看,一个人的自由并不需要以减少他人的自由为代价,所以自由可以成为人的基本权利。从社会的角度看,它是没有代价的,社会并不为此而有所损失,但使得它的成员得到了所希望的东西。有些人并不懂得自由的重要性,对自己所爱的人侵犯他们的自由,造成了许多人间悲剧。所以我们要再次呼吁:给你所爱的人以自由。

  茅于轼  

  2000年5月30日

  《给你所爱的人以自由》读后感(四):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所欲勿施于人 (书摘+ 小感)

  主旨1-尊重是不干涉别人的自由,己所欲勿施于人。2-提倡用道德维持市场,法律用来维持市场成本太高。 3-条例法规不尽合理或处事不灵活变通或道德低下,导致每年浪费巨大的资源。 4-市场经济一切以利己为前提,利他利集体则引起消极。 5-提倡公民纳税

  对于第三条 非常赞同,觉得生活中大部分人大部分事情都效率低下浪费资源,但很多人熟视无睹 或 习以为常,如果全国范围都是这样,的确是浪费了很多时间人力金钱的资源。

  遇到这种事情的时候觉得气闷,但也只能努力改善自己的部分。

  道德有多大的作用,也有少许怀疑,很多道德我们不是没有,问题是能做到么?

  道德和利己是反面么? 利己利他 的行为不需要道德来规范自己, 利己损他的时候怎么办呢?大部分的时候大苹果小苹果很难均分。

  对利他对社会经济的影响说了很多很多,对文革也说了不少。这一部分看着稍有点不耐烦。也说了儒家思想对经济和社會文化的影响,其他经济学家基本也是类似观点。

  前不久连岳微信有个小鸡汤:“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推及到“己所欲勿施于人” 和 这儿“给你爱的人以自由,也给你不爱的人以自由” 有点类似。

  ~~~~~~~~~~~~~~~~~~~~~~~~~~~~~~~~~~~~~~~~~~~~~~~~

  以下是部分书摘~

  2013-08-16 21:05:04

  彼此尊重不可少,尊重什么?尊重对方的自尊心。如何才算尊重了对方的自尊心?最简单的解释就是不妨碍对方的自由。

  2013-08-16 21:06:36

  自由是不干涉别人的自由。要理解这一点,必须认识到,自己既是自己,又是他人的别人。从全社会来看,自己跟别人是没有区别的。如果每个人都不干涉他人的自由,这意味着每个人都生活在无人干涉其自由的环境中,这样全社会岂非得到了最大的自由?自由的敌人正是少数企图干涉他人自由的人,在肆意侵犯他人的自由。

  2013-08-16 21:19:02

  商量妥协,灵活变通不但在商业中是必要的,它也是一个民主社会的基本精神。

  2013-08-16 21:21:41

  起点的不公平是一个无法改变的客观事实。一个婴儿出生时他的智力、相貌、家庭经济环境,他将面临的社会环境都可能有巨大的不同,我们根本不可能改变这种起点不公平的情况,因此真正的公平既非起点的公平,也非终点的公平,而是竟争规则的公平。不论一个人的肤色、种族、相貌、年龄如何,他都应被一视同仁地对待。

  2013-08-16 21:21:41

  起点的不公平是一个无法改变的客观事实。一个婴儿出生时他的智力、相貌、家庭经济环境,他将面临的社会环境都可能有巨大的不同,我们根本不可能改变这种起点不公平的情况,因此真正的公平既非起点的公平,也非终点的公平,而是竟争规则的公平。不论一个人的肤色、种族、相貌、年龄如何,他都应被一视同仁地对待。

  2013-08-21 08:41:46

  民主的精神不光在于少数服从多数,更重要的还在于少数人的权利必须受到尊重。

  2013-08-21 08:41:58

  现在大家都相信"文化大革命"一类的历史性错误不会再发生了,可是这模糊的"相信"起不了真正的作用。能够起作用的是让"人生而平等"的原则深深植入每个人的心灵。

  2013-08-21 08:42:53

  天才人物出现的机遇是非常稀少的。他们往往有极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有超脱于当时世俗观点的洞察力,因而很容易成为歧视政策集中攻击的目标。他们不但受到统治者的摧残,而且也往往得不到群众的理解。一旦群众被"发动"起来,首先被群众出卖的就是这些实际上代表群众利益的出头椽子。越稀有的天才越易受到打击,这实在是人类历史的不幸。

  2013-08-21 08:43:24

  遗传的不平等是生物繁殖中的普遍规律,家庭的不平等是社会留给我们的遗产。   所以我们反复强调的人生而平等,其确切意义是说人不应由于出身、民族、居住地、信仰等任何一种原因,而在个人追求自身幸福、实现自身价值、争取为社会所承认的道路上受到任何歧视。也就是每个人在实现自身价值的过程中应遵守同样的制度规则: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在市场竞争中用同样的打分规则;在道德判断面前任何一类人都不被歧视。

  2013-08-26 08:15:25

  回顾市场制度的运营原则,这个原则很简单,即地位平等的交易双方在自愿的基础上对各自拥有的商品或服务进行交换。

  2013-08-26 08:16:09

  一旦由于任何一种理由让权力进入了市场,权力就可以与金钱交换,这是一切市场出毛病的起始点。   社会分层为有权和无权,又分层为有资和无资,这都不可怕,甚至还是必要的,可怕的是把权力运用到市场中去,用来和金钱相交换,其结果是有钱的人变得有势,有权的人变得有钱。有钱人的势并非是公共管理的需要,也不是因为他们有公共管理的才能;有权人的钱并不是在市场上通过平等自愿的交换赚来的,而是用公众赋予的管理权去交换得来的。所以我们要防止的是有钱的人有势和有权的人借权弄钱。

  2013-08-26 08:26:24

  从经济学的基本观点来分析,穷是因为许多生产潜力不能发挥,因为人们的劳动没有用在生产上,甚至用在了抵消别人劳动成果的努力上;更因为各式各样的浪费普遍存在,耗掉了社会巨大财富,可是每个人对此又无能为力。要解决这些问题,有许多是国家领导的事,普通老百姓很难主动去纠正,但也有许多纯粹是老百姓的事,只有百姓们自己明白如何把自己弄穷的,才能改正。

  2013-08-26 08:31:03

  投资的钱,最后变成了工厂、矿山、铁路,而消费的钱最后变成了垃圾、粪便。

  2013-08-26 08:28:53

  投资是提高物质生活水平不可缺少的一环。储蓄越多,投资也越多,生活水平提高得也越快。

  2013-08-26 08:31:30

  只有全社会的投资意愿不足,因而发生萧条的情况下,消费才有助于经济增长。但我国从来没有出现这种情况。从根本上说,我国是一个劳动力过剩,资本严重不足的国家,我们到处可以看到听到在设法筹资上项目,缺的是资金。自己的资金不足,所以鼓励外商来华投资,或向外国的银行贷款,要利用外国人民储蓄的钱。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十分肯定地说:增加储蓄有利于经济,勤俭起家这句话一点没错。   

  2013-08-26 08:39:07

  地心引力无时无刻不主宰着我们自己和周围物体的物理行为,而价格则主宰着我们的经济行为。

  2013-08-26 08:39:23

  价格是生产者和消费者各自追求自己的利益的前提下,通过竞争和讨价还价形成的。

  2013-08-26 18:22:46

  归根结底,价值观是从价格来的,价格是从交换产生的,这一切都是物与物相交换时比较各自的稀缺性而产生的。

  2013-08-27 08:19:30

  让消费者成为生产厂家的主人,从而消灭社会不平最主要的根源,是乌托邦的想法。因为当生产资料全部为消费者所拥有时,生产的目的是消费而不是盈利,因而价格将不起作用。当社会失去了价格信号时,资源使用的效率将受损,结果造成一个穷困的社会。

  2013-08-27 08:31:28

  一个有良好道德维系的市场制度,不但可以提供丰富的物质享受,而且也是幸福生活的基本保障。

  2013-08-27 08:36:43

  市场经济对解放生产力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其诀窍正如斯密所指出的,它把每个人发家致富的努力汇集成为全社会经济增长的动力。人们自私的愿望不再成为社会动乱的根源,反而促进了彼此的幸福

  2013-08-27 08:38:08

  全国每年因政府颁布的条例不尽合理而造成的直接间接浪费恐怕要占整个国民生产总值的几个百分点。和发达国家相比,中国之所以比较穷,这是一个相当重要的原因。

  2013-08-27 08:43:44

  百姓关心的只是人权,他们并不关心民主。

  2013-08-27 08:43:50

  只有当百姓的基本权利受到侵犯时,他们才会诉求民主。

  2013-08-27 20:24:08

  有些人懂得如何花钱,不但生活安排得好,也会用钱使自己得到精神上的满足。但是他们的这份能耐可不是哪位教的,而是自己琢磨出来的。我们的教育只教人如何赚钱,而不教人如何从钱得到快乐,更没有教没有钱也能快乐。这不是本末倒置吗?

  2013-08-27 20:25:05

  我羡慕那些给我快乐的人,和他们谈话是一种乐趣。他们使我快乐自己并没有因而忍受痛苦。我想学他们如何使人快乐的本事。我想这是天下最重要的学问。那些使我痛苦的人,自己是否增加了快乐,我不知道。但是确实有些人是这样想的,与人斗其乐无穷嘛。

  2013-08-27 20:28:34

  如果一切的人都无求于物质满足,精神满足岂不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且人类历史的发展是物质欲望不断被更多更好地满足的过程。

  2013-08-27 20:34:32

  每培养出一名做好事的人,必然同时培养出几十名拣便宜的人。过去人们以为普及为别人做好事就可以改进社会风气,实在是极大的误解,因为这样培养出来的专门拣别人便宜的人,将数十倍于为别人做好事的人。   从社会的经济效益来看,这种义务做好事也完全不值得推广。

  2013-08-27 20:38:00

  善行即是德行,很少有人对善和道德加以区别。但仔细想来,这两个概念并非完全重合。善使人感到美的享受,是一种自然的赞同。道德则除了对善的赞同之外还有一种自觉的约束。

  2013-08-27 20:40:08

  文化素养,素养高的人更多地依赖逻辑判断,比较能正确估计个人行为的社会后果,懂得社会责任的含义,而较少地受周围环境的影响。相反,文化素养低的人,其是非善恶概念更多地从环境传递给他的信息中得来。

  2013-08-27 20:40:33

  道德判断和道德行为是不同的两件事。有能力作出正确道德判断的人未必愿意去实践;文化素养高的人未必是德行高的人;而凡夫俗子倒可能是忠实憨厚的。

  2013-08-27 20:51:11

  不自私和不损人是道德和法律的界限。道德要求人们不自私,而法律只要求不损人。

  2013-08-28 08:19:13

  从效果看,只要投机赚钱,就有利于社会,因此以赚钱为动机并不错;相反,如果投机亏了本则必定不利于社会,因为他们必定在涨价时购进,落价时卖出,因而加大了价格的波动,这不利于社会。

  2013-08-28 08:22:57

  我们不能创造物质,只能创造财富,因为经济学上的价值,特别是使用价值,是可以被创造的。生产是价值的创造过程,消费则是价值的消灭过程。

  2013-08-28 08:26:32

  为社会作贡献是一个正确的目标,但它不能成为行为的指导,赚钱倒反而成为达到这个目标的指标。原因何在?因为这个社会太复杂,除了赚钱,没有别的办法可以告诉你,是否真为社会作出了贡献。

  2013-08-28 08:29:31

  无偿贡献和不劳而获是同一件事的两个侧面。有了无偿贡献必有不劳而获。

  2013-08-28 08:32:35

  一个人沉湎于物质享受成为庸俗的人,或享受物质生活而仍是高尚的人,其主要的区分点在于他是否关心别人的物质生活,承认别人的物质享受和自己的享受具有同样的重要性。其次,也在于他是否也懂得精神享受,追求友爱、艺术的欣赏、知识的学习、健康等。

  2013-08-28 08:32:56

  物质享受的特点是很容易达到饱和,过度的物质享受反而造成痛苦。而精神享受的特点是永远不会饱和,相反,越多精神享受的追求,会引导人达到更高的欣赏境界,从而得到更大的满足。

  2013-08-28 08:33:14

  在商业化渗透到一切领域中去的时候,精神享受同样离不开钱。

  2013-08-28 08:41:09

  牺牲自己的利益去照顾他人的利益,如果到头来社会并未得益,那么这种行为就会变成了损己不利人。这正是道德上也不值得称颂的事。

  2013-08-28 08:42:16

  一个社会内如果条条框框太多,有时甚至多得彼此冲突,人们就会试图用说谎来逃避管制;相反,如果条条框框太少,说谎而逃避管制就可以成为一件严重的过失。

  2013-08-28 08:45:29

  要影响社会意识形态,必须通过文学、电影、社会科学等等形式的交流,尤其重要的是要有大量的人员交往,道德只能从人们的行为中去体会,所以身历其境是感受道德原则的根本道路,电影小说等则可以起到类似的作用。

  2013-08-28 08:47:50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茅老师还强调一句:己所欲,慎施于人!用通俗的话说,自由主义的原则就是:我要自由,但也尊重你的自由,决不妨碍你的自由!也就是说:在一个自由的社会里,每一个人的自由都不妨碍另一个人的自由。所以自由主义的实质是平等:为了人人自由,为了整个社会的和谐,为了尊重他人的自由,每一个人都将心比心、自觉地放弃一些自由。

  2013-08-28 08:48:52

  也给你所不爱的人以自由

  《给你所爱的人以自由》读后感(五):《给你爱的人以自由》全书精华摘录

   侵犯别人的自由永远是错的

   用一个未必正确的理由去做一件一定是错的事,结果多半是很糟糕的。

   彼此尊重不可少,尊重什么?尊重对方的自尊心。如何才算尊重了对方的自尊心?最简单的解释就是不妨碍对方的自由。

   干涉人的自由和不尊重人是同意语,反过来也是对的。

   改革成功的基本经验是什么?无非是扩大了人民选择的自由度。

   自由是不干涉别人的自由

   自己既是自己,又是他人的别人。从全社会来看,自己跟别人是没有区别的。

   自由的敌人正是少数企图干涉他人自由的人,在肆意侵犯他人的自由。

   在有阶级的社会中,特权阶级就是常常干涉别人自由的人。

   额外的自由是靠着牺牲他人的自由而得到的

   取消了能侵犯他人自由的特权,每个人的自由就自然存在着,用不着再去争取。

   一个人的自由并不需要以减少他人的自由为代价,所以自由可以成为人的基本权利。它是没有代价的,社会并不为此而有所损失,但使得它的成员得到了所希望的东西。

   中国之所以穷,还有更深层次的原因,即缺乏人与人平等的人权思想。

   人人都可以享受,而且不会引起冲突的权利,就叫人权。

   人权用不着去刻意追求,只要取消了特权,人权便自然来到。

   道德以利他为前提,结果是利己,所谓“与人方便,自己方便”;交换以利己为前提,结果是利他,所谓“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 市场经济更需要道德约束的主要原因就是:道德约束比法律约束的成本更低而效率更高。

   法律是代价高昂的奢侈品,最好的状态是存而不用;道德是物美价廉的润滑剂,时时刻刻在协调着人与社会。

   人人都可以享受,而且不会引起冲突的权利,就叫人权。特权是只有少数人可以享受的权利。

   没有特权就是人权。所以人权用不着去刻意追求,只要取消了特权,人权便自然来到。

   权利不能够买卖,因此权利不是商品。

   权利的均等保证了起点的平等,而市场机制则导致了终点的不平等。前者保证平等,后者保证效率。

   在一个市场力量比较弱,等级观念残余影响比较强的社会,社会内物质资源的使用并不是完全由市场决定的,人在金钱面前并不平等。

   一个人的命运必然同时受到三种机制的摆布,即基本权利、市场机制和特权。

   特权的享有和分配是互相排斥的,但人的基本权利是不具有排它性的

   在平等自愿基础上的交换不是损人利己,而用行政权力对市场约束却是贪污的根源。因为实施或不实施某一约束,会有不同的经济后果,人们就会用钱来沟通权力。

   地方保护主义的一种主要表现就是歧视性限制,这种规定是从局部利益出发,用损人利已的手段获取利益。歧视性规定一般都会遭到对方报复,其结果是彼此都受到损害。

   局部利益损害集体利益,最后使自己的局部利益也受损

   这一信条特别高超的地方是,它告诉人不要做什么,而不是应该做什么。它是从消极的一面叙述了人的道德守则。

   拥有特权的人不但“己所欲、施于人”,而且己所不欲也施于人。

   从反对恐怖主义出发,最后自己变成了恐怖主义者,也是因为把“己所欲,施于人”推行得过了头。

   只要起点公平,各人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终点就一定是不一样的。强求终点的公平实际上对优秀人物是不公平的,所以承认终点不平等是有利于社会进步的。

   真正的公平既非起点的公平,也非终点的公平,而是竟争规则的公平。

   为什么这样大范围内的错误不能被认识和被纠正?因为它是以某种更高的原则伪装起来的。

   神学的危害不是引起残酷的冲动,而是给这些冲动以自称是高尚的道德准则的许可,并且赋予那些从更愚昧更野蛮的时代传下来的习俗以貌似神圣的特性。

   一个国家如果不能保障少数人的基本权利,最后也不能保护国家的主席。民主的精神不光在于少数服从多数,更重要的还在于少数人的权利必须受到尊重。

   他们往往有极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有超脱于当时世俗观点的洞察力,因而很容易成为歧视政策集中攻击的目标。他们不但受到统治者的摧残,而且也往往得不到群众的理解。一旦群众被“发动”起来,首先被群众出卖的就是这些实际上代表群众利益的出头椽子。

   强求结果的平等必然伴随着强制剥夺现象,又产生了新的不平等。

   在一个实施强制剥夺的社会内,关于什么是公平的解释,往往是存在争议的;在这种争议中有权对此作出解释的人必定要占上风,连执行强制剥夺政策的人也会跟着与众不同。

   在追求结果平等的社会内,一般仍旧存在着另外一种意义上的不平等,即权势的不平等,以及由于权势不平等所引起的物质不平等。结果平等的政策相当于在百米赛跑时要求所有的选手同时到达终点。这种规则的游戏非但使得所有的选手都提不起劲儿来,就连旁观者也会觉得没有意思了。

   处理具有平等对称地位的社会成员之间的利害关系时,公平是唯一合理可行的道德原则,损人利己和损己利人既不可取,又不可行。但在日常生活中,由于普遍存在着的人和人地位、条件和处境的不对称,舍己为人成为谐调社会活动的高尚的而且是必要的道德原则。

   我们最应该避免的是作出这样的决定:在设计一个社会制度的时候,规定了一系列牺牲个人利益、照顾他人利益的法律、政策、条文等等,可在日常的待人接物中却人人寸利不让,提倡无情的斗争,引起生活中的摩擦,不愉快,造成一个冷漠、缺乏同情的社会。

   把制度设计建立在人人有权追求自身利益的基础上,意味着首先就得承认个人或集团之间的关系以及他们之间的相互作用,都受到各自追求利益的动机的驱使。因此任何个人或集团都要受到利益上的制约,没有人可以例外,因为不受制衡的个人或集团必将损害别人的利益。

   价值的观念不适用于生命。

   道德常常能填补智慧的缺陷,而智慧却永远填补不了道德的缺陷

   金钱万能的确切意义应该是:钱是市场上通用的交换手段,用钱可以在竞争的市场上购到任何一种商品,而不附有其他限制条件。

   钱的万能性也可理解为金钱面前人人平等,身份和地位在市场交换中不起作用。

   货币出现之后,无权而有钱的人进入了特权阶层的消费领域,金钱冲击了特权。带贬义的“暴发户”就是出于对新进入的消费者的敌视称呼。

   不让有钱的人有势,不让有权的人捞钱

   经济学证明了竞争性的市场制度能最有效地利用资源,结果是市场制度促使社会财富空前的增长,同时将人们分成了富人和穷人,有资本阶层和无资本阶层。

   一旦由于任何一种理由让权力进入了市场,权力就可以与金钱交换,这是一切市场出毛病的起始点。

   我们要防止的是有钱的人有势和有权的人借权弄钱。

   市场制度的基础是人权。

   没有特权就是人权

   现今世界上凡是人权比较被尊重的地方,市场制度都比较健全;人权被破坏的地方都没有市场制度。

   人权是人人都可以拥有而不会发生彼此冲突的权利;特权则是只能少数人拥有,否则就会引起冲突的权利。

   自由主义理想是一种个人修养,每个人都不要干涉他人的自由。当每个人都生活在没有人干涉他自由的环境中时,每个人都得到了最大的自由。这就是自由主义的理想。

   人权是没有义务的权利

   人权是天赋的,所以它不能被剥夺。

   无论一种理论看来起多么言之成理,如果它违背了人权不可被剥夺的最基本的原则,这种理论应该被视为有害且错误的。

   对坏人惩罚过度,自己也变成了坏人了

   在一个缺乏人权安全的结构中,人人都将变得阴险毒辣。这不是由于这些人心计不良,而是环境和制度造成的。

   计划经济是非常诱人的一种制度,它将永远有无穷的魅力,不断地诱惑人们去接近它。

   我们必须放弃这样一种幻想,即我们能够经由审慎的思考而创造人类的未来。

   自由主义隐含的意思是一个群体中没有任何享有特权的人,他有权为了自己的自由而妨碍别人的自由。所以反对自由主义的人必定是赞成特权的人,不论他赞成的目的是什么

   用等价类的概念理解自由主义,可以使我们明白在群体中保证每人都享有最大限度的自由的方法是每人的自由不可越过一界限,此界限在于不干涉他人同样的自由。

   信奉自由主义的人应该做到的个人修养包括:

   尊重他人自由发表意见的权利,并努力捍卫这种权利,除非这种意见是唆使他人侵犯别人自由。

   不把自己的主张强加于人,即使这种主张出自善意;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所欲,在征得同意的条件下,慎施于人。

   不歧视任何人,不论是由于肤色、信仰、民族、社会地位、财富、学识的区别。

   自由主义经济学是一种反对政府管制的经济学

   试比较专制独裁和自由主义,前者只要有足够的武力,注定是会成功的;而后者却不能勉强任何人,只能等待别人自己的觉悟。

   权势的不平等,阻碍了平等自愿的交换。

   市场制度建设中的第二个障碍是市场规则难以被确立。

   在调整传统道德使其适应市场制度时,很容易走偏。

   下,才

   有可能让一部分人牺牲自己去为别人服务。

   道德就是这样产生的。它要求每个人在公共秩序方面遵守规则,最终他本人也能享受到别人或全社会为他提供的道德服务。

   商业交换同时有着两种截然不同的动机在起作用:交换本身是受自利动机的驱动,人们做生意都是为了赚钱,这是完全正当的;同时做生意必须遵守市场规则,这是受道德约束限制的,它是反自利的。一个成熟的市场体制最根本的特征是自利动机和道德约束协同作用。每个人都受周围环境的熏陶,懂得哪些场合下应该自利,哪些场合下应该受道德约束。

   其理想是在一个地域内人人平等,在政治上有同样的发言权,在经济上有同样的分配权,而且人与人之间相互尊重,通过合作走向繁荣。

   交换是所有权的交换,没有了所有权的保障便不可能有交换。有了所有权便会有贫富之分,贫富之冲突便不可避免。

   全民所有制必定采用计划经济,那里没有价格,但是有分工。一个没有价格的分工社会,使得分工不能发挥比较优势,可能发挥了比较劣势

   教育的普及,出生率的降低,资本产出系数的提高,都是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现象,而并非发展的原因。

   最大的浪费是计划中的浪费

   如果所有权不明确,不牢靠,通过交换得益还不如通过巧取豪夺得益来得方便。尤其如果对手是一个弱者的话,更没有必要去交换了。

   经济制度是人们取得可交换的物质享受(通过或不通过货币)的规则。

   中国改革的最终目标是:让人们的一切收入都通过要素市场得到;非要素得到的收入越多,则从要素市场得到的分配就越少。

   他们陷入了长时期的经济停滞,因为非要素收入的渠道已经制度化,既得利益集团形成了强大的政治力量,任何制度创新都会遭到强有力的抵制。

   以后凯恩斯提出来,在萧条情况下百姓不敢花钱,要由政府搞项目来扩大花钱,不论用于投资或政府的消费,都可以使萧条转向繁荣;只有全社会的投资意愿不足,因而发生萧条的情况下,消费才有助于经济增长。

   未来社会的基本矛盾仍将是有限资源与无限欲望的矛盾。这个矛盾不可能彻底化解,而只可能设法缓和,其办法是高效率地使用一切资源,避免浪费。

   只有生产方希望获得最大利润和消费方希望获取最大效用(不大精确的意思相当于用最少的钱买最满意的商品)的动机下,通过市场竞争和讨价还价达成能使供需均衡的价格协议,然后此价格进而指导生产者降低成本,指导消费者增加效用(相当于使用价值),社会才能避免资源的浪费,人们才会有富裕的生活。

   价格是利益对立的产物,乌托邦思想希望消除社会内利益对立,可是果真如此的话,同时也消除了产生价格的机制。一旦失去价格,社会将发生资源的浪费。

   所有的个人都以利己为动机从事经济行为,在公正律的支配之下经由看不见的手引导,走向私利和公益的和谐一致

   他所说的生产关系基本上就是经济制度。的确,一切经济欠发达的国家都在经济制度上存在严重缺陷。

   什么是国力的基础?我认为答案应该是用道德维系的市场制度。

   其实,百姓关心的只是人权,他们并不关心民主。

   最重要的改革是政治领袖们的人权得到较好的保障。

   中国政治上的危险在于政府和百姓任一方失去耐心,进而导致冲突。所以对百姓的耐心教育是重要的,也应受到政府的欢迎,这应当是推动改革社会力量所应从事的一项主要工作。

   均衡价格是供需双方协调利益冲突的产物。如果没有双方的利益冲突,就不可能有均衡价格的产生。

   一方面我们需要市场以克服稀缺性,另一方面市场又不能解决我们面临的日益复杂的新问题,说明未来社会的制度必然是市场制度与非市场制度的一种结合。

   道德自古以来就与抑制自利有关

   为革命牺牲是一种精神满足,那是因为自己的牺牲能使别人得到物质满足。如果一切的人都无求于物质满足,精神满足岂不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 人是自利的生物实在是人类社会的大幸。由此,人类才有了最终的大同世界的理想。如果人是利他的,则任何理想都不可能建立起来。

   革命是出于捍卫自身的利益,而不是出于漠视自身的利益。因此革命的最终目的,不可能是建立一个否定初衷,否定自身利益的社会。

   善恶判断虽然是一种理性判断,但它并不是从某一公理系统通过逻辑的环扣达到其判断结论的,它在逻辑之外,还有个人经验、周围环境、以及文化素养在起作用。

   道德要求人们不自私,而法律只要求不损人。

   利人利己的活动是最有益于社会的。

   一个不能摆脱绝对平均主义的民族,其经济决无发展的可能。

   外部效应。处理这一类问题的方法也不是简单生硬地予以一律禁止,而是将外部效应“内化”,

   道德的原则就是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

   投机集团如果能赚钱,必定对抑制价格的波动作出了贡献。投机集团并不能从制造价格波动中得利,只有原来就存在着价格波动时他们才能赚钱。

   投机集团既不生产又不消费,却从价格波动中获利。如果这笔利润不是靠别人的亏损得来的,他们的利润又从何而来呢?

   当社会上普遍地流行欺诈行为时,信誉成了稀缺的东西。根据经济学的一般规律,越是稀缺的东西越值钱,所以讲究商业信誉的商号此时反而能赚更多的钱。

   按绝大多数情况来看,多赚钱就是多贡献没错。

   幸亏个人自利的行为能导致经济发展和整个社会的共同富裕,这实在是人类的大幸!但自利而又能导致利他,只有在市场体制下才有可能。

   事实上,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过程,从制度演变来看,就是不断限制瓜分财富的机会,使瓜分财富要付出很大的代价,同时保证创造财富的人能得到他应有的份额。

   无偿贡献和不劳而获是同一件事的两个侧面;消除不劳而获的彻底办法是消除无偿贡献

   私有制是道德之神

   比较好的所有制结构不是清一色的公有或私有,而是一个经常处于调整中的不断优化的结构。

  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 一个人沉湎于物质享受成为庸俗的人,或享受物质生活而仍是高尚的人,其主要的区分点在于他是否关心别人的物质生活,承认别人的物质享受和自己的享受具有同样的重要性。其次,也在于他是否也懂得精神享受,追求友爱、艺术的欣赏、知识的学习、健康等。

   在工业社会里服从是一种组织原则而不是伦理规范。

   一个社会内如果条条框框太多,有时甚至多得彼此冲突,人们就会试图用说谎来逃避管制;相反,如果条条框框太少,说谎而逃避管制就可以成为一件严重的过失。

   一个人即使接受一种新的道德观,他也未必会按这种道德观来行动,因为他知道别人还没有接受这种新观点,因而他的行为很可能被人指责为不道德。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