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维特的烦恼 赫尔曼和多罗泰》读后感摘抄
《少年维特的烦恼 赫尔曼和多罗泰》是一本由(德)歌德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2.00元,页数:245,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少年维特的烦恼 赫尔曼和多罗泰》精选点评:
●Die Leiden des jungen Werther
●维特,你成功勾起了我的心魔。
●后者更像是一个现实中的童话,令人愉悦,据说歌德晚年依然很喜爱它,但真正让人有所感的恐怕还是歌德后来不怎么喜欢甚至羞于提及的少年维特吧。我突然想到之前实习的时候看了两场刘杰的电影,他说他自己最喜欢的是透析而不是碧罗雪山,但作为一个观众客观地评价,后者其实更为出色,或者作为一个创作者个人情感的牵涉(无论有意与否)总会影响到作品吧。本来想说维特身上有和毕巧林、于连这些形象一样的现代性,但后来想想,有些东西不能以代论之。维特可以说是为爱而死,但这个爱不仅是男女之爱(当然这是一个占绝大部分的代表因素,但男女之爱从来也不是小节是不是?),生之热烈,却又避免不了幻灭,拿什么和它对抗?只能说那是一个选择,不是一种罪孽。
●乏味透顶
●在维特身上看到了自己
●更喜欢 赫尔曼和多罗泰。。。。
●后面的市民史诗没看。
●维特维特维特,面对自己喜欢的女生但是却早有人比他先认识她,悲哀却又无奈。前期的维特开朗乐观让我想起了早期的拉里。阿尔伯特没错,只是因为他不是歌德选中的故事叙述点。绿蒂也没错,真正的善良美丽,如果我是维特,估计我也会重蹈他的覆辙。
●成为名著需要什么呢。
●2019-01-19
《少年维特的烦恼 赫尔曼和多罗泰》读后感(一):闪婚的经典代表之作——《赫尔曼和多罗泰》
读了《赫尔曼和多罗泰》,惊异的发现:闪婚,原来自古有之,而非当代社会的特产。从相识,相恋,到见父母,订婚,在一天之内全部实现,赫尔曼和多罗泰的爱情故事实在令人咂舌!
摘抄两段:
“决定人的一生以及他的整个的命运,只在于一瞬之间;尽管商量得很久,但任何决定,只是瞬间的产物,只有明智者能掌握分寸。在进行选择之时,如果顾此顾彼,弄得思绪混乱,这总是比较危险。”
“死亡的伤心的情景,贤士不当做恐怖,信士不当做结束。死亡把贤士推回生路,教他去行动,使信士在哀愁之中增强未来的希望;对二者死即是生。”
《少年维特的烦恼 赫尔曼和多罗泰》读后感(二):诗人、剧作家、杰出思想家歌德
歌德(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1749-1832)是18世纪中叶到19世纪初德国和欧洲最重要的剧作家、诗人、思想家。歌德除了诗歌、戏剧、小说之外,在文艺理论、哲学、历史学、造型设计等方面,都取得了卓越的成就,甚至对于云彩也有研究。2005年11月28日,德国电视二台投票评选最伟大的德国人,歌德名列第7位。
歌德是德国民族文学的最杰出的代表,他的创作把德国文学提高到全欧的先进水平,并对欧洲文学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众所周知,歌德是一个伟大的诗人、小说家、戏剧家和杰出的思想家;但是却很少有人知道,他还是一个科学研究者,而且涉猎的学科很多:他从事研究的有动植物形态学、解剖学、颜色学、光学、矿物学、地质学等,并在个别领域里取得了令人称道的成就,如他在1784年发现了人的颚间骨。
然而更少有人知道,歌德还是一位画家,更准确地说,是一位有相当造诣的风景画家。歌德的天性极其活跃,他的求知欲非常强盛;他把他的精神触觉伸向人类知识的各个领域,他要占有映照人类内心世界和观察、认识外部世界的所有手段。他的智慧、他的勤奋,他那深邃的目光、他那敏锐的感官,以及他长达82个春秋的高寿,使他在不同领域里——首要是在文学创作上——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绘画艺术上,他以无比的执着,从童年直到老年,始终怀着浓烈的兴趣,并几乎一直热情地进行实践,画了2700幅之多,这其中绝大多数是风景画,也包括他进行科学研究时所绘下的画图以及他对人体进行的临摹等。
《少年维特的烦恼 赫尔曼和多罗泰》读后感(三):少年•绿蒂•孩子
——读《少年维特的烦恼》
很多年很多年没有再读这本书了,很多年以后因为校选课的缘故,要去写一篇关于少年维特的读书笔记。然后,也根本没有重读;当自己想到这本书时,存在一种深深地厌恶和羞耻。
少年
初中时,自己也不过是维特的年龄。数学课时在抽屉里读完这本书,译林版的,和《亲和力》合订的那一种。这本神奇地符合了自己少年时节过分做作和自欺欺人的书,流下眼泪,换来了一点(廉价的?)感动(我现在反感这个词)。之后若干年,这本书始终是这个少年眼中最好的书之一。高一时读人文版的,又是和《赫尔曼和多罗泰》合订的,还是觉得好,为孩子们想要在圣诞节送给决意去死的维特一份礼物而流泪。于是不理解,认为歌德是一个保守而庸俗的小布尔乔亚,他居然不喜欢自己这本早年的作品,甚至耻于谈及。对歌德,我的当时的理解是,仅仅因为小说的“非教化”,又过分“人性”。
我错了。
有一天发现自己不再喜欢这么一本书了。留在记忆的彼岸,偶尔回忆起有那么一个少年,可笑而多情,爱着自己脑海里的一个影像,努力使自己显得像自己脑海里的另一个影像,美得足以和前一个影像相爱,然后为之付出牺牲。可是,可是,其实什么都不存在。当我不再是少年,我开始急于擦去自己可笑的过去(如同一个少年为他孩提时的过去感到羞耻),开始羞于向他人谈论文学,羞于说自己是文学院的,更羞于在墙角发现那个无病呻吟的少年维特,就像晚年的歌德一样。
绿蒂
第一次看见她,她是坐在钢琴前的女孩;第一次看见绿蒂,绿蒂在给孩子们分面包。几年前的我在某篇小说的开篇——或是在现实生活中,只是又一次的羞于承认吧(我考虑着删掉这个“吧”字)——犯了一个和歌德同样的错误。其实,事实并非如此。绿蒂,被少年爱过的绿蒂,太过于华丽地如歌剧般的出场就告诉了我们她的不真实。
少年爱过绿蒂吗?爱过?当然。可绿蒂是谁?我不知道。不对,我应该是知道的,很多年里我也陷入了这种癫狂,难道不是喜欢着同一个绿蒂?或者说真实的绿蒂存在与否其实不重要,绿蒂是否同样爱着维特其实不重要,绿蒂是否已经订婚其实也不重要,重要的是一个少年需要去无缘无故的(据我们美学老师说,“无缘无故”这个词其实突出了相貌在这类选择中的重要)爱一个人,需要去让自己显得和平凡的世界不同;而这样的爱人必须是只能是遥不可及的,否则根本不值得爱。
遥不可及,这意味着绿蒂可以是所有人,意味着柏拉图式的恋爱可以继续(爱情必须是柏拉图式的。——海涅)。所有东西不过是脑海中的影像罢了。为脑海中的影像去死?这可能吗?因为是少年。多少年以后我不再信任思想,不再信任语言,也不再信任爱情和绿蒂,突然悲哀地发现,自己已不是一个少年。
孩子
生活,就是不断地自己欺骗自己。
少年时,我们用绿蒂完成了一次崇高的伟大的欺骗。少年时,我们会为嘲笑一对恋人,会为自己的被嘲笑而感伤,有的人也会为其他少年辩护。少年,一个过分夸大自己的眼泪的年龄,仿佛广博的海洋就出自于此。可是,还有孩子。
别忘了,他们的爱情从孩子开始,到孩子结束。绿蒂被爱,可以归因于那个分面包的动作;而孩子们的天真留给了维特除绿蒂以外的最后一份美。只在这一点上,我看到晚年的歌德,我了解了浮士德博士的模糊不清结尾。为了世界的未来,浮士德唯一一次满足了(我不这么认为),上帝是否出手相救其实已经无光紧要。他已经用自己的灵魂自赎了。是时候了,下地狱也无妨的。可是,还有孩子。
这是一个问题。
《少年维特的烦恼 赫尔曼和多罗泰》读后感(四):日月光华,旦复旦兮
《赫尔曼和多罗泰》这首诗篇幅并不长,所以可以很快读完。故事的内容也比较简单,讲述的是一位富裕市民的年轻儿子遇到外来逃难队伍中的一位姑娘,一见钟情,爱慕难舍,遂把她带回家求婚。故事是个大团圆结局,笔调比较轻松愉快,格调积极向上,又充满世俗气息,颇含喜剧色彩。
这是歌德四十八岁时完成的叙事诗歌,不算序歌共有九篇,每篇以一位缪斯女神(Musae)的名字为名。
这首诗模仿了古希腊诗人尤其是荷马(Homer)的笔调和格律。文中多次出现荷马史诗中的一些叙述习惯和格律,如以第二人称代替第三人称、在人物前面加上形容词定语、对语言行为的比喻等。
个人不太喜欢读外国诗歌,因为翻译外国文学作品,尤其是诗歌,即使将内容完整准确地译出,格律也是难以体现的。且不提文字背后蕴含的传统文化习俗,文字一旦变化,植根于文字字形和发音中的韵律也随之消失了。
这个故事的主线是求爱,但其中穿插了对时代、社会、人性的描述,使得诗歌内容更丰富,立意更高远。主角反而没那么重要了。尤其是女主角多罗泰,全诗正文只有三次出现她的名字。
诗中对城镇世俗生活进行了简易而鲜明的刻画,对市民阶级的日常生活和心态,也做了很好的叙述和剖析,轻描淡写,入木三分。主要的几位人物,对儿子严格要求的父亲、勤劳温柔的母亲、木讷但高尚的儿子、市侩而热心的邻居、睿智机敏的神父、勇敢善良守礼的女主角,无不跃然纸上,见之可亲。
但在描写俗世生活的同时,我们要看到,这个故事的背景是法国大革命,故事的人物也受大革命影响颇深。
法国大革命自1784年7月攻占巴士底狱开始,至1794年7月热月政变告一段落。不久,拿破仑(Napoléon Bonaparte)于1799年发动雾月政变,1814年波旁王朝复辟,很快又被拿破仑赶走,1815年滑铁卢战役后王朝再度复辟。直到1830年七月革命爆发,建立七月王朝,法国大革命才算完全结束。
之前的法国,是欧洲政治、文化乃至宗教的中心,法国王室则是整个欧洲王室的中心。法国大革命又是近代历史上规模最大、最彻底的革命,对整个欧洲造成极大震撼和深远影响。
本书作于1796-1797年,法国大革命仍在继续,对周边国家的影响也在不断发酵。女主角多罗泰(Dorothea),就住在临近法国的莱茵河(Rhine River)西岸,因为法国军队与德国的战斗,被迫背井离乡,逃到莱茵河东岸,与男主角赫尔曼(Hermann)邂逅。
作者通过诗中人物,对法国大革命进行了一定批评,因为当时大革命的暴力和血腥确实让人心惊。法国社会心理学家古斯塔夫·勒庞(Gustave Le Bon)于1895年出版了社会心理学著作《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The Crowd: A Study of the Popular Mind),研究分析大众的盲目、冲动、狂热等大众心理,其中列举的例子绝大部分都是法国大革命时期的。
另一个背景故事是这座小城“二十年前的大火灾”,这场灾难在主角父母和朋友们的记忆中鲜明难忘。但作者写这件事并不是突出人们的多灾多难,而是表现勤劳的人们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美好生活。小城当前的整洁美观,虽然作者未作说明,但无疑是二十年来市民们勤劳工作的成果。
这个故事包含着“薪火相传”的蕴意。所谓“卿云烂兮,纠漫漫兮,日月光华,旦复旦兮”,二十年前的火灾使父母结缘,过程简单而浪漫。此次的兵灾使这对青年男女结合,虽多误会但结局圆满。芸芸众生,都是自己生命的主角,有着自己的故事和经历。时局的动荡不能减灭人们对美好事物的追求,更不能阻挡人类社会的繁衍发展。
诗歌最后一段男主角的喜悦宣言,可以看做是作者的肺腑之言。作者希望通过人心的安定来维护社会的安定。作者已经借书中人物之口昭示了世界的动荡不安以及不知走向何处的形势,但还是希望人们像主角们一样,自警自励,通过高尚的情操、勤劳的双手,承担起自己应尽的责任,维护世界的和平稳定。
(《少年维特的烦恼·赫尔曼和多罗泰》(Die Leiden des jungen Werther & Hermann und Dorothea),作者为德国作家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其中《少年维特的烦恼》插图作者为法国画家托尼·若阿诺(Tony Johannot),译者杨武能,《赫尔曼和多罗泰》插图作者为德国画家里希特(Ludwig Richter),译者钱春绮,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2003年1月第1版,2003年3月第2次印刷。全书共计17.8万字。)
2020年10月21日星期三中午
《少年维特的烦恼 赫尔曼和多罗泰》读后感(五):谁杀死了知更鸟
这本《少年维特的烦恼·赫尔曼和多罗泰》,前者是中篇小说,后者是长诗,都是德国大作家歌德的作品。
我曾在高中时读过《维特》,但感触不深,只觉得是一个年轻人爱上一位美丽少女,求而不得,寤寐思服,最终绝望自杀的故事。但十几年后的现在重读,却颇为感慨。
《维特》的伟大,在于它真实刻画了一位热情、敏感、痛苦的少年形象,哪怕我们处于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文化,也能引发自己对少年时代的追忆和共鸣。
全书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维特(Werther)抵达乡村,结识美丽少女夏绿蒂(Charlotte),心生爱意,但由于绿蒂已经订婚,维特最终痛苦离去;第二部分是维特回到城市,成为政府职员,但与社会格格不入,最终辞职;第三部分是维特重回乡村,绿蒂已嫁为人妇,维特饱受痛苦折磨,最终自杀。
一、少年——青春少年是样样红
在我和维特差不多大的时候读这本书,相对于维特,关注更多的却是维特的热爱对象、美丽少女夏绿蒂,所谓“知好色则慕少艾”,穿越两百多年而与和我差不大的少年心有戚戚焉。
如今重读,尤其是第一部分的时候,我心中却升起对维特的浓浓的羡慕之情。作者通过维特对郊外自然美景的观察和描写,展现了一个开朗、乐观、友好而自信的少年,他感情充沛,对世界满是善意,将一切看做美好。正如一个新鲜的生命用好奇的目光丈量世界,并为之欣喜。这样的维特,正像一首歌的两句歌词——“青春少年是样样红,你是主人翁。要雨得雨,要风得风,鱼跃龙门就不同。”
但维特同时也是敏感而善变的,又有年轻人特有的自命不凡和众人皆醉而我独醒的傲慢,是一个有血有肉,有优点又有缺点的美好少年形象。
少年人也是自我的,我心即天地,天地即我心。这本书的主角自始至终只有维特一个人,这就是他的独角戏,他所爱恋的是谁都无关紧要,重要的是他自身迸发的火焰。
清代文学家沈复有一篇散文,叫做《童趣》,描写了自己幼年时的有趣幻想: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这以蚊为鹤,以虫为兽,正是维特“感觉到叶茎间有个扰攘的小小世界”。
当远离人世,独处自然时,人会油然而生静谧之心,继而发现自然之美景,仰察宇宙之秘,俯看山野之奇。
少年人思绪飞扬,光怪陆离,人如何能不羡慕自己的少年时代呢?
作者借维特对乡村景色的喜爱,表达了自己的观点:自然地才是美好的,包括绘画、诗歌乃至人类,一切规则都会束缚天性。所以维特喜爱孩子,喜爱和淳朴的农民交谈。
同时,维特喜爱在树下草地读荷马(Homer)和莪相(Oisin)的作品。
荷马的作品使维特联想到先民们的质朴生活,莪相的作品则是对自然生活的颂歌。
说起来,维特,或者歌德读到的莪相作品,其实是伪书。莪相是爱尔兰的凯尔特神话中的人物,芬尼安勇士故事群(the Fenian Cyle)中勇士团团长芬恩(Finn mac Cumhaill)之子,同时也是一位优秀的歌手。他生于自然,长于自然,母亲乃是一头牝鹿。后来他随仙女到海外仙境生活,因思念家乡而归家,不想世上已过三百年。他因沾染了凡间的尘土,变成了眼盲的老人,在爱尔兰的大地四处流浪,终日吟唱诗歌怀念往昔的生活。
与歌德大约同时代的一位苏格兰诗人,将一些可能起源于凯尔特神话的民间诗歌进行加工创作,称作莪相的史诗进行发表,轰动一时,歌德亦受迷惑。
维特热爱自然,自然就引发出对现代社会的反感。庄子说:“巧者劳而智者忧,无能者无所求,饱食以遨游,泛若不系之舟。”维特的观念清新,但也存在浮华。
本书是书信体小说,绝大部分是维特写给一位好朋友“威廉”(William)的信,内容坦率直接,语言富有文采,行文十分流畅。第一封信恰好是五月四日,中国的青年节。这当然是巧合,但维特初夏到达,秋季痛苦诀别,是自然之流转,也是心情的变化。
二、维特——剑未佩妥,出门已是江湖
《维特》可以说是歌德的半自传作品。歌德在年轻时,曾邂逅一位叫做夏绿蒂·布甫的少女,产生强烈爱意,但少女已订婚。歌德在经历了数月的痛苦之后,决然离去。
后来歌德听到一位朋友自杀的消息,因为他爱上朋友的妻子遭到拒绝,在工作中不顺心,在社会上被贵族轻侮。
不久歌德遇见一位旧识的美丽少女,她嫁给一位大她许多的富商。俩人乍然重逢,彼此都很高兴,过从甚密,却引起丈夫的嫉妒,与歌德发生强烈冲突。
正是这一系列事件,使歌德大为愤慨,写下了这部《少年维特的烦恼》。
2010年,上映了一部德国电影,叫做《少年歌德的烦恼》(Young Goethe In Love),正是依据歌德的经历及《维特》这部小说改编而成。
但《维特》与那些传记作品不同,它所照见的不仅仅是一个歌德,更是千千万万个年轻人,所以当时这部小说在当时的青年人中引起过强烈反响,许多少年人模仿维特,穿着青色燕尾服、黄色马甲长裤、高筒靴,也有许多少女像夏绿蒂一样穿着白色长裙,胸佩粉红色蝴蝶结。同时,也有一些为情所伤的年轻人学习维特而自杀,引起社会上的不少批评。为此,歌德在《维特》第二版出版时,写了一首叫做《绿蒂与维特》的小诗,前两句是“青年男子谁个不善钟情?妙龄女子谁个不善怀春?”最后两句则是“你看呀,他出穴的精魂正在向你耳语:请做个堂堂男子呦,不要步我后尘。”(郭沫若译本)
都说读书是在与高尚的朋友讲话,在这部书信体小说中,真的是主角在向读者说话,在向我们敞开心胸,诉说自己的所思所想,大家如此喜爱《维特》,也就自不待言了。
在第二部分中,维特为了逃避痛苦而离开乡村,也为了母亲和亲友的期望而在城市谋了一个职位。
维特是一位富裕的中产阶级,他热忱坦诚、才思敏锐,很容易获得他人好感。他可以成为伯爵、侯爵的座上宾,也能很轻易获得公职。但少年人厌恶循规蹈矩,喜欢我行我素,蔑视权威,与现实世界格格不入。这是少年的思维与成年社会的冲撞。
小说中的时代——1771至1772年,西欧正在经历一场巨变。从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到启蒙运动,新兴的市民阶级已经觉醒,贵族的影响力不断下降。但德意志长期处于诸侯割据的分裂状态,贵族阶级仍然十分顽固。此时,德国文坛发起“狂飙突进”运动(Sturm und Drang),号召回归自然。歌德是这场运动的代表人物,《维特》就是这场运动最有影响力的作品。
在文中,维特颇得伯爵赏识,常常到他家中做客,也有一位落寞贵族家的小姐与维特十分要好,维特认为她纯真善良,甚至把她比夏绿蒂相比。但当那些窘迫的贵族们穿着破旧的老式礼服到伯爵府进行惯例的贵族聚会时,仍然对维特与他们同处一室强烈不满,伯爵不得不打发维特离开,那位小姐在聚会上也不与维特讲话,只能在事后向他解释自己的苦衷。维特因此愤而辞职。
这可谓是新兴市民阶级与旧贵族的一场激烈冲突。文中的旧贵族大都腐朽无能,只能怀抱先辈荣光沉醉旧梦,但他们仍是社会上一支重要力量。维特正是这新兴阶级的代表,维特的经历就是社会冲突的缩影。
维特进入社会参与实务,只有短短不到半年的经历,带着少年的冲动、幼稚和无城府,最终在五彩斑斓的社会中撞得头破血流,折翼而归。
三、烦恼——谁杀死了知更鸟?
第三部分,维特经过一番休整,重新回到乡村。维特这次归来仍是秋天,秋风秋雨愁煞人,结束时则是圣诞节之前的夜晚,雨雪霏霏,薄雾晦明。四季景色都有美丽之处,但心的衰老使景色都变得荒芜。
相较于野芳幽香、嘉木繁荫的第一部分,这一部分就极显颓败。景色变化,物是人非。
曾经维特与绿蒂拜访过的老牧师死了,他院中的两棵树——一颗是数百年前的牧师种的,一颗是牧师早已去世的妻子种的——都被新来的牧师砍伐,换成了钱,还被公所要去了。维特总坐在树下读书的菩提树已完全枯败。维特在此地见到的第一个孩子,第一次见时很活泼乖巧,他的母亲虽然贫穷,但仍然将家庭照顾得很好,他的父亲为了继承一笔遗产而出门。再见到孩子的母亲,已是满怀暮气,她最小的孩子——就是维特见到的那个——病死了,丈夫受了骗,财产没继承到,还在回来的路上染了重病。
还有一个年轻的工人,因为爱上雇主——一位年轻的寡妇,受舆论压迫而被辞退,但仍然满怀爱意。维特与他相谈甚欢,对他极为赞赏。但再度归来,工人因为杀死寡妇新雇的工人在维特面前被抓。维特对此深受震动,因为他觉得这个工人可能是他的一个预兆,为此他想方设法拯救这人的性命,与本地法官——绿蒂的父亲,以及绿蒂的丈夫阿尔伯特激烈辩论。他当然救不下他。
另一个使维特绝望的预兆是一个疯子。这个疯子倒是很快乐,他在冬天的野地里寻找鲜花,为了献给戴着王冠的心上人。但维特后来才知道,他曾经是绿蒂父亲的下属,求娶绿蒂不得而变成了这般模样。这无疑给了维特更大的打击。
少年、维特、的烦恼,他的烦恼究竟是什么,真的只是爱情求之不得?他当真只是为情而死?
维特的烦恼,就内部而言,是理性与感性、道德与欲望的冲突引发的。所以维特一直在忍耐,忍至死,思至死,至死不言。
就外部而言呢?是他与社会的格格不入导致的痛苦,对维特而言,整个世界都是阴郁的,绿蒂本是他苦海中的小小港湾,但绿蒂始终不属于他,哪怕绿蒂也喜欢他,但是道德感使他们都不能无视绿蒂的丈夫。
维特的自毁,是少年无法适应成人社会的崩溃,是新阶级对无法战胜旧阶级的、受旧阶级压迫的痛苦。这是人性软弱的一面,也是社会发展的一个阶段。
一个热情的年轻人在自己不切实际的理想中沉沦,只是因为情苦?当然不是!或者不仅仅是。对爱情和生活的绝望使他已走投无路,死亡是他唯一逃离的途径,是不合时宜的他被社会所杀。
维特在书中多次与他人讨论自杀的话题,同情的同时也为之开脱。欧洲从文艺复兴到启蒙时代,文学家、艺术家、哲学家们热情歌颂人类、赞美人性,但我们不得不承认,人性在美好之外,还存在不少缺点。世上有千千万万的人,千千万万的心理,没有一条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标准。
东汉窦玄之妻《古怨歌》说“茕茕白兔,东走西顾。衣不如新,人不如故”,但衣服也是旧的才舒服。维特与绿蒂第一次见面时穿着青色燕尾服、黄背心、黄裤子,在自杀时仍是这一套,并在遗书中嘱咐要穿这身衣服下葬。
(《少年维特的烦恼·赫尔曼和多罗泰》(Die Leiden des jungen Werther & Hermann und Dorothea),作者德国作家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译者杨武能,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2003年1月第1版,2003年3月第2次印刷。全书共计17.8万字。)
2020年10月18日星期日下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