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迁》读后感1000字
《司马迁》是一本由季镇淮著作,北京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0.00,页数:169,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司马迁》精选点评:
●还行吧,不过这“大家”可不是随便可以当的。
●备课浏览。入门简介类书籍,明白晓畅。
●祖先掌管封神榜, 太史公做占星家, 兼任图书管理员, 自古文章憎命达, 一部史记传香火
●常读常新。尧典对照那段写得真好。
●观念陈旧,亦无动人细节,清汤寡水的传记。
●不过不失。
●大家小书
●好读
●长见识
●更多从文学视角
《司马迁》读后感(一):宦官的伟大!
司马迁因为说真话,被皇帝阉了那话儿。
任安因为没有阻止皇子谋反,被汉武帝找理由要砍掉脑袋。
任安写信给司马迁说:为什么不在皇帝面前给我说些好话。
司马迁回复他的便是有名的《报任安书》,话是这样说的:世上最残酷的刑法,便是肢体上的摧残。而我所受的,恰恰是最残酷最惨烈的那个。
他在文章最后这样说:且负下未易居,下流多谤议。仆以口语遇遭此祸,重为乡党戮笑,汙辱先人,亦何面目复上父母之丘墓乎?虽累百世,垢弥甚耳!
意思是:“在负罪的情况下不容易处世,身处卑贱,受到的非议和指责也就很多。我因为(对皇帝)说话(不谨慎)而遭到这桩祸事,深深地被邻里同乡所耻笑,以致先人蒙受污辱,还有什么颜面再为父母扫墓呢?即使再过一百代,也只是耻辱更甚而已!"
他一直说自己的苦处,自己的可怜。他说他惟有“仆窃不逊,近自托于无能之辞,网罗天下放失旧闻,考之行事,稽其成败兴坏之理,凡百三十篇,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于是,司马迁在最惨贱,最脆弱,最瞧不起自己的时候,成就了这“一家之言”,也为我们成就了今天的史记。
那么晦涩的古文《报任安书》,我只看懂大概,没有记住一星半点。
却只记住某句话:我最弱的时候,就是我最强的时候。
《司马迁》读后感(二):司马迁的悲喜人生漂流记
鲁迅称《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可见史记所兼具的文学价值和历史价值。我曾经雄心勃勃地买来厚厚的两册史记,想以此来熏陶自己的文史情操,后来序言没读完就把这书长久地撂下了,全由于书的厚重给了我莫大的压力。前段时间无意中发现季镇淮先生写的《司马迁》,这本书表达方式比较客观,感情色情不浓或者说比较隐蔽,这是我喜欢的类型,于是便兴致勃勃地读了起来。在东北返回的飞机上花了五个多小时读完了这本小书,不禁叹太史公之才而悲太史公之遇。
司马氏是太史令世家,祖辈都是记事的史官,这就给史记的横空出世加足了柴火。年少时期的司马迁得以遍访中国的名山大川,为他后来的创作积累了丰富的素材。在他父亲去世几年后,他就正式接过了家传的衣钵,成了名副其实的官二代。如果他后来的生活像年少时一样继续漫游天下,偶尔赏弄风月,也许著述的理想对于他就像我们偶尔想着要成为亿万富翁一般诱人而骨感。
给他的人生带来巨大改变的是“李陵之祸”。李陵兵败被俘,公卿王侯们都说李有罪,而司马迁虽与李陵无甚交情,然而通过李的日常操行觉得他是个奇士,便在汉武帝面前为李陵说了几句好话,谁知这几句话居然惹毛了武帝,得了死刑。这时的司马迁还有两个选择:一是拿五十万出来赎罪,一是腐刑。可怜司马迁身为朝廷命官,无奈是个清水差事,拿不出这五十万,只得接受极刑。
他当时所承受的巨大身心上的悲痛是很容易被人理解的,世间最大的耻辱也莫过于此。然而他立即想到了“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在他心绪郁结的时候,这些先人成了他的励志典范。司马迁最终能够潜心立志,完成了他“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传世经典。
司马迁说过: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这句话曾经让多少热血小少年思绪万千,他要警示的无非就是人生得有意义,人应该怎么活着。天下惟庸人无咎无誉。伴随着司马迁一生的是郁苦和创痛是常人无法承受的,在他可能会有些许失意迷茫的时候,他选择了向上而不是沉沦,把忧伤埋在心底,让理想乘风破浪。折腾的人生成就了司马迁。司马迁的人生是丰满的,在他完成史记收笔那一刻,他内心无疑是喜悦和欣慰的,之前的耻辱已经随风而去,这时的他得穿。有一个老生常谈的模板话题,如果拿你的人生和司马迁兑换,你将怎样抉择?每个人都应该做手中事,走脚下路,活出自己的精彩罢。物质财富的积累纵然重要,但他毕竟不是一切,太史公领着那么低的薪水,终至于无法为自己赎身而受极刑,也不妨成就理想。前人的借鉴意义是很强的,空虚是庸人最大的痛苦吧,如果能够战胜它,我们就可以进化到凡人,不让这辈子白走这一遭。所以现在就甩开一切无病呻吟和消极杂念,让日子折腾起来吧。
《司马迁》读后感(三):司马迁,后世写作者的一座无法抵达的高峰
《司马迁》季镇淮著
几乎每个中国人都读过《史记》。即使没有读过原文,也必定能说出几个耳熟能详的历史人物故事。比如项羽和刘邦的斗争,韩信、萧何等人的传奇故事等等,这些故事甚至作为传统戏曲的素材一直在民间流传。那么,你了解这部书的写作过程吗?你知道书的作者司马迁写作这部旷世奇书的心路历程吗?你知道这部书除了好看的故事,他还隐藏了哪些作者的内心诉说呢?这部由季镇淮先生所著的《司马迁》就回答了这些问题。作者季镇淮先生是我国著名的古典文学研究大家,同时擅长文学评论。而这部被收录在《大家小书》丛书中的《司马迁》就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季镇淮先生生于1913年,江苏人,毕业于昆明西南联合大学,同时在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任教,可见其学养深厚。八十年代还曾出任北京大学中文系主任,后离休。1997年在北京逝世。由于学校的便利,季镇淮先生在年轻时曾经受教于朱自清先生和闻一多先生,并受到赞赏和器重。在对于中国文学史的研究中,季先生主攻秦汉、唐朝和近代,他尤其认为汉朝的司马迁在历史和文学方面都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他在对于司马迁的研究中,在史料搜集整理方面可谓是“竭泽而渔”,大量的进行考证和研究。但他在落笔时又化繁为简,给读者以最简洁的语言来学到历史文学知识。他的语言平实、流畅,读来非常舒心,他把自己的文章看做是一种战斗的结果,总要经历一番苦熬和探索。
这本《司马迁》是他文学历史功力的集中体现,全书大致从三个时段讲述了司马迁不平凡的一生。第一个时间段是司马迁的青少年时期。司马迁在少年时期受父亲和董仲舒的影响较深,在思想和理想方面建立了自己的基础。第二个时间段是在李陵事件之前的一段时间,这期间他担任了太史令,还主持过立法改革,从内廷到外廷都有过历练,这是他知识的储备阶段。第三个时段,是在李陵事件之后,司马迁的身体和心态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反而升华了他的思想,坚定了他的意志,是个人命运和历史命运相互交织的时段,也成就了伟大的《史记》。
接下来,我就《司马迁》这本书中的三个重点内容详细的介绍一下。
一、快乐充实的青少年时期。
司马迁自称出生于龙门。这个地名颇有隐喻的意味,似乎预示着司马迁以后会如鲤鱼般越过龙门。在西汉那个书籍不那么普及的时代,司马迁的一个最大的幸运就是有一个好的父亲。他的父亲叫司马谈,历史记载中没有他的出生年份,但可以肯定的是,司马谈主要是生活在汉文帝和汉景帝的时期,后来他虽然也活到了汉武帝主政的时期,但是对他影响最大的还是文帝和景帝。历史上有著名的“文景之治”,当时国家社会的思潮主要是信奉无为而治的老子思想。司马谈就深受文景的影响,他的主要学问表现在三个方面:天文、易学和黄老学说。黄老之思想在当时社会中的最主要作用就是防止动乱的发生,这从根本上还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一种思想,而司马谈就是这种思想的信徒。
到了汉武帝时期,司马谈做了“太史令”,当时也通称为“太史公”。这个“公”字未必是尊称,可能在当时的社会和官场上只属于一般的称呼,这和后世不太相同。而当时的史官的地位也不高,无论是皇帝还是平民,都比较轻视这种职业。司马谈并非朝廷里的红人,但是毕竟也是知书达理的官僚,这倒是给少年的司马迁创造了一个好的学习环境。史官有一个巨大的便利就是可以遍阅古今的典籍和档案,虽没有明确记载,但可以想象,少年的司马迁时常在父亲身边接触这些书籍和资料,为他日后的写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也培养了他的兴趣和爱好。
而要说司马谈也有非同常人的一面。他虽然是个不大不小的官,却并不安分于自己枯燥呆板的工作之中,他有着自己崇高的理想,他内心的苦闷也可想而知——因为他所信奉的黄老思想到了汉武帝时期已经边缘化,当时走红的是信奉儒家思想的人。他把希望全部寄托在了儿子的身上,司马迁在父亲的影响下,十岁就能诵读古文 ,甚至在十三岁的时候就奉了父亲的命令,乘坐公家的马车遍行天下,去搜索古代诸侯们的遗迹和传说。他走过的地方非常之多,比如他所敬仰的孔子的故乡,在那里他了解到在孔子死后,孔子的弟子和鲁国人有百余家搬到孔子家的附近居住,更令他对这位圣人产生了无比崇拜的心理,也使他发愿要效仿孔子作《春秋》,写出一部同样伟大的作品。
在阅读和游历中,司马迁积极而快乐地度过了他的青少年时期。
二、担任太史令时期
司马谈死后,司马迁依照父亲的遗愿,正式成为了一名太史令。从这里开始,他就开始了他的准备工作:整理资料、阅读古籍。好在到了汉武帝时期,国家承平日久,藏书已经非常的丰富了。但是在杂乱无章的历史竹简中,连个基本的目录也没有,司马迁以一人之力经年累月地整理归档这些资料,可见其对于历史研究的高度热情和执着!除了这些劳累之外,司马迁还有一项日常的工作,就是陪侍汉武帝,比如汉武帝出门时,他站在皇帝的左右,听候使唤,这虽然也占用了一些宝贵的时间,但也为司马迁了解汉武帝和上层的统治阶级提供了便利,使他得到了第一手的资料。
公元前104年,司马迁做了一件好事,那就是修改了秦朝的历法。修改历法,在当时首先是政治原因。由于当时流行玄学的一些说法,认为朝代的更替是有规律的,而每个朝代又是不同的前进阶段,就必须有自己不同的文化。历法就是其中重要的一项。可以想象,司马迁主持修改历法,一定得到了汉武帝的欢心和赞赏,而同时这种修改,使前秦的不合自然的历法得以废除,建立了新的更科学更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历法,这无疑是司马迁利国利民的功绩,是值得称道的。
虽然,在当时太史令总是侍候在皇帝左右,但他的级别也就相当于一个县令而已,并不十分显贵,也没什么油水。司马迁的这一段时期就是在服务皇帝和私自学习的交织中度过的,应该是比较充实而有益的日子。在这一阶段,司马迁基本上完成了《史记》的准备工作。
三、李陵事件和发奋著书
在司马迁四十二岁这年,也是他正值精力充沛的时候,他开始了著书的工作。而这时候,他却遭遇了一件完全没有想到的事情。
李陵是李广的孙子,他忠于国家、勇猛无私,却不慎被匈奴捕获,只得采取权宜之计,暂时委身与敌,待机反攻。可是,这件事情的严重性超出了一般人的想象,汉武帝勃然大怒,朝廷上原来那些夸奖李陵的大臣瞬间倒戈,竭尽全力数落李陵的“罪行”,而丝毫不念李陵旧日的功劳。汉武帝为此寝食难安,心情颇为不好。
正当这时,司马迁见到了汉武帝,就顺嘴为李陵说了一些话,凭良心说,这些话都是很中肯的,并没有明显的偏颇。没想到汉武帝没等司马迁说完,就勃然大怒,他认为司马迁是来给李陵说情的,故意抬高李陵。司马迁随即下了监狱。而且,这是死罪。
在汉武帝时期,犯了死罪有两种免死方法:一种是交巨额的钱。一种是“腐刑”。司马迁由于无法拿出那么多的钱财,只得接受这种最大的羞辱。这件事后,司马迁的心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出狱后,司马迁一心用在写书上。而且,后来他又当上了中书令,是类似办公室主任一类的上传下达的一种工作。可想而知,他在汉武帝身边心里是多么地屈辱,多么的煎熬!司马迁就是在这种和汉武帝羁绊一生的情况下,完成了他的旷世巨著,可谓十分地不易。
司马迁的一生大概就讲完了,但是他留给我们很多的感慨和思考。
司马迁在当时其实也属于是独特的人。他的52万字的《史记》采取了前无古人的写法。他的前辈们大多是简略的记录历史事件和经过,或是空泛的叙述道理。而司马迁却采取了纪传体的方式,即用写人物来写全局,以点写面。同时他的语言非常地优美,而且从他的文章中的叙述和人物对话的一致性推测,他的语言在当时应该是属于很通俗的。为了这部著作,他考察了很多名人故里和古迹,听到了人们口口相传的故事和传说。难能可贵的是,他对这些资料并不是简单粗暴地直接拿来用,而是经过了自己的分析和筛选,使得《史记》这部书既史料丰富,又使人喜欢读下去,读到爱不释手。这一点鲁迅先生早已评价过了。
司马迁在李陵事件中的遭遇,使他对封建统治和其宣扬的仁义道德有了怀疑。在他的著作中,显然能看到他对游侠一类人物的推崇,而且他对底层人民也没有丝毫的轻蔑,这在当时的时代是非常可贵的。司马迁由于长期呆在汉武帝身边,对汉武帝也有自己的看法,他认为汉武帝表面仁爱,实则内心多欲望,而且严酷,喜欢任用酷吏。他对名声很好的卫青和霍去病也有自己独特的评价:他认为卫青用示弱来谄媚于汉武帝;而霍去病则不爱惜手下的士兵。
另外,他的思想不合于当时的主流思想。汉武帝时期的思想主要有两派:一是以董仲舒为代表,儒家和阴阳家的混合物。二是以淮南王刘安的门客为代表,道家和阴阳家的混合物。但这两者都是从玄学出发,公式化地谈思想。司马迁则是非常独特的思想家,他是从历史事实出发的,他对以往的封建循环仁义道德有所怀疑,这是一个突破。
在材料的选择上,司马迁也是非常独到的。他以政治实情为基础记录人物,比如吕后本不应该进入本纪,但她是实际掌权者,所以司马迁把她按照皇帝来写。这也是一大特点。
司马迁还认为被封建统治者篡改过的圣人的礼法,其实是一种思维的圈套,用来迷惑被管理的人民。由于这种礼法和思想是从主观出发的,所以一在实际中运用和参照就产生了许多漏洞和冲突。当时的人批评司马迁的思想不合于圣人的说法,本来就是偏颇的。
司马迁是铁骨铮铮的硬汉,他的功绩和品德自然无需多说。他坚强又韧性的人生态度和他选择的不同于世俗的道路,以及他的成功,都给了我们很多的启示:就是一个人不管遇到什么遭遇,只要能咬紧牙关,就总找到一条有价值的人生道路,来充实我们的生活,到自我的价值,来对得起我们自己的内心,对的起金子般的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