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迁的记忆之野读后感精选
《司马迁的记忆之野》是一本由刘勃著作,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8.00元,页数:32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司马迁的记忆之野》读后感(一):这是一本讲述《我和汉武帝:不得不说的故事》。
作为皇帝身边的人,本该知道得多说得少,最好不说,甚至将皇帝的轶事带入坟墓。而司马迁却带着“誓将八卦永流传"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去记录历史。在皇帝老儿还在世手握生死大权的情况下,依旧管不住自己那张大嘴,说得太多太多,结果是当然可想而知的,因言获罪被处以宫刑。这再次提醒我们一个颠簸不破的真理,那就是言多必失。
《司马迁的记忆之野》读后感(二):后人所谓的盛世,在时人心中无非充满悲凉
汉武帝刘彻是中国历史上最为著名的帝王之一,“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封狼居胥,颁行推恩令,开辟丝绸之路......种种影响中国历史的事件,都发生在他在位期间。在后人眼中,汉武帝无疑创造了一代盛世。而在司马迁眼中、在当时的汉朝民众眼中,却或许是另一番景象。 在历史作家刘勃的新作《司马迁的记忆之野》中,我们可以换一种视角,审视汉武帝创造的“盛世”。
《司马迁的记忆之野》读后感(三):不论喜欢与否,人无法逃避塑造自己的时代——刘勃
我有时候会想,千百年后的历史书,会怎样记述我们这个时代?
很可能,在一般通史教材中,不过是短短几句话。而且,这几句话,和我们这些生活在这个时代的人的切身体验,完全不符。
能因为我们的体验,就否认后世概括的公正性吗? 能因为后世的概括,就否认我们体验的真实性吗? 作为后世的人,应该怎样评价汉武帝时代呢? 作为汉武帝时代的人,会怎样感受汉武帝时代呢? 《司马迁的记忆之野》,这是一本拒绝全面公正的小册子,但我相信,它非常真实。
《司马迁的记忆之野》读后感(四):该如何阅读古代史书
一连读了刘勃老师的三本著作,春秋,战国和司马迁,对老师深感佩服。把深奥的文字,熟悉的故事,用现代接地气的文字表达出来,又从字里行间,分析、推导、解读出事件里的深意,对我这个历史爱好者有很大的启发。在这里向老师表示敬意!
这让我想起另外一个老师,他自称是掌柜,在某平台上做主播,他讲述的历史故事,如果能出书的话,应该有10多本了。他的讲述中,有更多的个人见解,甚至是不被主流意识所认同的见解。不过我认为,一个历史事件,就应该有不同的解读,更多是向老师学习对细节的琢磨,对事件的逻辑分析和判断……
期待老师的大作,能在今后不断面市。
《司马迁的记忆之野》读后感(五):关于“赌”
赌是人类天性中的一部分,只要需要,总会有足够多的赌徒。理性告诉你,不要去做那些概率极低的事;赌性却告诉你,还是要放手一搏。和平安乐的岁月里,赌只会制造不幸;但历史的某些关键突破口,也许只有赌一赌才有希望。这也就是司马相如对汉武帝说的:“盖世必有非常之人,然后有非常之事;有非常之事,然后有非常之功。”人类进化的亿万年历史中,对赌的爱好始终保存在天性之中,大约也正是为此。汉武帝扩张时代最引人瞩目的地方,恰恰就在于,这个过程里可见的不仅是帝王对皇权无远弗届的追求,实际上参与其中者万里觅封侯的热望时时更为耀眼。朝廷的意志和冒险者的欲望,难分彼此。汉武帝时代这些狂热的冒险者,他们追求成功的梦想,摧毁了汉代普通人的生活。
《司马迁的记忆之野》读后感(六):记忆之野约等于天马行空?
2021年第一本认真阅读完的书。读库出的刘勃这套书,从封面设计上,有种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出版的书的感觉,但是颜色却更加前卫。
理解整本书的内容要从书名开始,《司马迁的记忆之野》,记忆之野,野字的字面意思:野性、野外、原野等,大体上讲的就是司马迁在写《史记》期间,有关汉武帝以及后世较为出名的那些人物的关系和一些在《史记》中没有言明的,但是又很重要的内容。
《史记》的意义和重要性,在从前上课的时候,就已经被深刻的灌输到脑海中,但是可以像作者的这本书这样,从一些所谓的“蛛丝马迹”出发,为我们呈现出很多耳熟能详的人物的多面性,以及在文字背后所隐藏的内容,倒是未曾读到。所以对于很多想对历史产生兴趣,但是又不知道如何入门的,这本书是本好书,可以激发出很多兴趣。
《司马迁的记忆之野》读后感(七):司马迁和他同时代的人们
通过对司马迁人生和心路历程的描写,透过司马迁的视角,描述了那个波澜壮阔的汉武帝时代。那是个最好的时代,勇于探索,开疆扩土,猛将如云,谋臣如雨;那是个最差的时代,伴君如虎,宫廷内斗,穷兵黩武,社会动荡。汉武帝的时代,君权得以最大程度的加强,于是不同阶层,无论是外戚、酷吏,还是平民,纷纷将皇帝的赏识和支持作为仕途成功的唯一屏障,无视个人道德操守,竭力展示自己的才华。虽然对于很多人和事,司马迁并不赞同乃至鄙夷,但他仍以一个伟大史学家的视角,尽可能客观的予以记录,并不因个人好恶而抹杀其功过是非。
刘勃以«史记»为基础,一如既往的深挖历史记载背后的细节和复杂的人性,并还原了太史公高尚的人格和伟大的功绩。“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司马迁最终的结局,没有可靠的记录。«史记∙赵世家»里,写了一个很不可靠,却也许能体现司马迁心迹的故事:程婴受尽屈辱,终于把赵氏孤儿抚养成人,然后,他就选择了自杀。程婴说,我要告诉逝者,这个重任,我已经完成了。仿佛,司马迁就是程婴,«史记»就是他的赵氏孤儿。”
《司马迁的记忆之野》读后感(八):太史公和他身边的历史
刘勃老师在读库出版的第三本书,从春秋、战国,一路来到了西汉的鼎盛时期。按六哥的说法,这三本书是中华民族的青春三部曲。作为一名文学院的历史博主,刘老师是一个很会讲历史故事的人。本书从有想法到最后付梓,还不到一年时间,可见行文也是一蹴而就。
题目虽然是司马迁,故事也是从司马迁接班父亲开始的,不过主角却不是司马迁。如果说本书的主角是汉武帝刘彻,倒也不算错,但其实真正的主角是书里面各种人物所依附的,拥有所有生杀大权的——皇权。这也是西汉王朝与春秋战国时期最大的不同。在这个变化的过程中,年轻的中华民族,也在不断的探索、尝试,也有错误和反复。
从对匈奴的战争到征服四夷,从选用官吏到帝国财政制度,从皇帝的个人对长生的不懈追求到混乱的后宫直至太子叛乱,刘老师带我们进入了一个司马迁笔下的,司马迁认为的,其他史书认为的,以及作者自己认为的多个维度的西汉鼎盛时代。作者把自己、把读者一同代入那个时代,去理解那个时代的人的想法与做法。
在最后的附录里面,刘老师提到他自己所认为的历史书,并非只是尽可能把历史的真相挖掘出来告诉大家,而是为了一个国家的共同记忆,要培养出这个国家的气质,民族的个性。太史公和他笔下的汉朝肯定为我们做到了这一点,毕竟我们华夏民族的名称以这个朝代命名。
《司马迁的记忆之野》读后感(九):读不尽的史记,读不尽的司马迁
周一收到书,四个晚上,读完了。附录有关“纪传体”云云,作为一个非资深太史公粉,说几句行外话。
司马迁开启了中国纪传体书写的传统,这种体裁的重要性、文学性、原创性等等这些都先不表,我们首先需要思考并回答一个问题,司马迁为什么要这么做?这个问题,原因可能比结果更重要。
秦汉之际,古老的封建分封时代结束后正式进入封建君王时代,但“人”在现实社会和政治中的重要性其实从春秋、战国时代就已经越发凸显了。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整个国家的话语体系、动员体系正式全方位围绕皇帝这个核心展开了,一个人可以因为皇帝的一句话飞黄腾达,也可能因为君王的忽然恼怒被五马分尸。制度也好,意识形态(宗教、各种学说)也好,一个国家从大到小的各种琐事,都是在围绕维护君王、维护君王统治的合法性两个前提下展开的。
人非常重要,因为皇帝非常重要,一个国家的盛与衰,事情的成与败,系于皇帝怎么识人、用人,系于皇帝一身。
制度重要性?上帝或这个某个神的重要性?不存在的。它们的存在,本身就是对封建君王的否定。儒家也好,法家也好,在君王那里都是工具,好用就行,不在它的内容是什么。
纪传体,就是以皇帝为核心,去勾勒皇帝与群臣与社会之间、群臣与社会大事记之间的关系,离开了皇帝和他身边的人,所有的叙事都无法展开。人是主体,因为君王是主体。
怎么写?太史公一定思索了很久很久吧。纪传体,是司马迁对整个时代极富深度的洞察之后一个自然而然的选择,也几乎是必然选择。
《司马迁的记忆之野》读后感(十):说不尽的太史公——读《司马迁的记忆之野》
《司马迁的记忆之野》为刘勃先生作品集《青春中国史》的一部新作,前两部分别是出版于2019年的《战国歧途》《失败的春秋》,虽然没有历史小说那么通俗,但却不失是一本可读性极强的历史研究书籍。展现在读者眼前的是经作者解读后的《史记》,以及司马迁不同时期的人生境遇,而司马迁笔下的世家与列传也生动的跃于纸上。
司马迁被后世尊称为“太史公”,书中以莎士比亚喻司马迁,冠以“说不尽的太史公”,用以区分史学家和文学家的不同。
书中“名将”一章,是关于司马迁通过笔下描述,表达了对于历史上三位大将军不同的态度,这三位分别是李广、卫青、霍去病,其中有两个关注点,一是“汉之飞将军”李广为何一直没有封候?二是关于李广出塞迷路一事,究竟为何? 卫青元朔二年封长平候,霍去病元朔六年封冠军候,霍去病是卫青的外甥,卫青之后,卫氏之属五候,而司马迁心中仰慕的李广将军却一生未能封候。司马迁既胸怀天下,也有个人的小小悲喜,他在为卫青和霍去病所写的传记中,可以感受到将军将得胜时,他的喜悦,但内心中他仍然心系着李广的消息,可是元光二年的匈奴一战,他等来的却是李老将军的死讯。
在读这本书之前,我只读过《史记》的“本纪”部分,当时学龄前小朋友坐在旁边,安静地听我读了两页后,问:“妈,你读的这本书,除了人名和mò(殁)了,还有别的内容吗?至此,读《史记》告一段落。现在想来,《史记》五部分,我选了帝王传为主线的部分,让小朋友兴趣索然,如果再选,我会选列传部分,这些非贵族出身的杰出人物,他们的故事听起来才更有趣些。 如果你没读过史记,刚好从此书可以了解脉络,书末附录一讲的就是《史记》是一部什么样的书,附录三整理了司马迁与汉武帝大事简表。虽然司马迁最终的结局,并没有留下可靠的记录,但其宁愿“行莫丑于辱先,诟莫大于宫刑”,也要为了完成其父司马谈临终所言之史,《史记》对其而言,何其重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