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训与惩罚》读后感精选
《规训与惩罚》是一本由[法] 米歇尔·福柯著作,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8.80,页数:377,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规训与惩罚》精选点评:
●喜欢。 规训你的肉体,惩罚你的灵魂QAQ。 翻译的也很棒啊,有些部分有点枯燥,但大部分很美啊。层层递进的美感。
●权力未必是强制力,而是支配力。话语方式背后隐含的权力结构
●“……所有这一切都是为了制造出受规训的个人。这种处于中心位置的并被统一起来的人性是复杂的权力关系的效果和工具,是受制于多种‘监禁’机制的肉体和力量,是本身就包含着这种战略的诸种因素的话语的对象。在这种人性中,我们应该能听到隐约传来的战斗厮杀声。”
●近十八年前读过,与《疯癫与文明》一起买的。
●西方美學經典導讀課閱讀書目之一。在那個書單里這一本對我的觸動相對比較大,無論是對各種“懲戒”筆調犀利的剝繭抽絲,還是對一些特殊觀念如“圓形監獄”理論的闡述。
●属于读之前已经通过形形色色的二手渠道熟悉了大部分观点的文本,但直接读译文还是会被语言惊艳到(天才的刺眼光芒=_=)anyway光头已经被教育学用滥了还是不要陷太深为妙
●这是我读的第一本福柯的著作。福柯在历史档案中摸爬滚打,梳理历史隐微的脉络,这很像是历史学家做的工作。但是福柯对于知识的权力谱系的发掘,寓论于史,以历史来阐释观点,真是一等一的高手。氏著为理解权力的运作流程提供一种观察的视角。
●读点大师名著
●福柯在这本不厚的书里向我们传达的信息量是非常巨大的,让我们省视那些已经进入我们血液和基因中的那些习以为常的东西的来源,法律、制度、纪律、学校、医院、工厂……福柯再次从相当个人化的视角来分析了这些现代社会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并强调了他学说的主要论点,那就是——谁对谁拥有权力。名词norm的释义是规范,派生的形容词normal是正常的、标准的,动词normalize则是使正常化、使规范化、使标准化……是否细思极恐?此译本成文于1998年3月,距今21年,许多词语在当代语境中的含义早已发生了改变,因此在阅读时总有“隔靴搔痒”之感,期待能看到新的译本。
●没有任何司空见惯的东西是理所当然的;在人成为生产工具的时代,规训与惩罚的最佳方式不是毁灭和伤害肉体,而是使用;成为洋溢着动物精神的肉体吧,我们本是人类,近乎飞鸟,公开和秘密的英雄
《规训与惩罚》读后感(一):当身体被管理
社会的一个显著的功能,我觉得是管理每一个公民的身体。无论你是什么国家人,无可避免地要受身体的限制,而你的身体大多数时候还被别人管理着。看完福柯的这本《规范与惩罚》,发现真实的文明它的社会管理,可以归纳成对人身体的,进而对人的灵魂的管理,这才是真实的。
《规训与惩罚》读后感(二):规训与惩罚
自古以来就有犯罪,不管是社会化的还是个人化的,犯罪几乎伴随着人类文明。有了犯罪就有惩罚,在过去惩罚更多是肉体上的,中国古代的酷刑数不胜数(可以看看《檀香刑》),在这方面西方也并不逊色。事实上我想可能是由于经济原因,统治者不愿意为罪犯承担太多的经济压力,所以才这样做,比如说过去英国就是偷几便士也是绞刑。 不过文明社会诞生了,对罪犯的态度也得到了道德和人权的压力。于是监禁便日益正规“文明”起来。 其实这种方法并不是凭空出现的,作者梳理了一下人类社会历史,其实从军队组织、宗教组织以及学校组织都是这样进行管理的,封闭性、时间化管理、等级制等等。这种人类组织化的形式被运用到监狱中,应用到罪犯身上。现代形式的监狱诞生了。又是比较另类角度的人类史学术专著。
《规训与惩罚》读后感(三):要看译者
最初接触到福柯,是在师兄那儿先借到的一本《福柯思想肖像》,作者就是刘北成,深入浅出,既综合又条分缕析的介绍了福柯的学术生涯和思想轮廓,当然还有他的私生活。关于学界这样一个难以归类的思想家,读完之后让我顿时对福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当时感觉刘北成一定对福柯有着深刻的理解, 因为他的译介水平一流。
当时的刘北成还是北师大历史系的老师。后来陆续的读了福柯的几本原著《疯癫与文明》,《词与物》,感兴趣的就多看看多想想,不感兴趣的就都跳过去。基本上都是刘北成老师译的。
国内现在好的译者太少,曾经买过凤凰出版集团引进的阿伦特原著,被翻译的惨不忍睹,至少我看不明白译者究竟想说什么。所以如果实在达不到看原著的水平,看译本选择译者太重要的。好在国内现在出的福柯原著基本上都是刘北成老师参与翻译的,让人松一口气。
《规训与惩罚》读后感(四):规训与惩罚
《规训与惩罚》是法国思想家米歇尔·福柯的一本代表作,通过阅读这本书,带给我很大的震撼,让我对规训与惩罚这两个词汇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全书分为四个部分,分别为“酷刑”、“惩罚”、“规训”、“监狱”,福柯在这本书里所关注的主要是西方的刑罚体系,以此作为切入点,去挖掘其背后的深刻内涵。规训与惩罚在这里和权力挂上了关系。
一开始,福柯回溯了历史中所出现的酷刑现象。这一部分使我将这本书搁置了很久,福柯对每一种残酷刑罚的描述都很真实,让人不寒而栗。在当时的西方中世纪,酷刑是一种公共景观,其惩罚手段非常残忍。随着西方进入工业社会,才渐渐的将这种恐怖的惩罚集会活动停止下来。在福柯看来,人的身体是一个工具或媒介,对于身体的酷刑,是对人本身自由权利的剥夺。福柯认为,中世纪的酷刑制度和现代社会的规训体系,都是被权力支配的。“肉体基本上是作为一种生产力而受到权力和支配关系的干预”,“肉体也直接卷入某种政治领域;权力关系直接控制它,干预它,给它打上标记,训练它,折磨它,强迫它完成某些任务、表现某些仪式和发出某些信号”。
在书的后半部分,内容从“惩罚”转至“规训”、“监狱”,福柯认为,在现代社会中,人们的生活比以往受到更多的干涉。表面上,惩罚形式不再残酷,实际上惩罚变得更加普遍,权力的恐怖渗透进社会的方方面面。我们如何在这个社会上避免无端遭遇的规训与干涉,最有效的方式就是尽可能多的占据社会资源,拥有权利,因为权力与自由是息息相关的。
这本书的意义在于,可以让我们换一个角度去思考人类社会,发现以前被人为遮蔽或是为人忽略的一些社会本相,尽管我们的力量微弱,并不能独自一人完成多么伟大的壮举,但只要我们还拥有自由思考的能力,质疑批判的精神,便不至于丧失掉最后的尊严。
《规训与惩罚》读后感(五):《规训与惩罚》读书笔记
福柯在《规训与惩罚》一书中采取了他一贯的方法——系谱学,考察了规训与惩罚的历史发展。旨在论述关于现代灵魂与一种新的审判权力之间相互关系的历史,论述现行的科学—法律综合体的系谱。
古代刑罚将肉体作为刑罚的主要对象,并且要求公开处决。公开处决的目的是以儆效尤,不仅要使民众意识到最轻微的犯罪都可能受到惩罚,而且要用权力向罪人发泄怒火的场面引起恐惧感。刑罚是一种展现君主权力的方式,法律在这里不只是限制,而且通过惩罚违反其禁令者来报复其对于权威及君主的蔑视。然而公开处决的仪式本来只应显示君主的威慑力量,但却有一个狂欢节的侧面,使得法律与权威得以有机会被嘲弄甚至颠覆。它为国王暴力与民众暴力之间的较量提供了一个舞台,尤其是某些不公正的处决,甚至会引发暴乱,因此,它是极具危险性的。
惩罚的改革在此时就是必然的了。刑罚改革产生于反对君主至高无上的斗争与反对司空见惯的非法活动的地下权力的斗争的汇合处,它要达到一个使得权力更有效,更持久,更具体的效果。惩罚需要以“人道”作为“尺度”,需要寻求一种罪行的适当惩罚,并且这种惩罚的伤害观念应能永远剥夺犯罪观念的吸引力。资本社会的发展使得人的属性中带有的“经济”属性愈发重要,也就带来了更为有效的“伤害”——监禁。剥夺自由与时间,使得犯人的肉体变为社会的财产,集体占用的有效对象。这样的惩罚对于犯人来讲是恐惧,对于统治权力来讲则是成本。监禁,做到了人道的同时也带来了收益,成为最好的选择。
人体一直是权力的对象和目标。在任何一个时代,任何一个社会里,人体都受到及其严厉的权力控制,权力在人体上强加了各种压力、限制或义务。规训就是权力在人体上的作用。规训权力的主要功能是“训练”,而不是挑选和征用,更确切地说,是为了更好的挑选和征用。规训具有统一的标准,具有缩小差距的功能,因此它实质上是矫正性的。
因此,在《规训与惩罚》中,福柯将惩罚权力划分出了三个历史阶段,中世纪末和“旧制度”时期作为王权武器的酷刑;古典时期人道主义改革者的梦想以及现代权力技术的监狱和规范化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