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的教育》读后感100字
《爱的教育》是一本由(意)亚尼契斯著作,北京燕山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2.0,页数:31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爱的教育》精选点评:
●学会做人
●年少时读的书总是永世难忘的。
●一个意大利小学生的日记,对我们很有帮助。
●虽然传说是给较低龄的小盆友们看的,但高中时第一次读这书却津津有味的:温柔的语言与充满爱的故事就像春回大地一样温暖人心~
●在小学某次去合肥考级的火车上读。。。很温暖
●适合小时候看吧
●很好的一本学生读物 希望宝宝在肚子里能感受到书中人物的感受
●已经有点忘了书长啥样 学校要求一定要买的书。比《海底两万里》更早的一本书,大概真的是最早开始看的课外书了。
●那叫一个真善美啊!现在却已不再信仰
●看了很多遍,还是很喜欢
《爱的教育》读后感(一):所谓的“世界名著”
这是我在初中阶段读过的十几本所谓的“世界名著”中,感觉最差的一本。没有丰富的内涵,语言朴实无华,也没有令人感动的故事情节。在我看来,这不过是一本中学水平孩子流水账般的日记本而已,没有多大的阅读价值。很难想象,这也能算是“世界名著”?
《爱的教育》读后感(二):很好的书
小时候爱不释手的一本书,第一次给自己买的书。看了好几遍,还给弟弟读过。很受益,小孩子都要看看,对成长很有益的。
这本书里有他的日记,也穿插了很多经典的少年故事,小孩子的口吻展开叙述,很容易懂。
这是语文课上老师特别推荐的书籍,后来我也把它推荐给我的弟弟妹妹们。
《爱的教育》读后感(三):爱之读物
这个星期无意中拿起单位赠与我的书,平时没时间看,终于轮到假期了,所以看看,书中教会了我们从小到大做人的基本道德,对社会的态度,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友爱,互帮互助,不求回报的精神,等等让我有些羞愧,因为我自认没有做到书中所要求的百分之百,但是做为青少年的教育却是很好的。
《爱的教育》读后感(四):这本书时常出现在我的脑海里
有时候我总是怀疑自己的性格为什么是这样的?思来思去这本书蹦了出来。印象里好像是小学读的,到初中我已经开始读高尔基的作品了,《爱的教育》应该是小学读的,小学的时候,我还记得的有篇课文叫《凡卡》,其他的都没什么印象。现在这本书的内容我已经忘的一干二净了,但我肯定书里的东西流淌在我的血液里。当时幼小的我哭的是稀里哗啦,那种震撼我永远都忘不了。现在我还能感受到人在幼年时期,书对人格塑成的影响,简直就像捏橡皮一样容易。现在我却不敢再看这本书,我害怕自己早已不那么纯粹,怕这本书已经触及不了我那不再纯洁的灵魂。
《爱的教育》读后感(五):为什么《爱的教育》成为不了经典?
《爱的教育》作为一本童年读物,无疑向很多孩子们传达了一种真善美的美好情感,书中所赞扬的关爱、奉献、无私也确实对很多孩子的启蒙产生了积极影响。一个小故事接着一个小故事的形式,对于注意力容易分散的孩子来说,也是很好的形式。
但是《爱的教育》更像是一本畅销书,受人追捧(受到权威的追捧),畅销全球,却成不了经典。
之所以这样说,原因很简单,这本书最大的缺点,就是人物塑造的失败。
书中的人物在表面上应该具有特定的语言、行为和情感甚至特定的观点、意识形态。而书中人物的内在也应该有人物特定的性格,也就是人物动机。是人物的特定性格(动机),导致了人物这么说,这么做,有这样的感受和想法。而反过来,这个人物这样说,这样做,有这样的感受和想法展示了人物深层次的性格。
所以一本书里面每一个人物都应该有特定的说话方式,特定的行为模式和特定的情感表达,如果一本书里面,你把甲的行为安排到了乙身上,也能说得通,你把乙的看法借给了甲也毫无违和感,那么就是人物塑造的千人一面了,就是人物塑造的失败了。
我十几年前读过这本书,现在回想起来,就是一群毫无差别的白莲花小学生互帮互助的故事,那么请问,你还描写那一群小学生干什么?你就写一个小学生(一朵白莲花)岂不是更好?
我十几年前也读过《简爱》,现在回想起来,书中每一个人的人物形象历历在目而且界限分明,完全没有互相交叉或者互相杂糅,也许这就是名著和畅销书之间的区别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