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与错觉读后感精选
《艺术与错觉》是一本由[英] E.H.贡布里希著作,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8.00元,页数:417,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艺术与错觉》精选点评:
●强推!本书实际上解释了艺术的形式为什么产生,发展并最终可能往什么方向去。对于专业艺术从业人员来说,为他们的艺术表现形式提供的建议。对业余观赏者来说为我们对艺术的理解提供的基础工具。本书另一贡献是,在一定程度上分析的艺术史的发展,并对艺术批评提供了一个可以使用的界限。
●四星献给贡布里希,只是之前买的这个版本的设计不好,排版读着很累,图片也都是质量很差的黑白印刷,有些地方的翻译也很奇怪,不知道广西美术出版社后来出的新版本翻译得如何。
●经典 逻辑性太强 不知道有多少收获 @2012-03-31 16:11:28
●小萌书
●这个封面真是不过大脑的设计啊~
●看了半天我根本不知道他要干嘛#可能会重读可能根本不愿再读#
●翻译语言极其晦涩。。 领悟一点,非常非常的对。
●大师!学习了!完全突破《艺术的故事》中风格史的疆界,讨论的问题无数却都不偏离主题,抽出其中的任何一个问题,我们都可以大谈一番,但把这么多问题联系到一个本质上,只有大师才可以!懂计算机视觉的人表示看起来很是熟悉,深度挖掘艺术史中的视觉心理,图式和错觉的概念解决无数疑惑。有些无聊的片断可跳过。。。
●整本书都在说分别心,小提了一下空正见
●艺术家的倾向是看到他要画的东西,而不是画他所看到的东西。
《艺术与错觉》读后感(一):正如副标题所言
副标题是“图画再现的心理学”。贡布里希先生研究的是“艺术家或工匠”的心理。这种心理可以借鉴到艺术品拥有者、欣赏艺术品者的身上。《观看之道》把这几个主体(摄影者、照片观看者、广告观看者)的心理都研究到了。
《艺术与错觉》读后感(二):艺术与错觉:图画再现的心理学研究 现货 贡布里希
艺术与错觉:图画再现的心理学研究 现货 贡布里希
购买链接:http://item.taobao.com/item.htm?id=32410328
作者: (英)贡布里希
副标题: 图画再现的心理学研究
isbn: 7535725635
书名: 艺术与错觉
页数: 416
译者: 范景中, 林夕, 李本正
定价: 48.00
出版社: 湖南科技出版社
装帧: 平装
出版年: 1999-09
《艺术与错觉》读后感(三):艺术与错觉/贡布里希 读书笔记
艺术是心灵之事,所以任何一项可性的艺术研究必然属于心理学范畴。
艺术家无法转录他所见到的东西,他所能做的只是把他的所见翻译成他绘画手段的表现形式罢了。
艺术家只能描绘他的工具和他的手段所能描绘的东西。
艺术家会被可以用他的惯用手法去描绘的那些母题所吸引。
绘画是一种活动,所以艺术家的倾向是看到他要画的东西,而不是画他看到的东西。
在一件艺术品的创作过程中完全幸福的时刻是从未有过的。
没有一种媒介,没有一个能够加以塑造和矫正的图式,任何一个艺术家都不能模仿现实。
只要真有耐心,爱好以及敏锐的观察力,任何画家都能够完成工细的作品。
读解物象跟倾听言语一样,给予我们的东西总是很难跟我们在识别活动触发的投射过程中所补充的东西区分开来。
形状是绝对的,所以在你画任何线条的时候都可以说它是正确的或是错误的,色彩却是全晚相对的。
所有的艺术发现都不是对于相似性的发现,而是对于等效性的发现。这种等效性使我们能按照一个物象去看现实,而且能按照现实去看一个物象。
《艺术与错觉》读后感(四):笔记与感悟
1.代表“图形”还是“基底”无关紧要。重要的只是这种信号之间的关系。
强调了图与底是一体而非对立二元的,该观点让我想起了阴阳鱼,阴中涵阳,阳中涵阴,俩者都可以看成是图同时也可以看成是底,甚至我不认为这图反映的是二维平面,用图与底来定义终究还是浅显。但是依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看出道家运用事物间的极端矛盾来辩证世间的统一一元的方法。我想阴阳鱼所包涵的这种思想能体现贡式所言“信号之间的关系”吧。
2.所谓减光屏实质上是一个窥视孔,它使我们看到一个色块,但却掩盖了这一色块跟周围事物的关系。
文中用减光屏的实验说明我们的视觉经验不一定忠实于客观存在,人通常在观看事物的时候带有一定的预期,也可以看成人对事物是“先验性"的。通常人们在看见一块强阴影下白手帕和一块阳光下的煤炭会觉得手帕比煤炭白,虽然手帕确实比煤炭要黑。
3.对于我们周围世界所发生的令人眼花缭乱的种种变异,我们会相对地无动于衷,心理学中常把这叫做“恒常性”。
阐述了眼睛的生理适应作用,人有“越过各种不同的变异去认识同一性,把种种变化的条件考虑进去保持一个稳定世界框架的能力。”我们在第一次看画,雕塑的时候, 自身会产生“顺应机制”让不熟悉变得熟悉。这或许可以解释,人为什么可以赋予一幅抽象的画,或者一座现代建筑甚至于是自然景物某种具象。比如一些人会说悉尼歌剧院像大海上的白帆,另外一些人则说像沙滩上的贝壳,若是将悉尼歌剧院放置在沙漠当中,我想应该也会有人会说它像白色的帐篷。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让人有一种参与到艺术创作中的快感,同时艺术也呈现出多元的姿态,这或许对人和对艺术都是一种尊重。
4.绘画是一种活动,所以艺术家的倾向是看到他要画的东西,而不是画他所看到的东西。
画家所画,很可能只是画家自身的视觉经验的再现。而贡式极力反对艺术模仿自然理论,在他的论文《木马沉思录》中,他写道“外出再现可见世界的艺术家不单单面对他试图模仿的中性形式的庞杂事物。我们描绘的有结构的宇宙,它的有力的主要线条仍然由于生物和心理上的需要而弯曲成形,不管它们被文化影响遮盖得多么厉害。”画家应该对自然有自己的理解和选择,不应该就范于自然而成为自然的奴隶,要顺从于自己的心性。
5.波普尔强调说,关于规律性的假说具有最大的生物学价值。假如我们的一切预测都不断落空,这样的世界就是一个致命的世界。
根据波普尔的理论,要寻找到一个暂时可以依靠的有规律可循的框架时,唯一可能的策略就是从简单的假说出发。看一幅画时,我们会根据自己固有经验去判断,甚至是去建构一个物象,书里描述了这样的一种过程“我们进行猜测并根据经验矫正猜测……只要这种检测遇到障碍,我们就摒弃原来的猜想,再来尝试。”根据所说,只有运用事物是简单这个假说,不断地试错,才能接近事物的实相。
《艺术与错觉》读后感(五):a review
传统上,艺术史会用“民族素质”或者世界观来解释艺术风格的转变,作者认为这样的解释是以假设为基础的,因而作者试图从技术的角度来回答风格的问题。
还是传统的解释,艺术分为“概念性艺术”和“自然艺术”,或者说“知道”和“观看”。人们会认为前者就是儿童或者是我们祖先画画的方式,他们所画的并不是我们的世界本身,而他们所知道的世界的某种象征(画代表了世界)。而后者则是现代西方的写实艺术,是以观看为基础的。
作者认为这样的二元对立纵然存在,在很大程度上也是歪曲了艺术的本质。因为任何艺术家都只能用他所学到的方式来画画,也就是说传统。传统教他可以画什么,以及怎样画。或者就如同这本书里面所引到的一句话:“艺术产生于艺术,而不是产生于自然”。在实际中,情况更加偏向于“风景如画”而非“画如其景”。
也就是说,“程式”对于艺术家有着最初的影响。这在传统的艺术中表现得更加明显,艺术家往往改变一个程式中的某些局部,突出强调其中的一些特点,来让这个程式能够代表某个具体的物体。这就是作者反复强调的“先制作,后匹配”的过程。而这个过程其实说明了事情的另外一个方面,就是艺术家虽然受制于最初的程式,但是他们也在通过现实中的认知,不断修改这些程式,让他们的知识能够更好地反映世界。这也就是作者所谓的“分节”的过程,我们把世界的表象不断细化,并且试图在各个方面都能够更好地反映世界,传统艺术与现代艺术都是如此。作者在讨论的是艺术,可是这个过程其实体现在近代以来的每一个领域。而这个过程,在传统艺术和自然艺术中都是如此。
当然,传统艺术和现代艺术之间确实存在着不同之处以及演变的过程。最初,物象是带有神秘色彩的,而且往往存在着禁忌。但是在希腊时期,开始出现了某种试图模仿现实的艺术风格(受到了柏拉图的批评),这种艺术的特点,除了试图“仿真”之外,就是关注“叙事性”,因之,它也就更加关注“怎样”(而不仅仅“是什么”)并且开始走向空间,探索视觉效果。虽然,作者认为这种风格的重要性也不应该过分夸张,因为实际上,这种求真的风格只体现在了这个时期的人体艺术上。
而另外一方面,上述转变也是通过传统的艺术家在某种新世界观的作用下,不断修改他们自己的程式,才得以实现的。这种转变的完成依赖于作者另外一个重要的概念,就是“心理定向”的配合。这个概念,在我看来,强调的是艺术家和观众之间的互动(自然,艺术家本身也可以是观众)。这个概念的意思就是,我们只能看到我们期待自己看到的东西。
传统的艺术以概念为核心,新的艺术以叙事特征为核心。新的艺术之所以能够取代旧的艺术,为观者所接受,正是因为艺术家们成功地改变了观众(以及他们自己)的“心理定向”。就像是我反复提到的一句话(我自己都烦了,不过觉得实在是太经典了),如果你不知道看什么(或者东西是什么),你就看不到它们。
我们能够理解世界,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我们具有心理投射的能力。在艺术上,就是说,一方面世界具有多义性(世界本来就如此),而且是我们所熟悉的;另一方面画面中有给我们进行心理投射的空间(“留白”)。
因而我们理解世界(以及理解艺术品),就是进行一个投射——检验——再投射的心理过程,这就如同艺术家创作艺术品,也就是进行制作——匹配——再制作的过程一样。而投射或者制作都依赖于我们自身的传统和知识,而随后,我们也都会进行检验,看看我们所制造的是不是符合我们所知道的世界,或者我们所理解的是不是能够自圆其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