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再不读这些艺术书,别说自己是文青
文/孙琳琳
书很多,好书太少,过去一年沉淀下来的12本艺术好书在此列成书单,值得2018年细细品读。
经典再版、国外译作,仍是2017年艺术好书的主流品种。所谓好,有些值得一看再看,有些读一遍已颠覆三观。
年 度 经 典 之 书
《世界美术名作二十讲》
傅雷/著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2017
初版于1934年,是26岁的傅雷在上海美术专科学校教授美术史时的讲义。83年后的今天,我们既看得到不知多少本厚如砖头的西方艺术通史,也看得到各类戏说、八卦聊艺术,乃至BBC、NHK的纪录片,等等。但傅雷的文字读来依然准确、生动,且别具滋味:那时他把蒙娜丽莎称作“瑶公特”,语感也是半文半白,十足老功底和新教育皆备的民国范儿。
年 度 大 腕 之 书
【英】凯瑟琳·兰珀特/著 马洁/译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17
围绕着朋友、家人和伦敦北部风光,奥尔巴赫在租来的狭小画室里创作人物肖像或城市风景,持续工作了60多年。专注在今天的艺术界太稀有,因而他成为全世界画家的偶像。这不是一本传记,而是一本思想录,书中只有一位纯粹艺术家的绘画与言说。他的教育、他的朋友、他离不开的伦敦,这些与他的创作一道,构成了20世纪后半叶英国艺术最华彩的一章。
年 度 通 识 之 书
《詹森艺术史》(插图第7版)
【美】H.W.詹森 A.F.詹森 J.E.戴维斯/著
艺术史组合翻译实验小组/译
后浪/湖南美术出版社,2017
1962年以来,这本写尽三万年艺术史的通史大部头一直是艺术史课程的标准教材。它包罗万有,一般人无法通读,只能供查阅。令它价格不菲也吸引力爆棚的,是书中的1450多幅插图,光是看一遍都有艺海扬帆、乘风破浪之感。它还是最与时俱进的艺术史著作,不仅各艺术门类俱全,还顺应当代思潮,及时增加了女性主义、当代艺术和文化多元论等内容。
年 度 八 卦 之 书
《现代艺术150年:一个未完成的故事》
【英】威尔·贡培兹/著 王烁、王同乐/译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
这本书像是把前印象派至后现代主义的艺术圈拍成了电视剧,而贡培兹是一个尊重史实又善于制造戏剧冲突的好编剧。这本书其实不太适合对现代艺术一无所知的读者,他们可能get不到其中的梗。把它当教材看更是费力不讨好,因为精确并不是作者的出发点。和所有长寿剧一样,这本书有点虎头蛇尾,但原因并非预算不足,而是未完成的故事还不好说。
年 度 门 径 之 书
《图像与意义》
沈语冰/著
商务印书馆,2017
“在浩如烟海的外国艺术史文献中航行,是需要足够的胆识、智慧和装备的。这其中必有的装备就是一张航海图。”沈语冰用17年“海上航行”日志,提炼成这一“航海图”。如果说他组织翻译的24本理论著作是高山仰止,那这本书就是轻巧的无人机,带你领略艺术史之妙,也掌握艺术的形状。它所提供的不仅仅是知识,还有进入一个专业的门径。
年 度 传 媒 之 书
《从A到Z:当代艺术关键词》
英国frieze编委会/主编 严蓓雯 乔修峰 蒋文惠/译
一好阅读/北岳文艺出版社,2017
这是一本信息丰富的泛艺术之书,内容选自一本艺术杂志过去25年发表过的文章。虽然只是以字母为序简单编辑,却每一篇都看得懂,甚至有意思。对于一本当代艺术书来说,这简直是奇迹。frieze杂志成立于1991年,提供有趣的内容、时髦的设计。这本介于专业与大众之间的文集,是为不愿局限于专业圈的从业者而备的,对普通艺术观众也很友好。
年 度 巧 妙 之 书
《维米尔的帽子:17世纪和全球化世界的黎明》
【加】卜正民/著 黄中宪/译
湖南人民出版社,2017
此书因维米尔之名,但它并不是一本关于荷兰绘画的专著,而是关于17世纪全球化世界的历史学著作。作者由维米尔画中的细节入手,铺陈开一张全球贸易的大网。他提供了与另一本代表作《纵乐的困惑:明代的商业与文化》完全不同的角度来进入明朝历史——作为全球故事的一部分。他也证明了维米尔的伟大:这个半步不离开画室的内向艺术家,对更广阔的世界竟是如此感知入微。
年 度 真 相 之 书
《伪造:为什么赝品是我们这个时代伟大的艺术》
【美】乔纳森·基茨/著 李骐芳/译
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2017
鉴真的书多了,而这是一本鉴假的书。作者口中的六位现代大师,是六位伪造大师。基茨更抛出一个耸人听闻的观点:任何现代的经典名作都不及一件伟大的赝品令人兴奋。伪造者们是我们这个时代最杰出的艺术家。他的意思是:仿造模仿真实艺术,却比真实艺术更真实。你可能不赞同他,但一定会被他语不惊人死不休的观点所吸引,并喜欢他讲故事的腔调。
年 度 炫 技 之 书
《脸的历史》
【德】汉斯·贝尔廷/著 史竞舟/译
北京大学出版社,2017
这本书,艺术史学家贝尔廷前后写了十多年,脸之于他,是“世界上最值得玩味的表面”。他从石器时代的面具写到当代的虚拟肖像,探讨脸和图像之间的张力。从宗教面具、欧洲肖像画、摄影、电影到当代艺术,图像一再向脸发起攻击,试图将其重现、将其征服,但鲜活的面孔和多变的人性一次次占据上风。没有“真实图像”,“我们看到的从来不是真实的脸,而只是它的替代品,或者说是一张面具”。
年 度 不 羁 之 书
《孤独之间:一部另类艺术史》
【美】李炜/著 于是/译
上海三联书店,2017
美籍华人李炜的第九本书。所谓另类,指“本文作者”时不时就在行文中现身的鬼才写法。“第六章、本文作者尝试在无聊透顶的透视问题上荒掷时光”,虽然这样的表述俯拾皆是,但书的内容却并不缺乏深度。据说李炜“读书之广博通达”惊奇了学者夏志清,诗人余光中也盛赞他是“才学出众的书痴”。惟其如此,他才将广为人知的艺术家写出了新创意。
年 度 自 恋 之 书
《自画像文化史》
【英】詹姆斯·霍尔/著 王燕飞/译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17
有一种说法是,一切艺术创作都是自画像。就算一位艺术家没有画过自画像,人们也会说他有潜意识自画像、伪装式自画像或替代式自画像。它是自由、自恋和个人主义的颂歌,也是一部理直气壮的自画像史。作者以时间为线索,从埃及法老阿卡纳吞首席雕塑师巴克的自画像写到当代艺术家五花八门的自我形象创作。在每一个历史节点,艺术家们创作了怎样的自画像,又为何而创作,书中有生动的呈现。
年 度 美 学 之 书
《幽玄·物哀·寂:日本美学三大关键词研究》
【日】大西克礼/著 王向远/译
上海译文出版社,2017
这是一本日本乃至东方美学的经典著作。日本现代美学史上的重要美学家大西克礼,把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日本传统美学三大关键词“幽玄”“物哀”“寂”以文字加以表述。美学本是从欧洲引入的概念,50多年后才有了日本美学。大西克礼的贡献在于,将三个虚无缥缈的词与日本的历史、文化紧密结合,让后世的日本style找到了理论依据和行动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