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鲍庄读后感锦集
《小鲍庄》是一本由王安忆著作,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8.00元,页数:53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小鲍庄》精选点评:
●请原谅我对农村生活从来无感。
●结构真出彩!
●寻根文学的经典……其实写的一般……
●“仁义”之庄。
●拾来的恋母情结--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法 小鲍庄—仁义之村 捞渣,这个刚上一年级的小男孩在一片洪水中为救老人而死,人虽小,行的是大仁义。仁义是以“轮回意识”为铺垫的。后半部分讲述了文革时代是如何一步步建构“英雄人物”的。
●2017.1.14—4.6,株洲—长沙
●突然想起上学期看过这本书,然后期末的时候被折磨的半死。 无法做出评价了。
●王作家趁寻根主义的热潮又一次成为时代弄潮儿= =
●长时间的在这些“知名作家”的声音下,会变得麻木,甚至不会去阅读它们。直到有一天开始打开,才发现一个过去的时代,且不值得留恋,要问的是,这个作家能提供什么。尤其是面临所谓“偶像”的时候,才知道偶像退位的速度有些跟不上时代了。在全面扩展的资本主义时代,始终记得这种前提,且在中国环境的资本主义时代,有些事情不去质疑就无法得到一种合理的答案。
●大学读。
《小鲍庄》读后感(一):乡村民谣破坏神
同是一群小人物的微生活,千年治水流传下那个年代「小鲍庄」里人们淡然的活着 ,有食有穿、简单重复农居生活中偶尔闪现小小的隐秘亲情和爱情,还有平凡百姓眼里的仁义情怀。。有意为之的英雄旗帜却打破了这首古老悠远的民谣,人们开始习惯在生活中编织不凡的英雄点滴,七点档的雏形?这种走调的荒谬感会渐渐被时间湮灭吧?
《小鲍庄》读后感(二):小鲍庄里的纠结
《小鲍庄》里让我感触最深的是人身上的那种纠结。鲍秉德娶了新媳妇之后心里却时而酸酸的难受,不由得看到一个苗苗条条的身影。拾来离家出走拿起货郎鼓时,声音生脆生脆,像是想起了什么,最后又什么也没想起。也许让小说成名的是陈思和所说的那种原罪意识,村庄人身上体现出的对传统仁义的象征和反思,但吸引我的倒不是这些。以及,王安忆的语言真好,不时还有带有嘲讽的俏皮话。
《小鲍庄》读后感(三):义字当头的小鲍庄
捞渣洪水来的时候抱在树干下不愿离开鲍五爷,鲍秉德妻子不能生育,他仍然和她相守夫妻之情,而他的妻子却觉得负疚,认为自己阻碍了鲍秉德的传宗接代,于是装疯然而鲍秉德还是照顾了她,在最后,怀着深深的内疚感,她选择了在一次洪水中自沉而亡。拾来最后也得到了该有的尊敬,从一个倒插门女婿不受重视,到最后也因为仁义而得到些许尊敬!鲍秉义的曲子唱的又都很符合时局,给小说增添了文采。“仁义”是小鲍庄永恒的主题。这仁义让我们很感动,也让我们看到了平凡的伟大。
《小鲍庄》读后感(四):中国文化的深层稳态潜流
由于结构的力量释放出内涵的潜能。小说除笨拙的两个引子和对称呼应的两个尾声之外,共分四十节,六七条叙事线索同时进行,有分有合,以一定的节奏回旋重复七个故事。并且小说很自然很朴实地将这种种奇特或平凡或可叹的人与事,合在一个共时态乡土结构里,合在一个平衡稳定的文化秩序网中,七个故事加在一起大于七了。
小说描绘了小鲍庄这样一个与外界封闭、延续着原有生活方式的古老村庄,连翻天覆地的动荡时期都没有对它产生一丝影响,从来没有改变既贫穷又仁义的小鲍庄人的基本心态——难道这就是运行于无数社会动乱之下中国文化深层稳态潜流吗?
最后感叹,王安忆的风格真的很多。
《小鲍庄》读后感(五):从人性角度看《小鲍庄》
我只看了《小鲍庄》这一篇,读着有点沈从文的质朴与温暖,同时又有点讽刺的意味。前者是因为在这个村子里存在着一些人拥有着温暖的人性光芒,捞渣救鲍五爷,鲍彦文收养小翠子的行为等。后者是因为意料之外出生的捞渣竟然最后死了,而他的死换来了身边人的“荣华富贵”,这里有一种对生命的感慨和对人生人心的讽刺。其实这篇小说的特点就是于乡村风俗中展现人性的善与恶,无明显的情节,更多的关注生活历史发展中的人性,有些人保留着带有原始纯粹的人性,而有些人渴望成功地摆脱现状,毫无顾忌地将弟弟的死作为素材或者跳板来“发家致富”,而这刚好符合社会主流价值观对真善美的弘扬。真善美本身是高尚的,但是一旦成为利用对象便变了味道。
社会在发展,同时人心在变,人性也在变,希望我们能保留一些原始的纯真与美好,在当下的社会中行得有温度,过得有尊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