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磨坊》读后感锦集
《红磨坊》是一本由梁晓声著作,中国物资出版社出版的288图书,本书定价:29.80元,页数:2009-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红磨坊》精选点评:
●发现自己已经不喜欢这种小说了
●无数次经过纪念碑前,却从未想象过当年那些热血青年是怀着怎样的心情,冒着怎样的严寒开发了这片土地,原来这里曾经这样悲壮
●‘告诉她别在阴间等她的桌哥了,赶紧投胎去吧。’为啥半个世纪以前的农村总出这种事,是落后激发出的本能么
●本不该这样,如果还有其他选择,也许,你们还是会为感情奋不顾身,这该死的爱情
●有几段故事很感动
●初一
●人生不要有遗憾
●磨的是一代人的新思想。
●看看伤痕文学=====真的挺差
●被感恩的十字架压迫的人生是沉重的,被报恩的锁链困住的人是不幸的。因为他反抗的代价不仅有血,还有不仁不义的罪名。
《红磨坊》读后感(一):善良与小人同在
第一次接触梁小声的小说,我是从手机“懒人听书”听完的。小说里的男人女人情感,如同现实生活身边人的种种状况。社会低层人也有简朴、纯真的爱情,但因为没有地位,心地善良,并时时心存报恩而被肮脏伪君子村长及几位小人的算计,最后,终抗不过内心的反抗,以悲剧收场。小说文字细腻,对各类人物心理与情感的描述,如同电影画面一般,值得一读!
《红磨坊》读后感(二):打破
这都星期五了我才第一次来a01上早上的课,然后就开始读梁晓声的红磨坊了。小琴因为命中犯煞被村里人称作妖女,她讲的话只卓哥一人信。整个模范村,上至村长下至收养小琴的叔母,他们那些令人作呕的行径被小琴和卓哥知道。终于她讲了出来,然后她被强奸,杀人。卓哥没有讲,然后他娶了他不爱的女人,关了30年监。好吧,这类故事的结局大多是悲惨的。想来好似红楼梦里的焦大,压抑痛恨了这么久,靠一次喝醉酒揭发出大家族里的龌蹉事。觉得好好笑。同样还想到的有余欢案,他忍无可忍破坏的是法律,其实真正白刀子进红刀子出破坏的是整个社会里被默许的漂亮的其乐融融。卓哥也有在打破这些东西,被锤烂的石碑,是漂亮曾经有过的铁证。
《红磨坊》读后感(三):不想负了“仁义”,只能负了自己,负了她
一口气把《红磨坊》给看完,情节让人揪心,令人唏嘘。
一个吃“百家饭”长大的孤儿,在一个所谓的“仁义村”中长大,怀着无比感恩的心想要报答村里人,竭尽全力想要去维护“仁义村”的美誉,却终究还是败给了这些假仁假义的人性丑恶。
文章是用倒叙的形式,慢慢地引出故事的情节。一个坐了三十年监狱的男人回到自己的乡村,想起了自己过往的经历。一开始看到村里人定下规矩每家每户轮流照顾孤儿“卓哥”直到他长大成人,还以为这群人真的是很仁慈。可事实一点一点被揭露出来,从他寄居于刘家夫妇时起,整个村子充斥的假仁假义就逐渐的浮出水面。虐待小琴,与村长、治保主任夫妇之间的私通,狠狠地给了这个冠有“仁义村”美誉的村子一个巴掌,然而这个时候的卓哥竟然还为了感恩为了报答而维护整个村子的形象,不愿意接受这个丑恶的事实。
卓哥与小琴之间的暗生情愫,其实也只是推动了悲剧的发展而已。这对苦命的男女,在这个充斥着假仁假义的紫薇村里是得不到好结果的。尽管在卓哥成长的过程中确实是有过很多好心村民对他的悉心照料,抚养他长大,但是到后来女人们在他面前放肆的拿他开玩笑取乐,以及全村人强行为他安排的与四十几岁寡妇的婚事,难道还不足以揭穿这群人的面具吗?
如果说卓哥是个悲惨人物,那他定是属于那种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的人,诚然他是懦弱的,一次次地忍气吞声,一次次地想维护这个村子的“仁义”虚名,最终也是让自己和小琴走向灭亡罢了。他不愿负了这个世界,最终却是负了自己,负了别人,负了这个世界。
与卓哥相比,另一个悲剧人物小琴更加悲惨,也更值得同情。她始终没有屈服过,始终在想办法跟这群虚伪的人抗争,跟命运抗争,一个弱小女子身上有着无穷的勇气,尽管她还是在这种黑暗现实中牺牲了,可至少她尽力地抗争过。
寡妇新娘的善良使这个角色虽然很小,却也令人动容。她的善解人意,她的明晓事理,她的成人之美的好意,这点微不足道的善意在整个虚伪的村子里显得尤为难能可贵。她自己也是受害者,得不到幸福的婚姻,哪怕她委曲求全,可当明白不属于自己的强求无果时,她甘愿成全卓哥和小琴这对苦命鸳鸯,甚至在暗中帮过小琴掩埋误杀治保主任丈夫的真相。最终遁入空门成为尼姑,也许算是一个给好人的好结局吧。
试想了一下,如果作者不安排这个悲剧结果的话,假设小琴与卓哥私奔,那后果又是如何?他们会成功从紫薇村脱身而找到幸福吗?其实真不见得,从卓哥的性格来看,他对紫薇村的彻底反抗是要靠小琴的自我毁灭激发而来的,如果不是小琴的死,可能卓哥依然会受自己懦弱性格的羁绊,宁愿委曲求全。这一点从他小时候到长大都可以看得出来。
反观紫薇村的村民,如果那几个坏家伙都没被小琴杀死,那他们恐怕不会轻易放过这对苦命鸳鸯,且不说那两个男人觊觎小琴的美貌,就单单是小琴知道他们假仁假义的背后所掩藏的丑恶面目,就足以让他们担心自己的恶性会被揭发,在这种情况下他们有怎么会轻易让小琴和卓哥成功逃脱?
《红磨坊》读后感(四):生如尘土
《红磨坊》应该是我读到的第一部梁晓声的作品,之前并没有太多的关注过他本人以及他的作品。之后百度过他,但是里面并未提及《红磨坊》。
他当过知青,1977年毕业后分配至北京电影制片厂。1988年调至中国儿童电影制片厂任艺术厂长。或许正因为此,他的作品总有着很强的画面感,足够让你铭记那些震撼你灵魂的片段。
有些作品读过,好像过了一生,那些几近活显的人们与他们平凡的经历告诉着我们什么是生活,有时候你甚至来不及去同情那些不幸的人们,相反的,我们更加同情自己,因为我们,不也跟他们一样,有着近似的可怕的生活。改变的是时代,没变的是人们对生地渴望与热切追逐,并在追逐的过程中承受的煎熬与挣扎。
猇女,一个女人,一个漂亮的没有道理的女人,一个渴望被爱却又处处遭受欺凌,无人能懂的女人。每个人都有生存的权利,即使在那个年代,她选择了用自己的方式忍受欺凌与追逐自由。翟生,为了仁义,为了承诺,忍受内心的煎熬。有人觉得翟生傻,小小的恩惠,要用自己的一生来报答是否值得。我想说这种代价并不是每个人都付得起,也不是每个人都有这种勇气,只因我们不是他,我们又如何明白,他内心的挣扎与苦难。
或许每个人都会被自己所处的环境所限制,被自己之前作出的选择所局限,有时候觉得人生像一棵树,越繁茂,越多的牵挂与不舍,越多的责任。我们都有选择生活的理由,也有不得不这样选的理由,所以或许他们也一样。
文章开篇,梁晓声就说了这样的话:“被感恩的十字架压迫的人生是沉重的,被报恩的锁链困住的人是不幸的——因为他反抗的代价不仅有血,还有不仁不义的罪名……”我们都无法逃离时代,我们都不愿被我们生活的群体离弃,我们总是不得不强迫自己做依附时代与群体的事,我们总是给自己很多冠冕堂皇的理由来一点点剥削自己的自由,与对自由热切的渴望,并视之为理所当然与顺理成章,然后才发现全是徒劳,放弃的正是最珍贵的。
相比之下,霍达的《红尘》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德子媳妇,解放前由于生活所迫卖身青楼,解放后从良,年轻漂亮的她嫁给了北京城以拉车为营生的德子,住在了一个全充斥着陌生人的街道。人们为她的风采所倾倒,但是人们却在乎着她的过往,连德子也是。这些都时刻提醒着她,自己为人不齿的过往与无法被原谅的过往,为此,她脱下了修身的旗袍,换上大褂,她不再描眉,不再施粉,为的是不被孤立,她觉得毛主席之前救了她,所以她在毛主席的葬礼上彻夜长跪,希望他还能帮她。她不明白,为什么人们总是耿耿于怀她的过往,人们能原谅自己的女儿与有妇之夫勾三搭四,能原谅自己与小叔子私通,能心安理得的将一个年近八旬的盲人奶奶以各种非人道手段赶下乡,就是不能不在乎她那点过往。她放弃了几乎所有的自由的机会来寻求人们的谅解与接纳,但是最终,她发现自己最想要的还是那些放弃了的。她还是没能逃脱时代的限制,或者说她由于追求自由超越了这种限制,只是以一种极端的方式,再告诉人们,她没错。
我们总是善于用一种极端的方式告诉世界我们的意志,我们没有错,海子,戈麦,屈原……以他们的生命向人们诠释着自己的意志。
一个作家,或者说一个对文字敏感的人,他们也对生活与社会有着非凡的感知,他们总是要比其他人早或者更彻底地看到社会的丑恶,然后用一种近乎残忍的方式将这血琳琳的现实呈现给大众,有时候这种残酷甚至是我们无法容忍与接受的,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这就是真实,就是我们极力所掩饰的。就好像天真的孩童无情的戳破父母的虚伪与谎言,尴尬也好,唾弃也罢,这就是事实,一直以来,我们总是无法审视自己的错误与荒诞。
猇女的美貌,被女人们嫉恨,被男人们惦记,正如文章最后:“她说,‘女人们,你们为何常常明知自己的姐妹饱尝屈辱,反而寡仁寡义……’
她说,‘男人们,你们为什么明明离不开女人,反而好像常常憎恨女人?’”
他以反问的语气,赤裸裸的揭示出人们一直以来想要掩饰的东西,令那些丑恶的东西无处遁形,让人们的虚伪如此不堪。至此,我想每个人都会尴尬,都会思考,这到底是为什么,难道追求最起码的生存权利也有错,一直以来是什么让我们坚守着这些可怕的东西。
生活总是这么奇妙,能用自己独特的方式让你一点点成长。
或许有些东西追求了之后我们还是无法得到,但是,不追求,永远不会有机会得到……
《红磨坊》读后感(五):《我看“知青”》没读
《红磨坊》
拥有美丽名字和美景的紫薇村,发生了不美丽的事情,血腥罪恶的事情。
卓哥逃不开道德的枷锁,紫薇村的养育之恩也可以归算到父母之命吧,他和小琴就是自由恋爱了。若单单是父母之命与自由恋爱之间的矛盾也还好。偏偏比这个还复杂,处在比较特殊的时代,“在物质匮乏的年代,荣誉是足以被视为财富的。”
整个村子都在给他们施压,村子特殊。村子里表面上正面的人物,实则暗地里阴暗淫乱。想想也是蛮可怕的,一个上了报纸表扬的村子,远近闻名的仁义村,好名声都是假的。
看这篇小说的时候,想到了电影《西西里的美丽传说》,周围人的冷眼旁观、落井下石给女主带来伤害。
文中整个村子都是凶手,是帮凶。这样说也不太妥当的,还是有好人的,人心真得可以险恶到如此地步。
一开始在心里觉得卓哥太过懦弱,不如小琴具有反抗精神,小琴从小就没有受到村子里的照顾,对村子没有感情,说一定要离开紫薇村。后来也理解了卓哥,他性格是善良的,知恩图报的,若不是发生后来的事情,他应该还会尽力维护紫薇村表面上的和谐仁义。
卓哥出狱后的又再次来到紫薇村,村子现在被开发为旅游地,拿以前的惨案来谋利,真真的是闹剧,真是讽刺。
不过觉得这篇小说,有点怪怪的,读起来很怪~不知怎么回事~
诚实的孩子要想学会撒谎必得因其诚实吃过几次大亏。
人们的同情心,一向是很容易被失去了儿子的母亲争取过去的。
在物质匮乏的年代,荣誉是足以被视为财富的。
女人首先发出一片嘘声。仿佛她们都认为,在这一种情况下,即使是那样,也是一个小女子断不该公开说出的。一旦说出,可耻就全归了女人自己似的。
而她内心里是明白这一点的。分明的,她是偏要大声地说出来。
不错,她是在将自己打扮得近于妖冶的,也是诚心来破坏婚礼场面二来进行报复的。那报复,三分是针对卓哥,七分是针对全体的紫薇村人。
紫薇村最体面的某些人之间,肯定存在着的最丑陋的关系。
——————————
《我的初恋》
国凡 小玥
我睁开了眼睛。哦!我一生也忘不了在那一瞬间我看到的那张美貌的面庞。那是一个女孩子的美貌的面庞。额头那么光洁,那么雪白;
脸蛋那么红润;双唇那么鲜润;两眼那么清澈,那么明亮,那么大;眼角细长而秀美;黑眸如豆,正凝神盯着我。那一瞬间,我立刻想到了童话故事中的“白雪公主”。
若有一个人曾像上面句子描写的那样如天使般出现在我面前,我是断不会舍得伤害她的,我要一辈子守护我的白雪公主。
“玥”神珠的意思。
小玥在另一个世界堕落的时候,处在黑暗中不能自拔的时候,是国凡把她带到了光明和温暖的世界中,后来却又抛弃了她。这是多么残忍的做法啊,当一个充满不幸的人,有人给了她幸福,哪怕只是一点点幸福,尝过了幸福的味道。就不想再失去了,再也不想过不幸的日子。若是一直不曾幸福过,被剥夺幸福时,也就不会那么痛不欲生了。给人光明,又熄灭光明,再残忍不过了。后来的后来,国凡后悔了,想要弥补错误,但伊人已逝,只能一辈子忏悔了。
————--——————
《白桦林作证》
地点 公比拉河 马队 知青
人物 男知青 “维特 ” 女知青 七个半“夏绿蒂”
烈马 “雪兔” “火狐”
邹心萍 ”我“
知青生活
其实我感觉,邹心萍坚持留下来,可能倒不是为了什么远大的理想抱负,只是为了坚持而已,让自己有始有终,既然已经坚持了那么久,所幸再坚持下去,不然以前的坚持不就白费了吗?应该就是心里有股劲,憋着气。
还是佩服他们,那些知青们。
——-----——--————
《荒弃的家园》
其实里面反映的问题,现在也有,就比如我们那里现在都不像以前那样种那么多的地了,成本太高,化肥、农药价格蹭蹭得,种地也就是收粮食自家吃而已,指望卖钱什么的是指望不上的。好多人都是在非农忙期出去打工,有时农忙也在外面打工不会来,因为种地比不上外出打工挣得多。
但是穷并不代表就可以行恶,小说里的老广泰和芊子就是对比吧,俩人的日子都不好过。可是芊子硬生生地心理扭曲了,为了抛开卧床老娘这个累赘外出闯荡,策划了凶杀案,活活烧死了自己的母亲。不过芊子确实过得艰难,可以找更好的方法来解决嘛!方法都是人想出来的,杀死给予自己生命并抚养自己长大的亲生母亲,简直畜生不如!
钦佩老广泰这个老村长,为村民着想,做实事,但是自身的能力有限,还是扭转不了这个局面,最后为了救芊子娘也折进去了。
确实是农民养活了这个国家啊,我觉得未来农民还是非常重要的,不过发展发展应该就像发达国家那样的,承包大片农场大机械化生产。
————--————
《沉默权》
农家女被轮奸之后的打官司之路。
觉得这篇小说中的农民形象郑晌午还是比较写实的,有农民的落后的虚荣贪便宜的思想什么的,女儿被轮奸后,也曾被劝着私了,因为钱给的不是理想数目,谈崩了,就打算打官司。
可是涉案的人后台多强啊,钱权法的“强强联合”,官官相护。最后郑晌午和妻子决定双双自杀,把事情闹大了,出了人命,才能得到更多的关注,让事情水落石出。
小说中的郑晌午的女儿郑娟不是好女孩,但是被轮奸是事实。就算是妓女,只要非自愿发生性关系,就是强奸。如果小说中的郑娟是个清白的姑娘,可能更能得到读者的同情。现在的一些直男癌,抱着这种想法,你穿得少,你到人少的地方,你花枝招展的就活该被强奸,这是什么逻辑!
还有在绝对的钱财权力腐败下,普通人打官司真是太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