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长短经》的读后感大全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长短经》的读后感大全

2020-11-11 02:32:49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长短经》的读后感大全

  《长短经》是一本由赵蕤著作,中华书局出版的338图书,本书定价:20.00元,页数:2010-9,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长短经》精选点评:

  ●还行,挺不错的。

  ●节选本,大学时读

  ●读了6章,感觉名不副实,文字读起来也很难懂

  ●版本不行,连带看过去内容也不好。下次换个版本看看。

  ●删节选本。注解详细,内文翻译通俗,符合“信”与“达”,可供基础了解之用。或由于版本偏老,未经太深考实,有明显错别字。

  ●可以当做入门级的书来读,长短经QQ交流群 37623201

  ●慕名而来,败兴而去。初次接受外道古籍的人可能还有些裨益,但不过是嚼来嚼去的智慧。而且见解片面,识人也不够眼界。

  ●小《资治通鉴》

  ●只稍翻了下序就很不待见这本书!不待见就是不待见!

  ●无大知不可解之

  《长短经》读后感(一):不是全本,有删节

  “现存《长短经》最早的版本为南宋绍兴(1131-1162)年间刊本,清乾隆间修《四库全书》,用的就是这一版本。清代以来,《长短经》的重要版本还有《读画斋丛书》本(《丛书集成初编》本即据此排印)等。”

  “本书以《四库全书》本为底本,参校以《丛书集成初编》本,择善而从;限于体例,不出校勘记。《长短经》自为经传,本书除个别地方外,仅选择正文部分;其中有些篇章较长,选用时还作了删节。在分段、标点、注释、翻译过程中,参考了周斌《<长短经>校证与研究》(巴蜀书社2003年版)、刘国建注译本《长短经》(长春出版社2001年版),以及张兆凯等注译本《长短经》(岳麓书社1999年版)等著作。”

  《长短经》读后感(二):古人的智慧的的确刚刚的

  古人的智慧的的确刚刚的,许多事情他们都已经遇到并且解决掉了,只是我们之前尚未发现。一旦发现,就是完全博大的另外一种空间,另外一种思维了。之前我对生活上的事情颇有些不理解,不接受,认为所有的谋略都是肮脏的,但认真想一想,这是一种平衡。我们固然不能强求一种完全高效的制度,却有着不变的改进追求。所以说这世界上好的制度一堆堆,用起来我们就成功了。当然用这种治国之策来指导生活,确实地高射炮打蚊子,不过既然要打,就一定要打得好。

  一些想法:所谓领导,不可事必躬亲,所谓用人,不必非贤达不用,人尽其用。才有大小,不可妄置。试人以权钱美色远近娇宠。所处友人。不必尽善尽美。常备无患,名将无显名。物极则反,盛极必衰。儒者以文乱法。所谓善行,善欲人见,可谓大善。一隅之说,各持己见,大可不必在意。辩证看问题,发展看问题。

  完全回到哲学上了,变才是不变!

  《长短经》读后感(三):王霸和兵法

  王霸分为霸纪上、中、下以及权议和杂说五卷,论述了武力夺取皇权和维持统治的谋略手段。霸纪上卷的霸图篇论述的是汉高祖至唐高祖的兴兵和灭亡之事,霸纪中的七雄略篇讲诉的是苏秦的合纵以及张仪的连横斗争。霸纪下的三国权篇则分别论述魏蜀吴三国鼎力中的谋略。权议卷告诫人们要明时势,达权变。杂说篇涉及到斗争、生活、政治、为人的方方面面。兵权是长短经中论述治兵的部分,共一卷。另外阴谋卷已经遗失。

  兵法的部分,直罗列出关键词就知道多么经典了:攻心,伐交,革形,先胜。

  一、 霸纪上

  1. 霸图

  二、 霸纪中

  1. 七雄略

  1) 厚下之典,弊于尾大。

  2) 夫不忧百里之患而重于千里之外。

  3) 为君计,为君愿,为君患,熟计之。

  4) 与之,则无地以给之;不与,则弃前工而受后祸。

  5) 前虑未定,后有大患。

  6) 臣闻治之其未乱也,为之其未有。患至而后忧之,则无及也。

  7) 王不与虎而与群羊。

  三、 霸纪下

  1. 三国权

  2. 蜀

  1) 权变之时,固非一道所能定也

  2) 若沉吟不去,将致大困,不可久矣。

  3) 天下英雄喁喁,冀有所望

  4) 士大夫旧勤苦者,亦望尺寸之功名

  3. 吴

  1) 夫期运虽天授,而功业必因人而成。

  2) 夫适道之论,皆未应权,是故谋之虽多,而决之欲独。

  3) 非独性异人也,亦形势然也。

  四、 权议

  1. 惧戒

  1) 扶我则厚,虐我则仇。

  2) 昔周公反政,空子非之。

  3) 穷鼠啮狸,匹夫奔万乘。

  4) 能除患则为福,不能除则为贼。

  5) 必见天殃,观人灾,乃可以谋。

  6) 利人者天下启之,害人者天下闭之。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取天下若逐野兽,得之而天下皆有分肉。若同舟而济,皆同其利;舟败,皆同其害。然则皆有启之,无有闭之者矣。无取于民者,取民者也;无取于国者,取国者也;无取于天下者,取天下者也。

  7) 齐桓,卫姬之子也,有宠于僖,有鲍叔牙、宾须无、隰朋以为辅佐;有莒、卫以为外主;有国、高以为内主;从善如流,下善齐肃;不藏赂,不纵欲,施舍不倦,求善不厌。以是有国,不亦宜乎?

  8) 去晋晋不送,归楚楚不迎,何以冀国?

  9) 社稷无常奉,君臣无常位,自古以然。故《诗》曰:“高岸为谷,深谷为陵。”三后之姓于今为庶,主所知也。

  10) 然十余年间,强敌横发乎不虞,谪戍强于五霸,闾阎逼于戎狄,响应憯于谤讥,奋臂威于甲兵。向秦之禁,适所以资豪杰自速其弊也。由是观之,夫豪杰之资,在于虐政矣。

  11) 臣闻聪者听于无声,明者见于未形,故圣人万举万全。

  12) 是纣先自绝于天下久矣,非死之日而天下去之也。

  13) 圣达节,次守节,下失节。

  14) 由此观之,符坚自立而废生,此圣人达节,以天下为度者也。

  15) 《易》曰:“安不忘危,存不忘亡。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也。”故知惧而思诫,乃有国之福者矣。

  2. 时宜

  1) 夫事有趋同而势异者,非事诡也,时之变耳。

  2) 昔卞庄子方制虎,管竖子止之,曰:‘两虎方食牛,牛甘必争,争必斗,斗则大者伤、小者死。从伤刺之,一举必有两虎之名。

  3) 昔卞庄子方制虎,管竖子止之,曰:‘两虎方食牛,牛甘必争,争必斗,斗则大者伤、小者死。从伤刺之,一举必有两虎之名。

  4) 若前途大事不捷,故当兰艾同焚;若功业克建,谁敢不从?

  5) 随时变通,不可执一矣。

  五、 杂说

  1. 钓情

  1) 孔子曰:“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又曰:“未信则以为谤己。”孙卿曰:“语而当,智也,默而当,智也。”尸子曰:“听言,耳目不惧,视听不深,则善言不往焉。”

  2) 韩子曰:“夫说之难也,在知所说之心可以吾说当之。

  3) 彼自智其计,则勿以其失当之,自勇其断,则勿以其敌怒之。

  4) 举过揭非,则有干忤之咎,劝励教诲,则有侠上之议。言而当,则耻其胜已也,言而不当,则贱其愚也。先已而同,则恶其夺已明也,后已而同,则以为从顺也。违下从上,则以为谄谀也,违上从下,则以为雷同也。言而浅露,则简而薄之,深妙弘远,则不知而非之。特见独智,则众恶其盖已也,虽是而不见称,与众同智,则以为附随也,虽得之不以为功。谦让不争,则以为易容,言而不尽,则以为怀隐,进说竭情,则以为不知量。言而不效,则受其怨责,言而事效,则以为固当。利于上不利于下,或便于左则不便于右,或合于前而忤于后,此下情所以常不通。仲尼发愤,称“予欲无言”者,盖为语之难也。

  5) 因献十珥而美其一 物钓

  6) 臣请深维而苦思之。……。申子微视王之所悦,以言于王,王大悦之。此情可以言钓也。言钓

  7) 乃贷粟以卜其事。子胥谏勿与,王遂与之。事钓

  8) 吾前见王,王志在驰逐,后复见王,王志在音声,是以默然。志钓

  9) 见二君色动而变,必背君矣。视钓

  10) 时人观其出处,以卜江左兴亡,此情可以贤钓也。

  11) 由是观之,夫人情必见于物。能知此者,可以纳说于人主矣。

  2. 忠疑

  1) 毁之则梳,誉之则亲。

  2) 绳之以法则为罪,施之以德则为功

  3) 故其言一也,言者异则人心变矣。

  4) 文候赏其功而疑其心。

  5) 是知天下是非,无所定也。世个是其所是,非其所非。

  3. 用无用

  1) 无用之为用也大矣

  2) 知无用而始可言用矣

  3) 昔陈平智有余以见疑,周勃资朴忠而见信。夫仁义不足以相怀,则智者以有余为疑,而朴者以不足取信矣。

  4) 原其无用,亦所以为用也。

  5) 然而后进希之以成名,世主礼之以得众,

  4. 诡顺

  1) 虽前窘莫之怨也,可谓通于大体矣。

  2) 居人之所,则欲其挑我。为我之妻,则欲其骂人。

  3) 今明公必能进贤于忿后,弃愚于爱前。四方革面,英豪宅心矣。

  5. 大私

  1) 《管子》曰:“知与之为取,政之宝也。”《周书》曰:“将欲取之,必故与之。

  2) 黄石公曰:“得而勿有,立而勿取,为者则已,有者则士,焉知利之所在?

  3) 由是言之,夫唯不私故能成其私;不利而利之,乃利之大者矣。

  6. 败功

  1) 有功离仁义者即见疑,有罪有仁义者必见信,故仁义者,事之常顺也,天下之尊爵也

  2) 行虽失而名扬,兵虽挫而战胜,百败犹可,况再败乎!此因败以成功也。故知智者之举事也,因祸为福,转败为功,自古然矣。

  7. 势运

  1) 人有余则让,不足则争,让则乱义生,争则暴乱起,物多则欲省,求赡则止

  2) 世治则小人守正,而利不能诱也,世乱则君子为盗,而邢不能禁也。

  3) 是知世之君子,未必君子;世之小人,未必小人;世之礼让,未必礼让;夫势运者,不可不察

  六、 兵权

  1. 道德

  1) 不和于国,不可以出军;不和于军,不可以出陈;不和于陈,不可以进战;不和于战,不可以决胜。

  2) 军井未达,将不言渴;军幕未办,将不言倦;军灶未炊,将不言饥。冬不服裘,夏不操扇,雨不张盖.是谓将礼

  3) 视死若归,计不旋踵者,以其恩养素畜,策谋和同也。故曰:畜恩不倦,以一取万。语曰:积恩不已,天下可使。

  2. 五间

  1) 故知三军之亲,莫亲于间,赏莫厚于间,事莫密于间。非圣智莫能用间,非密微莫能得间之宝。此三军之要,唯贤哲之所留意也。

  3. 攻心

  1) 攻心为上,攻城为下

  2) 心胜为上,兵胜为下

  3) 绝其所恃……实利以回其心

  4. 伐交

  1) 善用兵者,是交不得合

  5. 格形

  1) 孙子曰:安能动之,又曰攻其所必趋

  2) 夫解杂乱纠纷者不控拳,救斗者不搏击,批亢捣虚,形格势禁,则自为解耳。.

  3) 此言攻其所爱,则动矣。是以善战者,无知名,无勇功。不争白刃之前,不备已失之后。此之谓矣。

  6. 蛇势

  1) 缓之则走不顾,急之则还致死。

  2) 彼素畏尚等,吾急之则并力,缓之则自相图,其势然也

  7. 先胜

  1) 孙子曰:善用兵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也。

  《长短经》读后感(四):长短经

  《御批历代通鉴辑览》

  孙卿云:“修礼者王,为政者强,取人者安,聚敛者亡。故王者富人;霸者富士;仅存之国富大夫;亡国富筐箧、实府库。是谓上溢下漏。

  臣闻天子藏于四海;诸侯藏于境内。非其所藏,不有火灾,必有人患。孔子曰:“百姓足,君孰与不足?”

  刘邵的《人物志》大略概括如下:夫刚略之人,不能理微,故论其大体则弘略而高远,历纤理微则宕往而疏越;亢厉之人,不能回挠,其论法直则括据而公正,说变通则否戾而不入;宽恕之人,不能速捷,论仁义则弘详而长雅,趋时务则迟缓而不及;好奇之人,横逸而求异,造权谲则倜傥而瑰壮,案清道则诡常而恢迂。又曰:王化之政,宜于统大,以之理小则迂;策术之政,宜于理难,以之理平则无奇;矫亢之政,宜于治侈,以之治弊则残;公刻之政,宜于纠奸,以之治边则失其众;威猛之政,宜于讨乱,以之治善则暴;伎俩之政,宜于治富,以之治贫则民劳而下困。此已上皆偏材也。

  一般用人,常常不能摆脱道德的屏障。这有它的合理之处,无论怎么说,品德总是用人的第一标准。但是,第一并不是一切。如果是唯品德论,而看不到人的其它长处,或者是选拔任用了有德而无才的人,对任何一项事业都是有害的。正是针对这种传统的偏颇,曹操矫枉过正,提出了“唯才是举”

  在用人这一点上,人没有好坏,只有短长。正象黄石公所说的,如果用得适当,连贪图小利的小人也可能很好地发挥他的作用。

  臣闻之,善作者不必善成,善始者不必善终。昔伍子胥说听于阖闾,而吴王远迹至郢;夫差弗是也,赐之鸱夷而浮之江。吴王不寤先论之可以立功,故沈子胥而不悔;子胥不蚤见主之不同量,是以至于入江而不化。——《史记·乐毅列传》他懂得善作未必善成,善始未必善终。如果摊上个好领导,咱就努力工作,如果碰上个二货主子,咱也没必要死忠。

  德行高妙,客止可法,是谓清节。延陵、晏婴是也。建法立制,强国富人,是谓法孚。管仲、商鞅是也。思通道化,策谋奇妙,是为术家。范蠢、张良是也。其德足以厉风俗,其法足以正天下,其术足以谋庙胜,是谓国体。伊尹、吕望是也。其德足以率一国,其治法足以正乡邑,其术足以权事宜,是谓器能。子产、西门豹是也。清节之流,不能弘恕,好尚讥河,分别是非,是谓臧否。子夏之徒是也。

  法家之流,不能创思图远,而能受一官之任,错意施巧,是为伎俩。张敞、赵广汉是也。术家之流,不能创制垂则,而能遭变用权。权智有余,公正不足,是谓智意。陈平、韩安国是也。能文著述,是谓文章。司马迂、班固是也。能传圣人之业,而不能干事施政,是谓儒学。毛公、贯公是也。辩不入道,而应对给资,是谓口辩。乐毅、曹丘生是也。胆力绝众,才略过人,是谓骁雄。白起、韩信是也。《家语》曰:“昔者明王必尽知天下良士之名,既知其名,又知其实,然后用天下之爵以尊之,则天下理也。”此之谓矣。

  郭嘉说袁绍“见人饥寒,恤念之情形子颜色,其所不见,虑或不及,所谓妇人之仁耳。”这种仁爱是短浅的,没有胸怀的,因为他爱的范围只是眼睛看到的,太有局限性。他的仁爱并不是从普天下的所有人出发,他没有博爱天下的气魄和勇气。所以是成不了事的。类似的话,韩信在评论项羽时也说起过:“项王见人恭敬慈爱,言语呕呕,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饮,至使人有功当封爵者,印玩赏,忍不能予,此所谓妇人之仁也。”

  晋刘颂曰:“凡监司欲举大而略小,何则?夫细过微阙,谬忘之失,此人情所必有,所固不许在不犯之地,而悉纠以法,则朝野无立人。此所谓以治而乱也。”

  太公曰:“明罚则人畏慑,人畏慑则变故出。——[反明罚也。]明察则人拢,人扰则人徙,人徙则不安其处,易以成变。”——[反明察也。太公曰:“明赏则不足,不足则怨长。明王理人,不知所好,而知所恶;不知所归,而知所去。使人各安其所生,而天下静矣。”

  晏子曰:“臣专其君,谓之不忠,子专其父,谓之不孝,妻专其夫,谓之嫉妒。”——[反忠孝也。《吕氏春秋》曰:“夫阴阳之和,不长一类。甘露时雨,不私一物。万人之主,不阿一人。”申子曰:“一妇擅夫,众妇皆乱。一臣专君,群臣皆蔽。故妒妻不难破家也,而乱臣不难破国也。是以明君使其臣,并进辐辏,莫得专君焉。

  议曰:昔仲由为邵宰,季氏以五月起长沟。当此之时,子路以其私秩粟为浆饭,以饷沟者。孔子闻之,使子贡往覆其饭,击毁其器。子路曰:“夫子嫉由之为仁义乎?”孔子曰:“夫礼,天下爱天下,诸侯爱境内,大夫爱官职,士爱其家。过其所爱,是曰侵官。”汉武时,河间献王来朝,造次必于仁义。武帝色然难之,谓曰:“汤以七十里,文王以百里,王其勉之!”王知其意,归即纵酒。

  由是言之,夫仁义兼济,必有分乃可。故尸子曰:“君臣父子,上下长幼,贵贱亲疏,皆得其分曰理。爱得分曰仁。施得分曰义。虑得分曰智。动得分曰适。言得分曰信。皆得其分而后为成人。”由是言之,跖徒之仁义非其分矣。]

  由是言之,夫仁义礼乐、名法刑赏、忠孝贤智之道,文武明察之端,无隐于人,而常存于代,非自昭于尧汤之时,非故逃于桀纣之朝。用得其道则天下理,用失其道而天下乱。

  孙卿曰:羿之法非亡也,而羿不世出;禹之法犹存也,而夏不代王。故法不能独立,得其人则存,失其人则亡矣。《庄子》曰: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代以汧澼絖为事。客闻之,请买其方百金。客得之以说吴王。越人有难,吴王使之将。冬,与越人水战,大败越人,裂地而封。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汧澼絖,则其所用之异。]故知制度者,代非无也,在用之而已。

  李斯以书对秦二世云:“申子曰:‘有天下者而不恣睢,命之曰以天下桎。

  庄子曰:“圣人不死,大盗不止。虽重圣人而治天下,则是重利盗跖也。为之斗斛以量之,则并与斗斛而窃之;为之权衡以称之,则并与权衡而窃之;为之符玺以信之,则并与符玺而窃之;为之仁义以教之,则并与仁义以窃之。何以知其然耶?彼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候。诸候之门,而仁义存焉,则是非窃仁义圣智耶?故逐于大盗,揭诸候,窃仁义,并斗斛、权衡、符玺之利,虽有轩冕之赏弗能劝,斧钺之威弗能禁,此重利盗跖。而使不可禁者,是乃圣人之过也。故曰:‘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彼圣人者,天下之利器也,非所以明天下也。”

  太史公曰:“鄙人有言:‘何知仁义?以飨其利者为有德。’故伯夷丑周,饿死首阳山,而文武不以其故贬王;跖盗暴戾,其徒诵义无穷。由此观之, ‘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候。诸候之门,仁义存焉’非虚言也。今拘学或抱咫尺之义,久孤于代,岂若卑论侪俗,与代沉浮而取荣名哉?”

  秦孝公用卫鞅。鞅欲变法,孝公恐天下议己,疑之。卫鞅曰:“疑行无名,疑事无功。夫有高人之行者,固见非于世;有独智之虑者,必见教于人,愚者暗于成事,智者见于未萌。人不可与虑始,而可与乐成。论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是以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人,不循其礼。”孝公曰:“善。”甘龙曰:“不然。圣人不易人而教,智者不变法而治。因人而教,不劳而功成。缘法而理,吏习而人安。”卫鞅曰:“龙之所言,世俗之言。常人安于习俗,学者溺于所闻。以此两者居官守法可也,非所以与论于法之外也。三代不同礼而王;五霸不同法而霸。智者作法,愚者制焉。贤者更礼,不肖者拘焉。”杜贽曰:“利不百,不变法;功不十,不易器。法古无过,修礼无邪。”

  《道德经》曰:“我无为而人自化。”《文子》曰:“所谓无为者,非谓引之不来,推之不往,谓其循理而举事,因资而立功,推自然之势也。”

  故婚姻之礼废,则夫妇之道苦,而淫僻之罪多;乡饮之礼废,则长幼之序乱,而争斗之犹烦;丧祭之礼废,则骨肉之恩薄,而背死忘生者众;朝聘之礼废,则君臣之位失,而侵凌之渐起。故孔子曰:‘安上治人,莫善于礼;移风易俗,莫善于乐。揖让而治天下者,礼乐之谓也。’”

  故曰:小人所言者,极于儒墨是非之辩,所为者,极于坚伪偏执之行。求名而已,故明主诛之也。]

  昔齐威王召即墨大夫而语之曰:“自子之居即墨也,毁日至,然吾使人视即墨,田野辟,人民给,官无留事,东方以宁。是子不事我左右以求誉也。”封之万家。召阿大夫而语之曰:“自夫子之守阿也,誉日闻。然吾使人视阿,田野不辟,人民贫苦。赵攻甄,子不能救。魏取薛陵,子不能知。是子常以币事吾左右,以求誉也。”是日烹阿大夫及左右常誉之者,齐国大理。汉元帝时,石显专权。京房宴见,问上曰:“幽厉之君何以危?所任者何人也?”上曰:“君不明而所任巧佞。”房曰:“知其巧佞而用之也?将以为贤?”上曰:“贤之。”房曰:“然则今何以知其不贤也?”上曰:“以其时乱而君危知之。”[房曰:“齐桓公、秦二世亦尝闻此君而非笑之。然则任竖刁、赵高,政治日乱,盗贼满山。何不以幽厉卜之而觉悟乎?”上曰:“惟有道者,能以往知来耳。”房曰:“夫前世二君亦皆然耳,臣恐后之视今,如今之视前也。”]此事迹者也。

  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礼下时。若使当时身便死,一生真伪有谁知。”其实就是当时身死,盖棺不能定论,历史还是会还他以本来面目的。君不见彭德情乎?死时身上还有那么多污水,可他的历史形象却是无比圣洁的。

  太史公云:“昔管仲相齐,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然孔子小之曰:‘管仲之器小哉!岂不以周道衰,桓公既贤,而不勉之至王,乃称霸哉?’”[议曰:夔、龙、稷、契,王者佐也,狐偃、舅犯,霸者佐也。孔子称:“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是奇管仲有王佐之材矣。夫有王佐之才而为霸者之政,非小器而何?由是观之,孔子以管仲为夔、龙、稷、契之党而观过也。

  荀子说:“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就是讲潮流可以改变人。所以权势者在造势时一是要谨慎,否则,势一旦形成,再想力挽狂澜,必将付出惨重的代价。

  《老子》云:“国家昏乱有忠臣,六亲不和有孝慈。”因不知昏乱,乃见其节。向使侯生不傲,则士人不知公子能下士也。使王生不据,则三公不知廷尉能折节也。故曰:不善人者,善人之资。信矣夫!《左传》曰:“无傲礼。”《曲礼》曰:“毋不敬。”然古人以傲为礼,其故何也?欲彰夫人德耳。

  《势胜学》困多生恨,其情乃振。厄多生智,其性乃和。无困无厄,后必困厄也。

  察其智,莫如观其势。信其言,莫如审其心。人无识,难明也。君子之势,滞而不坠。小人之势,强而必衰。心不生恶,道未绝也。

  守礼莫求势,礼束人也。喜躁勿求功,躁乱心矣。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