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剩下的都属于你读后感1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剩下的都属于你读后感100字

2021-01-18 01:14:5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剩下的都属于你读后感100字

  《剩下的都属于你》是一本由徐星著作,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8.00,页数:27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剩下的都属于你》精选点评:

  ●<已出>徐星的自我定位还是很准的,长篇远逊于短篇。情绪发泄的散漫,缺乏文字技巧的支撑。看懂才怪,不懂装懂的人啊太多。

  ●那么多追求,都是零。渺小的人总在世界的边缘,边缘却可以有自己的快乐。享受当下,或许是最好的。那些别人得到的,无需羡慕,人之占有,只是少数,剩下的都属于你,看你怎么去面对,去handeln.故事里的西庸因感情的失落,因失落中的不稳定,坠崖而亡,只剩下我,什么都不再想去想。

  ●我爱徐星。“生活就像一个有深有浅的大粪坑,大家都在坑边上挤来挤去,随遇而安,逆来顺受,虽然熏天的臭气浓度到处都一样,但你一旦失足,马上就会被公认为最臭。”

  ●导演 什么时候强奸我

  ●因为是作者本人赠书,所以很珍惜。今天上午悠闲的读完。一直都在流浪的家伙,用各种嬉皮笑脸似的语言来看到那个荒诞的时代如何让人疯狂,乃至最后到了欧洲有了鲜明的对比,作者还不忘自嘲一番,到头来才发现原来钱真的很重要,这样一个简单的事实对一个作家和艺术家真是沉重的打击。年轻的时候爱过一个婊子却没有钱让他有底气和她上床,后悔追忆又错过了。之后再遇到任何卖春的婊子都难以接受没有感情的做爱。剩下的都属于你,其实什么都没有剩下,连婊子都是别人剩下的,你为何还如此苛求,世道就是如何粗俗。你无论如何都逃不出。有点悲观,有点荒诞,还挺有意思的。看人心,看世界如何取巧。

  ●80年代中国就有嬉皮士

  ●《剩下的都属于你》再版说明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6e052df010137e9.html

  ●正在准备读第二遍再版

  ●痞气表面下的真诚。

  ●近期最喜欢的一本书

  《剩下的都属于你》读后感(一):非常不错,且很有深意的小说

  非常不错,且很有深意的小说,充满后现代的颓废与失意,但又有很生动活泼和夸张青涩的语言,对中国文学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是先锋派的代表之作!全书十分有深度,而且也很有品味,对我的离乡前途思索和对未来的打算极有贡献,十分喜爱的文坛之作。

  《剩下的都属于你》读后感(二):随便看看可以

  书中分为3部分,主要讲2个屌丝青年在社会上到处流浪,放荡不羁的生活。体现了八九十年代中国当时的场景。虽然小说是虚构的,但据说书中所讲的地方都是作者亲身去过的。其内容也比较贴合当时历史情境。主人公穷游了80年代改革开放大浪中的中国南北,穷乡恶土的西部,祥和又不安的西藏以及资本繁荣的欧洲和冷战中的德国,纵向跨越了几个重要历史事件。以他扭曲的视角展现了在这特殊而宏大的时代背景下芸芸众生的面貌。贯穿全书的“剩下的不多”,从90年代初到今天在中国似乎愈演愈烈了,对于残根剩渣的你争我夺不停地在上演。作者在书中的一些描述不幸成了预言。

  《剩下的都属于你》读后感(三):人书一体

  幽默,有太多书会去写幽默的段子或情节,为了增加阅读趣味性,或者其他什么,总显意图太强。徐星不同,看这篇小说前是他的一篇处女短篇作品《无主题变奏》。像标题一样很随性的样子,但故事却一点都不随性。《剩下的都属于你》在我看来就是将他随性而不随性的故事风格做了一次极致书写。

  漂泊、放荡、叛逆、随性······几乎不靠谱的词都可用于书中人物和所发生的故事。书里面没有缠绵悱恻的爱情,悲欢离合倒有,却依然无关爱情。关于什么,一个人,一个地方,一种感觉,一种情绪。没有太具象的描述,就像里面两个男主人公从开始就行走在路上,怎么上路的,为何行走,要去哪里,做什么,要得到什么?谁也不能清除的给你一个答案,包括书里的人。因为有太多答案,太多感受,说哪一个都显得不准确。

  在看这本书之前,我在网上找了很多关于作者的资料。我想了解写作的人再看他的书会更有趣。事实上确实如此,总会将书中的“我”和徐星合二为一。故事的那种真实感会很强烈,即使在看到种种荒唐的行为和所经历的事情,总会觉得“嗯”就是这么回事儿,好像自己也是其中一员。把我这个读者弄得自作多情了,还不尴尬,特别乐。

  最后发现,书合上很久,故事早已被你看完,属于西庸和“我”的情怀还停留在自己心上。

  《剩下的都属于你》读后感(四):文章难经百回读

  因为徐星复出,我又找来《剩下的都属于你》。说老实话,看过之后有点后悔,像是想念已久的老朋友,见过之后觉得相见不如怀念。书中那些曾经给自己震撼的机灵文字,现在看看多半是年少轻狂的愤慨之言,除了显示肾上腺激素过多,思想的含量其实很低。小说文字粗枝大叶,为了说出几句讥世之语而在情节上人为的做作,现在看看都那么明显,仿佛一张青春的脸孔,当时只觉得阳光灿烂,一点察觉不到上面长满了青春痘。

  有了这次经历,我想有意识地去重读一些印象深刻的书。翻翻《金牧场》,真是不忍卒读,难以想像怎么写得那么差,再看看一个不知名女作家写的《女巫》,还有《楝树的囚徒》,还是觉得不太好读。我想,《活着》应该不会让我失望吧,记得看完电影《活着》的录像带,我坚持认为没有小说好,但是找来《活着》,看了一样打不起精神。看来时间是有腐蚀性的,它在洗清我少年理想的同时,也让我变得挑剔而刻薄了。

  好在重读旧书的时候,还有一些仍然能够让我读下去,比如《许三观卖血记》,比如《边城》。大概好书也像好友一样,一生中我们总会遇到不少,也会被其中一些所吸引,真正最后能够不离不弃的,还是那些真能打动自己的。我很高兴我还能看《许三观卖血记》,这让我在失望的时候又看到一点希望,时间让我不再对许多事情感兴趣,也许只是告诉我自己真正对什么感兴趣。我希望从现在开始,做一点自己感兴趣的事。

  《剩下的都属于你》读后感(五):无聊,就感一下吧

  最近没看完过什么书,除了徐星的《剩下的都属于你》。读后感觉一般,如果没读过《在路上》或许会很喜欢这个。作者应该是没看过《在路上》,因为如果看了之后还要写这个,还要写成这样,未免太无聊了,完全就是美国小说的中国简化本。正如作者自述,上世纪80年代写《无主题变奏》时他根本没读过《麦田守望者》,但事后自己读了守望者,也承认实在是相似。

  遗憾的是我们不能因为一个作者的写作处于对其他作家作品完全无知的情况下,就高估他的文学成就。或许这也是文学这一职业的风险之一吧,如果你倒霉与别人的题材写法撞车,又没有人家写的好,就像你刚买了家伙要在自家门口摆个早点摊,却发现邻居的馄饨铺开张了,味道还比你的香,没别的招儿,只能认命了。

  徐星充分发泄了他的不满,这种不满在小说的第一部分里,包含了很多民主自由之类的启蒙内容,没办法,因为情节在中国语境之内,第2部分其实就是去西藏旅行的游记,设计了人贩子的情节,有点小儿科。第3部分除了讽刺出国的中国同胞外,大概说了有自由民主的西方人民也无聊。

  小说的第一部分当年曾经发表过,可以想见,当年一定激起老大的浪花了,那会儿人民不开眼呢。大浪花把徐星卷到国外又转悠了几年,终于把第3部也弄出来了。

  整本书就一个地方特可乐:主人公出游路上遇见拍电影的,客串群众演员那段。就一句话让人记住:战争都TM是60多岁的让20多去拼命。

  或许写书也要有做新闻的心态吧,呵呵,本来太阳底下无新事,但每次腐败了塌方了告状了还是要报道。最近做新闻做话题倒还有点热情,觉得把一件实在事说明白了说有趣了还值得试试。似乎讲理很吸引人,或者是显得比记者有思路挺吸引人。反正我是没什么可说的,也没什么可写的。

  其实这书根本不值得写读后感,况且又没人约我写书评换银两,无聊,就感一下吧。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