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剩下的都属于你》经典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剩下的都属于你》经典读后感10篇

2018-07-08 05:07: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剩下的都属于你》经典读后感10篇

  《剩下的都属于你》是一本由徐星著作,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2.00,页数:268,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剩下的都属于你》读后感(一):【剩下的必属于你】

  ——《剩下的都属于你》读后

  大概是在07年末,我把当时还叫《腐食动物》的《无尾狗》贴在了罗永浩的牛博(感谢老罗,祝你的锤子热卖,锤遍中华、锤向世界),之后有事没事地刷新一下,在暗夜中窥视别人的评价功夫不负自恋人,某日终于刷出了一条让我心动过速的留言,留言者叫徐星。对于一个刚刚涉足小说菜鸟来说,你知道这个名字、这条留言意味着什么。

  徐星,写《无主题变奏》的徐星,一九八五年就在《人民文学发表作品的徐星,和刘索拉的《你别无选择》一起,影响中国文学走向的徐星。今年4月的杭州,我客串主持时说,“《无主题变奏》和《你别无选择》的诞生,是中国文学重新说人话的开始”,我认为我说得对。所以你该猜得出那时我得兴奋成什么样,我脸上的每一个器官都瞬间上移了五公分。那是一种半衰期长达五年的“兴奋剂”,在我体内发挥余热,一直持续到《无尾狗》的付梓。五年间这部书稿的命运跟心电图似的,甲出版社看上了,波峰,甲出版社枪毙了,谷底,甲乙丙丁戊,造化弄我成瘾。假如这书稿是个妞,早就被循环往复的始乱终弃搞疯掉了。能活着能出版能坚持写下去,星爷那句话还真是顶了大用,“他老人家都说不错,也差不到哪去吧”,瞧,我就是靠频繁刷他那条留言挺过来的。

  2012年,《无尾狗》即将降生(恩公们就不一一列举了)。那时我已与星爷认识,就厚着脸皮找他老人家讨句话,星爷私下跟我说的是,“略感到不足叙述不够松弛,有点较劲”,这之后我又做了最后一次修改,尽可能让这条狗松弛下来,减其焦灼,削其戾气,使之不那么较劲。再后来,星爷的点评出现在腰封上,总之是谬夸的话,就不敲在这儿了,脸红。我更看重的,是他的批评

  现在你该知道这个叫徐星的人对我而言有多重要了,所以你别指望接下来的文字有多么客观。不仅不客观,说不定主观令人发指干脆说吧,这篇东西就是用来赞美星爷和他的作品的,瑕疵什么的我即便瞧出来了也只字不提实话说这根本就不是书评,是青词,是赤裸裸的赞美诗,不喜欢调调的话哪儿凉快哪儿待着去。

  说到不客观,想起个人。美国有个叫亨特•汤普森的,67岁那年活腻歪了,效法海明威,一枪把自己搂了。葬礼耗资高达250万美元,备极哀荣。不止昂贵这么简单,告别仪式也“二百五”得可爱——汤普森的骨灰被填进炮膛,架在47米高的发射塔上,砰!魂飞魄散,34枚礼花弹也随之引爆,刹那间灵魂烟花绚烂永恒了。这匪夷所思的葬仪,正是足他生前所愿,照遗嘱来的。汤普森先生传奇了一辈子,死也自然不走寻常路。此人在美国有“荒诞新闻之父”的美誉平生厌恶“客观”,坚信新闻“所谓的客观都他妈是鬼扯”,因此他笔下的新闻都是第一人称,文中从不避讳个人对新闻事件当事人的好恶,“写的像小说的新闻报道才更接近真相”,汤普森就是这么认为、也是一直这么干的,爱谁谁。牛逼一塌糊涂,居然没被美国新闻出版总署吊销记者证。顺便提一句,汤普森的丧葬费是强尼•德普埋的单,后者曾出演过以亨特•汤普森原著小说改编的电影(《赌城情仇》)。小说叫《拉斯维加斯情仇》。这本书我没读过,电影也没看过,搜到的资料显示这是一部公路小说,一个自由撰稿人受命去采访摩托车大赛比赛没写几笔,倒是路上的故事成了主体酒精大麻、LSD、超速、恶棍、警察、出来卖的妞,貌似与凯鲁亚克的《在路上》有几分像。

  现在可以进入正题了,我要赞美的是星爷的《剩下的都属于你》。与《拉斯维加斯情仇》和《在路上》一样,星爷这本书也是一本关于行走的小说。我还真是在路上读完的,阅读过程就是一次时光回溯之旅,随着星爷的叙述,回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冒着被收容的危险,先是在若干不具名的内陆城市蹬着二八加重走了一遭,然后履足西藏让康巴汉子吓尿了裤子,最后一文不名地游历欧洲。豆瓣上有人说,“这是一部中国版的《在路上》”,我呸,你爱不爱听认不认可无所谓,我该怎么说怎么说,《剩下的都属于你》的文学价值比《在路上》强太多了,凯鲁亚克据说没换纸一口气敲出来的那一卷玩意儿,就是一离家出走煽动诱导长微博。行文苍白思维混乱、叙事冗赘,顶多算是一帧五十年代美国青年写真集,如果以这本书来代表“垮掉的一代”之圣经,也太过轻佻了吧,跟芮成钢似的,瞎代表,您征求艾伦•金斯堡的意见了吗?虽然身为哥们儿不见得有意见。没跟他们混一堆儿的亨利•米勒随便拽出本书也比《在路上》够格。不过也没办法,谁让“垮掉的一代”(The Beat Generation)这词儿是凯鲁亚克最先攒出来的呢?

  还有人说《在路上》是《剩下的都属于你》的精神源头,就更不挨边了——

  【人们经常对我说“适应”,我不知我应该“适应”什么,再说“适应”的大部分目的改变,我觉得我生活得挺好,不用再"适应"啦,如果我现在是猪我也懒得再变成人了……】

  在凯鲁亚克的文字中,你找得到这种句子吗?这种反设置、反归类、反大同的句子你还可以从书里找到很多。在星爷的文字中,不断行走的“我”拥有加缪的默尔索的血统,每一粒红细胞百无聊赖却又坚定无比地捍卫着随波逐流权力,“对不起,我知道你多半是为我好,可是真的对不起,我不想像你希望的那样活,那样的我就***不能成其为我了。”这就是我从书页中倾听到的声音。这是真,是纯粹,是再正常不过的人性。赞美福克纳时我说,“随便把一个句号展开,悲悯就会倾泻出来。可你把博尔赫斯的书塞进榨汁机里,也搞不到几滴。”这句话照样可以拿来送给写下《剩下的都属于你》的星爷。

  当你读到“我”和西庸后悔不迭地试图找回那个不仅不要嫖资,还贻金五十的妓女时;当你“目睹”“我”把那几个被拐骗的姑娘托付给警察、顺便还卷走了那笔“不拿白不拿”的脏钱时;当足足买了一年小圆面包却不敢对卖面包的洋妞吐露真情的西庸从古堡坠亡之时,你将触摸到如裸露伤口般的人性,命如转蓬的悲悯,和人类置身宇宙洪荒般不可左右的世界之时的无助

  朱大可先生曾言及,徐星是中国“流氓叙事的先驱”,还认为《剩下的都属于你》影响了王小波的写作。王二墓木早拱,已无从求证,愿他安息。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徐星与王小波共同的师承。文风虽大有差异,但是对消解极权话语力度功用上,他俩确实高度相似。在从杭州回京的火车上,我忐忑了一路,唯恐不恭,却因为刚刚读罢了那本书,疑问在心里载浮载沉地蠕动,终于按捺不住问了出来,我说星爷您可是受了塞利纳的影响?那时我刚读完《长夜行》,感觉《无主题变奏》的叙述方式、费迪南的胡思乱想、甚至连其中的韵律都很像——星爷,是这样吗?

  他自然不会生我这后生小子的气,他说是的。在我刚换上不开档的裤子的年代,星爷就读了塞利纳的书。那种自由到再自由下去就会脱缰的叙述曾令他着迷,正如卡夫卡为马尔克斯打开了一扇门一样,法国人塞利纳为中国人徐星也打开了一扇门,光线瞬间如潮水般涌入,就此照亮了和平门烤鸭店那位又高又瘦、不好好扫地、还时不时偷茅台喝的清洁工的“前程”。

  差点忘了说,《长夜行》是《茫茫黑夜漫游》的另一个译名。后者正是王小波在他有关文学师承的随笔里提到的那本书。王小波自己也写过一篇小说,名字就叫《茫茫黑夜漫游》,收入《黑铁时代》——“茫茫黑夜漫游”,这是别人小说的题目,被我偷来了。我讲这个故事,也是从别人那里抄的,既然大家都是小说家,那就有点交情,所以不能叫偷,应该说是借——

  谈到真,星爷、王二与塞利纳的确是灵犀相通的,塞利纳反战,厌恶一切不容辩驳的口号,对一切令人脑浆子沸腾的所谓主旋律话语体系生来反感;王小波则手捏“小和尚”向反智与无趣宣战;而在《剩下的都属于你》中,89年去国的星爷也没省着那些包裹正义牛皮纸龌龊作为作家和时代的记录者,他眼里不揉沙子,“六月二日出国的人身上都可以有六月四号晚上的枪伤”……

  他的对话有趣精准。“我”在朋友“大猩猩”家里发现了维特根斯坦,“看来你也***是个艺术家。”

  “主要是贼。主要是贼。”他挺谦虚的。

  必须得搬个笨重的俗词儿出来了,知道什么叫“跃然纸上”了吗?这就是,我都看到大猩猩纤毫毕现的娇憨了。有个正流行的词儿叫“即视感”,什么叫即视感,这就是。我见过并记得那个年代的人,王朔描摹过,而这是星爷为那个时代,那个群体的造像。

  在这个历史被切割的支离破碎的操蛋时代,特希望年轻人读读这本书。有人不想让你们了解父辈的历史,但他们阻止不了你们读书。别不信,在某些国,小说比历史更真实。这也是动笔于八十年代、成书于九十年代的《剩下的都属于你》时至今日亦并不过时原因。它本该享有比《无主题变奏》更加厚重荣耀,却因为历史被蛮横地切割而归于沉寂。

  妈的。

  说说“前程”。也是在杭州,《罪行摘要》放映的前一天早晨,星爷和我吃完早餐酒店门口抽烟,我说您要是那什么点儿,早就是中国作协副主席了吧,就算混得不行,最惨也得弄个北京作协主席副主席的当当吧。

  “是啊,”星爷喷出口烟,说,“我他妈不就是不喜欢‘那什么’、也不乐意‘那什么’嘛,所以你老哥我到现在还是七无人员。”

  “七无人员”名词解释:无房、无车、无工作、无固定职业、无保险、无收入,再加上一个死无葬身之地。此之谓“七无人员”(星爷语,非我杜撰)。

  写到这儿我得骂自己一句:阿丁你个傻伯夷,你他妈不花钱看了星爷费劲巴啦、搭钱搭力搭精神搭功夫拍的纪录片也就罢了,完事吃饭还他妈让星爷埋了单,你他妈真敢装看不见星爷身上那件棕色皮夹克有多旧了吗?你他妈真不清楚在这个狗日的国拍这种纪录片不被允许进院线卖票吗?你他妈真不知道他老人家片子的钱都是朋友们解囊襄助的吗?(恕我挂一漏万,我记得的善翁名单:王小山、慕容雪村、张恩超、关军、李海鹏、叶三)

  “我的灵魂真的像开着裆的裤子那样落拓不羁。”这是塞利纳的句子,我把它献给您,您的灵魂配得上这句话。

  暂且收起自责,现在跟我一起,来看看星爷为什么拒不“那什么”,书中自有答案——

  【于是我就告诉她我对于那些表格看法,以及我是如何被那一大堆表格吓昏了头。我告诉她我是如何认为从我们出生一直到死去始终生活在表格的监狱里,生活在那些划在纸片上的栅栏之中,为逃避这种监禁,我不工作,不学习,不结婚,不生小孩子,不买彩票,不修理自行车家用电器,如果有可能重新选择,我可能选择不出生,不来到这什么也没剩下的人间。】

  在这儿我不想扯什么意识形态了,那些只能对他构成侮辱。星爷哪怕年近六旬也还是个孩子,还是那个揣着全国粮票坐着火车到处跑的高瘦青年,还是那个永远不通为什么***雨雪天气领导也得逼他扫地的清洁工。他真的混得挺差劲儿的,真的,可我就是相信星爷会比他那显赫的鲁院同学更有资格写入历史。

  他不只是没有“那什么”,他连作协也没入。我的写作的朋友中不少都入了作协,我觉得也没什么确切地说,是别人入我觉得没什么,可要是让我也入一把,就有什么了。

  因为,假如我真的入了,再站在星爷面前时,我肯定会觉着自己什么都没穿。

  《剩下的都属于你》读后感(二):附身一位流氓,讽刺这个时代

  小说中的“我”,是一名兼具流氓习气屌丝心理知识分子学识感悟力的流浪者。他穷游了80年代改革开放大浪中的的中国南北,穷乡恶土的西部,祥和不安定的西藏以及资本繁荣的欧洲和冷战中的德国,纵向跨越了几个重要的历史事件。以他有点扭曲的视角展现了在这特殊宏大的时代背景芸芸众生面貌

  贯穿全书的“剩下的不多”,从90年代初到今天在中国似乎愈演愈烈了,对于残根剩渣的你争我夺不停地在上演。作者在书中的一些描述不幸成了预言

  我几乎是一口气读完的,读的过程中不时被犀利的讽刺逗乐,但最后随着西庸的死复归沉重唏嘘不已。

  小说的语气很像作者的自述,频繁的感慨像是出自一位机智知识分子之口,但“我”的所作所为和心理状态又经常像某个真正的“流氓”,两者叠加出的“我”显得不够真实。相比之下更喜欢西庸这个角色。也许少一些对于时代和社会宏观感慨会让小说的叙事更流畅,更令人信服

  当然作者在前言中也说,再版时,他放弃了改写小说的念头,把年轻的感知交给读者。

  《剩下的都属于你》读后感(三):假如世界不是蛋糕——读《剩下的都属于你》

  《剩下的都属于你》初稿完成于一九九一年六月科隆海因里西•伯尔作者家中,修改于一九九四年的九月三十日,北京劲松。距离今天已经有二十多年之久,想之骇然,小说又不过时,于是欣然。

  书的封底,著名评论家朱大可写到,“徐星小说的真正代表是《剩下的都属于你》,一部完全被主流批评家忽略的‘秘密杰作’,尽管它籍籍无名,几乎没有什么读者,但它无疑是八十年代流氓叙事的范本,为王小波们的日后书写指引了方向。”

  “秘密杰作”诚然可当,流氓叙事却未免有夸张之嫌,书中除了出现多次“***”之外,实在很难看到流氓的痕迹。而“***”在英语中更类似于语气助词,“fuck”,假如按照这个标准,随便拿来一个文本加上一堆各式各样的语气助词,就成了流氓叙事,流氓叙事也未免被低估了。或者,它会显得我们社会主义的流氓叙事太初级,太业余,太不上台面。如果我们真要寻找中国本土的流氓叙事,那应该是东北二人传,陕北民歌,小沈阳,推古一点,可以摸到元曲。坦率讲,流氓叙事不是那么容易的。

  小说中的“我”主要的困境在于“吃”和“性”,由于文革特殊历史环境造成的境遇,“我”经历了特殊的匮乏。这其实是一种普遍的匮乏。所不同的仅仅是,相较于那个环境中的大多数的青少年,“我”不甘于特殊的历史环境所造成的特殊的匮乏,“我”不甘于将青春像别的青少年那样度过,不甘心于将青春的力比多用于举起菜刀武斗,横起大字报文斗,将青春的朝气用于支持“好派”或“屁派”。

  “我”在绝无希望中依然在寻找那些原本应该属于青春的美好,像是行万里路,读万卷书,遇见丁香一样结着愁怨或者百合一样散发清香的姑娘。正是这些将构成每个人晚年最珍贵的回忆之一,因为当我们到了晚年,一定会发现那些曾经的谁对谁错,谁赢谁输一点儿意义也没有。

  在那个特殊的语境下,抱这种想法的并不是只有作者一人,画家陈丹青选择学画也是在那个时候,每个有相似向往的青少年只不过依据自己的条件做出了不同的努力,出现了不同的结果。

  当一个愿望十分强烈,一个目标十分具体,现实环境又不足以支撑这种愿望和目标时,大多数人会选择放弃,小说中的主人公“我”却决定不放弃,上路寻找。他实现目标的手段非常简单,一辆自行车,一个还算健康的身体,一个投契的朋友。他选择的方式也非常简单,它既是西方式的在路上,也是中国书斋式的行万里路。鉴于当时的现实环境,偌大的中国其实已经没有一间书房摆不下一张书桌,剩下的能做的就只有行万里路。

  这是因为相较于西方“垮掉的一代”代表作家凯鲁亚克而言,“我”的生活实在和垮掉或流氓没有关系,凯鲁亚克上路前在哥伦比亚大学里吸食各种毒品,安非他明,吗啡,大麻,烈酒,而小说中的我在上路前想的就是如何在小饭馆里吃饱,上路后想的是如何在村支书家混一碗面条。

  在我们讨论流氓叙事这个话题时,在中国的语境中,它毫无疑问地暗示着一种自毁,玩世不恭,但你永远无法将一个不断寻求活下去的人称作自毁或玩世不恭。这就好像在我们谈论《悲惨世界》这部作品时,无论冉•阿让做了什么,我们都无法认为他在自毁,他是一个流氓,而只能用咏叹调来表达他对生存本身的顽强,和对人性内心的探索,他的被救及救赎。

  基于这一点,我认为将《剩下的都属于你》归类为流氓叙事是不合适的,因为它的精神内涵并非如此。

  除此之外,这是一本非常好读的小说,因为我自己也有志于写作,我不打算对它进行更多的评论和褒扬,那是不符合人性的。

  关于题目,我的意思是,如果世界不是蛋糕,就谈不上谁切割了,剩下的给谁。就算世界是蛋糕,写作者也是那个烤蛋糕的人,有时,我们烤好之后自己只是坐在旁边喝一杯煮后又凉透的白开水,有时我们为了凑足字数就叫一杯杜松子酒,在杯壁上留下指纹。

  《剩下的都属于你》读后感(四):好东西都已经被人占了,剩下的已经不多了

  “让我略为得意的是,当年这部小说令人吃惊在于,它的内容对后来中国社会的变化,以及后来中国发后的很多事情,都做出了准确的预测,从这个意义上讲,它的确是一部先锋文学作品,可惜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在当时它没有发出它应该有有文学意义上的影响力”

  正如作者说的一样,说完真的感觉是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书中许多的深刻依然不过时,依然让人发深省。读完,整个人都感觉更加孤独,融入不了这个什么东西都不剩的世界了。像徐星、王小波这样的作家,因为他们看世界看得太透,太犀利。一不小心就会让人陷入对这个社会许多面深深的不安中。虽然有时会过于悲观,但在如今这个如此浮燥的世界,需要一些深刻的思考。即使他起不了改变,影响整个世界的作用。但总归还是会给一些不甘如此的人些许的寄托。虽然剩下的不多,但是还是要好好活着。活着就会有希望。如果西庸没有因为那个面包店的姑娘伤心不已,如果没有那一千年以前的男修道院遗址的一出。主人公再回到伟大祖国怀抱也就不会再如此的孤单了。

  好在他知道已经没有什么剩下了的。这样也不至有更多的幻想。

  《剩下的都属于你》读后感(五):这个世界不是你想的那样

  我们生活在其中

  却从不明白其中的秘密

  我们总是按照常规去看待生活

  却从没想过这样的生活

  本不是你认为的那样

  原来这个世界是这样的

  你先挑

  挑完剩下的是我们的

  一些人

  总喜欢在路上

  处于对世界的理解

  见过并看透

  一些人

  总喜欢在上面

  挑选并丢弃

  一些人

  像我们

  安于心止于事

  这个世界不是你想的那样

  这个世界不平凡

  《剩下的都属于你》读后感(六):乱扯

  剩下的都属于你 那天汪国真死了。汪国真这种人,该晚死一天或诈死一次。类似的人还有曼德拉罗宾威廉姆斯保罗沃克,这样他们就会感受到这片土地上的许多人对他们的深情和不舍。哇,真的很恶心。对,人家演戏给你看呢,所以别当真了。 对于诗这个东西,曾经乱扯过:你想恶心自己吗?写诗吧。你想恶心彼此吗?读你写的诗吧。 剩下的都属于你,这是本小说。今天又看了一遍,依然很好,特别是西庸死前那一段,真的很震撼。之所以这么震撼是因为刚看完那一段,体会较深。 这部流浪小说挺像最近一流行语:世界这么大,我想去看看。别没事拍照哦,这是我的温馨提示。那天宴泽也问我这事,说实话,我也挺想去外面看看,但感觉看过以后也就那样,所以有和没有也没什么区别了看样。唯一值得期待的或许就是能认识些熟悉的陌生人。 昨天骑车去一个小乡村转了一圈,两瓶水三根烟一瓶啤酒。在西安几乎没去过任何景点,包括不要钱的。但对几个巷子和省有感觉。 看了小说才知道那时的他们就是混混,骗吃骗喝,这是我所讨厌的。亲爱的李志先生骂许多大学生就是傻逼也是有依据的,作为逼哥的粉儿,我并不是为了和他站在一队,而且具有同一种观点。没错,我去一个地方从不联系那里认识的人。除非目的是为了找人家。 但小说里就是在一路上混来混去了,挺有意思的。人这个东西注定喜欢少劳多获甚至不劳而获,所以能理解一些人在骗吃骗喝。他们的经历很精彩,特别是和两姑娘在一起瞎扯的时候。哦,对了,还有西庸「强奸」女演员那一场喜剧还有表哥拉小媳妇那一套还有我在西藏酒馆遇到的事情还有西庸买面包的故事还有我到村支书家里吃支书女儿做的面条的事还有两个人相互起外号的事情还有西庸洗澡被一胖子揪起来的事情。 还有许多,突然忘了。 「我爱给别人照相,因为我从不觉得别人比我好看……不爱给自己照相,因为……」 「我一个人不能生活,我也不能跟好多人一起生活,这就是我这样的人一生中麻烦所在」 以上这两句话深深的打动了我,这和我的观点太相似太相似了。如果文中有许多类似的观点,很容易就感觉这他妈简直就是替自己写的东西呀。 所以很喜欢看,有共鸣。说实话,一直活得都挺悲观了,今天宴老师还说白驹过隙等等我也知道的事,可又能怎样呢?还是在过平常日子。时常想去转转,但每天大多都是一个人独来独往,虽然也已经几年了,但还是感觉缺点什么,于是没事就发牢骚。 如果能想怎么着就怎么着就好了,这不现实,更没有那种放开的勇气。说实话,现在感觉自己像个废人一样除了教书也不知道自己能做什么。勾搭姑娘也提不起兴趣更不擅长,聊天也就是为了射精,睡觉总不能像一些人一睡就半天,看电影纯属给自己找点声音顺便看看有没有裸露镜头,看书也就是在打发时间罢了。 感觉没什么用了,像李志唱的那样,除了自己又什么都没有。也不想有,能有什么呢?作为一个不怎么相信这相信那的心机犯,我能感觉最靠谱的是一份养活自己的工作一个能打发时间的乐子。如果能有一个可以想的时候睡不想的时候不见面的女人那就更好了。 除了女人外,其他的都不缺,可第三个特难实现。主要原因还是吸引力不够,还好我也会欺骗自己,很久以前就告诉自己这辈子不要想没事勾搭姑娘了,不会说话长得不行更没什么钱。又说多了,没意思。 就这样吧,可以的话,我愿意去出去转转然后回来继续自己的小生活。

  《剩下的都属于你》读后感(七):没有什么剩下的

  四星半。

  在读序言时听着《爱情的枪》感觉已经要落泪了。

  “当好的东西,地方都被人占领的时候,剩下的就都属于你了”

  这一段关于北京的描述真的,真的棒极了:

  你在那高楼大厦林立的城市中,在那么多衣冠楚楚粉黛朱唇的人们中间,你在那么多精力充沛才华出众的人们中间,在那鬼火似的霓虹灯虚幻地闪烁的时候,你只会深切地感到自己是渺小的可怜虫,除此之外你一无所有。你所能得到的只不过是你费劲巴力找来的病态的友情 矫情,或许还有点儿同情。

  他在路上,一直在路上。

  很好奇他书之外的生活是怎样的,这本书有多少的内容是他的真实,有多少的内容是他的希望。他们这代人很有趣,人很有趣,生活有趣,经历有趣,是一切一切的有趣,是我,是我们再也无法经历的有趣。时常读他们这批人的或者是写他们这批人的文章,会有深深的遗憾:你说没什么给你剩下的了,但你们,把那个没什么都拿走了。

  每天在上班路上读得断断续续,却也每一次都沉浸其中。

  好像他一直在愤怒,在和别人不一样。愤怒的源头在于,没有什么剩下的了。这是现实,也是无奈。徐星给出的答案其实很简单,是逃避。所以,他和他臭味相投的朋友,西庸上路了。他们不知道要去哪儿,也不知道想看什么,我想他们只是想离开,离开正常的表格的人生。

  现在读来,书中的经历皆是传奇。从小就很羡慕流浪这个词,这些是我,认真正常且普通长大的人无法企及的世界。没有钱,你怎么上路,你怎么敢上路。可能是因为现实,没有钱也要逼得你上路,因为你不得不逃避。

  因为他们,我们,都是这个国家的弃儿。

  【他写在路上,写疏狂,为这个国家中规中矩的青年人,写流氓。】

  我不了解那段历史,我不知道他们的人生。这可能不是遗憾了。是的,是的,是的,剩下的都属于我。

  可是你看,都剩下了什么。

  我已经不愤怒很久了。好可怕。

  最后,好爱这个封面。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