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1688年的全球史读后感1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1688年的全球史读后感100字

2021-01-20 01:19:39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1688年的全球史读后感100字

  《1688年的全球史》是一本由(英)小约翰・威尔斯著作,海南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8.00,页数:46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1688年的全球史》精选点评:

  ●之哥推荐的一本史

  ●写作业用的,没怎么看,不过真是不错,很有趣

  ●嘿嘿,我爸的全球史观。

  ●没有宣传的那么好嘛。

  ●拖了好久,终于读完了

  ●书的内容和我由书名所得到的预期差不多,无非是从历史纪年中不无刻意地挑出一帧并兼及前后地做一次覆盖全球的扫描,更多时候则讨巧地着眼于某些史料中小人物的生平,或者勾勒出当时特定地域的典型城市的风貌,进而延及时代背景及其变化。也是篇幅所限,无法指望作者对任何一方面能有所深入;尽管看得到作者试图在庞杂的各章间构筑联系的努力,但有时候这种努力除了让人一时称奇之外显得别无意义,而且全书没有一条有力的主线一以贯之,故给人印象颇凌乱,这一要求可能也有些太苛刻(起初作者似乎欲以巴洛克风格来概括那个时代,但行文近三分之一后,显然作者放弃了这种努力)。翻译还过得去罢;地名后备注的译名时有时无,且和地名的知名度没有明显关联,乱;人名地名的译名基本靠谱,尽管偶尔会豁边或者采用不习见的译法,比如把布罗代尔翻成布劳德;别

  ●随手标14th,整理书架翻出此书,此书写作难度太低,价值只限于不同文明相同时间段的横向比较,1688并非不可替换的数字,没写出有价值的东西,sorry

  ●挺有意思

  ●站在现在的天井里面看到的历史是什么样的呢?

  ●1688好多事。

  《1688年的全球史》读后感(一):一个外国人眼中的全球史

  我看他的书后有种感觉,那就是那只是个一个外国人眼中的全球史.

  对于中国人而言,那不过是小说,中国人要的1688年后的历史就应该是一种呈现.

  为何中国会在那种情况下走下坡路?我想是中国人对欲望的追求在明以后走下坡路的原因.我觉得要是我写这段历史,我就会表现中国人对现在的世界的贡献.那就是中国人的思想帮全世界人民找回了心灵的平静.

  《1688年的全球史》读后感(二):繁华下面的危机

  大部分的中国人对那个时代都会抱有异样的感情,1688年,正是所谓的“康乾盛世”刚起步的时期,此后的100多年里,华夏大地都被一片表面的繁荣与安逸所笼罩,以至于没有人有兴趣去探索外面的新世界,政府的政策是一个原因,但在当时那样的社会环境下,茫然无知且惊涛骇浪的新世界,相比于和平稳定的家乡,的确缺少吸引力。诚如书中的描述,中国当时绝对是世界上最繁荣的国家,看起来,她根本就什么都不缺

  很难说本书的作者历史观有多么的独到,能够得到这么多的赞誉的原因,可能就是他讲故事的方法吧,中国传统的历史习惯于将自己独立起来,而本书完整呈现的全景,会让你时不时的感叹,就在那表面的歌舞升平下,中国一次又一次错失的擦身而过的机遇,而历史,也总是那么的让人捉摸不透,或大或小的事件的意义,真的要在几十年,甚至几百年以后,才会被人们真正的认识

  《1688年的全球史》读后感(三):我以为很有趣,可是怎么可以把历史写得那么没意思呢!

  创意非常好,把历史的一个时点提炼出来,描绘一张大地图,这是非常不错的。但是作者忽略了很多基础的常识,包括阅读性。

  好的作品应该基于良好的阅读性。历史书更是如此,其实说历史无非是在说作者眼中的历史。一般的历史书是时间序列的,所以有故事的起承转合,可以发展出一条有效的线索,让人跟着故事里人物的命运往下探究。但是一旦铺开了地域,又让时间变得非常短暂,那么就一定要有旁的吸引人的东西来让阅读变得有趣。这点,韦尔斯没有做好。

  我想以后如果有人愿意尝试再做一次,或许我也会尝试一下,那么就要做成一个类似于环游地球80天类型的结构,小视角,大背景,多处的故事链接。你可以带观点写历史,但要生动。毕竟历史不是哲学,想到哪儿写到哪儿。

  另外,这书用了很多零碎的小片段去拼凑那一年的世界。这个维基百科已经可以做得很好了。所以作者又用了很多无聊的描写来丰富内容,结果只让人怀疑是在凑字数。这样的书建议大家用10分钟解决。

  三分纯给创意。

  《1688年的全球史》读后感(四):历史的平铺与重构

  1689年,英国限制王权的《权利法案》通过,人类政治文明进入新时代。1688年,1689年的前一年,世界各个角落发生着或为人知,或不为人知的变化。同一个星球,不同的人类群体对时空的变化体感完全不同:当西方处于跨入现代前夜的激荡时,散落于亚非拉的“落后文明”被拖拽着从日冕阴影里走出,迎接不得已的新世纪血色阳光,文明冲突和落差,甚至大于不同的物种。世界是平的,同为人,则毫无公平。

  作者笔下的1688年,在历史的切片里,世界光怪陆离,选择的观测细处多少有个人感情与好恶,除了和掌握的历史史料有关外,姑且推测作者以部分“非典型”个性史实让读者跨入真实历史的复杂湍流中,沉浸体验喧嚣和嘈杂的人类社会横截面,用自己的历史文学手法,击碎了和重构了时间、空间。

  读毕,对人类再次失望,对人类历史中冲天血腥味儿再次失望,即便读过很多历史书,即便以最大善意度量我们自己,即便有学者万言写就《人性中的善良天使》也无法让人信服我们有多少善。人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物种,可怖可叹。

  另外,书里很多小细节很有趣,增长见闻。书给四星,如此用心的翻译,现在实在难寻。此书中文版出版于2004年1月。

  《1688年的全球史》读后感(五):历史的轻与重

  西闪/文

  我常常同时看好几本书。这并不是夸耀,而是想说明我的懒惰。在卧室、卫生间、客厅、露台这些地方活动时,我总希望一伸手就可以拿到书,离开时又随意地把它放在一边。当然,这样的读书方式其弊病也是显而易见的。譬如现在我在看的几本书就在脑袋里熬成了一锅粥。一本是《洪业——清朝开国史》,一本是《1688年的全球史》,还有一本是《未来千年文学备忘录》。

  为了谈论文学中的轻与重的问题,卡尔维诺在《未来千年文学备忘录》中讲了一个希腊神话的隐喻:谁也无法逃避女妖美杜莎那令一切化为石头的目光。唯一能够砍下她的头的英雄是柏修斯,因为他穿了长有翅膀的鞋善于飞翔。而且他从不接触美杜莎的目光,只在青铜盾牌上察看女妖的形象。卡尔维诺用这个故事来说明他的艺术观,那就是轻的价值并不比重的价值低,甚至更高。他认为,在轻松的想象与沉重的生活之间的联系就是文学的重要特征,追求轻松让文学的存在更有价值了。

  我想把卡尔维诺的例子用到史书和历史的关系上。我觉得长期以来,历史的写作者和阅读者走进了一个误区,那就是认为历史太沉重了,不可能以轻松的态度对待它。这沉重来自大家的共识,即历史是真实的,而且是唯一的。想象一下历史的体貌已足以让人们触目惊心,漫长地望不见源头的时间,宽阔地看不到边际的范围,既然它如此庞大,人们怎么能够不认为,它是真实而沉重的呢?

  可是谁曾经看见过历史的全貌?尽管多少人描绘出它的一鳞半爪,可是谁能够说出历史究竟是怎样一只怪兽?这让我想起那个盲人摸象的故事。盲人的可笑不在于他们的残疾,因为从某种意义上讲,面对历史,我们每个人都是盲人。盲人的可笑在于他们过于认真,过于相信所谓客观存在。他们轻松不起来。

  和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一样,小约翰·威尔斯在写作《1688年的全球史》时也是选取了历史中的某一年来做一次“断层扫描”。我觉得,正是轻松的态度和想象力让他们的著作不同凡响。和小约翰·威尔斯比起来,《洪业——清朝开国史》的作者魏斐德显得要刻板一些。不过那只是他笔下丰富的史料给人的最初印象。读到后面,我也渐渐感觉到他的轻松想象了。

  和这些国外史学大家相比,国内的某些历史研究者恰如摸象的盲人,既偏执又可笑。我看见一篇文章批驳以《往事并不如烟》为代表的回忆作品,提出了一个极沉重的话题,称当代中国人遭遇了一个严重的历史伦理问题。“当代”、“中国人”、“严重的”、“历史伦理问题”,这根大棍子招式威猛,力道十足,似乎可以吓煞不少人。

  从唐朝开始正史收为官修,像司马迁那样个人修史的行为在原则上被否定,只能以稗史的方式存世。我不由想到了历史上著名的“玄武门之变”,关于这个事件的记载向来是符合“当代中国人”的“历史伦理”的。然而后世仍有王夫之说:“太宗亲执弓以射杀其兄,疾呼以加刃其弟,斯时也,穷凶极惨,而人心无毫发之存者也。”我不知道当时有没有人站出来指责船山先生犯了严重的历史伦理问题。

  和如此批评家不同,我对当代的历史研究者和著作者的要求很轻松:文笔要好,想象力要丰富,而且别总是苦大仇深的样子。从这个角度讲,杨绛的《我们仨》是一本好书,我也乐见被杨绛称为“男沙子”和“女沙子”的林非夫妇站出来辩驳。因为他们都参与了一件有意思的活动,这种活动有一个专业词,叫做“个人修史”。我觉得,个人修史应该竭力避免那种强烈的沉重感,不应该认定历史之于个人是一道只有唯一正确答案的标准化试题。轻松地对待历史,或许能更接近于真实。

  有必要声明的是,轻松绝对不是轻浮。正如卡尔维诺所说:“的确存在着一种包含着深思熟虑的轻,正如我们都知道也存在着轻举妄动那种轻那样。实际上,经过严密思考的轻会使轻举妄动变得愚笨而沉重。”保尔·瓦莱里说:“应该像鸟儿一样轻,而不是像一根羽毛。”当然,他们提出的是对写作者(我认为也是对读者)的更高的要求,我只希望看见更多的个人来写历史,并且不把“严重的历史伦理问题”当一回事。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