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美幼童读后感精选
《留美幼童》是一本由钱钢 / 胡劲草著作,文汇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5.00元,页数:283,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留美幼童》精选点评:
●一段历史。
●看过纪录片后,书的感染力的确小多了,仅作纪录片的补充吧。
●初三时候读的,推荐给所有正在/已经出国的留学生.100多年前清政府派到常青藤念书的这批留学生是我们真正的榜样.反思一下我们的出国能给国家带来些什么?
●时代变革时期身不由己,愿为国献力值的敬佩。回头看十九世纪末真是能人辈出。
●cctv曾经播出的一套记录片,大约相当于脚本.
●领导推荐我看的书,至今他都说没什么特殊的意思,只是看过之后,原准备辞职的我,还是留下了。 中国历史,快给李鸿章他们平反吧! 路都是自己走的!
●文笔相当优美。
●好喜欢这段历史
●清末明初,风风雨雨,留美幼童的命运随着历史的演变而起伏。不论幸或不幸,他们都在历史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留美幼童》读后感(一):《留美幼童——中国最早的官派留学生》
身穿长袍马褂,能说道地英文,
这个群体的命运恰如其分地缩影了
洋务运动兴起与衰败、帝制消亡、革命发端的半个世纪历史,
以及盘根错节的帝国与国际政治。
《留美幼童》读后感(二):普及过去的历史知识,也该读读这本书
在一个寒假回家的火车上,读完了。
像个纪录片。
读完还是挺震撼的。
平均年龄只有12岁,远涉西洋,历经十年。虽最终未能彻底完成学业,但却为未来中国的科技、教育、铁路、矿产等各个领域造就了鼻祖级的人物。他们有铁路工程师詹天佑、北洋大学校长蔡绍基、清华大学校长唐国安、民初国务总理唐绍仪、等中国近代历史上的知名人。
《留美幼童》读后感(三):深深感动过我的一段历史
那年写中国教育史的作业,不知怎么就将眼光投到了这样一个已被大多数人遗忘的历史角落,于是在为数不多的史籍资料中沉浸了些许时日。了解得越多,便越是感慨唏嘘。
作业最后并没有按照预期完成——这个题材的份量远远超出我的估计——但我对这段历史,从此就有一份特殊的感情了。
本来想买那套纪录片的,但似乎已不可求。姑且买了这本书,做个留念吧。
《留美幼童》读后感(四):洋务运动的个人版
如果没有洋务运动,也就不会有中国最早的官派留学生。正因为这些留学生是由洋务派派遣出去的,所以他们的使命也只有一个:为洋务运动服务。也正因如此,他们的命运与洋务运动紧密相连。从他们的身上几乎可以看到洋务运动发展的轨迹。
就拿“师夷长技”来说吧。中国改革的先驱们领教了船坚炮利的威力,他们首先想到的就是把这种可怕的武器为我所用。所以他们派遣的留学生主要以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为主。这一想法在当时仍自固守着“天朝上国”的人中间已经是先进无比了。这一步的迈出在当时不知遇到了多大的困难。可就是这一个先知级别的创举,却在后世一直被嘲笑着。我们的教科书一再的强调,洋务派把先进的技术嫁接在腐朽的制度上,是白费工夫。留学生们学的是技术,是皮毛,并没有接触到西方的政治制度,这就是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说这些话的人,完全不知道自己有多么可笑。他们总是去指责别人没有看到事物的发展,总以为别人是井底之蛙,却不知道在后代看来轻而易举的事情,是经过了前人多么艰辛的努力。
《留美幼童》读后感(五):留美幼童的前世今生
1872至1875年,清政府派出先后4批120名官费留学生赴美留学,开启了中国人留学海外的潮流。幼童们的命运各异,有的成为了著名人物,有的战死沙场,有的抗旨留美。 留美幼童的计划是由毕业于耶鲁大学的容闳提出的,在各省选拔10~15岁的聪颖幼童远赴美国留学长达15年,期间一切费用由政府负责。同时政府资助他们大学毕业在美国游学两年。15后分批回国效力祖国。 期初因为人们重科举轻留洋,招生不顺利。后期招满人数后,中国留学生在美西化严重,甚至有人改信基督教。最终因清政府不满留学生未能进入军事学校,终止了幼童留美的计划,于是在进行到第十年的时候,除两人抗旨留美,其他幼童全部停止学业被迫遣返。 幼童们的命运也是各不相同,有的成为知名人物,比如修建了京张铁路的工程师詹天佑、出任中华民国第一任国务总理的唐绍仪。有的则战死沙场,比如甲午海战牺牲的第一人沈寿昌。
在1900年后清政府开启新政,鼓励赴美留学,同时也风气打开,八旗和高管子弟踊跃报名。同时,驻美公使梁诚向美国政府提出减少庚子赔款的要求,最后美国国会通过议案,但是却要求这些赔款必须用于中国派遣学生留美的项目上。这也是庚款留学计划和清华大学的由来。1909年,第一批庚款生赴美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