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大清留美幼童记读后感摘抄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大清留美幼童记读后感摘抄

2022-03-29 03:36:58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大清留美幼童记读后感摘抄

  《大清留美幼童记》是一本由钱钢 / 胡劲草著作,当代中国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5.00元,页数:227,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大清留美幼童记》精选点评:

  ●大清不亡天理难容

  ●李鸿章的意见:已进入大学的学生应当继续读完,其余学生中选择聪颖可成才者酌留若干,此外逐渐撤回;留学事务局的人员可酌裁省费,由于当时已有近60名幼童进入大学,加上“酌留若干”,这一方案,真正撤回的只是少数。李鸿章的苦心,由此可见一斑。

  ●致敬这些“留美幼童”。他们的故事还有值得挖掘的地方,可惜真的很难了。

  ●再好的人民,遇到一个烂政权就是悲剧。

  ●人家这才叫留学,我们现在大部分人顶多算花钱买个文凭。

  ●中国从来不缺人才,哪怕是大清末年,中国的孩子一样能进哈佛耶鲁这样的世界顶尖大学,而且成绩优异。读完不免唏嘘,容闳等人为了中国的未来真的鞠躬尽瘁,可惜生在了一个动张桌子都要流血的年代。

  ●李鸿章态度之开明,视野之开阔,求知之旺盛,实为时代之少有。固有宏图大志,奈何处处掣肘,纵有富国强兵大计亦无处施展。

  ●在看《扫起落叶好过冬》中看到此书,恰好图书馆有,便借阅了。内容感染力很强,那一段并不怎么辉煌的历史以及那些为中国之发展而不断奋斗的人们,带来太多心酸和感动。

  ●“李鸿章的身边,曾经聚集了一批完全不亚于日本的西学人才。可是中国的西学人才,在19世纪末决无可能涉足政治,决无可能影响决策,决无可能像伊藤博文和陆奥宗光那样,去研究制度、设计制度、改革制度。而恰恰是那个难以改变的制度,决定了中国的命运。”

  ●其实我们已经做过所有的尝试。到是几千年的文明和这富饶广袤的土地铸成的大错〜美国和日本就是最好的反例。

  《大清留美幼童记》读后感(一):个人与历史

  最早接触新世界的人,

  从懵懂出发到学成归来见证王朝结束,

  有多少的迷茫和徘徊在个人的心中,

  那一刻的国家与民族也是同样。

  个人的命运总感觉扑所迷离,

  但在回望的历史中,

  又总是符合那时的兴亡。

  一代人艰难求索的故事,

  已经不能用简单的成与败来评价。

  这是积极的尝试,

  尝试突破尘封千年的悠久,

  尝试融入世界共荣的运行。

  他们就像是走失的孩子,

  见到了想象不到的世界,

  找回家来告诉我们不要怕离家!

  《大清留美幼童记》读后感(二):一点读后感

  多年后,面对李鸿章,容闳大概会想起邻居太太因其背诵出26个英文字母而奖赏他一捆草垛的下午,而彼时走在稻田间肩扛草垛的幼年容闳,大概怎么也不会想到,自己肩上背负的不是草垛,而是一个民族的命运。 时代赋予了他比草垛要沉重的多的历史使命,容闳则不辱使命,力挽狂澜,扶大厦于之将倾,以一己之力,推动了中国官费留学项目。但是,构筑在大清政权之上的留学项目,如沙地上起高楼,结出的果实越鲜美,它就越有危险被扼杀。它本不该产生于那个社会,但当历史的车轮不容抗拒的滚滚前进,撞击着其前路上的障碍,造成生长的阵痛,变革正慢慢酝酿。 二百多官派留学生,就像投掷向平静海面上的一颗颗石子,在其周围掀起一圈圈不断扩大的圆形波纹的同时,也正点燃起海洋深处巨型海啸的导火索。 整个纪录片中最令人动容的不是宏大的历史叙事,恰是中国留学生和美国家庭之间无条件的信任与绵延几个世纪至今的亲情。反观美国社会甚嚣尘上的反华宣言以及相伴而来的反华游行,中国的义和团大肆消灭“眼球俱发蓝”的“洋鬼子”,是什么使得淳朴的自然人在整个社会的裹挟下失去了最真诚的品质。社会磨灭了人们心中的真挚,异化了人性之中的共情和怜悯,是整个社会最大的悲剧。

  《大清留美幼童记》读后感(三):末日目击者

  十九世纪末,在美国康州的一个小镇里,一个十二岁的小女孩心血来潮“蹭蹭蹭”爬上屋檐边的排水管——这可真吓坏了底下两个拖着辫子,眼珠子乌亮的小男孩。他们飞一般跑回屋内,连续几天闭门不出。

  负责照顾他们的美国家庭觉得这两个小男孩又温文又绅士,真是可爱极了。

  若干年后,这两位彬彬有礼的小绅士和他们的中国伙伴们剪去发辫,以优异的成绩进入耶鲁、哈佛、麻省理工……等待他们的是无尽的欢愉和荣耀。

  那毕竟是年轻的美国,它敞开了胸膛要接纳世界,包括从大洋彼岸来的那些穿名贵丝绸、极有礼貌的中国幼童。

  他们在大学里组织棒球队、赛艇、演讲,在舞会上抢美国小伙子的风头,与金发碧眼的姑娘通信、谈恋爱……

  与此同时,他们在另一个大陆的同龄人正在等待科考,等待随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而来的妻子,也许偶尔作一两首应酬诗和感怀诗。

  跟这些压抑的同胞相比,他们的年少时光简直美好快乐得不可思议。

  然而他们身居美国时的那份快乐,却让我悲从中来:无他,只因为我知道结局。

  当他们还在憧憬自己和中国的未来的时候,当他们野心勃勃要超越耶鲁和哈佛里的美国同学的时候,当他们什么都不知道的时候,我们却知道,不久以后他们便要被召回,一些人将在一次次战争中死于清廷的无能,当然,另一些人将成为清廷的骨干,少部分人甚至能名留青史——然而我几乎可以肯定地说,假如他们留在美国,他们的人生将没那么多无端的悲剧色彩。

  明知的结局蹲踞在收尾处,而我们只能看着那些年轻而朝气的学生们一步一步向它走去,一无所知,甚至兴高采烈。

  他们此刻的欢愉更像是末日前的狂欢。

  “当你跨进门槛,立即霉气熏鼻,这些阴暗似乎象征着我们的命运。……而最令恐怖的是那些在留学监督头脑中荒诞不经的思想,使我们学未成而被迫返华……”

  耶鲁大学学生黄开甲回国后给美国“家长”巴特拉夫人写信。这个他在演讲中念念不忘的“中国”已经变得如此陌生和不可忍耐。

  他们受过最顶尖的精英教育,他们有最赤诚的报国之心,可这个国家并不欢迎他们——不,比不欢迎更糟糕,这个国家根本漠视他们。

  他们如一颗颗燃烧的石子,而这个古老帝国如一潭深不可测的死水。他们拼死要用这一身的热量激活这潭死水,换来的却只是沉闷的“咚”一声。

  他们曾经的意气风发的日子,如今想起来,真的是幻梦一般了。是一场在末日之前的美丽的梦。

  而这场梦对他们而言是残酷的。鲁迅说铁屋子里先醒过来的人是痛苦的,而他们简直是铁屋子外面的人,他们知道人之为人所需要的尊严,知道国之为国所需要的理念,因此在步入这间“霉气熏鼻”的铁屋子时所体会到的惊讶和痛苦,非我们可以想象。

  在某个瞬间,他们是否会想,如果最后注定要昏沉睡去,当初何苦让他们呼吸新鲜空气。

  “留美幼童”之一唐绍仪一次在轮船上偶遇当年同学郑廷襄。郑”灰头土脸“,正准备偷渡出国。唐绍仪于是帮他转道朝鲜重回美国。郑后来成为工程技术专家。

  当时的唐绍仪已是李鸿章的得力助手,不久以后他将步步高升,并最后名留青史。

  他终生留恋美国留学经历,将五个侄子都送到美国学习。

  那天他在轮船上见到郑廷襄,两人必定要谈谈过往的留学生活,郑必定要说一番“打算”。不知道大清臣子唐绍仪那时会想些什么。

  这本书尽力冷静地罗列史实,故此有一种强大的质问力量。尤其讲到清廷决定召回留学生时诸位大臣和留学生本人的反应,更是透出一种悲悯。当然后半部分写得颇为苦大仇深,人物形象也开始变得“铁板一块”,有点propaganda的意思。

  无论如何此书还是值得一看,你可以了解容闳,知道李鸿章,知道整个“留美幼童”政策的始末。

  你可以看看,在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有那么一群人,做过各色绚丽旖旎的美梦。

  《大清留美幼童记》读后感(四):幼狮之吼,亦能震彻山岗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中国说》

  01

  1909年,京张铁路建成,这是第一条由中国自主设计建造的铁路。当时,主持修建这座铁路的人叫詹天佑,他被誉为“中国铁路之父”。

  时间倒退37年,在1872年的8月11日,年仅12岁的詹天佑,在上海登船,准备前往32000里以外的美国,开始自己的留学生涯。与他同时登船的,还有其他29个孩子。

  这群孩子,连带之后留美的90个孩子,在当年那个特殊的历史环境中,被给予了“师夷长技”以强国的厚望,他们被称为“留美幼童”。

  这个留美幼童计划缘何而生?我们还要从头说起。

  19世纪50年代,清军与太平天国起义军战事不断,国内一片硝烟。当时,清政府腐败,对民众剥削严酷,太平天国打着“反清”的旗号起义,内部却仍旧实行着封建帝制那一套,整个中国乌云笼罩,不知出路在何方。同时各国租界内陆续出现洋人欺压中国人的事件,民众忍辱无力反抗。

  这个计划最终得以实施,有一个人在其中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02

  1854年,正值咸丰四年,有一个中国人从耶鲁大学毕业,回到了中国。这个人叫做容闳,7岁在澳门的“西塾”读书,18岁前往美国留学,26岁抱着满心报国之志回国,却发现前路渺茫。

  他无法与当时的腐败官员同流合污,也无法忍受洋人对国人的压迫,他对中国的现状失望,却在失望之后,继续振作起来寻找中国教育的改革之路。鲁迅说“前途很远,也很暗。然后不要怕。不怕的人的面前才有路。”在数次失望之后,容闳终于找到了自己的路。

  1867年,容闳请江苏巡抚丁日昌代奏条陈,请求“选派优秀青年出洋留学”。尽管准备充分却仍没有成功。

  留美计划通过后,一系列章程随之出台,并开始选拔幼童,公费送其出洋。被选拔的幼童定为十至十五岁,每年三十名,四年一共一百二十名。要求头脑聪慧、品貌端正,既能很好地学习,也能代表中国人民的良好形象。

  出国留学,在现在看来好多人都愿意的一个选项,在一百多年前的中国,却被好多人所不能接受。

  中国人自古便有思乡之愁,离家的学子会“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在家等待的父母们也担心,再次归来时会不会“乡音无改鬓毛衰”。而且不足十五岁的孩子,去往大洋彼岸的另一个陌生的国家,不知道会遇到什么人,不知道多久才会回到故乡。在顾虑重重之下,一开始几乎没有人报名。

  最终,有100多个家庭决定送孩子留学,或许是因为容闳的关系,其中有80多个孩子,来自容闳的故乡广东省。

  03

  在一种新事物出现的时候,总会引起一些争议。而那些顶着争议,努力革新进去的人,才更加为人所钦佩,就像数十年都没有放弃教育改革梦想的容闳,就像在陈腐的大环境下愿意实施变革的李鸿章。

  有些事总有人得去做,有些观念早晚会改变一些人。在1871年的这个秋天,一些人的命运被改写,而这些人被期待着,将来会影响中国的命运。即使在慢慢长夜,也会有流星划过天空,以一瞬间的璀璨告诉我们,希望仍在。

  在障碍被扫除后,幼童们走上了那条希望之路。

  他们在美国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学习英语、机械,他们也学习“五经”、《圣谕广训》。他们和《汤姆叔叔的小屋》的作者斯托夫人住在同一个城市,和马克·吐温的女儿跳舞。甚至参加了美国第一届世界博览会,并受到了当时总统格兰特的接见。

  幼童们也给当地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当地人的回忆中、在学校的档案室中,我们还能看到当初孩子们生活的足迹。他们友善知礼、聪明伶俐、举止从容、行为端庄。

  这些幼童们的学业同样出色,120个孩子中,有22位进入了耶鲁大学,有8位孩子进入了麻省理工学院,有3位孩子进入了哥伦比亚大学,其他的孩子也在不同的大学就读。他们和当地的孩子们虽然有着不同的肤色,却取得了同样的、甚至更优异的成绩。

  04

  这些孩子牢记着自己读书的目的,他们心系着大洋彼岸的祖国。

  有一个幼童蔡绍基曾经在耶鲁大约的演讲中说过这样一段话:“中国没有死,她只是睡了,她终将会醒来,并注定会骄傲地屹立于世界。”这些孩子们用自己的行动,让我们看到了中国崛起之希望。

  幸福的时光是短暂的,我们永远不会知道,转折会在哪一刻来临。1881年,在当时中国特殊的政治环境下,幼童被迫结束了自己的留美生涯,陆续回国。

  他们有些奔赴战争的第一线,有些在国内继续学习,有些投身到科技建设之中。他们奋斗在电报、船政、国防、铁路、矿业等多个领域,并有多个幼童在战争中牺牲。

  让我们记住这些在中国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一笔的幼童们:詹天佑,中国铁路之父;李恩富,争取华人权益的斗士;唐绍仪,中华民国第一任总理;梁敦彦,清朝外务大臣;曹嘉祥,中国近代警察制度的创始人之一;黄宽,中国最早的西医……

  多年前,他们虽为稚嫩之子,却远赴重洋;多年后,他们学成归来,为中国之崛起增光添彩。

  “留美幼童”之后,留学之风兴起。数不清我们不知道名字的少年们,在清末民初的那个特殊年代,留下了他们独有的印记。

  他们曾经是国之希望,他们最终也担负起了国家兴起的希望。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