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后汉书(全十二册)》经典读后感有感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后汉书(全十二册)》经典读后感有感

2021-01-22 03:14:3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后汉书(全十二册)》经典读后感有感

  《后汉书(全十二册)》是一本由[宋] 范晔 撰 / [唐] 李贤 等注著作,中华书局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98.00元,页数:368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后汉书(全十二册)》精选点评:

  ●要籍補錄。

  ●司马温公曰:自三代既亡,风化之美,未有若东汉之盛者也。

  ●看到后汉了,之前的太久远了,人云亦云,有点感觉不到什么东西,后汉之后可以看得就多了

  ●“一以功名累,翻思马少游。”已知轩冕真吾累,且可追随马少游《后汉书·马援列传》:封援为新息侯,食邑三千户。援乃击牛酾酒,劳飨军士。从容谓官属曰:“吾从弟少游常哀吾慷慨多大志,曰:'士生一世,但取衣食裁足,乘下泽车,御款段马,为郡掾史,守坟墓,乡里称善人,斯可矣。致求盈余,但自苦耳。'当吾在浪泊、西里间,虏未灭之时,下潦上雾,毒气重蒸,仰视飞鸢跕跕堕水中,卧念少游平生时语,何可得也!今赖士大夫之力,被蒙大恩,猥先诸君纡佩金紫,且喜且惭。”吏士皆伏称万岁。史传何其寂寥啊~

  ●爷爷无敌的大书柜

  ●第二次通讀

  ●古代注音法注音的,如果不懂古代音标怎么搞的还是弄点带现代汉语拼音的看比较好。毕竟史书枯燥,又不认字,字义难懂,看着就无趣了

  ●主体部分读完了,匆匆一番历经,却感苍凉。

  ●记得耿弇传写得极精彩,当日睡前读之,困意全无。

  ●“東漢桓靈之間,雖主荒政謬,朝綱日陵,而士節彌勵,清議猶存,激濁揚清,伸張正論,故顧亭林謂:「三代以下,風俗之美,無尚於東京。」余因贈詩云:「士氣東京美,千秋未可逢。末流方混濁,卓節獨從容。霜降余枯草,風高響勁松。一繩維大樹,願勗郭林宗。」”——彦威先生语

  《后汉书(全十二册)》读后感(一):换个角度发掘

  这次读后汉书,希望发见东汉政治中一个有趣现象:大臣以病免,称病乞骸骨的话语行动,以政治出处为上下文观察其历史由来和文化意味。先秦礼制于皇帝不豫这个时刻在汉代甚至是后世帝制中如何推演变迁的,也是个很有意思的话题。

  《后汉书(全十二册)》读后感(二):我不喜欢历史

  是因为看了《秀丽江山》才开始看这个的

  刘秀啊 阴丽华啊 邓禹啊 冯异啊 哎呀 花痴了

  不过皇后纪里面阴丽华的诏书真是太感人了 加上小说的背景!

  “吾自微贱之时,娶于阴氏……‘将恐将惧,惟予与汝;将安将乐,汝转弃予’……”

  还有《东山》里面的内容 还有说郭圣通“而有吕、霍之风”啊 什么的 过瘾啊

  《后汉书(全十二册)》读后感(三):简评《后汉书》

  范晔用注文的形式解决了用笔精炼与纪文翔实之间的矛盾,通过反复润色校勘,其文“云霞雕色,有逾画工之妙”。《狱中与诸甥侄书》所展现的豪迈风度在中国史学家中首屈一指。“一个人二十不狂没志气,三十犹狂是无识妄人。”时年近五十的范晔虽然不是搞政治的料,但其著书及政论不落窠臼,例如评起兵叛乱的隗嚣“功全则誉显,业谢则衅生”、“则知其道有足怀者,所以栖有四方之桀,士至投死绝亢而不悔者矣”,评螳臂当车的陈蕃“愍夫世士以离俗为高,而人伦莫相恤也……汉世乱而不亡,百余年闲,数公之力也”,如此种种常令人热血沸腾。为“正一代得失”,范晔根据个人对事物的重要性认知进行设传,增党锢、宦者、文苑、独行、方术、逸民、列女七类,对商人、刺客、狱卒等社会地位较低的民众则甚少提及,但即使对反感的人物,正面史实亦有详细记载,可推断其史料具有较高可信度,故仍是研究政治体制变化及古代地理的绝佳材料。可惜同时期的史书几乎没有流传下来,这固然从侧面反映了南北朝时期“言论”的集中性,范晔本人恐也难辞其咎。

  《后汉书(全十二册)》读后感(四):骈散兼备的文笔,开阔恢宏的气度

  和史记、汉书比起来,由于范晔处在一个骈文逐步兴盛的时代,而史汉的优良传统也并未中断,所以,《后汉书》的语言是融骈散于一炉的。梁起超建议读史从《后汉书》开始,本书语言上的特色是一个重要原因。

  正如马援所说,光武帝刘秀赶不上汉高祖刘邦,正因为他事事都守规矩,不像刘邦那样无可无不可。所以他建立的王朝,没能享受前汉那么长久伟大的辉煌。前汉在武帝穷兵黩武的消耗国力之后,出了一个汉昭帝、一个汉宣帝,为中兴之君,使汉朝重新走上繁荣的金光大道。相比之下,后汉没有中兴之主,光武帝、明帝、章帝三朝过后,就陷入了无休止的外戚宦官专权、内部权力斗争之中,直到灭亡都没有再出一个像样的皇帝。我想,这与开国之君刘秀的性格也是有关的。他没有培养起一批强有力的大臣,却处处抑制开国将帅们的权利,搞出了一个文弱的王朝,结果是有开明之君主则已,一旦没有开明之君主,则朝廷不足以震攝内外,且无霍光之流,则不可以得到汉宣帝那样的君王。外戚宦官之所以有机会专权,就是因为权外朝无权,宰相备位而已,大臣不能发挥匡扶作用。

  后汉之亡,与赵宋有个共同之点,就是失之文弱,武气不足。

  《后汉书(全十二册)》读后感(五):牛津大学的橡木与刘秀舅爷爷的梓树

  前一阵子,有这样一篇热门文章,文中说到:1985年,牛津大学有350年历史的大礼堂出现严重安全问题,20根横梁已风化腐朽,需立刻更换。而每根横梁都由巨大的橡木制成。要找到这样的20棵巨大的橡树很难,而且耗资巨大。这时,校园园艺所报告:在350年前,建造大礼堂建筑师们早已考虑到后人的困境,在建造大礼堂时就请园艺工人在学校种植了一大批橡树。 如今,每棵尺寸都远超替换横梁的需要。那些建造大礼堂的建筑师们的墓园都早已荒芜,但建筑师的职责远见依然存在,高耸入云。作者总结到: 这种伟大的力量叫“责任”!

  海淀MING看了之后也赞叹不已。可事后一想:“姑且不论这是否又一碗鸡汤,且不论事情的真假,难道非要用外国人的例子说明这个问题吗?我们就没有自己的故事吗?”

  《后汉书》卷三十二《樊宏阴识列传》有这样的句子:“(樊重,东汉光武帝刘秀的舅爷爷)尝欲作器物,先种梓漆,时人嗤之,然积以岁月,皆得其用,向之笑者咸求假焉。”大意是:“樊重曾想作器物,先种梓树和漆树,当时人都讥笑,然而积以岁月,都得到利用,过去讥笑他的人也都向他求助。”

  梓树和漆树是干什么用的呢?《诗经 鄘风 定之方中》有:“树之榛栗,椅桐梓漆,爰伐琴瑟”的句子。意思是:栽种榛树和栗树,还有椅树、桐树、梓树和漆树,成材伐作琴瑟用。

  梓树和漆树是制作琴瑟之材,也是制备器物的装饰之材,种这些树就是为了将来制作琴瑟器物,或者作为替换的配件,可谓非常有远见。

  于是推想,即便是鸡汤,恐怕也没有在中国找不到的口味!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