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马斯洛传读后感锦集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马斯洛传读后感锦集

2021-01-23 00:30:3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马斯洛传读后感锦集

  《马斯洛传》是一本由爱德华·霍夫曼著作,华夏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9.8,页数:319,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马斯洛传》精选点评:

  ●这位大师的传记令人感觉真的太平凡了,或许这才是真正的伟人,没有传奇,只有平常一点一滴的积累。我也认为人要自己成全自己

  ●不懂他为什么那么恨他妈。

  ●通过马斯洛传决定看《动机与人格》,认识了佛洛伊德的门徒,特立独行的阿德勒。

  ●一个传奇大师的平凡人生

  ●了解马斯洛,了解人本主义

  ●内容翔实 非常有助于理解马斯洛的思想

  ●翻译功底好

  ●最好的一本马斯洛传记

  ●给予力量 启发思考

  ●原来马斯洛是这个样子,为什么他和罗杰斯不深交呢?

  《马斯洛传》读后感(一):人性的探索

  此书尽述了一个伟大心理学家成长的经历和奋斗的一生!

  它又不仅仅是一本简单的自传,对于处在心理学门外的人,书中还提及其它有关心理学的作品,通过阅读它们,能对心理学有更系统的了解。

  关于人性的迷茫,也起到黑暗之中明灯的作用!

  《马斯洛传》读后感(二):好书就该分享

  读马斯洛有一个明显的感觉,这既是一个伟大的人,同时又是一个非常真实、令人感到非常亲切的人。

  读马斯洛我还发现有意思的一点:马斯洛之所以成为我们现在知道的马斯洛,当然不光是因为他的超高智商,而是他精彩不断、波澜壮阔的学术生涯。

  如果把书中的关键人物分别起名欧阳锋、洪七公、黄药师、郭靖、黄蓉,那么本书和金庸的武侠小说并无区别。马斯洛从一个无名小卒起步,左右逢源,频遇高人贵人,这种奇遇除了郭靖、张无忌碰到过,现实生活中还真没听说。

  对照国内“学者”摊贩式的跑江湖生涯,不难理解我们为什么无法产生伟大的学术了。

  《马斯洛传》读后感(三):做人是一件有前途的美好的事儿

  原来马斯洛和弗洛伊德一样也是个犹太人

  原来马斯洛是个实验心理学家出身

  原来马斯洛研究过猴子

  原来马斯洛研究过女性性心理,不仅仅是出于科学的原因

  原来马斯洛害怕自己的观点不能为心理学界所接受,因此不敢演讲

  原来马斯洛的身边曾经有那么多的学家,各种各类的家

  原来马斯洛演讲前,会哆嗦会发抖

  原来马斯洛到处演讲,为两个女儿挣大学学费

  原来马斯洛一生都未原谅接纳过他的母亲,母亲的葬礼都没有参加

  原来马斯洛的智商有195,而大学中学小学的成绩大部分是良

  原来马斯洛的博导很不称职,他从不对博士生直接指导

  原来马斯洛也有救世主情怀,累出了心脏病

  原来马斯洛曾被视为反主流文化的代表

  原来马斯洛对商业管理有那么大的影响

  他说他为他的后代和人类写作

  他相信神秘的体验,也相信理性

  他追求自由,也尊崇责任

  他相信人类的潜能与美好,也正视人类的懒惰与黑暗

  他天真热情,也固守师道尊严

  他让我们觉得做人是一件有前途的美好的事儿

  《马斯洛传》读后感(四):一切因为他。。。

  看到这本书我很激动。为何?

  这还要从去年九月说起。彼时我从图书馆里面借来这本书拜读。竟然一晚上就读完了。实在是心情激动万分,心中突然大喝一声——这就是我所要从事的职业阿。

  时间轮回,我已经接触学习心理学大半年了。这两天又重新借来这本书拜读。学过“普通心理学”/“心理学史”再看这本人物传记,感觉又上了一层楼。大部分书中提到的人我都有所了解,看了之后有了亲切感和呼应的感觉。

  这本书的作者对于传主资料的收集非常全面详细。特别对于马斯洛童年心理的分析以及对他今后学术的影响,也很有自己独特的见解。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为什么马斯洛会成长为一位心理学的伟人。他的求学研究之路,也对我们每个人有所启迪。

  最后我想说,如果你对于自己是否该从事心理学有所犹豫的话,请去看看这本书,去了解五十年前的心理学是如何一步一步发展到如今的。去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

  《马斯洛传》读后感(五):阅读手记——《马斯洛传(人的权利的沉思)》

  这本书的阅读过程是愉快的,在做任何事情的空隙,你都可以拿起来来读而丝毫不用担心无法重新聚齐精神。我是利用回家途中和在家的空闲时间读完的。

  一、励志

  这次回家和老友聊天时曾谈起在我们青春年代时爱读的励志书。在沉闷单调黯淡的年青岁月,那些散见于《读者》、《涉世之初》、《青年时代》、《文萃》,周国平余秋雨……中一些励志、释惑的精巧小文章,常常令我们的内心感到鼓舞和安抚。03年在新东方上课时,教室墙壁、笔记本、宣传册上都是新东方校训“从绝望中寻找希望,人生终将辉煌!”,这一句简单直白的话是那么地适合那个时候、处于那种处境中的我。

  不过,现在看来,没有什么能够比马斯洛的话更能激励人生了:

  ----他们(指那些具有利他主义精神的人)具有坚强、健康的性格特征,似乎发展了超常的能力,能对付现在或将来这些需求得不到满足的情况。他们曾爱过,也曾被爱过,体验过不少深厚友谊,他们能对付仇恨、排斥或是迫害。”

  —— 一个人能够成为什么,他就必须成为什么,他一定要忠实于自己的本性。这一需要就可以称之为自我实现的需要。自我实现是人的一种自我发挥和自我完善的欲望,也就是一种使自己的潜力得以实现的倾向。

  ——人天生就具有创造、接受挑战等的高层次的超越性需要。高级需要的满足能引起更加合意的主观效果,即更深刻的幸福感、宁静感,以及内心生活的丰富感。那些生活在自我实现水平上的人,事实上也是最博爱并在个人特质上是发展最充分的人。

  ——当我们的基本需要被满足后,我们的成长性需要,即自我实现需要,就变得具有支配力。这种高级需要,例如创造性、审美等,没有永恒不断的终点,心理学意义上的成长是整个一生的过程。

  ——如果你有意避重就轻,去做比你尽力所能做到的更小的事,那么我警告你,在你今后的日子里,你将是很不幸福的。因为你总是要逃避那些和你的能力相联系的各种可能性。

  二、残缺

  一直以来,完美在我们的心目中是那么地被看重,追求完美的人生、完美的伴侣、完美的职业……,从某种程度上,忽略了残缺才是真实。马斯洛的一生和他母亲的关系都很不愉快,直到成年,都对她抱有一种难以释怀的恨意,认为她是一个毫无可取之处和令人生厌的人。在孩提时代,他与父亲在感情上也是很淡漠的。马斯洛在他生命的最后几个月意识到,任何关于人性的理论都应该承认我们自身的不完善性,但也不要限于绝望。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中任何完美的期望都是错误的,甚至是危险的。“一个美满的婚姻是不可能的,除非你愿意接受对方的丑陋与缺陷。”“早年安全、爱、自尊或者归属这类基本需求所遭受的剥夺或者挫折,几乎不可避免地会损害我们的成年生活,或使感情变得残缺不全。如果说真正的自我实现很少有人能达到,那是因为大多数人成年后仍然在为满足那些低级需求而努力。每个人的内在天性中都包含着巨大的潜能,而这些潜能由于低级需求满足的剥夺没有满足而受到了压抑或阻挡。”

  三、妇女权利

  从20世纪30年代马斯洛对女性行为进行开拓性研究以来,他一直是妇女权利的倡导者。马斯洛观察到,由于许多男人对聪明而果断的女人怀有恐惧之感,给她们造成了阻力,而她们一直抗争,努力实现自己的潜在价值。“只有当女人能够成为完全意义的人时,男人才可能成为完全的人。这样我们的文化才会最终产生一种平衡的而不是男性主导的哲学、艺术和科学观念。……只有当教育、护理、家务这类工作被提高到正当的重要地位时,两性之间才会有效地发生必需的变革。”当然,男女之间先天就有某些差别,男人和女人的自我实现途径是有不同的。但是,“个体进化的下一步就是超越男性气质和女性气质而达到一种普遍的人性。在这种崇高的状态中,‘健康男性’和‘健康女性’之间的差别很不明显:男人和女人都果断、严格、坚强、有开创性,有说‘不’的能力,同时又被动、快乐、随和,有接受能力。他们既具有‘母性’,又具有‘父性’。”

  四、择良师而从之

  马斯洛凭着过人的直觉,择良师而从之,为此受益匪浅。

  马斯洛自豪地写,“完全可以这样说,与任何其他人相比,我拥有世界上最好的老师,既有正式的也有非正式的。很难说,他们之中谁更加重要,我只是向每个能够教我的人学习,我从不参加任何狭隘的派别,拒绝关闭任何门户。”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