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杀了古典音乐》读后感摘抄
《谁杀了古典音乐》是一本由(英)莱布雷希特著作,上海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8.00,页数:40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谁杀了古典音乐》精选点评:
●真实性有待商榷
●說作者陰謀論也好,唯恐天下不亂也好,但當你能從這些顛覆理想滿是勾心鬥角、欺詐、謊言以及利用與被利用的文字中,見到classical music的暗面,見到卡拉揚和Issac Stern的暗面,見到音符背後的貪欲和金錢糾葛,你覺得這世界上,真沒什麼值得相信了。
●本科读的书
●众人皆醉我独醒什么的
●和我们认识的有很大差别 算是解密吧 最后一天打扫自习室的时候 才发现 来不及看了 翻阅了下
●一是古典音乐演出失去了旧时代的娱乐功能,无法留住观众;二是当音乐史发展到前面说的那种无调性时代,艺术的突破违反了观众的期待,新音乐无人问津,当代的作曲家就没办法为市场输入新的血液,再加上版权法的影响,音乐从一个创作与演绎共同支撑的世界沦为完全的演绎世界
●令人心傷的書自有其令人心傷的名字,《誰殺死了古典音樂》,就像已經確認古典音樂已死了!但殺死它的兇手不(單)是科技、聽眾,或音樂本身,而是從事古典音樂的人,生意人、經理人、演奏者,甚至是所有有份參與的人。作者做足功夫,寫出如此一本巨著,比美學術界的歷史巨著,條目清楚,資料詳盡,評論獨到,可亦就是因為這樣,令人看得倍加心酸。對古典音樂有興趣的人,想清楚才好看這本書;對古典音樂有認識的人,建議一讀此書;對古典音樂很認真的人,絕不能錯過這本書!
●有些地方翻得也是驴Lip不对马Mouth本人
●补档,应该是高考后读的,唯一的印象就是信息量巨大的黑。
●不知道是不是翻译的问题,叙述得有点乱。
《谁杀了古典音乐》读后感(一):洗耳朵
挺不错的书,至少可以让人了解一下古典音乐的历史。
尤其是我们这种满耳朵都是金属和说唱的人。
有机会会去找点CD来听听。不过先要想办法把家里那套古董发烧一下。
《谁杀了古典音乐》读后感(二):没有说明杀死古典音乐的根本
这本书拥有一个冒犯性的好标题,但更接近近现代古典音乐史,作者仅仅从微观、琐碎的角度看待古典音乐的堕落过程,过于小气,缺乏大层面的认识,也就是人性堕落这个根本。
不过它作为一本追星好书,关于音乐出版慢慢被不懂音乐的人掌握,卡拉扬称霸乐坛,还有拿索斯崛起的部分特别精彩。
《谁杀了古典音乐》读后感(三):古典音乐的商业化是无可避免的
这本书写得挺不错,但是观点不能完全赞成,倒是书前的序言,那位台湾编辑写得很清楚且在理。
古典业界的恶性循环是这个社会商业化的产物,也是古典乐在当今社会的生存方式,这无异于饮鸩止渴。但我不相信古典乐会消失,只是人们可能会用与以前不同的方式来支持它,喜爱它。
书里主要提出两个问题:
经济人对音乐家的控制和演出费与票价的高涨;
唱片业的冲击。
书里把这两个问题从产生到现状描写得详细且犀利,值得每个古典爱好者一读。但是解决的方法并没有给出,这也是需要所有人努力的。
现在大家都开始逐渐意识到这一点了:无论是现场演出还是唱片,大牌明星要价太高,乐团在这方面的投入占经费比例越来越高,导致票价也越来越高,消费者越来越少,没那么有名气的音乐家开始没饭吃,只剩下大牌明星,因此他们可以更高地要价。
人们正开始努力营造一个良性循环,但曾经的黄金时代永远不会回来了,因为时代不同了,生存的方式也变了。
axos的努力是我们的一丝曙光。我们需要更多地关注小乐团、新人和不那么有名的音乐家。其实,他们也有自己独特的声音,往往只是缺乏机遇。
《谁杀了古典音乐》读后感(四):古典音乐的来源与作用
很多西方古典音乐最早是来自于为宗教及其庆典而写的。西方音乐史的第一课就:西方音乐起源是希腊宗教。就象美术一样,追溯西方一切文化艺术的来源,都脱离不开宗教的,
艺术价值最高的画作也往往出现在教堂的壁画中。莫扎特、贝多芬、巴赫编写的古典音乐巨作来源于宗教,能流芳百世是因为作品表达了对神的敬仰和赞美。有专家提到:"西方古典音乐就是从宗教中发展出来的,从(对神)的咏诵一步一步发展起来的。许多音乐家本身为教堂写音乐,一直从公元四百多年延续到现在,宗教音乐一直是很重要的题材。"
历史上很多流芳万世的西方音乐大师,其实都是虔诚的基督徒。巴赫本人是非常虔诚的基督教徒。人们真正认识巴赫是在巴赫死后一百多年,才承认了他‘音乐之父'的地位。只要这些古典音乐巨作是经典的、是人类文化的精华,人类会给他应有的地位的。人类文化的精华会被人类持久地学习并继承下来。
流行音乐在商业社会里,无论市场销售的情况如何比重更大,但流行音乐并不能从根本上影响人们对经典音乐的认识。古典音乐作为是人类文化的精华,流芳百世,具有极强的生命力。因为古典音乐对维持社会的道德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宗教是维持人道德很重要的层面、因素,实际更早的时代在古希腊时代,人们把音乐作为陶冶情操、提升道德一个非常重要的功能。到了宗教音乐发展出来后,一方面提供给人娛乐,一方面让人有更好的精神陶治。
古典的音乐起源,包括所有的古典艺术,无论是东西方,都是为了崇尚神、和歌颂神而产生的。最早期的艺术作品,不管是音乐还是绘画都是以颂神为主题,是神性的艺术呈现。西方最早的音乐是在教堂里,是用来歌颂上帝的。古典音乐能从心里面影响人。最早期的音乐家都有很高的音乐素养,同时他们都崇拜上帝,他们的演奏和写作基本是以教堂里的音乐为主,尤其在西方社会,教堂是他们生活和作曲的来源。
现代社会的道德在下滑,自我膨胀很厉害,人所追求的是物质主义,所以整个的艺术文化都容易跟随社会的潮流,从以前的传统的古典音乐,变成现代的刺激人感官的音乐。很多人接触这些感官刺激音乐久了,到后来就转到那些令人长久喜爱、专注和陶醉,令他们心旷神怡的古典音乐。现代音乐也许令现代一些人听了觉得很刺激,但对人并没有好处。古典音乐的特点是很和谐、很平稳、很有序,所表现的是充满热爱生命、热爱万物,及表现光明。而音乐和人的行为是会互相影响的,这些纯正的古典音乐对人的生命起到积极向上的作用。所以学习和传播这些古典音乐,其实就是规范自己的行为,这对整个社会,对人类都有很好、很积极的作用。正统的古典音乐对人的身心、精神都是有益处,例如现在有很多研究发现,听莫札特的音乐作品,能给使人的心情平静,对身体有益处,能带来喜悦。
古典音乐能归正人的行为,有益身心。古典音乐蕴藏了一种平衡、和谐、规范的正统的人类价值观念,能令人心旷神怡,它对人的影响,有的已经被科学所解释,也有的也不需要科学解释,人就能感受到。
《谁杀了古典音乐》读后感(五):让人困惑的古典音乐
十几年前,我刚开始上网的时候,惊喜地发现当时网上古典音乐的网站和论坛争先恐后地冒了出来,不但能与同好交流,还能分享到很多现实中很难弄到的视听资源。那时我栖身的这座南方中等城市的音乐厅和剧院里,不时就有古典音乐的演出,偶尔还有不错的国外交响乐团莅临。而在本市各大音像城里,古典音乐的音乐碟则满天飞。
不过,当时一位外国著名乐评家写了一本叫《谁杀了古典音乐》的书,看了让我出了一身冷汗。作者竟大喊大叫地嚷道:古典音乐已经被谋杀了!
书中谈到:自从演奏明星登台之日起,古典音乐的演出就开始变味了,帕格尼尼、李斯特等人的辉煌技术后面,经纪人、专业经理、秘书、理财家和音乐骗子全都冒了出来,他们渐渐地操纵了音乐市场,随着炫技时代的到来,闹剧也同时上演了。进入20世纪,音乐经纪人越来越主宰一切,哪一位音乐天才的后面没有他们在插手,不管你是卡萨尔斯、克莱斯勒,还是斯托科夫斯基、托斯卡尼尼,这些音乐大师们离开了那些幕后人谁也转不了。当经纪人贾迪森控制了全世界三分之二的音乐家时,悲剧变得不可避免。他俨然成了音乐界的教父,其所作所为已无异于黑手党的龙头老大。哥伦比亚是个黑窝,音乐经纪人之间互相拉客,卡拉扬排除异己还日进斗金,爱乐乐团的垮台,女高音在排练会上耍大牌,还有卡拉丝被开除、郑明勋被撵走,著名指挥家猥亵少女,不一而足。当古典音乐也靠艺术家用美女三点式来诱惑人时,它已是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了。作者莱布雷希特把古典音乐的衰落归咎为经纪人的道德沦丧、唱片业的唯利是图、音乐家的利欲熏心等等,晒出的乐坛内幕可谓惊心动魄。
不过,我读后也没把这桩“古典音乐谋杀案”太当回事,因为当时市面上古典音乐的CD、DVD似乎正卖得如火如荼,反而对书中谈到的一桩轶事特感兴趣:日本索尼公司著名的总裁大贺典雄迷恋音乐,白天竭力搞好工作,晩上则在家里苦练三小时音乐指挥。每当午夜梦回,他就会从床上爬起来,跑到书房里练习指挥交响曲,他六十岁大寿时,公司为他租下一晚东京爱乐交响乐团,让他尽情发挥。此君仍不满足,竟提出要捐助纽约爱乐乐团一百万美金,条件是由他指挥一场音乐会,遭到拒绝后,他转求大都会歌剧院,结果如愿以偿,指挥了一场音乐会。这件轶事使我对日本某些企业家良好的文化素质印象深刻,觉得中国的企业家应该向人家学习,而不是只热衷于买别墅、开名车和玩麻将。
因为父亲喜欢拉小提琴和爱好古典音乐的缘故,耳濡目染之下,虽然其间在兴趣上反反复复忽冷忽热的,但我也渐渐喜欢上了古典音乐,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在那场古典音乐热潮的影响下,更是成为了一枚俗话所称的“发烧友”。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经历的丰富,对古典音乐也越来越情有独钟。当然,各人的性格与经历不同,对音乐的认识和感悟也不一样。年轻时,尤其是在自己陷入情网的那些岁月里,我是如此喜欢肖邦,他的音乐简直就是我感受到的那种美妙的爱情最动人最完美的表达。人到中年,生活的挫折和痛苦会使你爱上莫扎特,他的钢琴协奏曲带给你深深的慰籍是无以言传的。随着时光的流逝和心灵积淀的丰厚,贝多芬却越来越与你亲近,他的音乐会稳稳盘踞在你灵魂深处。也许天性爱浪漫,所以我也很喜欢瓦格纳、舒曼、柏辽兹等浪漫派作曲家的音乐。他们的作品仍是我现在经常听也听得最多的曲目。瓦格纳的歌剧序曲、舒曼的《a小调钢琴协奏曲》、柏辽兹的《幻想交响曲》等都是我反复听而不厌且感常听常新的乐曲。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古典音乐的唱片大批出现在中国,由于价格便宜,品种又丰富,每次购碟都仿佛成了爱乐者的狂欢节日。当长期以来对瓦格纳的一些音乐只闻其名不闻其声的我,初次听到索尔蒂指挥的《尼贝龙根的指环》那辉煌壮丽又优美深邃的音乐时,不由得既高兴又感慨万千!。
转眼间就十几年过去了,我仍在上网,可那些网上古典音乐网站和论坛却都渐渐消失不见了,同时消失的还有这座城市的古典音乐节目演出。今天,再想到《谁杀了古典音乐》这本书,不由对作者心存敬畏:真是乌鸦嘴!
上世纪的80年代,日本著名的音乐学家庄野进就曾预言,正式的古典音乐在进入21世纪以后将逐步地消亡,传统的音乐写作与演奏的形式也将退隐。当时都觉得这个观点耸人听闻,不过,在当今快节奏的社会中,那种在聆赏时注意力需高度持续凝神倾注的古典音乐似乎确实与之格格不入,甚至可以说是背道而驰的。古典音乐将来会走向何方?谁能告诉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