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乐之本事读后感10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乐之本事读后感1000字

2021-05-07 00:29:1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乐之本事读后感1000字

  《乐之本事》是一本由焦元溥著作,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CNY 58.00,页数:417,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乐之本事》读后感(一):古典

  透过作曲家的作品,我们不知能够看得更多,更能让他们所见所闻内化成我们自己的经验。不要害怕你不能和贝多芬一样深刻。只要你能正确照他的指示,诚心探索,就能达到那之前从未想过,自己所能触及的深刻境界。

  《乐之本事》读后感(二):大爱之作!

  身为伪乐迷的痛苦在于总觉得缺乏底气进入音乐殿堂,而作者恰好以亲切的口吻打消这些顾虑,鼓励每个人欣赏艺术,感知艺术带来的喜悦和感动。

  另一点感触来自于作者对于音乐、美术和文学的互通之处的阐述。已经很久没有感受过母语的温暖魅力了,大爱之作!

  《乐之本事》读后感(三):古典音乐很难吗?

  真的很难!如果你不是古典音乐的乐迷,读这本书将会是很枯燥的,读这本书并不会让你爱上古典音乐。如果你是古典音乐的乐迷,那么这本书就是一本很好的入门书籍,它会告诉你古典音乐的方方面面,给你梳理好古典音乐的系统和脉络,让你更有头绪的去听古典音乐。焦元溥是古典音乐的资深乐迷,对古典音乐如数家珍,是一个很好的古典音乐的启蒙者,喜欢古典音乐的朋友们不要错过了!

  《乐之本事》读后感(四):入门之作,很像那本“文学原理”

  写得确实深入浅出,无数次让人想到接受美学和文学原理。

  道理都懂,但是还过不好一生怎么办,古典音乐,还需躬行。

  然而这类书有一种天生的悖论,这次感觉尤其明显。

  书里有些熟悉的人名,确实在积累多了现场体验之后,再结合内容才更入味。

  比如帕尔曼,还有听过的不少其他的现场。

  听过这些现场再看书,会觉得很到位,如果没有这些现场经历,对文字的领悟一定会打折。

  但是往往听过这些现场的人,也无需看这本书了。

  《乐之本事》读后感(五):入门不易

  这是一本第一次没有看完的书,停顿的地方是第五章:简谈西方古典音乐史。这一次重新读起来,差一点又在第五章放弃。台湾腔忍了,啰嗦的节奏也忍了,但第五章前三分之二,混乱不堪,不知所云。也许,这一部分是写给熟悉西方古典音乐的人们看的。 除了第五章的不快,总体上是一本有点意思的书。当然,要更多地了解古典音乐,这本书仅仅是暖场的,再多读几本书是必须的。 关于古典音乐,作者书中的文字放得很低,但骨子里的高傲,还是不断地从字里行间溜出来。 感觉作者受日本的影响很大,这个也不仅仅是作者了。 全书用图不多,日本龙安寺放了三个角度的照片,可惜拍摄水平太差,角度更差,没有表达出文中所言的意境。

  受不了将注释直接放在正文中,特别影响阅读。 附录的年代表毫无意义,专业的不用看,非专业的看不明白。

  《乐之本事》读后感(六):古典乐的打开方式

  1.在蜗牛阅读上搜到了这本书,对业余爱好者入门挺有用,介绍古典乐的渊源,听古典乐和音乐会的“正确姿势”,至少去听一场音乐会列在今年的新计划中,不过作为一个音乐白痴,书里有不少让我有点儿懵的专业知识,特别是小知识的章节。我对古典乐的历史和演变有点兴趣。

  2.边看书边找书里提到的曲子,也是一种乐趣。

  3.坂本龙一说,“对于不属于音乐的运动或概念,我都能够凭借音乐的知识或感觉理解主要的重点。和他们谈话时,我会突然觉得自己清楚某个概念,然后就能切入到与他们沟通的回路里。”

  音乐家们用音乐的视角去认识世界,interesting。

  4.近期偶然间喜欢上古典音乐,想起几年前曾经diss只听古典乐的朋友,现在才发现古典乐好听。

  5.看到作者名字去搜了一下,果然和焦安溥是兄妹,先后走上音乐之路的俩兄妹也是很有趣。以及这几天在听马世芳的节目,不知道是不是跟同是台湾人有关,看书时总觉得作者和马世芳的风格很像,娓娓道来,讲音乐偶尔也顺便聊人生。

  《乐之本事》读后感(七):对古典音乐感兴趣的朋友门要看一看

  从小就喜欢古典音乐,然后一直都是听,但从未学习过相关的知识,只是享受纯粹的音乐而已,在此之前听古典音乐就像品尝美食一样,只知道好吃,但很少了解这一道道美味背后的食材、火候、搭配、风格、渊源、厨师等故事,读完焦元溥的这本书后,真的像钥匙一样,给我打开了一扇大门,给了我一个更加广阔的世界。对于自己的古典音乐聆听之路,指明了一个方向,也让我对古典音乐有了更多的认知和思考。另外这是我近期读到最棒的书之一。

  另外对于也想听古典音乐的朋友我也有以下几点建议:

  1.先从听最基本的和经典古典乐开始;

  2.了解些乐理;

  3.了解些代表性的作曲家及乐园;

  4.了解些音乐史;

  5.以上均不懂,推荐读《乐之本事:如何聆赏古典音乐》一书

  6.以上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听,先按自己的方式去听!一部手机、一个网易云音乐或QQ音乐足矣。PS:若不满足,播放器、无损音源和高端耳机/音箱搞起,嗯,有条件可去现场听音乐会。

  私人微信号:beifanghuzi欢迎喜欢古典音乐的朋友们交流!

  《乐之本事》读后感(八):做一件無聊的事:整理附錄曲目在正文中出現的頁碼

  焦精選了23曲名家名作隨書附贈,並以歷史時間排序,在附錄針對每一曲作了介紹。不僅如此,焦在正文部分提到某些關鍵節點時也將對應曲目簡單標註。為了便於聆聽時隨書補充對照,按頁碼順序做了如下粗糙整理:

  181頁:曲目02

  189頁:曲目03

  191頁:曲目05

  192頁:曲目06

  194頁:曲目08

  195頁:曲目03/曲目05

  199頁:曲目09

  200頁:曲目07

  201頁:曲目15

  204頁:曲目13

  205頁:曲目14

  211頁:曲目12

  213頁:曲目16

  215頁:曲目17

  217頁:曲目20

  219頁:曲目18

  220頁:曲目21/曲目11

  222頁:曲目19

  225頁:曲目23

  227頁:曲目22

  236頁:曲目17

  249頁:曲目18

  255頁:曲目21

  296頁:曲目03

  313頁:曲目12

  344頁:曲目05

  345頁:曲目03

  《乐之本事》读后感(九):我以阅读实现音乐扫盲

  

忘了是从哪里得到这本书的信息了,但确实被列入了我的索书单。最近学校图书馆开放,借出来翻阅——所写的内容、讲述方式,都有点超出我的预料,不错!

一个最大的意外是:他写的都是音乐“周边”。照理,谈音乐首先是谈曲目作品吧?但此书奇特之处就在于,讲的内容肯定与音乐有关,但却不是正襟危坐地对音乐作品本身做解析——“曲目解说”直接被放在附录里了。什么叫“与音乐有关”?我根据书中各章标题做一些改造,罗列在这里:为什么要听古典音乐,是古典音乐还是“经典”音乐,为什么一定要到现场听音乐会,音乐会上的那些礼仪是否都是繁文缛节装腔作势,如何用有限的篇幅让你了解一下西方古典音乐史,指挥、首席、演奏者都是作曲家的附庸吗,如何在作曲家之外实现自己对音乐的“诠释”,如何在有了一点基础前提下进一步提升你的音乐素养。

我这样罗列可能会招人烦,但只有这样才能说明此书是如何把音乐“周边”讲到极致的——其中包括如何选座位等等琐事。其实你不用担心,翻开书你就会发现,有亲历有人之常情有读书体会,各种故事娓娓道来,不枯燥不俗气,一点也不招人烦啊!我觉得,其中最可称道之处在于:始终以开放的态度看待音乐。强调兴趣,引导人以更宽视角去欣赏音乐的好处,通过不同艺术形式比较,让人感觉这不仅关系到音乐,而且可以当作一类方法论做延伸思考。

  《乐之本事》读后感(十):如何撰写艺术入门指南

  对于艺术这个门类,写初学者入门指南的难度极高:首先艺术的评定就具有很多的主观性,古典音乐给大众的印象又是曲高和寡、难以亲近的,如何在乐理基础、曲目推荐、鉴赏方法与美学思考之间找到合适的比例配比,让受众有大致的概念却又仍保持兴趣,是非常考察作者自身同理心、对音乐的理解甚至是艺术品位的。从这个角度来看,此书确实是一本上乘的艺术入门指南。

  从普通观众的实际需要出发,作者解释了什么是古典音乐、古典音乐小知识、以及观看音乐会的必要性和注意事项。围绕“聆赏”这一关键词,作者解释了什么是诠释的艺术以及听众积极参与与个性化解读的重要性,也给出了一些聆赏音乐的注意事项。在这里,关键词仍是“用心”,为音乐而音乐,找到属于自己的感动,而非被乐理和技巧困住。

  倘若内容就此打住,只能算是一本“合格”的入门指南,而缺乏亮眼之处。

  对音乐的理解,正如对文学、绘画等艺术门类的理解一样,关键在于广博涉猎、灵活链接、从而增进对于美学、对于人生、乃至对于世界的整体性理解。除去一般性的音乐知识科普,作者还阐述了对于经典的理解、对于音乐家之间与前后的影响的理解、对于诠释的“勇气”与自由度的理解等等,可以说,这部指南不仅展示了作者对于音乐的理解,实则也包括了他对于其他艺术门类、美学乃至人生体验与经历的思考。这部分是最个性化的,也是最容易触及读者的。这种深入思考带来的感动,也须以前面的知识科普为基础,相得益彰方显其高明之处。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