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霍金传》读后感精选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霍金传》读后感精选

2021-01-24 00:02:35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霍金传》读后感精选

  《霍金传》是一本由[美]凯蒂·弗格森著作,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78.00,页数:42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霍金传》读后感(一):再见,斯蒂芬·威廉·霍金

  

Stephen Hawking is my hero.

翻译这本书的过程中,这句话不断地闪过我的脑海。

小时候,霍金是《时间简史》、《果壳中的宇宙》的作者,是带我开拓了眼界,知道了宇宙还有这么多奇特性质的人。他的《果壳中的宇宙》我翻看了无数遍,虽然里面的文字稍显晦涩,但一张又一张的插图载着我的想象力,飞到了宇宙的尽头。那时的我,觉得他是当代最伟大的科学家。

后来长大了,我知道霍金在科学上的成就的确很厉害,但还远达不到当代最伟大这个水平。去外地上大学的我也好久没有再翻开过《果壳中的宇宙》。

到了2014年,我有幸在字幕组里翻译了霍金的传记电影《万物理论》,重新见识了他跟病魔的斗争,以及他不屈不挠、异常乐观的精神。

所以在2017年底,翻译这本书的机会摆在我面前时,我一点都没有犹豫。虽然后来的过程有些一波三折。

我刚翻译了一点点内容,霍金教授就去世了。本书的作者Kitty Ferguson在2018年底对前一版传记进行了修订、增删,而我的翻译工作还几乎没有开始。

2019年3月,拖延了许久的我决定先翻几页试一试,没想到刚过两天就被吸引住了。我每天都挤出时间翻译,也每天都能被之前不知道的细节震惊。2019年8月底,我把翻译好的正文提交了上去,累计25万余字。

直到这时,霍金的形象才真的在我心里立体、高大了起来。

他小时候资质平平,但很有创造力,跟玩伴们一起发明了规则复杂的桌游。后面天赋逐渐展现,他在牛津“优秀得毫不费力”,还借着给赛艇队喊口号的机会,跟最酷的一群人混在了一起。他为了去剑桥读研,对牛津的老师说“给我一个一等学位你们就再也不用看到我了”。他甚至不顾自己的运动神经元病,用作死的精神开车载着未来的妻子Jane往返了毕业舞会。

当然,他还是一个优秀的科学家。也许算不上最伟大,但依然很优秀,还很聪明。《时间简史》让他一夜成名后,他借助自己的影响力为残疾人、运动神经元病人等群体的权益发声,比如让剑桥增加了许多无障碍设施。

不过,他依然只是一个人。他也有自己的喜怒哀乐,自己的需求和烦恼。他每天都会开许多玩笑,但在浓浓的英式幽默之下,是一个不屈不挠的灵魂。

敲完这二十余万字之后,一个纯粹、真实的霍金站在了我的面前。

And he is still my hero.

  《霍金传》读后感(二):“生活吻我以痛,我却报之以歌”——全方位认识霍金

  

近来读凯迪.弗格森(著),张旭(译)的《霍金传》感慨颇深,不禁为之惊,又为之叹,为霍金先生在物理学取得的成就感到惊叹,也为其不幸罹患重病而感到惋惜,但也许正是由于身体上的残疾,给了霍金更多思考宇宙的时间,才有我们今天所瞻仰的伟人霍金。他就像黑暗里的一束光,给人们以指引,给绝境中的人们带来希望,要相信生活中会有奇迹发生。

写《霍金传》的人有很多,但真正了解霍金的人有几个?本书的作者凯迪也是一个物理学家,也是霍金《果壳中的宇宙》一书的顾问,与霍金相识30余年,在霍金本人及其家人的协助下,霍金本人亲自授权下完成了这本霍金从出生到逝世的人生历程。所以,作者对霍金的了解更具有真实性,这本书按照时间的顺序,用了五部分的内容还原了霍金充满坎坷而又充满奇迹的人生。

《霍金传》的特点之一是并不是简单地介绍霍金的一生,而是将霍金的人生经历与他的物理学,宇宙学理论的发展联系在一起,全书从不同角度展现了霍金的不同面。在普通人的眼里,霍金是知名的物理学家,宇宙学家,是研究“黑洞理论”的天才学者,霍金本人还称自己是“梦想家”,但在这本书里,你会认识到霍金的不同角色,如儿子,父亲,丈夫,科学家,残疾人等,他的日常生活,他的人生际遇,他的婚姻情感,他的学术研究等,内容非常详尽而真实。

梁启超先生曾说过:“读名人传记,最能激发人的志气。”在平时的阅读中,传记类是我非常喜爱的类型,旁观他人的人生,汲取自己迎接未来的勇气。霍金出生在一个“学霸”家庭,虽然并不富有,但接受了牛津大学等高等学府的教育,他们一家人非常亲密,他们喜欢听古典音乐……良好的家庭氛围为霍金营造了一个温馨的童年。年少的霍金总爱问为什么,想象力特别丰富,喜欢音乐,喜欢喜剧表演。在他8.9岁时一颗想成为科学家的种子就已经在他心里生根发芽了。“他对讯问和探究事物工作的原理非常着迷”。正是在这种对事物的好奇心的驱动下, 让霍金在宇宙学领域一路披荆斩棘,推动物理学领域的进步。

在霍金21岁时,他被诊断为肌肉萎缩症,并不断恶化至全身瘫痪,生活对他是何等的残忍。当周围的人都用可怜和同情的眼光来看待霍金时,他却用幽默和坚强来当自己的铠甲,行动不便的霍金把所有的时间都用在大脑上构思宇宙学。“生活吻我以痛,我却报之以歌”,尽管被命运戴上了枷锁,霍金也创造了一个有意义,有价值的人生。

在自己的专业领域,他是一个天才般的学者,在生活的困难面前,他是一个强者,他曾说过,“要记得抬头仰望星空,而不是低头只是看你的脚下,要试着去理解他看到的东西,去思考是什么让宇宙存在。要保持好奇心,无论生活多么艰难,总有一些事情是你可以做并且成功的,重要的是你不要放弃。”

全书用生动的笔调勾勒了物理学家,宇宙学家,梦想家霍金的一生,我们看到了深邃智性的霍金,身残志坚的霍金,也看到了霍金作为丈夫,父亲的一面……在日常生活中,别忘了霍金所言:要记得仰望星空,脚踏实地。

  《霍金传》读后感(三):《霍金传》:一部完整记录霍金一生的经典传记

  

斯蒂芬·威廉·霍金,是在20世纪与爱因斯坦齐名的物理学家,他在数学、天体物理学、理论物理学等众多领域,都有着非凡的成就。2018年霍金去世后,引发了全球各界的悼念。有人认为,霍金是一尊不可逾越的丰碑;有人对他的人格魅力大加赞赏。

在经历过魔幻的2020年之后,人们再次谈论起霍金。因为,霍金曾经做过一些预言,而有些预言已然成为了现实。人们深信,霍金曾经说过的“世界末日”绝非无稽之谈;同时,人们也坚信,一定可以从霍金那里找到一些智慧的启示,帮助人类度过此后的浩劫。

此时,霍金俨然成为了一尊神。

与霍金有过30年交情的科普作家凯蒂·弗格森,在传记作品《霍金传:我的宇宙》一书中,以鲜活的文字,还原了有血有肉有生活情趣的著名物理学家霍金。

01.他不只是一个物理学天才

1942年1月8日,霍金出生在英国牛津。他的这个出生日期很有意思,因为,天文学家、物理学家伽利略的去世日期,恰好也是1月8日。

从一出生,霍金的起点就比其他孩子要高,因为他的父母均毕业于牛津大学。像霍金这样一个含着金钥匙出生的孩子,自小就对世界充满了好奇,即便遇到难题,也是信心百倍地去面对。尽管童年时期的霍金在学业上并无突出之处,但他却对设计复杂的玩具表现出极大的热情。

进入剑桥之后,霍金凭借着其出众的物理学资质,很快就成为校内一颗闪亮的明星。那时候,剑桥的校园内时常有一个顶着一头乱发,但却意气风发的青年,在人群中匆匆走过。那便是青年时代的霍金。

可是,这位物理学奇才却在21岁那年,遇到了一件改变他一生命运的事情。正是在这一年,霍金被诊断患有肌肉萎缩性侧索硬化症,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渐冻症”。

医生说,霍金极有可能只剩下两年生命了。但是,霍金却顽强地活了下来,并且还取得了多项突破性研究成果。

在人们看来,霍金不只是一个物理学天才。他积极呼吁社会对残障人士投以更多关注,他举办了无数次公开演讲,既为了分享知识和研究成果,也为了鼓舞那些同样陷入命运泥淖中的人们。

凯蒂·弗格森在《霍金传:我的宇宙》这本书里,不仅还原霍金真实的一生,更给予读者以心灵的震撼。这种震撼,来自于一个病弱身躯内的伟大灵魂。

02. 其实,他也是个很有生活情趣的人

与那些严肃严谨的科学家不一样的是,霍金这个人生性幽默乐观,喜欢与朋友开玩笑,追求潮流事物,并且还非常富有生活情趣。即便是失去了行动自由,霍金也不曾被困在轮椅上。凯蒂·弗格森在书中写过,霍金最爱干的事情,就是在学校里飙轮椅。

在凯蒂·弗格森的笔下,已经失去活动能力和吞咽能力的霍金,从来不会给人一种可悲可怜的感觉。人们感受到的,是霍金发自内心的生活激情,以及对研究事业的一片热诚。当我们读着霍金这一生的故事,仿佛就能够在脑海中勾画出有关霍金的一些重要场景,——他桀骜不驯,他犀利聪慧,他有着不俗的谈吐,他为了解开心中一个个谜题而忙碌了一生。他并没有因为身患顽疾而意志消沉,他比这世上的绝大多数人都活得更富有趣味。

作者在书中记录了这样一件事情,很有意思。霍金崇拜当红女星玛丽莲·梦露,还把玛丽莲·梦露的人形海报放在了办公室,并直言不讳地表达他对这位艳星的喜爱。

我想,我们应该感谢凯蒂·弗格森。因为她用一支妙笔,描绘出一个极具生活情趣的物理学大师。也正是通过凯蒂·弗格森的讲述,我们推翻了以往对于霍金的那些刻板印象。霍金不仅热爱生活、富有情趣,为人浪漫,而且还十分乐于进行表演。

凯蒂·弗格森向我们娓娓道来霍金人生中的一大爱好便是,在《生活大爆炸》这些喜剧场景中进行客串。通过凯蒂·弗格森的讲述我们不难知晓,霍金的形象更接近于一个勇猛的斗士,不论命运给了他什么,他统统照单全收,因为他知道自己不会被命运压垮。

在一次与瘫痪病人互动的过程中,已经丧失说话能力的霍金通过电脑程序表达自己的心声。他认为,是否选择安乐死,那是瘫痪病人的自由,但这却是一个重大错误,因为人活着,便会有希望。

03. 他从宇宙中来,又到宇宙中去

霍金这一生都充满了奇怪的巧合。他的出生日期如此,他的死亡日期亦复如是。2018年3月14日,霍金离开了这个世界。著名物理学家爱因斯坦的生日,恰好就是3月14日。

《霍金传:我的宇宙》一书的文字极为细腻,却也充满了理性的光芒。它帮助人们摆脱掉之前对霍金的刻板印象,更是让人们第一次感觉到这位物理学界的巨星,竟然距离自己如此之近。从凯蒂·弗格森笔下呈现出的霍金形象,展现出浓重的人性光辉。我们想不到的是,这位行走在死亡边界的科学巨人,竟然也会富于感性的一面。这种对人物多侧面、立体式的描写,让整部传记洋溢着温暖与真情。

曾经,他是一个被“宣判”只有两年生命的不幸病人;现在,“霍金”的名字已然成为了一根标杆,而霍金的精神,则成为照亮我们人生前路的灯塔。

在人生失意时,我们需要一位强大的精神导师,指引我们一往无前地不断迈进。我想,霍金便是这样一位能够鼓舞我们,给我们以勇气的人。

《霍金传:我的宇宙》中的霍金,既是传奇的“宇宙之王”,也是一个儿子、一个丈夫,以及一个父亲。他的这一生,交叉着不同的身份,而不论是哪一个身份,都彰显出独特的人格魅力。

  《霍金传》读后感(四):《霍金传:我的宇宙》:记得仰望星空,不要只看脚下

  

霍金“我的简史”演讲中有一段话非常令人感动。霍金说:“记得仰望星空,不要只看脚下。要尝试理解眼前的事物,始终保持好奇心。无论生活看起来多么艰难,你总有自己的方式发光。只要不放弃,就总有希望。”

这是发生在2017年底的一次演讲,演讲地点是剑桥联合会久负盛名的“辩论室”。凯蒂·弗格森在《霍金传:我的宇宙》一书中记录下了霍金这段激情澎湃的声音。

凯蒂·弗格森是霍金《果壳中的宇宙》一书的顾问,与霍金相识30余年。凯蒂·弗格森与霍金有着诸多的人生交集,凯蒂·弗格森的女儿和霍金的女儿露西还曾就读同一所学校(不同时间段)。由她撰写的《霍金传:我的宇宙》,分五部分以时间为主线讲述了霍金的人生轨迹。书中不仅记录有霍金令世人瞩目的成就,也记录了霍金身为人子、人夫、人父的人生故事。

斯蒂芬·威廉·霍金,是与爱因斯坦齐名的伟大物理学家,被世人尊为“宇宙之王”。2018年3月14日,76岁的霍金与世长辞。奇妙的是,3月14日恰巧是爱因斯坦的生日。

霍金评价自己是一个乐观的、浪漫的,并且顽固不化的人。霍金的自我认知与他的学术研究一样冷静客观,在这一点在读过凯蒂·弗格森的《霍金传:我的宇宙》之后感受尤为强烈。

比如乐观。

2002年,霍金60岁生日庆典的筹备工作不得不因一场意外短暂停止。因为,就在霍金生日前几日,霍金的轮椅撞到墙上,致使霍金必须入院治疗。这次撞击,霍金摔伤了髋关节,手术时,因为霍金身体太过虚弱,无法使用一般的麻醉剂,最终只接受了硬膜外麻醉注射。也就是说,霍金只接受了局部麻醉注射,整个手术过程中他都能够感受到“电钻的声音”。

后来,当生日庆典如期举行时,霍金说:“我和一堵墙起了点冲突,墙赢了。不过阿登布鲁克医院很厉害,又把我修理好了。”

霍金的研究生助理提起这次意外时说:他(霍金)约了别人,要迟到了,于是就一如既往地开启了霍金速度。

霍金曾在一部纪录片中说:外星人存在的可能性很大。外星球是否有生物是否存在,外星人是否会对人类构成威胁,一直是人类思考和探索的方向。霍金认为,虽然外星人存在的可能性很大,但是人类不应主动寻找他们,应尽一切努力避免与他们接触,从而避免黑暗森林打击!

霍金说:“如果外星人拜访我们,我认为结果可能与克里斯托弗·哥伦布当年踏足美洲大陆类似。那对当地印第安人来说不是什么好事。”

霍金一生提出过许许多多的学术理论,外星生物只是其中之一。霍金的几部著作之中,最广为人知的当属《时间简史》。而这部作品最初的创作出发点是为了缓解家庭的经济压力,为女儿露西准备筹备学费。

正如凯蒂·弗格森在书中写道的那样,物理学界之外的绝大多数人,都会更欣赏他的精神,而不是他的科学成就。霍金的科学成就让霍金更受世人瞩目,更加耀眼夺目,但是霍金本人特殊的身体情况让霍金的生活、霍金的精神世界充满了神奇色彩。

1963年,21岁的霍金患上了肌萎缩侧索硬化症,有人推测这是由于霍金前往波斯(如今的伊朗)前注射天花疫苗引发的。事实上,霍金前往波斯之前就已经感觉到了自己身体的变化——“我好像越来越笨手笨脚了,而且经常莫名其妙地摔跤。”

尽管霍金对自己的身体状况云淡风轻,但日渐加剧的病情给霍金的人生带来了非常严峻的挑战。霍金一度陷入抑郁,失去了人生方向。

“意识到我得了绝症,可能只有几年的寿命,还是有点吃惊的。我怎么会遇上这样的事?为什么会突遭横祸?不过我在医院的时候,看到对床那个不太熟的男孩死于白血病,他的样子有点惨。显然还有比我情况更糟的人,至少我还没感觉自己病了。我一有惋惜自己的念头,就会想起那个男孩”。

这之后的五十余年时间里,霍金的身体和生活几度陷入困境。但是,霍金最终都凭借着自己强大的精神力量支撑了下来,并且越发地步伐稳健。

霍金对世间万物始终保有好奇心。霍金近60岁时,受儿子蒂莫西的影响对F1方程式赛车产生了兴趣,甚至还和儿子一起去听摇滚音乐会。

霍金一生都在书写传奇,在用他自己的方式发光。霍金坚信,只要不放弃,就总有希望。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