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我们为何在此》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我们为何在此》读后感10篇

2019-11-01 23:28: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我们为何在此》读后感10篇

  《我们为何在此》是一本由[英]史蒂芬·霍金 等著作,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9.00元,页数:2019-8,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我们为何在此》读后感(一):脚踏实地 仰望星空

“今天我们仍然想知道,我们为何在此?我们从何而来?人类求知的最深切意愿足以为我们从事不断探索提供充足理由。”——《时间简史

  千百年来,我们仰望星空,对浩瀚无垠宇宙充满遐想好奇,从我们古代的张衡,到西方的哥白尼、伽利略,再到牛顿、爱因斯坦、霍金,我们人类一直在探索宇宙、探索未知的到道路上不断摸索着,渴望终有一天我们可以敲破宇宙奥秘外壳,窥探到宇宙的本源

  于是随着我们科学技术手段的不断更新,我们拥有宇航飞船,拥有了电子天文望远镜,能够触及到地球之外的空间,能够看到200亿光年的距离。然而,这些对于浩渺的宇宙来说,都是九牛一毛啊,在无边的宇宙中我们的地球大概沧海一粟都比不上吧。

  但是我们仍然不会放弃真理的探索和追求啊,即便我们在一次次尝试假设中处处受挫,遍体鳞伤。就像霍金教授再一次次的身躯折磨,但依旧不气馁地前进,在科学道路上勇往直前一样。我们人类不也是这样拥有着这种坚韧不拔精神吗?在面对一次次失败之后,依然不断地探索未知的世界呀。那迷人的宇宙,就像心爱人深邃眸子,即便困难重重,依旧想进入其中,探索未知。

  这本《我们为何在》是以霍金在2006年在香港的第一次演讲内容中心,加上其他科学家关于宇宙相关的论文集结成的一本书。主要围绕着宇宙、弦论、量子力学黑洞主题进行探讨,内容翔实丰富

  但是在一定程度上,本书的文本专业性太强,对于我这本物理仅仅停留在高中不及格水平的读者来说,理解起来确实很有难度,但是专业性的人才谁会等到十年之后读这本书呢?让这本书似乎有了点鸡肋感觉。如果将这本书作为一个畅销的科普书的定位来看,私以为是不是在每篇论文之后附上一点通俗解释会更容易被读者接受吧。

  另外,在阅读过程中,稍微产生了一点点挂羊头狗肉的感觉。书皮的大封面和腰封上打着霍金的名号,但是书中仅仅一篇霍金的演讲和相关访谈,而其余都是其他科学家的论文,乍看起来有一点强行捏合几篇主题相关的论文到一起,凑成一本书的感觉。再加上之前提到,专业性过强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读者的阅读体验

  比起阅读科普,装帧精美印刷漂亮的这本书似乎更适合相关爱好者用来收藏

  《我们为何在此》读后感(二):只要活着,就有希望

  “只要活着,就有希望。”看到这句话,你会想到什么? 也许你会想到余华的《活着》。 《活着》只不过是一部虚构小说,在现实中会不会有人这样说呢? 我最近在看的一本书——《我们为何在此》中也有这句话。 说这句话的人就是霍金。 当有人问霍金是否曾经身体状况而感到沮丧时,他坦然说道:“无论一个人的生命是如何的差劲,总有一些事情是可以做的,而且也能做出一点成绩来。只要活着,就有希望。” 1 情人节男人收到来自女人短信我喜欢的人在做什么? 男人回复了一句:晚上见! 原来,这对情侣早就约好晚上一起吃饭,庆祝情人节。 男人为女人准备了一个礼物。一个羽毛发圈,说不上精致,也没有华丽包装。但是,他知道她一定会喜欢。因为,她说过:如果一片羽毛掉在谁的头上,那片羽毛就会守护个人。 然而,羽毛并没有掉在她的头上,女人有点失望。男人说:现在羽毛没有掉在你的头上,没有东西守护你。不过,你不用担心,让我来守护你! 女人甜甜地笑了。 男人没想到在路边摊上会不经意发现这个羽毛发圈,他毫不犹豫地买下了。卖主说:你的女朋友一定会喜欢的! 男人忙完自己的事情,打算开车去找女人。意想不到的事情又发生了,路上堵车。 男人给女人打电话,跟她解释说因为路上堵车,要晚点到。 女人听了并没有生气,就说:那我正好再工作一会。 她的工作是化学实验员,每天和化学用品交道。不过,她最近想要换工作,不想老是呆在实验室里工作。她想去学校教书,因为孩子们生活简单很开心。她也想像那些孩子们一样,过着简单开心的生活。 等男人的车赶到女人的实验室时,天色已经暗了。 正当他拿起手机要打给女人时,突然“轰”的一声,实验室爆炸了。 朋友劝他:这一切都是意外。如果那天没有堵车,也许就不会发生这场不幸。如果女人不是在实验室里面等他,而是在吃饭的地方等他,也可以活下来。 可是,人生没有早知道。死亡带走了所有,一切都已经结束。留给他的恐怕只有绝望。 2 他一个人来到离家千里之外的大城市求学。 由于他犯了一个小小的错误,被班主任没收手机。 没想到,他的母亲在他没有手机的那段日子因病去世了。家里一直没有联系上他。他也因此没有见到母亲最后一面。 他的班主任知道之后也很内疚:当初要是没有没收他的手机就好了。 人死不能复生,也许一切都是天意安排。很多人总以为将来很长,有些话可以留着慢慢说。不过,这一切都得以“活着”为前提。 3 如果霍金现在还活着,也许你会在剑桥大学见到他:远远地,来了一辆轮椅车。车上坐着霍金,推轮椅的可能是一位漂亮的女护士。他们静静地走在大学校园中,没有人会打扰他们。 霍金的《时间简史》很畅销,但是我没有读过。 最近,我读到的书——《我们为何在此》可以说是霍金的终结之作。 看到霍金如此积极乐观人们都很好奇他是如何面对身体残疾挑战的。 他只是简单地说了八个字:形体虽残,精神不废。 有时候,我们会更加佩服霍金,正是因为他身残志坚。他要克服我们常人难以想象困难才能做到。可是,他却做得这么好。

  《我们为何在此》读后感(三):仰望星空,大概可以解释我们为何在此

  读《我们为何在此 霍金香港首次讲演》有感 刚看到书名时,我跟大多数读者的反应是一样的。看到霍金,就想到天文学,宇宙、星空、黑洞、恒星等等。 所以最初,看到这本书,我只想要从中窥探霍金对宇宙的解析。 但如果这本书仅仅如此,大概不能完全解释书名中的“我们为何在此”,总感觉缺少了点什么。当我看到书中内容时,恍然大悟。 书中有一些霍金和其女儿接受采访对话,这些对话中多次提到霍金对生命态度:活出精彩。 在宇宙学的探讨中,也能经常看到关于生命的探讨,我想,这就是书名的原因同时,也是我们从霍金身上学到的一个点:出了科学,还有生命的本来意义。 宇宙是所有人的宇宙 书本开始,就谈到了宇宙起源的问题。世界上的人分两派,一派认为宇宙有开端,也就是“神创”学说。这派人认为,人类文明发展如此之快,如果宇宙没有开端,我们现在的社会应该发展的更先进才对。 另外一派主张宇宙是永恒存在的。因为永恒的事物比被创造的事物更完美。人类之所以在不断发展,是因为自然界的各种灾害在不断把人类的文明发展还原到萌芽状态。 但宇宙到底有没有开端?宇宙存在了多久?这些问题至今没有答案。 好像哪一种回答都很有道理,也就无法辨别哪一个才是对的。也许,都不对,谁知道呢? 也许有一天,会有一个科学家告诉我们答案,也许,我们一直一直都在寻找答案中。有什么关系呢? 宇宙一直都是我们的宇宙,我们可以一直研究下去,发现更多真理,发现宇宙的奥秘,也是发现生命的奥秘。 生命是每个人自己的生命 书中多次提到霍金对生命的态度,主要提到两点。 第一点是询问霍金如何看待“香港一个叫斌仔的瘫痪病人要求安乐死”。 霍金说,如果他想结束自己的生命,我认为他有权这样做,但这是一个很大的错误。无论一个人的生命是如何的差劲,总有一些事情是可以做的,而且也能做出一点成绩来。只要活着,就有希望。 第二点是多次提到霍金“身残志坚,豁达乐观”。 这两个点在书中反复出现,我想是在通过霍金的言行告诉每一位读者,生命是每个人自己的生命,我们都应该珍惜。 我们也许会遇到各种各样挫折困境,在当下会觉得无法跨越,无比煎熬,但生命的意义就是品尝各种滋味。也许这就是我们有不同背景经历的原因吧。 我不禁又想到那句话“我们为何在此?” 如今的年轻人,有人忙忙碌碌追求梦想,有人为生存披星戴月,也有人不知忧愁安闲度日…… 我们又能说谁就一定是对的呢,谁不都是在品尝生命的滋味。但我们有自己的倾向,有自己的喜好。 我想,我们存在的意义,就是开心充实的度过一生吧。能力大的,为国多做贡献,能力小一点的,为公司造价值,做家人坚强后盾。 当然,这本书不仅有霍金采访的内容,还有霍金在香港讲演的内容,以及香港和美国几所大学的物理系教授们,对霍金一生成就部分阐释,和他们自己对宇宙的理解和认知。 可以说,这本书以霍金和宇宙为中心,剧集了众多学者对宇宙学说的见解。因为有更多思想融汇,所以更加精彩。 书中还有不小的篇幅,谈论星系,谈论黑洞,从不同角度研究宇宙的起源。内容之精彩,要亲自阅读方能领会。 很精彩的一本书,愿你也十分喜欢

  《我们为何在此》读后感(四):宇宙起源 现在 未来 与人

  在菜鸟驿站收到快递,第一时间手撕包装,《我们为何在此》几字入眼,包装精致神秘粗略翻看时,有句话印象深刻,“生命尚存,便有希望”。飘渺也振奋。 书籍本身提宇宙起源、现在和未来,也讲述着以为科研工作者的生活智慧

  史蒂芬•霍金,一个早已熟知的名字。从书本上,师者口中,新闻上,我们听到过太多关于他的消息励志的,震惊的。 书中通过传说引入对宇宙起源的探讨,指出其多样性、无解性、相对性等,并从弦论、量子引力等多个角度宏观微观地解释了宇宙起源。书中还强调宇宙现在可能尚处于膨胀过程中,而未来的宇宙充满了未知性事实上,这并不算一本科技书刊,很多时候嵌入了哲学理论。比如科学研究与经济宗教之间的关系,而众多人生妙语,记录了霍金的人生观,甚至包括他的希望,在未来时间里可以了解女人。而在他女儿看来,这更像是一句玩笑。与以往不同,采访过程中,露西•霍金呈现给了我们一个不一样的斯蒂芬•霍金,他尊重女儿的想法隐私,与孩子亲密但保持距离,耐心十足,巧用心思,愿意支持女人的事业,并希望自己的一些想法和所做之事被后代了解,他们共同创造了《乔治的宇宙》,尝试让孩子从小仰望星空,富于幻想。这是一个很可爱家长形象,如他所愿。

  更多时候,霍金希望被人记住的是一个立体的他。友善温柔,乐观幽默严谨认真,同时又满怀英雄主义。书中曾写到,霍金对处理问题是开放的态度,还有一个独特长处,就是他努力普及科学的热诚。他认为科学是属于大众的,他企图像英雄一样,把科学的价值传给更多人。 在香港时,霍金说过最爱维港的夜景。当时科大职员表示,霍金知道香港的维港及山顶景色扬名海外,主动要求游览。想必他对这个世界依然十分好奇。 于我个人而言,《我们为何在此》一书的意义在于对科学的普及,用相对容易理解的框架结构表达方式,让大众对宇宙有一点点新的理解,试图让大家明白科学与生命的奥秘的息息相关的,不那么遥远,并不需要字斟句酌,只是尽可能去了解认识涉猎不同想法,如果有可能,建立一种新的思维方式,理性感性并存且良好统一,未尝不可。 对于文字熟悉,对于知识模糊 ,让这本书充斥着魔幻力量。作为入门书籍,《我们为何在此》一书足以满足我们的需要。我的老母亲是一名热爱读书之人,她的感想是她可以知道此书想要表达的思想,至于更多细节…… 总之,有所收获

  《我们为何在此》读后感(五):抱怨不满烦恼从何而来 —在职业倦怠中的自省

  霍金教授的身躯受到顽强折磨,但它没有退缩,没有气馁。在香港中文大学演讲时,有人问他,凭什么力量克服困难?霍金教授说:“形体虽残,精神不废,生命尚存,便有希望”。 ———《我们为何在此》 生命尚存,便有希望,闭眼体会,是多么有力量的语句,一腔热血仿佛烧到了头顶,给充满激情大脑提供不竭能量,这是多么美丽的人生。然而,当我们睁眼环顾四周,热血便迅速回到了身体,它们缓缓地流动,只为生存提供能量。 我们有多久没有热血沸腾过了?为了某个目标努力付出忘记时间的流逝,忘记身体的疲惫不顾一切,只因为我们想做。 为何只剩下被动应付、安于现状、抱怨、放弃学习、不想思考。。。 我们的激情去哪了? 01“每个人”的路 你有回想过你的过去吗? 记忆初始,就是在学校的日子,每天,我们背着书包去上学,教室前面写着的八个大字,就是我们学生生涯的概括: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家人、老师、甚至是不谙世事的同学,嘴里讨论的总是学习成绩、考试分数,期中考试,期末考试,升学考试,这些考试像是一座桥,每过一段时间,我们便过一座桥,一直通向未知的前方,前方在哪?我们从未想过这个问题。 能不能不去对岸呢?能不能走另外的路呢?或许偶尔有过这种想法,当我们停下来思考的时候,老师教育道:你咋还不走呢?想啥呢?跟上同学们的步伐。家人在后面推着你,对我们说,对面就是你要去的地方,你得跑在前面,才能去到对岸,这就是所谓的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啊,看着周围的同学都拼命往前赶,我们来不及思考。 上学,考试,选个好学校,再上学,考试,上好大学,考试,当公务员,要编制,进公司、买学区房,结婚,生子,照顾小孩,变老,照顾父母。。。 这是大部分人的一条路,它的正确具有毋庸置疑的权威性,走在这条路上,我们不会被质疑,但正因为这样,关于选择怎样的人生,我们少了本应有的思考。 02走在“大路”的人 傻人有傻福,要是能一直沿着这条路走下去,也不失为一种好的选择,可关键在于,有些人感觉到了这样的不快。 小U是我的好兄弟,从小,他可是大人们口中的榜样。学习成绩名列前矛,既听话乖巧,又才艺多多,在我们那群小孩儿里面,永远是最闪亮的星,他带着这标签,一直在我们前面走着,他的优秀让我觉得,人与人之间本来就是不公平的。 高考之后,带着全市前10名的成绩,报考了一所医学院,我很纳闷,小U从来没说过自己喜欢当医生,为什么报考了医学专业。 “我家人觉得学医好找工作,收入高,所以。。。” “那你最喜欢的吉他呢?你不是想报艺术学院?” “我无法抗拒家人的要求,从小我都是听他们的,也许他们才是对的” 当时,我无法对这样的观点发表任何的反驳,因为我觉的他说的没错,我也不报了好找工作的专业吗? 唯一不同的是,当时我没啥爱好,让我干啥都行,可小U从小就喜欢弹吉他,在学校组织的活动中,也证明了自己有这个天赋,可艺术究竟是个啥?在大部分人眼中,作为闲情雅致还行,要变成自己的工作,还缺少了那么点“正式”的感觉。 看到这里,读者可能会觉得小U上了大学,就发现不适合自己的专业,从此便放纵自我,并不是这样。 小U用行动再次证明了他的优秀,即使不喜欢,也照样名列前茅,毕业之后去了我们省会城市的一线医院,他依然走在我们这批小孩的前面,在周围的大人,或者是这个社会的主流价值观铺设的大路上,成了领先者。 工作稳定,五险一金,第一个工资上万,第一个买车,买房,前段时间,他要结婚了,妻子也是和他一样优秀的人。 这真是个美好的故事,他是小U的,也是大部分人的,美好中,好像缺了点什么东西? 婚前的聚会,从小玩到大的朋友都喝醉了,我听到小U唱起了他大学的时最喜欢的那首歌。 《追梦赤子心》 充满鲜花的世界到底在哪里 如果它真的存在那么我一定会去 我想在那里最高的山峰矗立 不在乎它是不是悬崖峭壁 用力活着用力爱哪怕肝脑涂地 不求任何人满意只要对得起自己 关于理想我从来没选择放弃 即使在灰头土脸的日子里 也许我没有天分 但我有梦的天真 我将会去证明用我的一生 也许我手比较笨 但我愿不停探寻 付出所有的青春不留遗憾 向前跑 迎着冷眼和嘲笑 生命的广阔不历经磨难怎能感到 命运它无法让我们跪地求饶 就算鲜血洒满了怀抱 继续跑 带着赤子的骄傲 生命的闪耀不坚持到底怎能看到 与其苟延残喘不如纵情燃烧吧 有一天会再发芽 未来迷人绚烂总在向我召唤 哪怕只有痛苦作伴也要勇往直前 “我想要一个目标,一个可以为之奋斗的目标,不需要自律去监督,不需要大道理去指引,只因为我喜欢,用尽全力去做,哪怕迎着冷眼和嘲笑,用磨难去经历生命的广阔,向着梦的天真,我要勇往直前。” 模糊中,小U好像哭了。 那天晚上后,小U从短暂的“偏离”上回到了正轨,结婚以后,沿着大路继续前进。 我想若干年后,他也不会像《月亮与六便士》里的斯特里一样,抛妻弃子去追逐自己的梦想,实现就是,极端换不来自己的梦想,也许梦想早已离他远去。 03烦恼从哪来 工作的我们,为何如此多烦恼。 抱怨工作多,压力多,加班多,抱怨收入少,自由时间少,晋升空间小,我们还抱怨管理的压力,人际关系的紧张,究竟是哪里出了问题? 困难太大了? 2006年6月霍金访问香港期间,霍金教授回答了一个这样的问题。 Q:香港有一位叫斌仔(邓绍斌)的瘫痪病人曾要求安乐死,引起社会广泛讨论。你曾否因身体的状况而感到沮丧?你又如何去面对? A:如果他想结束自己的生命,我认为他有权这样做,但是这是一个很大的错误。无论一个人的生命是如何的差劲,总一些事情是可以做的,而且也能做出一点成绩来。只要活着,就有希望。 即使身体残疾,也总有很多事情可以干,我便是一个例子。形体虽残,精神不废。否则的话,别人也不会理你。 ———摘自《我们为何在此》 同样是身体残疾,不同结局,一个选择死亡,一个选择创造可能。 比起霍金教授,我们的困难也小的多。和斌仔一样,我们都缺少了一种精神,问题出在我们的心里。 小U的故事也说明了一个道理。我们几乎所有时间都围绕着一个问题,那就是怎么生存,小到父母的嘱咐,大到社会的认同,都可以让我们更快更好的生存。 当我们实现了这个目标呢?才发现这远远是不够的,我们还要生活,更要自己的生命有所意义。 在一堂直播课上,新精英创始人古典讲到:初入职场,要做最好的自己,一段时间后,就要弄明白自己是怎样的,去做回自己的。要是想要自己的职业有所发展,就要融入自己的价值,去创造自己。 这句话道破了我们的烦恼从何而来:没有精神的支撑,我们缺乏了内动力。 所以,这无关乎我们的工作有多累,关键在于,在适应环境的阶段,为了生存,我们去改变自己,说话做事更成熟了,穿上西装,我们变成了“大人模样”,至少看起来是这样。 慢慢,经济稍微自由一点,生存的危机已经不那么重要的时候,我们脑子里偶尔会浮现这么一个念头:我现在快乐吗?我原本是怎样的? 当我们关注到现在的“我”和本来的“我”之间的差距时,烦恼不请自来,于是,我们陷入了职业倦怠的怪圈。 满地都是六便士,他却看到了月亮。 ———《月亮与六便士》 愿我们都能理性选择、理性放弃。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