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帛古书与学术源流读后感精选
《简帛古书与学术源流》是一本由李零著作,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5.00,页数:44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简帛古书与学术源流》精选点评:
●最后两篇兵书和方术,口水话有点多看着不耐烦
●方术
●讀了快一個月。正文部分比較口語化,有些類似西方教材的風格,是李零自己對“閲讀體驗”的追求。雖然正文讀起來很輕鬆愉快,讀完後卻容易悵然若失,需要自己進行多次的總結,尤其是要配合附錄來理解消化。正文更多得像是提供一個大的理解框架,而血肉的部分則要由附錄來彌補。附錄的部分能用最少的文字提供最大的信息量,貼近慣常冷淡精準的學術文風。 標題雖是「學術源流」,總感覺有些意猶未盡之處。重要的地方沒有展開,如「道家是儒、墨對立的超越」這一論點,也許要參看李零其他著作才是。 開頭幾章所言出土文獻的考古屬性,以及鄰近結尾的“方術”部分尤為精彩。
●很想做笔记,可我总不能抄书吧!有些书得常备案头,这本便是了。
●深入浅出,
●还是有很多没有消化的。须与余嘉锡《古书通例》对读,辅以多观古书实物。大概以后如果有幸从事此圈学问,是要多读几遍的。
●王曰善
●我注定与中国古代史无缘
●上编的先秦古书一览表。下编的导读。实用性强一点。
●很早以前,借图书馆看的。印象不多。对古帛书的释读,很有见解。
《简帛古书与学术源流》读后感(一):掏钱买了一本
此书在面上梳理了出土简帛文书类的大致面貌,很有阅读参考价值,只是李零旧学功底不深,对很多学术源流方面的基本情况不甚了了,所以他说关于学术源流方面的话很多是不靠谱的,经不起推敲的,比如他说班志六分法有诗赋略,是因为文学的篇藉太多无法附在六艺略诗类后,所以单独为一略,说观点来自余嘉锡,实际上阮孝绪七录序就是怎么讲,实际上是抹杀了刘歆班固对于当时学术分类的看法,又如,李零说因为受到汉武帝独尊儒术(实际上是独尊六艺,李零于此太多茫昧)的影响所以将史部附录于六艺略春秋类之下,照他的说法,其他什么子部之类的都应该挂靠在六艺略某部之下,干脆可以把艺文志改称为六艺志拉倒了,显然是经不起推敲也站不住脚的,也反映出李零根本不知道司马迁作史记和孔子作春秋之间的关系。这是李零著述的基本特色之一。
《简帛古书与学术源流》读后感(二):读《简帛古书与学术源流》
什么是书?一同学博客,是书不?不是。那么《曾国藩家书》何以是?那么《论语》何以是?五经中,有诗集、有文抄、有断烂朝报,《易》也许在某层面是一系统书。书以系统定义乎?以模样定义乎?以版权定义乎?此三定义皆有问题,而皆有启发。
系统不必有。读《老子》《中庸》都不可死在系统。本来,一句之解犹索绪尔所谓一棋子之在枰,但有相对价值。老子“天之道犹张弓”,中庸“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此“天”非彼“天”,此“道”非彼“道”,然则何解?是又少不得系统。这正不错,无如老子、中庸今本未必是系统。吾人试摸索系统可也,必解释今本使成一系统则胶。则读古书有心得是读书乎?难说,恐是普鲁斯特所谓“每个人只能读到自己”。读古书还是好,但全凭歪打正着,正打歪着了也。
模样不必有。书,动词,“书之竹帛”。何以故?某些经验需要保存。保存的不必是顶好。甲骨占卜记录、秦简法律文书都保存着,只是为了保存,今天却不值一看。五经的保存,是因为顶好,还是因为要用作教材?难说。郭店《老子》只有今本之部分关于治国者,或是教材,其他的语丛、穷达以时等等不必不如老子,老子未在选中者不必不如它们。大多的教学却无书。书不等于全部经验,也不等于最好之经验。别人的博客好,我看之,胜过书,别人的说话好,我听之,不必书。
版权不必有。黄帝内经,非黄帝所作,而无人纠结于兹,则考老子何为?列子,或以张湛伪托,《管锥编》云果然则“不足以贬列子,而足以尊张湛”,是。书之竹帛,所书是经验也,功成不必在我,而我功必不唐捐。而版本亦不必有,藏獒吹说“一獒战三虎,三獒沉航母”,跟着“五獒灭上帝,十獒创世纪”两句是原本不,是后加不?有甚差别,有甚意思?经验传递有地质学层积现象,吾人知之甚好,特为排除干扰,而非庸人自扰。
一六、三、一一、
《简帛古书与学术源流》读后感(三):寻回失落的世界
京城内有座举世瞩目的动物标本馆,学名纪念堂,僵尸标本如果水晶柜中有知,听了我这句话,一定会皱眉:李零老师的书,我最爱读!《简帛古书与学术源流》,是八年前在三联书店济南分销店买的,偶然在书柜里看到忍不住又拿出来翻,算是重读!
李零老师这本讲义,是要寻回失落的世界,借以换副眼睛看古史。如果说失落的世界,犹如吹落的黄沙,留下的都是黄金,那我们真是幸运的要死。但由近事我们知道,口号永远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结果往往背道而驰,杀鸡摔卵,一地鸡毛。即使不考虑焚书坑儒的运动式或咸阳一炬的灾难式淘汰法,古书较自然的生灭法则,也颇多弯弯绕。六艺、史书、诸子、诗赋类的书,挟古自重,以书生书,有迹可循。兵书、方术类的书,属于科学技术,贴近生活,密切联系群众,进化突变的也快,往往面目全非。细读想想,甚有兴味。
书中资料很多,需要好记性,幸好我记性差,所以每次读,总能发现许多有趣的东西。最近一位韦姓同学找我帮忙给未来的小韦起名字,我立即想到“韦三绝”不错,但没敢告诉他,而是建议从韦姓源头上考虑,追到上古彭国,用“绍彭”之类的。倒是他实在,说韦不过就是牛皮,能追那么远吗。看这本书,发现“韦三绝”可能真是有问题的。李零老师指出,竹简编联通常用丝纶,“韦编三绝”,前人以为是用皮绳编简,难以置信,恐怕还是读为“纬编三绝”(即三道编绳都断了)比较合适。
讲帛书,黄色的帛写字,叫“黄书”,李零老师括号内注曰:如东汉张陵传授房中仪轨的书就是以“黄书”为名。这样,就为现在的黄书追根溯源认祖归宗提供了一个较古较体面的选择。
关于古“乐”,我在概念上认识总是不太清楚。李零老师引孙诒让《周礼正义》曰:“凡诗皆可弦歌入乐,故诗亦通谓之乐。”故孔子说“吾自卫反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就是把他对《诗经》的整理高成叫“乐正”。读了豁然开朗。他还怀疑,孔子对“乐”的传授,主要就是靠“诗”,看来很有可能。
(李零:《简帛古书与学术源流》,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年版。)
《简帛古书与学术源流》读后感(四):真伪经典
03.2017
李零先生是大文人,这几年“国学热”、“文化热”,李先生发表了不少意见,像“大学不是养鸡场”、“孔子是丧家狗”等等,都引来不小的议论。李先生学术上也很有水平,史学、文献学、古文字、考证、考古等各种领域都有触及,而且形成的意见不容小觑。他还是位热衷普及中国古典文化的学者,这在今天的中国确实少见,教授都在忙着评职称、写“能流传后世”的大作,谁有闲工夫做文化普及。可李先生不,除了学术专著,大众读物也出了不少本,像讲周易、孙子、孔子和老子的四本收编为一套叫《我们的经典》;去年年中又辑录以往的文章,有考“两周族姓”、考豳公盨之类的专业论文,有出行时的随笔、历史断想,还有电视纪录片的脚本,合四本,名曰:《我们的中国》。
我们的经典8.8李零 / 2013 /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我们的中国7.6李零 / 2016 /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有限公司像李先生这样的学者,在学术上用力颇深,还有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感,颇为可贵。1993年前往弗利尔—赛克勒美术馆整理楚帛书,1994年又参加上博简的整理工作,世纪之交还校读郭店简和上博简,眼睛都快看瞎了,还孜孜不倦地研究写作。虽说研究的都是些枯燥学问,可李先生文笔好,写的东西除掉那些不能打哈哈的学术作品,其他的一点都不枯燥,看他杂文能知道,这人可好玩了,抱怨、骂人都不带口啴,讲东西带着笑,让人家被啐了一脸都不自知。这本书,相当于李先生在北大上“出土文献与学术源流”这门课的教材,行文尽量口语化,但讲问题透彻、一点不含糊。
李先生区分了三种“出土文献”的研究范围,即古文字(包括甲文、金文)、古文书(如居延简和敦煌简)和出土古书的研究,本书的讨论就限于这最后一种。作者在前言中说的很明白,他不会因自己的专业而妄自菲薄哪一种文献材料,而是“以传世文献作讨论框架和理解背景”,又以出土材料作理解线索证补传世文献的疏漏和模糊之处,还要把两者都放进学术史的框架里作全局性的考察(就有点像《我们的经典》中《人往低处走——<老子>天下第一》的写法,拿传世的王弼本和帛书甲、乙本对着读)。
作为教材,其编撰体例也算很有特色,每讲前面部分是知识性内容,后面部分还有资料长编。大段大段地抄书让人感觉像是在偷工减料,其实不然,每个材料都是对前文的回顾和延展性思考,既省了学生自己查阅的力气,还能寻章摘句有所侧重。其实读这个书,大概不一定非得文献学专业的学生才行,这本书说的也不算太难,就当是对中国古代典籍和当下古典学研究的主要动向做个了解也是好的嘛。一个中国人,还是上了几年学的,总不能一辈子连本中国古书都不看吧,说出去不怕让人笑话。
可看,要怎么看,如何恰当的看,又是个问题。今天不少人喜欢讲真伪问题,说这个是作伪的,那个是篡改的,绝大多数连“作者”对于中国古书的涵义到底是什么都没搞清,就在那胡扯八道。
待兔轩文存8.7李零 / 2015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这就说到古书的体例问题,这个很重要,在作者的《待兔轩·说文卷》里也有几篇文章在反复说这个问题。比如有人说《楞严经》是部伪经,就会有居士们跳出来怒不可遏地骂:“你才伪经!你全家都是伪经!”姑且不说出家人这么动怒好不好,就是外人也要动脑子想想再说话。这种情况我之前在寺院里就碰到过,对方就认为:这些经典说得多么有道理多么有智慧啊,那些讲“伪经”的都是智障。我回应说,这个跟智力没关系,凡是说到真伪,都有一个标准设定的问题,你不能在没摸清别人的判断标准之前,就一棍子把人家打死。其实《楞严经》的真伪,其判断标准就是时间的限定,如果分析者认为“凡不是佛陀时代原典的都属伪作”,那通过现代语言学和文献学等技术手段,就发现该部经典的用语习惯等内容不属于佛陀时代,那这部经就伪定了。
楞严伪经评价人数不足王志刚 / 2014 / 中国国际出版社还有一种“真伪”是由政治主导的,比如《圣经》。为了使《新旧约》的文字符合“人子耶稣”的身份,即耶稣是神、不是人,当时罗马皇帝康斯坦丁(the pagan emperor Constantine)在尼西亚开了个会(Council of Nicaea),把原本中所有可能体现耶稣人性的内容都踢出了官方《圣经》文本(当然,尼西亚会议不可能只有这么简单,其讨论范围包括广泛,比如排斥哪本福音、复活节的日期等,这次会议是基督教历史上极为重要的事件,其不仅通过投票确立了耶稣的神性,也进一步确定了这种神性作为一神教的合法性)。到后来,在官方《圣经》之外但仍在流传的篇目就被称为“伪经”,而基督教研究者为避免因名称引起的偏见和不客观,将它们改而称为“次经”。
圣经次经8.51995 / 时代文艺出版社在中国的古代典籍中的确存在一部分伪书,但这是在有相对严格的学术标准的情况下确定的,比如《伪古文尚书》是伪书即因为这是有人通过散佚篇章和其他书中引用的文句连缀而成,而《管子》虽非管仲所作而非伪书是因为它仍是先秦古籍。今天我们在西方先进学术手段的帮助下,能够更好的对古树进行整理和理解,如高本汉《左传真伪考》就是这种研究的杰出成果。
左传真伪考及其他评价人数不足高本汉 / 2015 / 山西人民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