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婚读后感锦集
《晚婚》是一本由辽京著作,中信出版集团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9.80,页数:2021-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晚婚》读后感(一):需要一口气读完的作品
辽京的故事 短篇和这本长篇都非常适合改编又非常不适合改编
适合改编是因为充满了日常悬疑的风格 细碎的生活小事好像发生在我们身边 但是内里却是难以直视的疮
不适合改编的地方在于国产剧要么追求大情节大矛盾 大起大落式 或是过于家长里短地处理辽京的故事 会削弱故事里留白和含蓄的艺术
看的过程一直在对比半生缘里姐妹的复杂关系 毕竟这本是长篇小说 私以为作者如果想吸引更多主流读者的话 一些人物塑造、铺垫可以再稍微 写得白一点、凌青去世/失踪这条线可以悬念再重一些 不过这样故事原本的魅力也被削弱了也不一定
总之 好文笔值得推荐 作者的短篇集也非常不错
《晚婚》读后感(二):活在都市里的影子一般的一个女人,Vincy你知道你想要什么吗??
Kindle诚不我欺,说是阅读时间3个小时,我果然按时完成了任务,用了一个晚上。
英国隔离在家,百无聊赖,能抓到一本稍微感兴趣的书就宛如抓住了救命稻草。看到豆友推荐的这本书,再加上身为女人的生理缺陷,对婚姻爱情什么这些乌七八糟的东西有着天然的好奇,题目又是晚婚,我就赶紧买来看了。
读完就······
黄婉丝给我的感觉从始至终就是一个影子一般的存在,她的自我在哪里?她的灵魂底色是什么?我不知道。
先说工作,她如果提早出生50年,紧抓国企铁饭碗的就是这么些人,觉得稳定大过天。一个世界500强的外企,····i do not know,···我认识的类似背景的样本里没有这么幼稚和浅薄的····外企的change/transformation projects是非常多的,如果已经在外企,而且是世界500强外企(财富500??)的外企干了10年,我非常难以想象,她作为中层的任务就是上传下达,不用做什么实质的工作。作者的需要再去社会上实践一下,我所呆的外企不管多大的领导都得干活,HR更是天天内卷的厉害,把本就薄弱的存在感刷到极致。好吧,我承认,我这个人的毛病就是比较在乎这些细节,因为这很影响我对这个小说入不入戏啊!
再说Vincy的感情,真的···北京的30+小姐姐比她优秀的不计其数,但是杨浩这样优质的男人就是义无反顾地跟Vincy发展成了男女朋友。Why?这个女人的吸引力在哪?杨浩是觉得她好忽悠结婚满足他妈?I do not know````总之,完全不了解这个感情的来龙去脉。
再说Vincy的结婚,所以她到底想要什么?觉得这个男人不嫌弃她的家庭出身,不嫌弃她的穷,不嫌弃她的老,就要感激涕零一起窝在婚姻里了?不觉得有点懦弱吗??????Again, WHY??? Vincy你图啥??
我最开始随便瞄了一眼这本书出版商的彩虹屁,说是能体现什么适婚女性的典型困境--真正的困境是女人被社会逼迫的必须去服从婚姻这一制度,还说什么显微镜下的亲密关系---excuse me, 是只有我一个人觉得Vincy和杨浩压根一点都不亲密吗!!!!
哎,算了,我跟一本小说叫什么劲····无非是生活里的另一个失望。
《晚婚》读后感(三):黄婉丝从哪里来
《晚婚》终于出来了。
这个故事的写作时间紧接《新婚之夜》,在2019年的五月完成。作为一个写作上的新手,这是我第一次写出一个较长的完整的故事,和之前的短篇小说一样,《晚婚》依然是一个情节和人物都很简单的故事,女主角黄婉丝的视角贯穿始终,我透过她去讲故事,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将我自己的经历投射到她的身上。在几个月的时间里,描写黄婉丝的同时,我也开始审视我自己,这种感觉非常有趣,好像在操纵一场演过无数遍的皮影戏,故事一动起来,全是熟悉的话语和动作,既是她的,也是我的。第三人称的叙事拉开了距离,但是我很清楚地知道,黄婉丝就是一部分的“我”。正因如此,《晚婚》写得非常快而顺利,找到一定的语气和节奏之后,就像打卡上班一样,我每天去扮演几个小时的黄婉丝,和她一起面对那些温情中的的不堪,或者不堪中的一点温情。最后她发现了自我,发现了隐藏在心里的那些话,然而这种发现和顿悟并没有带她去到更平静的所在,也无法使她更幸福,所以这故事纵然有个童话式的结局,依然是个悲剧。
在《新婚之夜》的后记里,我说我是个悲观的人,这种态度使我在写作中总想挖掘一些表层以下的东西,假如都市繁华像一座花园,那么花根子下的泥呢?黄婉丝会读书,会考试,从农村来到城市,她言语变了,衣装变了,其实内心也变了,但是现实没变,父母家庭也没变,她与家庭之间的两相拉扯是推动故事发展的原力之一,而她在工作、感情中的种种纠缠,也可以从她的家庭背景中觑得端倪。其实,把一切都归于原生家庭,强调童年的影响,从塑造人物的角度,似乎是个偷懒的办法,是不是成年后的问题都要回头怪罪父母?我认为不完全如此,家庭是社会的分子,最微小的结构,很多时候我们在家庭中感受到的压抑和不公,到社会中一样存在,只是换了环境,换了形式,换了语气,有些是披着“爱”或者“尊重”的外衣,有些干脆是赤裸裸的,直到有一天,别人老了,我们长大了,轮到我们披上这件外衣,成为又一代别人的天花板,从这个角度来说,“他们”只是不同时间、不同处境中的的“我们”。黄婉丝并不是一个人,有读者说,她是懦弱的“每一个人”,非常准确。
即便如此,《晚婚》并不是一个寻找共性、寻求“典型”的故事,谈论“典型人物”的时候,常常要和时代联结,或者寄希望于一个人物反映一个时代,然而贾宝玉被记住,并不是因为他多么“典型”,代表了多少人,而是因为他有个性。个性是一个人物立得住的根本,黄婉丝并不可爱,有时候甚至令人愤怒,但是她有她的来处,她有她成为那个样子的原因,这个原因或许是家庭的,或许是别的,或许就是天生。无论如何,因为这样的个性,她走到最终的结局,以为自己没有别的选择。写到最后,我很清楚这个女主角并不讨喜,但是我希望她的存在是合理的,说得通的,一切其来有自。
写小说这件事,说起来好像很自由,但是对我来说,我需要逻辑的指引,即便在虚构的世界里,前因后果依然若隐若现地发挥作用,这一点让我着迷。创造一小块现实,然后轻轻地扰动它,看着它像行星那样有规律地自转起来,这种快乐是写作最大的回报。
最后,感谢这本书的出版方,感谢中信春潮和豆瓣阅读的编辑们,只有故事属于作者,其余全部都是你们的成果。
Ps: 《晚婚》原名《默然记》,是同一本书。
《晚婚》读后感(四):庆幸自己不是黄婉丝
很多人不喜欢黄婉丝。刚刚翻开《晚婚》时,我也非常讨厌她。
她的脑回路令人匪夷所思。男朋友杨浩体贴她,她首先想到的是:这个家伙究竟经历过多少女人,才能学得这么乖?
去看电影,偶遇一个杨浩的女同事,看到杨浩与对方聊了几句微信,就开始浮想联翩。杨浩问她为什么不开心,她说没事都挺好的,半夜又偷偷起床查人家手机。
工作上不求上进,每天准点上下班,从没想过跳槽。身为人力主管,让她辞退一个小姑娘,她都要做上好大的心理斗争,过后还自作主张地要帮着小姑娘打听工作机会。
本来和杨浩约好了春节去美国玩,因为被单位裁员,她马上把机票全退了,说自己春节要研究应聘的事,完全不和杨浩商量一下。
杨浩的上司凌青是黄婉丝的闺蜜,凌青希望把杨浩派去海南工作,但杨浩不愿意。她就不停地给杨浩做思想工作,非要让他过去,因为“作为朋友,不好不帮凌青这个忙”。
不沟通、拎不清、瞎猜测,她做的每件事几乎都踩在了我的愤怒点上。和这样一个人谈恋爱,不光她累死,你也得累死。
但再往下读,我又觉得她很真实。我身边也有很多这样的女生,处理某些事情的态度几乎和黄婉丝一模一样。渐渐地,我觉得自己虽然仍旧讨厌她,但多少可以理解她了。
黄婉丝这个人物,给我的感觉有些像张爱玲《心经》里的段凌卿,某种程度上是“人尽可夫”的。凌卿在小说开篇就对小寒坦白,她没有对方那样“美满”的家庭,母亲只顾着抽大烟,又听信嫂子的挑唆,一起嫉恨着凌卿,对她阴阳怪气。“女孩子们急于结婚,大半是因为家庭环境不好,愿意远走高飞……如果你到我家里来,你就知道了。我是给逼急了……”
(有趣的是,辽京在《晚婚》中将“凌卿”这个名字给了黄婉丝家庭优渥、奉行不婚主义的闺蜜,不知道是不是一种巧合?)
黄婉丝来自农村家庭,父亲好赌、常常打骂妻女,母亲唯唯诺诺、没个主意。父母重男轻女,黄婉丝和妹妹除了出色的学习成绩,再没有什么让他们骄傲的地方。如今,黄婉丝有了一份外企体面的工作,也可以穿名牌衣服、捧着kindle读高雅文学,但来自老家的短短一通电话就将她打回了原形——父亲又欠赌债了;家里盖新房需要钱,二叔一家也在盖新房,必须比过他们;妹妹婉细上学要用钱,还意外怀孕了……
一个家庭的吃穿用度,几乎都要依赖着黄婉丝。在我们这些旁观者看来,她大可以洒脱一点,拒绝父母无理的请求。但黄婉丝觉得这些钱不能不给——怕他们变本加厉地欺负妹妹。所以家庭只能“是个甩不掉的大尾巴”。
对她而言,结婚是脱离原生家庭泥沼的一种方式,所以她将这件事看得特别重,不可能有闺蜜凌青那种潇洒。
有人说杨浩好,黄婉丝能遇到他太幸运。不过在现实生活中,如果真和这样一个男生相亲,我敢打赌,我身边二十多岁、喜欢小情小调、漂亮又自信的女同事们也多半会拒绝——不接受别人硬生生的撮合介绍;觉得没眼缘,没有心动的感觉;杨浩很少看书,不文艺,内心不丰富;不是本地人,还在租房住;太听父母的话、中规中矩,活得不有趣不自由……
我们觉得他好,完全是通过黄婉丝的眼睛,而她是不可能挑剔杨浩的。
有人说,黄婉丝自始至终都一直在猜疑:杨浩会不会喜欢别人?会不会看不起自己的家庭?会不会只是为了安慰病重的母亲才勉强和自己在一起?她从没有问过自己一句:我真的爱他吗?
的确如此,只因为被生活逼到了那个份儿上,她压根没有问出这句话的资本。
不仅是杨浩,对待前任男友吴晓,黄婉丝也是这种态度。吴晓听说黄婉丝是农村人,“好奇心很重,顾不上嫌弃,追着她问:你家养猪吗?养牛吗?”然而黄婉丝一点儿也没有觉得被冒犯,她唯一伤心的是,吴晓见过她的家庭后迟迟不肯提结婚,她觉得自己被抛弃了。
书名叫“晚婚”,但就我们这一代人来说,能够在三十一二岁步入婚姻,其实一点也不算晚了。不过对于黄婉丝“那样出身”的女性——对于许许多多生于农村或小镇的女孩来说,这个年纪的确算晚婚。在那样的生活圈子里,女性就应该如婉丝的妈妈文华一样,一面辛苦赚钱补贴家用,一面无怨无尤地相夫教子,哪怕被机器碾断一根手指,整天被欠了赌债的丈夫痛打,也丝毫没有动过脱离这种处境的念头。结婚是她们唯一一次“扬眉吐气”的机会,聘礼绝不能打折扣,“女人不要钱就嫁,轻贱”。
所以在我看来,黄婉丝能够“晚婚”,已经算是对自己社会位置的一种反抗了。尽管这种反抗是那么弱小、那么不明显,连她自己也未必意识得到。
在小说的最后,我们发现举报凌青的是杨浩,这一笔写得很巧妙。第一次看时我并不觉得好,总感觉太过突兀,像是为了转折而转折。但后来仔细想想,杨浩的事情有一些细微的铺垫,比如他抱怨凌青的工作风格、莫名更换手机密码、安葬母亲后长时间去向不明。在帕劳度蜜月时,杨浩这样一个热爱水上运动的人,竟然宁愿在酒店待上一天而不愿下水。不过,更重要的一点是,整本书中,叙述的主视角都在黄婉丝这边,我们更容易看到她的弱点与心结,她的不自信、敏感、讨好型人格,容易胡思乱想,所以我们会下意识地觉得一切都是她太多心,太庸人自扰。但事实证明并非全然如此。
所以,这不是一个灰姑娘遇上十全十美的白马王子,被他拯救的故事,而是一段现实、充满缺陷又互相心有默契的婚姻。知道杨浩举报了凌青,黄婉丝才能终于放下她的种种自卑,以及她认为自己“不配拥有”的心理,他们的关系才能长久。
对于黄婉丝来说,这也许已经是最好的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