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独立纪录片档案经典读后感有感
《中国独立纪录片档案》是一本由朱靖江 / 梅冰著作,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9.00,页数:44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中国独立纪录片档案》精选点评:
●纪录片老师的生词来源
●开篇非常有力!
●不错的
●通过此书知道了很多优秀的独立纪录片影人 知道很多优秀的独立纪录片 通过书中采访作者的形式 也了解了创作者的一些创作经历 和与被拍摄者的一些相处和沟通
●我们还需要很多直面生活的勇气。
●挺系统的,中国纪录片电影史,上纪录片课时结合这本一起看的。
●不错不错,我的论文里有很多东西都是从这本书里来的……
●了解了一些大概二十年前的事情
●很全面,犄角尬栏的都有了!
●90年代的独立纪录片大概可以分成三个主题:西藏和其他少数民族聚集区、城市里的底层人群、乡土中国。提到的几个导演里几乎每三个就有一个拍过民族志影像,尤其是拍藏区的非常多,就比较有意思。90年代整个藏区影像都是由他者和官方建立的,直到万玛才旦等人出现这个局面才有了变化。
《中国独立纪录片档案》读后感(一):中国独立纪录片档案
其实很好的一本书,在跟中国独立纪录片人的对话中,梳理出了那种独立纪录片特有的精神符号——坚持和徘徊。
吴文光、段锦川、蒋越、康健宁、李红、杜海滨、杨荔娜……这些代表了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一个时期的纪录片人,他们长期游走在国家话语与民间述说的双行线上,他们有着不同于其他纪录片导演的经历,值得我们从他们的话语中找寻一些可以给我们启发的闪光点,更值得对独立影像有研究欲望的同学阅读。
《中国独立纪录片档案》读后感(二):#
一整个考试周看完的,跨度时间有点长,有很多点很有启发,但是难以一下概括。
最大的一个点大概是感觉纪录片拍摄者和电影导演是完全不同的,前者倒是和演员很像。一直觉得演员是一种非常献身的职业,因为需要把自己的所有投入那个环境和角色。
这些独立纪录片也是,他不是一种创造,而更多的是一种感受,他拍的更多的是拍摄者自己融入了的一段生活。你在努力融入世界,融入被拍者。不停的深入他,把他的心打开,而其实打开他心的这个过程是非常不容易的,首先你得以平等的眼光对待他,其次你得把他当真朋友,只有这样他会信任你和你的摄影机。
拍的不够好,是因为离得不够近。
这其实完全是我的兴趣,我也渴望我的生活一段一段的,一个时期一个时期的,而且是各种不同的。在这个过程中也许内心强大的人不会,会始终旁观,但是有的人就会与之共情,同他一起哭和笑。过于融入别人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你不知道自己和别人的边界在哪里,而且很没有安全感,因为你无法像左右自己一样左右别人。所以这是我很畏惧独立记录片。不然它这真的可以是一个人间理想。
还有另一个,是老陈曾经很纠结的一个问题。她觉得被拍者是被拍摄者剥削了,拍摄者总是喜欢痛点,因为这样才深刻,这样才能反映问题,他们把别人的心剥开,把往事和伤口揭开。而没法作出任何改变。
我曾经安慰过老陈,这本书里面也有很多导演写到,被拍者通常都很感谢拍摄者愿意听,因为被拍者大多是边缘人,拍摄者也许是是在世界上唯一愿意关注他们生命历程和情感悲苦的人,也许是唯一一个推心置腹的好朋友。
但后来我回想了一下,曾经我为帮别人拍照而感到幸福。
有人请我帮忙给他们拍照片。有人在扫街时被我拍摄,也对照片感兴趣,现场加了微信发给他们。
但也有没有手机的老人,这个智能时代的边缘人。他们期待于被拍摄被关注,但是这份期待得不到应答。而我带走了我想要的东西,这无异于是一种剥削。
记得给路边一个九十多岁奶奶拍了几张照片,她当时说了一句,你们拍了之后我却拿不到。我们就说要是下次能来的话洗出来送来给你,她说我每天都坐在这个路边。后来我们快开学了,离开昆明了,就没有去。
因为自己的懒,但现在还时常挂着这件事,她坐在路边发呆的时候会不会比往常多了一丝等待的心理。下次再去的时候她会不会不在了。
还有采访光前,本来就是应付团日活动的一个采访。但是我却在里面实实在在体会到了一些这本书里拍摄者们的经历和感受。我记得那天光前在引导下慢慢的兴致勃勃的讲述了自己的一生。一生吶一生。而最后我们只能做的也只有几句道谢。
没有任何倾诉与坦诚是不渴望得到回应,我欠那些被我拍过的人良多。
《中国独立纪录片档案》读后感(三):书中提到的导演作品清单
即将把这本书卖掉了,有点不舍,再看一遍,遇到一个片名就记一下,算作告别。
1.导论:
吴文光《流浪北京》(新纪录片运动开端)《1966——我的hwb时代》《四海为家》
段锦川《广场》《八廓南街16号》(拿到国际纪录片最高奖,也简称《八角街)《天边》《沉船》
蒋樾《幸福生活》《三峡》(三峡的一对夫妻)《东方三侠》
朱传明《北京弹匠》(弹棉花匠)
杜海滨《铁道沿线》
杨荔娜《老头》《家庭录像带》(寻找离异真相)
胡杰《媒婆》
康健宁《公安分局》《当兵》《阴阳》(很重要)
段锦川、蒋樾、李红等合拍《Interesting Times(有意思的年代)》,包括段锦川《拎起大舌头》(基层选举)、蒋樾《幸福生活》(火车站工人生活)
郭净制片、藏族农民自行拍摄《冰川》《茨中圣诞夜》《酒》《黑陶》
雎安奇《北京风很大》(街头采访)
关于女导演:
吴文光在一篇名为《女性和DV摄像机》的短文中替女作者们总结了这种新生活的真谛:“我一直有种感觉,一种非常‘私人’的女性视觉进入记录影像将会是中国纪录片的福音,或者说对那些男人们一直把持的世界是个捣乱(第一次见到“是个捣乱”的说法)。以前那种大机器、摄制班子的方式对女性来说好像不容易,但现在,小型的DV机来了,人手一机,想去哪就去哪,想拍什么就拍什么,包括可以左手抱着孩子,右手拿着机器拍,在抛弃男人对她们惯有的说教和指示之后,她们完全可以用自己的影像让那些以前一贯指手划脚的男人统统闭嘴。所以女人们应该比我们这些男人更有理由欢呼DV时代的到来。
李红《回到凤凰桥》(女保姆,女性视角)
王芬《不快乐的不止一个》(家庭关系)
唐丹鸿《夜莺不是惟一的歌喉》(父亲家暴)
英未未《盒子》(女同群体)
2.关注者言
伊文思《愚公移山》(最早向中国传授纪录片)
安东尼奥尼《中国》
中央电视台《中国人》(其中两集编导吴文光)《天安门》《望长城》
中日合拍《长城》
中英合拍《龙之心》
1993年日本山形国际电影节参展:中央新闻记录电影制片厂《喇嘛藏戏团》、吴文光《1966——我的hwb生活》、温普林和段锦川《青朴》、郝志强《大树乡》、蒋樾《天主在西藏》、SWYC小组《我毕业了》
段锦川《扎达村的男人女人》
段锦川和蒋樾《沉船》(打捞致远舰)
胡庶《我不要你管》(小姐)
专题片《让历史告诉未来》《话说长江》《话说运河》《雕刻家刘焕章》《深山养路工》
时间《天安门》《我毕业了》
蒋樾《彼岸》
郭熙志《渡口》(股份制改革)
吴文光《江湖》
3.吴文光专访(从这开始,和前面重复提到的片子就不写了)
吴文光《四海为家》(流浪北京续集)《日记》《民工》
小川绅介(日)
怀斯曼(美)
4.段锦川专访
小川绅介《牧野村千年物语》
《回城》(进京上访)(中途放弃,素材遗失)
怀斯曼《中央公园》(启发了《广场》)《动物园
张元《疯狂英语》
5.蒋樾专访
王海兵《藏北人家》
康健宁《沙与海》
傅红星《西藏农奴》
小川绅介《三里冢》
温普林《功德林小扎巴》
温普林和蒋樾《达木天葬台》《拉萨雪居民》
《上班》《没py》
俄罗斯《贝廖夫家族》
6.康健宁专访
《闯江湖》《窑洞里的人》《万里海疆》
7.李红专访
《和自己跳舞》《中国小城》
8.季丹
《贡布的幸福生活》《老人们》
9.胡杰
《远山》《在海边》
10.杜海滨
《高楼下面》《窦豆》
11.杨荔娜
都提过
12.朱传明
《群众演员》
13.唐丹鸿
《在楚布寺》《降神者尼玛》《天葬》《扎溪卡》
14.冯雷
《雪落伊犁》
温普林《噶玛巴钦》
15.蒋志
《飞吧,飞吧》《食指》《一根老油条》《木木·汉城》《空笼》《小红》《人的几分钟》
16.胡庶
没提名字《海鲜》《安阳婴儿》
《阿瓜西游记》
17.周浩
《厚街》
18.郝跃骏(人类学纪录片)
《生的狂欢》《拉木鼓的故事》《高原女人》《甫吉和他的情人们》《拉祜族的信仰世界》《山洞里的村庄》《春节故事:回家》《甲次卓玛和她的母系大家庭》《最后的马帮》
弗拉哈迪《北方的纳努克》
让·鲁什《夏日纪事》
没提名字《Well done》《点击黄河》《爆炸》《村庄》
本书最后一段话:
“而对于我们这些耐不住城市的喧嚣浮躁,背起行囊上路的普通人来说,在远方行走的中途,在山间泥泞的道路或村旁的老柳树下,与劳作归来的农人拉几句家常,彼此招呼着抽一支廉价的卷烟,也许都能够感悟到平淡而真切的故里亲情。我们也许并不需要一台摄影机就足以记录下土地的芬芳与谷穗抽芽时轻微的颤动、漫山采茶者起伏的身影或安坐在拖拉机后斗里痴痴凝望的女子与孩子们。是的,我们驻足而且微笑,用我们的双眼与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