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特戏剧集(上下)》读后感锦集
《萨特戏剧集(上下)》是一本由[法]让-保罗·萨特著作,安徽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4.60,页数:913,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萨特戏剧集(上下)》精选点评:
●读《死无葬身之地》时有一种强烈的爱国主义文学的感受,想了一下,这应该也没错。
●“他们说这世界是不是我们的,我应该穿什么吃什么,如果没有人看着我,那该多快乐。”萨特所描述的每个人境遇差别上的鸿沟,大得可怕,所有的英雄,废人,婊子,叛国者,全部都能成为圣人,或是蠢货。无论这些人物在表层行为上如何,但有一点是肯定的,他们都是自己的正义者,也都是愿意为了正义而殉道的勇士。正因为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所以萨特在当年才那么被人攻击,毕竟不是所有人都愿意和杀人犯站在一边。
●《禁闭》。求求你们3p吧。文学不仅仅是把观点写在对话或人物心理里而已。
●鬼魂最好 苍蝇次之
●保罗不是一流的剧作家
●《禁闭》算是打开了我新世界的大门……
●基础课~
●「地狱原来就是这个样。我从来都没想到…提起地狱,你们便会想到硫磺、火刑、烤架…真是莫大的玩笑!何必用烤架呢,他人就是地狱。」
●人的统治。哎后面几篇没有前面一颗赛艇了。
●只看了《禁闭》《死无葬身之地》《恶心》
《萨特戏剧集(上下)》读后感(一):情境剧
情境剧是萨特独有的戏剧形式,他总是让人置身于最艰难的情境中,让他们自由选择,决定自己的道路。这种戏剧试图展示当代人面临的问题和普遍的忧虑,召唤人们作出自由选择,同时也表现了人们自由选择时左右为难的情境。
《萨特戏剧集(上下)》读后感(二):萨特戏剧集
萨特是二战后最著名的哲学家和文学家之一,其实默默想想,真正超越他的文学才华的有,但哲学性则相对没有印象,也许是我对西方哲学接触得少吧。即如此,那么他的文学作品中便拥有着大量的哲学思想。 此书是他的戏剧集,收录了《苍蝇》、《禁闭》、《死无葬身之地》、《恭顺的妓女》、《脏手》、《魔鬼与上帝》、《涅克拉索夫》、《阿尔托纳的隐居者》。对于我来说印象比较深刻的是《禁闭》即三个男女关在一间房内,最后得出的结论是他人便是地狱。很有感觉的作品。《涅克拉索夫》以一个骗子冒充苏联的叛逃内政部长的在法国大受“欢迎”的事件,即表现了当时的反共与反苏思潮,事实也对所谓的舆论界进行了辛辣的讽刺。而《阿尔托纳的隐居者》则通过一个大资本家的家族故事,表现出金钱万能这一主题。
《萨特戏剧集(上下)》读后感(三):萨特戏剧集
相比作者的小说集,本书所收录的戏剧作品就相对容易理解得多,同时个人对其表达的意义也略有一些收获。
《苍蝇》是阿伽门农之子为父报仇弑母的故事,但关键内容却不再于父仇大于母恩,而是着眼于追求内心的自由,所以文中的朱庇特很是关键。
而《禁闭》和《死于葬身之地》则非常完美地体现了“他人即是地狱”这一作者最出名的哲学概念。《恭顺的妓女》和《脏手》讲述的是关于人性恶的体现。分别是在美国南部的针对黑人的罪恶和关于所谓左派政治政治谋杀的罪恶。《魔鬼和上帝》和《涅克拉索夫》都是幻想剧,前者是在中世纪关于建立人间天堂的。而后者则是讽刺了在苏联阴影下的二战后法国社会。最后的《阿尔托纳的隐居者》则有些神秘和反思的作品。以穿插回忆的方式表现了一个德国上层家族的二战即往和现实。当然这是个人浅见。
《萨特戏剧集(上下)》读后感(四):地狱有出口吗
十点钟,加班发呆。
总觉得生活有许多隐喻,在时时敲打我们。比如面前的一张废纸,一个孤独的小骷髅——小伙伴随手涂鸦,却被我捡来留了很久,一直放在很显眼的地方。它就有时会提醒我,人类时常的无助孤独,时常的对改变的无力。
他者即地狱,但人人并非都是真正的“他者”。即使在特莱西恩斯塔克塔特,爱丽丝(那个活到110岁的犹太女钢琴家)也能看到微弱的星光——恰恰来自那些纳粹的军官。
萨特(他也坐过纳粹两个月的牢)在《禁闭》这个剧里,提到这个地狱有出口,密室的门曾经打开过,但因为困于别人的看法,囚徒们却无法走出——他们在等待别人的原谅或者说审判。
问题的关键就是:人只有通过自我选择才能决定自我的存在,只有通过自我的选择,才能获取自由。但总在别人的目光里,放弃了选择,反过来,别人——“他者”也就成为了地狱。
如果不那么在意的对方的注视,是不是反而可以更好地对待他人呢?这是悖论吗?
暂时还不明白。
《萨特戏剧集(上下)》读后感(五):悲伤的信仰
没有镜子。是什么让我们如此迷恋和迷信镜中虚幻的倒影,而不相信自己的真实存在?没有镜子。在他人的眼睛里,看不到自己。艾丝黛尔说,“当我不照镜子时,我摸自己也没用,我怀疑自己是否真的还存在。”没有镜子的房间,无法确定自己的恐惧一点一点吞噬着灵魂。
这只是一个普通的房间,第二帝国时代式的风格,灯永远亮着,没有床。它却有另一个名字叫做地狱。地狱不在远方,地狱就在你我之间。死去的灵魂,颤抖的灵魂,在别人注视的目光之下有如受到烈焰灼烧,无法安宁。
目光冷冷。没有尖桩刑具、烤刑架或皮革漏斗,也不会有黑夜。没有睡眠,永远睁着眼。无法躲藏,在彼此的注视中永无藏身之地。裁纸刀刺不死已经死去的人,这是一种绝望。
三个人。他们互相需要,他们互相折磨。没有镜子的房间,需要从别人那里得到自己存在的证据。逃兵加尔散需要艾丝黛尔的肯定来证明他的勇气的存在,他从艾丝黛尔那里得不到真心诚意的回答之时,他甚至可以放弃离开房间的机会,只为试图通过说服伊内丝来完成自己的解放。色情狂和溺婴犯艾丝黛尔需要加尔散作为一个男人的爱来证明自己的魅力和价值。同性恋者伊内丝像一个冷静而残酷的猎手一样用自己永恒的目光注视着这两个猎物,支配使她得到一种奇异的满足。这种种需要变成一种无休止的折磨。自己的影子投射在别人的目光之中,自己却全然没有把握自己的能力,彼此用注视的目光操控着彼此,没有刽子手和镜子的房间,“顾客自己伺候自己,就像在自助餐厅里一样。”伊内丝明白,“我们当中的每一个人,都是另外两个人的刽子手。”
萨特给我们讲述的是一个如此悲伤的故事。自由。自由何在。每一个人都在别人的目光中胶着、挣扎、继而沦陷,加尔散终于说出“他人就是地狱”,这仿佛是一个没有出路的命运困境。一切真的终结于此么?
这位“因外斜视而视野开阔”的烟斗知识分子,显然是不会满足于仅仅只是叙述这一种生存困境,他“通过荒诞的形式指明自由对我们的重要性。即以行动改变行动的重要性”,其目的最终是为了揭示这一困境的出路。很明显,他对于自由的思考是从自由的反面出发的,剧中的每个人生前“完全自由”地选择了自己的行为,而死后则受到这种貌似自由的选择的惩罚。
在他的《存在与虚无》一书中,萨特指出,意识使我们获得了自由,但是自由又是一个沉重的负担;我们的许多选择压得我们喘不过气来。剧中人生前的选择完全放弃对自己行动的责任,加尔散折磨自己温柔的妻子,在战争中懦弱地临阵脱逃,伊内斯“活着就要别人受痛苦”,憎恨男人,勾引表兄弟的妻子,艾丝黛尔沉溺在情爱的狂欢中不能自拔,甚至可以残酷地杀死自己的骨肉。他们生前都依照自己的愿望而不顾他人利益选择了自己的行动,因此死后必须承担这种选择的后果。地狱,也是他们自己作出的心甘情愿的选择。
与他们生前的选择不同,死后这三个曾经目空一切的自信的灵魂完全放弃了自我选择,仅是将彼此的目光作为评判、认识自我的唯一标准,在彼此的索求与牵制之间,永远没有黑夜,永远看得见彼此,刀子,毒药,绳子,都不中用了,永远在一起,用目光作彼此的刑具,三个人孤独地群居,相互折磨着互相索求,只能一直继续这样的生活,永远无法得到自由。萨特解释说:“人们以为我想说我们跟他人的关系总是很坏的,始终关系恶劣。然而我想说的完全不是这么回事。我的意思是说,如果跟他人的关系起了疙瘩,变坏了,那么他人只能是地狱。” 加尔散在房门打开的瞬间放弃了离开的选择,他要留下来说服伊内丝,也就是他顺从了他人的判断而放弃了行动,而身为一个已经死去的人,他也已经失去了采取行动的能力。萨特强调了剧中人的死人身份,身为活人的我们,却至少还拥有行动的能力,“不管我们处于何种地狱般的环境之中,我想我们都有自由去打碎它。”
萨特的深沉在于他的悲伤。这是个悲伤的故事,这更是个深沉的故事。萨特用存在主义的理论为我们指出了自由之路,那就是人的自我选择。而且是,负责任的选择。真正的自由在于正确的、主动的、积极地选择,人在选择自己的自由的同时也选择了别人的自由,因此必须作出负责任的选择。
这出剧的法语原名为:HnisClos,原意为法律上的“禁止旁听”,也形象地表明剧中人物互不沟通,互相隐瞒、互相封闭的关系。从剧中三个人物的身份及相互关系的设置上,我们或多或少能看到萨特、波伏瓦和奥尔嘉组成的那个著名的“三人小团体”的影子。这是他自己的选择,也是他自己的体味。萨特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看法无疑是悲观的,然而他又是积极的,因为他主张用行动与自由的选择来改变这一种令人沮丧的人际关系,并且对此从不怀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