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中国艺术精神》的读后感大全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中国艺术精神》的读后感大全

2021-01-26 01:11:36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中国艺术精神》的读后感大全

  《中国艺术精神》是一本由徐复观著作,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16开图书,本书定价:31.00元,页数:355,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中国艺术精神》精选点评:

  ●不容易

  ●可以不断阅读的书

  ●庄子的精神与艺术。即便当作对庄子的诠释也未尝不可

  ●結論在第二章,後面都在論證第二章。認真而啰嗦,看論文真是睏死了。

  ●底子是传统士大夫的味道,若干年之后我回过头来,觉得烟波浩渺,不甚了了。只好说,不是俺天菜。

  ●直接通过画论,总是觉得与真实艺术隔了一层面纱。

  ●主要讲的是画

  ●“后世受老子影响较深的多为操阴柔之术的巧宦,受庄子较深的多为隐士”,恕难苟同

  ●本科教材。内容包括:由音乐探索孔子的艺术精神、释气韵生动、唐代山水画的发展及其画论、宋代的文人画论、环绕南北宗的诸问题等。

  ●没有看完。。。。我没文化。。。

  《中国艺术精神》读后感(一):理性的审美游历

  庄子是中国艺术精神的策源所在,比之尽善尽美的儒家美学观点,他更是中国诗歌和水墨山水的精神内核。如果有陶渊明和王维等人的诗歌阅读体验,再来看台湾国学大师徐复观的这本《中国艺术精神》,绝对是一次理性的审美游历。从宏观梳理到微观考究两个侧面,徐复观清理出庄子的思想骨骸。虚、静、玄、远、无用之“游”是中国艺术的审美取向和价值参照,坐看相忘、相生相融则又是中国艺术的意境之高度。庄子,并非如江湖传言那样主张为艺术而艺术,他的艺术精神落实于人生之上,最终成就的是虚静的艺术人生。庄子懂得与现实保有一定的距离,那么人生才有视觉的美感以及可操作的出世之道。阅读的美感很大程度上也是基于同样

  的原则,小资们常念叨的“生活在别处”莫不如是。

  《中国艺术精神》读后感(二):由“乐”的读音想到的——《中国艺术精神》论“乐”一瞥

  由“乐”的读音想到的

  有些东西,不是我们不懂,而是真不懂。

  对于“乐”字,我们知道“快乐”,“音乐”,我们唐山有个“乐(音劳,四声)亭”,还有就是“智者乐山,仁者乐水”,这里边的“乐”读作“要”。村里的人,有的字的读音不太准,但他们读了一辈又一辈了。他们管“安”读作“南(一声)”,管音乐的“乐”读作“要”。没有人去给他们纠正一下,即使他们的子女上了学,懂得了这些字的正确读音,但也没有人给他们纠正,至少我从未给爸妈纠正过。

  这个“乐”字,我第一次听说读作“洛”。这是我看徐复观先生的《中国艺术精神》看到的。他在论述“乐”与儒家时,引述《乐论》、《礼记》,包括《论语》里面的一些记述时,有好多句中提到“乐”字,他都特意给加了标记——“音洛(luo)”。

  我没兴趣作一番考证,如果我是学古文字学的,倒可以在这上面花点功夫。我是想通过这一个字的读音,来说点我想到的。

  其实有时候我们常常会因为错过了一个字,而错过了一个概念,一篇文章,甚至一种精神。看过徐先生论述儒家的礼乐精神与仁,对于“仁”、“美”、“善”这些有点玄的概念,真的有点“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尤其是他论述孔子的礼乐追求对文学的影响时,在解释“《诗》可以兴观群怨”这句我们熟的不能再熟的论断时,更让我佩服他的高见。学问的积累在于勤奋,但我又不得不承认,能够做出一点不同于常人、而又另类拔萃的卓见,这有赖于悟的本领,也得靠一点天才的骨血。

  老杜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古往今来的人从各个角度论述,但杨义先生对“破”字的三重理解,却让人撇开历史积淀下来的解释,而更让人佩服。

  对于诗歌的理解,宋人注重诗眼。范元实有本诗话,即名《潜溪诗眼》。说到底,这就是对某个字的透彻理解,与不同于常人的灵心慧眼处。“‘红杏枝头春意闹’,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这是王国维的灵心慧眼,但我却觉得“红”字下得好。老杜的诗里,常常刻意把色彩字放到诗句的开头,即使让人觉得有点难解。“绿垂风折笋,红绽雨肥梅。”目的就是为了从视觉上打动读者,并且给人以醒目与直通内心的印象。杏有白杏、红杏,一般我们爱说桃红柳绿,所以,一说红杏,就让人有种想看看杏之红与桃之红有何区别的感觉了,从而为之侧目了。所以,宋尚书的这句红杏枝头,才更体现出春的艳,春的生机。或许也更有“境界全出”的味道。

  对于文章,不能放过一个字;对于自己,则不能放过点点滴滴。从小处见到大处,从些微看到鸿洞,从须臾体会到无穷!

  《中国艺术精神》读后感(三):现代视角下的庄子思想

  徐复观的对庄子的论述充满了现代色彩,是一部只能出在现代的现代性著作。这种现代性主要体现在作者通过“艺术精神”的角度观照庄子思想,用“艺术精神”来解释庄子的思想。另外,现代性也体现在这个论述过程的严密的逻辑性以及对西方美学思想的广泛借鉴。无论是核心论点,还是行文方式,还是所吸收的西方美学思想资源都建立在现代治学方式的基础之上。

一、“艺术精神”说的现代性

  正如徐复观本人在文中所说的一样“他们之所谓道,实际是一种最高的艺术精神……他们不曾用‘艺术’这一名词,是因为当时之所谓‘艺’……主要指生活实用中的某些技巧能力”。我们现代意义上的“艺术”这个词来源于日本人用它来翻译“Art”一词。在古代,无论是“艺”还是“术”和极富形而上学意味的“道”的含义相去甚远,用它来描述庄子的思想无疑是极其荒谬的。这样的情况只有在从日本引进了新的含义的“艺术”一词才有可能出现。

  除了词源上的原因外,用“艺术精神”来描述庄子的思想核心还有一个不可或缺的条件,那就是现代西方美学思想在探究“美”的内涵的过程中,开掘出了“自由”“无功利”“和谐”等内涵,而与“美”密切相关的“艺术”在人们的观念中也就自然而然地拥有了这些特质,而这些特质又与庄子思想的特征十分契合。

  因此无论是现代意义上的“艺术”这个词本身,还是用“艺术精神”来描述庄子思想的理论资源,都只有在现代才有可能。

二、严密的论述体系

  因为本书是一本现代性的学术著作,研究的对象是中国古代的美学,论述的核心又是“艺术精神”,本章对庄子的论述是整本书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徐复观从“艺术精神”出发对庄子思想做了条分缕析,结构俨然的论述,形成了与《庄子》形象恢诡的说理风格截然不同的论述风格。这种论述和传统的以注解的方式来阐述庄子的思想的研究方法截然不同,只有在现代才有可能出现。

  这种结构严密,逻辑发展前后衔接的论述只有比如在作者经过了相当程度的哲学训练才有可能达到。在传统的中国文化环境中,无论是魏晋时期的玄谈,还是后来的哲学化的儒学(理学、心学)都没有能力提供如此严密的方法论。比如作者在第二节提出了“庄子所追求的道与一个艺术家所呈现出的最高的艺术精神在本质上完全相同”这个核心论点,接着就从庄子对“美”“乐”“巧”持否定态度出发,论述了“他们是要从世俗浮薄之美追溯上去,以把握‘天地有大美而不言’的‘大美’”。将这个表面上的反对之处转为支持自己的观点的论据。

  除了研究方法之外,本文严密的论述体系也得益于传统的学术研究的成果。比如本文的尾注中明确之处“本章《庄子》页数,皆指中华书局版《庄子集释》而言”。毫无疑问虽然作者很少具体指明何处引用旧注(只有第四节中对“游”的解释指明了来自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和《广雅》),但是本文对《庄子》诸多具体词句(如“和”和“德”等词)的解释必然依据旧注。 没有这些具体词汇的确切理解,本文严密的论述结构是不可能出现的。

三、旁征博引的知识

  本文令人信服的说服力很大程度上来自作者广泛引用古今中外的美学论述,这些大量的引用被作者合理地安排在自己的论述架构中,极大地提升了本文的理论水平和可读性。如此广泛的引用也只有在现代才有可能出现,进一步讲,这样娴熟地取西方文艺理论为己用的现象也只有在对西方哲学和美学有了相当程度的了解之后才有可能出现。无论是西学尚未进入中国之时,还是国门初开对西方还持有甚深的偏见的时候都是不可能的。

四、结论

  作为一部现代学术著作,《中国艺术精神》对庄子的研究建立在吸取西方哲学美学思想的基础之上(既吸取了来自西方的词汇和美学思想,又运用了西方的哲学研究的方法论),同时中国传统的学术研究成果也是本书对庄子充满新见的研究的重要理论来源。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