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艺术中的精神》读后感精选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艺术中的精神》读后感精选

2021-01-11 04:15:3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艺术中的精神》读后感精选

  《艺术中的精神》是一本由康定斯基著作,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9.80,页数:14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艺术中的精神》精选点评:

  ●和论艺术和艺术家中的观点一样,多了论述的过程。简而言之就是跟着内心的呼唤创作,精神和内在是要表达的内容,外在形式完全服务于内在,时代民族个人风格的烙印不应去刻意追求,注重形式和风格的艺术家都是傻逼。关于康定斯基对学院教育和评论家的精彩论断原来是出自这本书。书中的论述过程有些很晦涩,没太看明白,我觉得和翻译也有关系。翻译应该转化成最适合的汉语,而不是完全的直译

  ●虽然没看太懂,但总觉着应该看完再去美术馆的。

  ●艺术不仅根植于时代,还应该蕴含着催人醒悟和预示未来的力量。

  ●翻译的太差了,这种水平去翻译!看的人云里雾里的,把翻译的人叫出来,我保证不打死你?

  ●经典艺术理论

  ●翻译没问题,就是看不懂,写作风格的问题。

  ●真想把整本书背下来的说

  ●读了7遍才读完,然后又读了一遍。对于艺术最最最最...关键的预言出现在文末段落,一定要读,这个预言今天依然验证,但是,这个预言和中国所谓的当代艺术貌似无关。

  ●大部分地方看不懂,不知所云……要不再试试另外一个版本,哎

  ●这本包装一般但是印刷纸质都非常好。虽然有着非常明显的个人的理解,但是看完会理解艺术和美学发展的历史和必然性。对于理解艺术中的精神很有启发,可以反复看看的书。

  《艺术中的精神》读后感(一):凡是发自内心的,就是美的。

  1、临摹毫无价值..................

  2、鉴定绘画好坏的原则是内在必需原则

  3、不同的颜色有不同的呐喊

  刷新了我对绘画的理解,对艺术及艺术家的理解,也让我对颜色有了深层次的理解。

  《艺术中的精神》读后感(二):艺术中的精神

  看完此书后我终于有些明白了为什么我看不懂抽象主义绘事了,并且那种有些古怪的感觉是什么了。记得以前在电视剧中听到:一个好的设计师(不管是发型还是衣服),每一个细节都有着数百年乃至上千年的历史渊源。而抽象主义的渊源则是神秘主义。无怪乎看其中的作品有些古怪。   可问题似乎也就在这里,我也可以理解为什么现代艺术、后现代艺术都需要长篇大论的解读,因为大多数受众们都不“懂”。如果说长久以来艺术是为了生活为了宗教为了社会服务的话,那么从后印象派以后的艺术潮流都可以算是“为艺术而艺术了”。   而另外的问题就是艺术又承载着太多的东西,比如说此书所说的“精神”,这也成为作品难理为普通人理解的原因。

  《艺术中的精神》读后感(三):嗨

  搞不懂康定斯基看的,看完对他确实更接受了,题外一句,康真人类进步包袱好大一男的。开始把物质贬的什么也不是我会在心里偷偷反驳,你追求的精神和物质缠绕在一起,不要物质剩下的不一定是精神,可能只是初级感官。但后面的解释我接受,并没有脱离色彩结构乃至物质,只不过否认了他们作为目的(肯定作为手段)。还是很重点在谈艺术精神自由,超越形式和采取形式都不是为了其本身,只是为了精神,环境要是自由的。但也说了传统形式对精神表达的束缚好像有点矛盾 康的意思大概是:时代问题啥的(再次感叹康包袱好重),现在要搞就是缘木求鱼,当然你要真能不可以选择地用旧形式完全表达精神那也行,自由嘛,原则上可以但操作上俺不觉得现代人做不到哼 我理解哲学类文本翻译不容易,但李先生您说的那是人话吗 最后我对康对精神超越的追求赞赏但保留意见,在我看来康有点被社会巨大变革晃自闭了的嫌疑。

  《艺术中的精神》读后感(四):美,就是一种存在感!

  康定斯基在其《艺术中的精神》中提出了这样一个核心的概念即所谓“内在必需的原则”。他认为所有绘画中色彩与形式的和谐都只能建立在相应的震颤人的精神这个原则的基础之上,而这个基础就称之为“内在必需的原则”。以此他还做了一个很恰当的比喻:一般一幅画面上的色彩与形式是可以直接对精神发生作用的手段。色彩与形式就像是琴键,眼睛是键锤,精神是多位的钢琴,而画家是手,一只以某种琴键为中介相应地使人的精神发生震颤的手。

  但我们为何要画画,要有所谓艺术?我们又为何会有艺术欣赏的渴求?难道仅仅就是为了这样一个说不清道不明的“精神上的震颤”?我们会追问:这个所谓“精神上的震颤”究竟是什么东西呢?所以,显然这个“内在必需原则”并非是一个最最根本的基础。而它可能仅仅是给我们指出了一条通往一个更基本原则的道路。

  仔细思考康定斯基提出的“内在必需原则”可以发现,这个原则实质上是暗示着一种人类更为本质的需要。作为作画者之所以作画,是基于需要这样一种“精神上的震颤”;作为欣赏画作的欣赏者实质也是基于渴求获得这样一种“精神上的的震颤”。那么,我们可以看出这实质上体现着一种渴望相互沟通的内心需要,只不过这个沟通在此是通过画作建立的,画作通过对作画者与欣赏者产生一种“精神上的震颤”而将这样一种沟通建立起来。

  当一个人开始作画,就暗含有这样一种推动力:作画者的画作,绝不会单单是画给作画者一个人看的。作画者正是带着一种本能的激情,一种渴望找到欣赏者的冲动,才开始了绘画。这个他渴望找到的欣赏者并不仅仅指作画者周围现实生活中的人,有时,这个欣赏者甚至可能只是这个作画者头脑中所虚构出来的倾诉对象。

  至此,我们发现了这个“内在必需原则”实则是由于我们的精神沟通需要而引起的。接下来,我们还可以问这样一个问题:我们的精神沟通需要又是由什么引起的呢?答案很简单,因为那暗藏于我们内心中与生俱来的孤寂感。我们渴望精神上的沟通实质都是希望淡化这种令我们害怕孤寂感,希望能从中找到一种精神上的自我确证。而我们这与生俱来的孤寂感又是是从何而来的呢?答案只有两个字——存在。

  我们的存在平时是被我们所忽略的。原因很简单,因为这个问题太基本太普通了,就好像呼吸需要空气一样,不易被我们所发现。而我们的精神却不是这样,精神总是在暗中寻找着我们存在的证明,这样方可支撑起我们的一切。但在面对证明我们自身存在的问题上,我们的精神却常常遭遇到尴尬。原因也很简单,基于一个最简单的逻辑推断:我们自己不能证明自己的存在。所以,要想证明我们自己的存在,我们就需要找到一个并非来源于我们自身的凭借或介质。于是我们开始渴望一种精神上的沟通,并通过沟通获得这样一种存在感。

  通过精神上的沟通来获得存在感与自我的确证,也并非仅仅只能依靠人与人才能完成,我们可以通过很多途径与方式来形成这样一种沟通。几乎所有的艺术门类都具有实现这样一种沟通的能力。绘画,亦是其中一种。它能让作画者与欣赏者都通过绘画作品来达到这种精神上的沟通,为彼此找到一种存在感,并克服精神上的孤寂,更好的去享受各自的人生。

  鉴于此,我亦不得不重新修正一下对美的认识。美,可能并非那么的神秘不可言说。在我这里:美,就是一种存在感!

  《艺术中的精神》读后感(五):美,无法复制

  默默时,六月的暖湿气息夹杂着甘果甜润的滋味在都市车水马龙的人群中川流不息。南京的街头日渐燥热,上下班的路边,我又看到了荔枝的影子。一骑红尘妃子笑,李隆基甘愿担天下不齿只为博美人一笑。一笑经年,现代骨感的审美观叫嚣着摒弃杨玉环的丰腴臃肿,殊不知情有独钟。“玉环一笑”之于李隆基,正是这样的情有独钟,刹那芳华,美不胜收。

  最近读完康定斯基的《论艺术的精神》,不禁被书中思维的妖娆所折服。他说,“精神(灵魂)是世界的本原,物质只是蒙在真实世界之上的一层面纱,人们只能透过面纱才能看到闪光的精神。美的体验是心灵的活动,是绝少有人觉察的‘心灵震荡’,是一种包藏在自然形式下的心灵的特殊状态”。

  美,是一种心灵的震动,无论是喜悦还是悲伤、爱情还是仇恨。就像黄磊当日对鲁豫说起妻子孙莉时的一脸诚恳,“你无法否认,动心只是一刹那的事情。”之于你我,同样如此。

  你可曾为一支简短的旋律潸然泪下;你可曾对一种熟悉的气息恋恋不忘;你可曾面对一方天井失神凝望…在你不知不觉的岁月中,心灵早已经历了种种震荡,牵动着感性的神经,于是你笑了,哭了,忧郁了,震撼了…只因为这说不清道不明的一刹那。可你仍不知,这一刹那之于你,却是独一无二。

  当你试图对朋友描绘一种体验,或者是听肖邦的小夜曲,或者是赏梵高的向日葵,或者是品上好的西湖龙井,或者是触摸价值连城的南京云锦…你常常发现自己苍白平实的语言无法表达内心的波澜起伏,仿佛再华丽的辞藻,再妥帖的比喻都无法描摹出你彼时彼刻的真实感受。只因为,那种感受,仅仅属于那个跋涉了生命数十载,经历了岁月的斗转星移,在内心积淀了无数私密的情感的独特的你。无论是气息,温度,旋律还是色彩,这些感官的元素在特定的时刻以独自或者组合的姿态通过身体触动你的内心,牵连着你积淀在心灵深处的种种经验情感产生独特的共鸣。这一刹那,你便在这种“心灵的震荡”中沦陷了自己,却无法与他人说。

  年少时爱念李清照,“多少事,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很多人说这个词特别疼。有如一个双鬓斑白的老人与你对视而坐,千万句感慨汹涌而来,徐徐开口,却只苦笑“罢了,罢了。”人有太多的遗憾和回忆,总是在昼伏夜出的时候最为清晰,当过往来势汹汹的时候,你突然发现,从前的琐碎、挣扎、磨难在眼前的现实下变得温馨柔和,从前的欣喜、甜蜜、悸动在耳旁的嘈杂中变得幼稚可笑。此时此刻的你与彼时彼刻的你已然不同,成长也好,世故也罢,逝者如斯夫。过往的无数个“一刹那”也已然随着时光老人的剪刀变得支离破碎,无法还原。

  康定斯基向人们说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位画家某日傍晚回到住处,推开门的刹那,他被眼前的画面迷住了。夕阳透过厚重的红色窗帘爬满了墙壁,玻璃茶几上隐约反射着微弱的残阳,打翻在地的书和实物凌乱得恰到好处。这一切构成了一幅华美绝伦的画卷。于是画家赶紧进入画室,匆匆将刚才所见草稿在画板上,剩余出细节之处预备次日同一时间再往里填补。第二天,当画家终于等到同一时间,却已然没有了昨日的美感,无论再怎么搬挪摆设,变换角度,尽管夕阳依旧,内心却没有了昨日的一瞥惊鸿。

  世界万千是琴上的黑白键,人的感官是敲打琴键的锤,心灵是一架具有许多琴弦的钢琴。生活中的你我是一双手,通过这一或那一琴键,把心灵带进颤动的优美旋律中去。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