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林巧稚读后感精选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林巧稚读后感精选

2021-01-26 01:34:5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林巧稚读后感精选

  《林巧稚》是一本由张清平著作,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8.00,页数:28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林巧稚》精选点评:

  ●有时 去治愈;常常 去帮助;总是 在安慰。真正的母仪天下,悬壶济世。不过作为传记来说,也许传主太低调,传记本身文笔优美,但更多是时代背景,传主依稀背影。

  ●感动

  ●换个人写就好了,文笔走的是知音风。

  ●只有好的,没有那些性格上的缺陷多少会让人觉得不太真实。但在作为医生方面,对待病人的态度还是让人肃然起敬。医生,是个很伟大的职业。

  ●很不错的传记

  ●真正的基督徒并不是必须像过去以苦修为标榜的修士那样,用鞭子抽打自己,守严斋摧残自己,而只需凭藉内心的仁慈和博爱,“怀着非凡的爱做平凡的事情”,就可以在世上彰显基督的爱,用和平的方式传播福音。

  ●医者: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

  ●成就卓越,必然经历孤独

  ●一代医学大家

  ●以前知道了,但具体的事迹不是特别清楚,就像进一步了解。 一个如此虔诚的基督徒,她将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协和,献给了中国妇科医学。虽然她没有组织自己的家庭,但她却拥有成千上万的孩子——她接生过的孩子。她什么时候都能替病人着想,说话温和,安慰、倾听,一切都是那么的专注。她的时间由家里和协和组成,其中协和占了大部分时间。正因为如此,在那个疯狂的年代,她依然在为人妇女的健康而忙碌着而没有受到特别的批判与批斗。她将自己置身于政治之外,做一个虔诚的基督徒,将自己的信仰融于在医疗诊断的过程中,让那个年代疯狂的人们找不到性格倔强、直率的林巧稚的毛病。 专注的干一件事,全身心的投入;有自己坚定的信仰,始终相信一些纯朴东西的存在。 看过这些,让我进一步加深了对林巧稚大夫的了解,并将谨记她的品德与做

  《林巧稚》读后感(一):总体来说本书挺不错

  作为一本传记,总体来说本书挺不错的。对人物生平的叙述和描写较为全面和翔实,但对人物内在精神的展现与刻画还稍显欠缺。

  林巧稚教授是协和历史上,也是我国近现代妇产医学发展史上的一位标志性人物。作为一名医生,她一生的经历也许非常平凡,正如书中所说她甚至“没有留下等身的著作”,但也绝非本书结尾所认为的那样,已很少为人所知甚至被淡忘。曾看到一个较为认同的评价,称其为“万婴之母”,我以为这样的评价是并不过分的。

  《林巧稚》读后感(二):时代和制度

  林巧稚的确是有大爱的人,她为了医学事业终身未婚,无私地帮助了许多人,是一个有能力,有担当的医生。但给我留下最深刻印象的并不是她本人,而是制度和时代,可以说,她只是那个时代和当时的培养制度下造就的医学家的缩影。老协和的制度,对医生护士甚至医学生周到的后勤服务,严谨的治学态度,严格的考试,这一切都让他们心无旁骛地投身临床和病人,让他们基础扎实,学识丰富,此外那一代人对于工作的认真态度,是现代人比不上的。但他们成于时代,也败于时代。烈士暮年,壮心不已,50-60的年纪对医学家并不算老,他们仍可以好好地看病,著书,培养传承的医生,但时代没有给他们机会。之前在美国的羽翼之下,他们还保留着一些不闻窗外事的天真,但这种天真是很珍贵的,尤其对于医生,不管是怎样的病人,医生都应用这份天真来对待,才能做到平等。

  《林巧稚》读后感(三):“怀着神圣的感情去做平凡的事”

  林巧稚,是我幼年时心目中无可替代的偶像。懵懵懂懂的童年里,曾经那么向往有一天能成为像她一样的医生。上了小学,开始读书以后,曾经买到一本写给青少年的林巧稚的传记,在那个假期里,以及之后的若干年里,反反复复地看, 直至生活带领我走上了另外一条路。。。

  很多很多年以后的一天,在一家基督教小书店里,买到这本书,于是才知道,林巧稚,原来一生也在主里面。

  书的末尾,有一首“和平祈祷词”:

  上主,请将我塑造成和平使者,

  哪里有伤害,让我传达宽恕;

  哪里有仇恨,让我播种爱德;

  哪里有疑惑,让我提供望德;

  哪里有绝境,让我带去喜乐。

  上主,请赏赐我所梦寐以求的,

  不是被理解,而是去理解;

  不是被安慰,而是去安慰;

  不是被爱,而是去爱。

  因为,只有给予,我们才会获取,

  去原谅,我们才会被宽恕;

  死于旧我,才会获得在基督内的永生。

  《林巧稚》读后感(四):大爱无言 情洒人间

  ————致敬“中国最伟大的母亲”林巧稚 清晨,窄窄的街道还没完全从睡梦中苏醒过来,海边的空气湿润而清新,海浪温柔地涌动着,此时的鼓浪屿就像天堂的花园一样宁静。我一步步拾阶而上,毓园的两侧是纷纷点点的米兰、扶桑、大理、一串红等花卉,用花岗岩方砖砌成的坪台,林巧稚大夫的立式雕像就屹立在此。 我望着这座洁白的雕像,却是思绪万千,时间好像回到上个世纪,那个瘦弱的身影,在实验室里专注地研究学习,在病床旁耐心地回答病人的问题,在中国妇产科学的道路上一直踽踽独行,无怨无悔......

  不为良相,便为良医 “不为良相,便为良医”这是父亲对即将离开家乡,远上北京读书的林巧稚唯一的嘱托。在林巧稚五岁那年,母亲因为宫颈癌过世,那一夜的海风和肆虐的暴雨给林巧稚留下了难以抹去的哀伤,一颗立志学医的种子在林巧稚心中悄然生长。 十岁起,林巧稚开始就读于厦门女子师范学校,从小学,初中,高中,她在这里度过了十年的光阴,她没毕业就开始在学校兼职,半年后,她以优异的毕业成绩和工作表现被学校继续聘用。 但她并没有沿着教师的道路继续走下去,要知道如果不能读书,那么她最大的可能就是嫁人生子,平平淡淡地度过自己的一生。林巧稚不想这样过完她的一生,“四处行医治病,传播福音,既解救人们肉体上的痛苦,也拯救人们的灵魂。”她觉得,当一名救死扶伤的医生才是最符合她的心愿。于是在父亲和老师凯琳的支持下,她决定报考协和医学院。那年夏天,20岁的林巧稚,第一次离开家乡的小岛,坐上了驶向上海港的轮船。 被协和录取后,为了取得优异的成绩,林巧稚常常在深夜凌晨过后,把电灯罩上纸继续看书。整整八年的苦读,林巧稚一路领先,到1929年毕业,获得了那一届协和毕业生的最高荣誉“文海奖”。在每届毕业生中,只有一人可获此殊荣。 最让我肃然起敬的是,在林巧稚从医的几十年里,她一直秉持着父亲对她的教导,努力做一个好医生。当时,国家贫困落后,医疗卫生条件极差,妇女尤其难躲产前产后关,难产婴儿死亡率极高,子宫出血、宫颈糜烂等病成了常见病。她在妇女和儿童的很多疾病方面,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率先奠定妇产科学的基础。并带领医务人员深入城乡,考察研究,主编了有关妇科病的多种书目。 哪怕是在她晚年重病卧床,可她仍挂念着自己未完成的著作《妇科肿瘤学》,只要身体一好转,她都会在床上一页页地批阅初稿,仔细地标注自己的意见。在她病情恶化,陷入昏迷后,她也坚持要下床工作,断断续续地喊:"快!快!拿产钳来!产钳……" 1983年,她安静的走了,留下的是世人对她的尊敬…… 甘为蜡烛 无私奉献 海浪不停地拍击着海岸,海鸟追逐着松软的云团,那些喧闹的花树与茂密的绿茵盛开的景象,曾无数次出现在林巧稚的梦里。离家愈久,思念愈深,但林巧稚始终坚持在医院里工作,只因病人需要她,桌案的堆积如山的病例,各色各样的病症和络绎不绝的客人成为了林巧稚平凡而单调生活的全部。 寒来暑往,朝晖夕阴,林巧稚的生日基本都是在产房度过的,“当小宝宝在我生日的时候降临人世,那哇哇的啼哭声是最动听的生命赞歌,对我来说,那是最好不过的生日礼物。”试想一下,一个人如果连生日都是坚守在妇产科产房一线,那她的心该是多么的柔软和善良,她的精神又该是多么伟大和无私呢? 林巧稚一直告诉自己:“病人进了医院,就是把整个生命交给了我们,我们要从每件细微的事做起,关怀体贴她们。” 事实上,她也用自己的一生践行了自己的信念,无论病人是富有还是贫穷,小疾小患还是疑难杂症,她始终平等对待,一视同仁。为了信念,她终生不嫁,然被她亲手接生的婴儿超过五千万;为了信念,她在医学上苦心孤诣、好学不倦、不断精进,最终填补了中国妇产科医学的空白;为了信念,她舍一己私利去救助与帮助他人,用极度甚至极端的奉献精神坚守在医院前线,一生明亮如海上皎月。 林巧稚有三个遗嘱, 三万元的积蓄捐献给医院的托儿所、遗体捐献给医院做实验、骨灰洒在她的家乡鼓浪屿。 直到生命的结束,缠绕在林巧稚心中的,不是身后荣誉,不是财富名利,而仍旧是她奋斗、奉献了一辈子的工作,仍旧是如何再为社会多做一点。 这是包含着滋润万物,润物无声的大爱,更是包含着苟利国家,无私奉献的沉沉爱国之情! 大医精诚,德艺双馨 她真诚无私,仁心助人,她曾在考场上为了救人而放弃自己心心念念的考试,却从未对自己的行为后悔;她大爱无言,情满人间,她从工作开始便资助亲朋,为不相识的病人支付费用更是家常便饭;她坚守信念,不知疲倦,她为了研究当时的妇产疾病,坚持数十年如一日地跟踪追查、积累了丰厚的供后人借鉴的资料。 她创妇产事业,拓道、奠基、宏图、奋斗、奉献九窍丹心; 她谋母儿健康,救死、扶伤、党业、民生,笑染千万白发。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大医精诚,德艺双馨,有道是血仍未冷,凭谁问风孰与高? 林巧稚一生热爱医学,一生都在为人民服务,她是“中国最伟大的母亲”! 鼓浪屿上的鲜花正盛开着,海潮声阵阵从远方传来,旅游的陌生人拈花微笑,我望着那座雕像,仿佛她依然活着,活在这座美丽的小岛上,活在我们心中......

  ————记爱国情 强国志 报国行征文

  《林巧稚》读后感(五):榜样的力量让我们明确努力的方向,保持从医的初心

  像郎景和院士深切为深切怀念恩师而撰之文,后偶然发现了这本书,出于兴趣就买下了。小册子不大也不厚,大概两天就读完了,一气呵成,酣畅淋漓,感慨颇多。

  这本书较为简略的介绍了林先生的一生,包括少年求学的艰苦,进入协和后的不懈努力,面对上世纪中叶瞬息万变的时局的从容,在“新升的太阳”的照耀下生活发生的变化,以及最终落叶归根的绝唱。这本书里不仅记述了林先生“敬畏生命,大爱无疆”的医者仁心,也从一个小人物——尽管林先生是载誉中外的妇产科泰斗,是无数妇女儿童的守护神,但在时代的浪潮面前仍然也只如沧海一粟——的视角为我们描述了动荡的20世纪中叶对普通人的影响,能够让年轻人更加设身处地的体会当时的情景,私以为是一个亮点。同时本书还不失对亲情和友情的描写,让人物形象更加丰满,也让林先生发自内心的善良跃然纸上。

  从一个医疗行业从业者的角度来看,囿于作者的专业知识水平(作者是没有医学背景的职业作家),因此在对林先生的诊疗过程进行描写时,失掉了一些科学性、严谨性,也没能深入浅出地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让读者体会到疾病的复杂性和面对情况危急的孕产妇时医者所承受的巨大压力,不利于读者——尤其是没有医学背景的读者——理解林先生到底有多么伟大,医术有多么高明。而此书想来面对的主要对象还是非医学专业的普通人,所以这是一个遗憾所在。读者如有兴趣可以翻阅书中对黄宛等老一辈医学家的回忆录的直接引用,对比即可见一斑。我相信作者是通过访谈等手段获取了很多第一手资料的,如果本书在写作过程中能够请北京协和医院妇产科和林先生共事过的前辈或者其他妇产科从业人员对相关内容进行润色可能效果会更上一层楼。

  此外还有很多评论说的“知音体”,也确有其事。读时便感觉行文风格奇怪,但又说不上是什么地方奇怪,感谢诸位提醒。因为上述两个原因要扣掉一颗星了。

  但我认为对于一个医学从业者来讲,本书带给我们的最大启示是我们应该在进入医学院校的那一天开始就做好终身拼搏的准备,同时要保持对专业的热忱和充分的投入,还要保持从医的初心。

  拼搏方面,我们可以看到林先生少年努力求学,从数百人选25的严苛考试中脱颖而出考入顶级学府协和。进入协和后面对要求甚高但之前从未接触过的物理、化学没有轻言放弃,而是运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恶补基础课,年年保持年级第一的好成绩。协和先进的以病例和病人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尽管并非在每个医学院都可以享受到,但是也可以对我辈塑造学习方法起启发作用。在刻苦程度方面,可以看到纵使优秀如协和学子也因为过于忙碌和努力以致因睡眠不足抵抗力下降而患上结核病,实验课一做一整天,遇到解决不了的问题宁可通宵也不放过,再反思我们自己的学习态度,问问自己,我们真的够努力吗?

  专业的热忱方面,我们可以看到无论身边的人在你方唱罢我登场的政权交替时期如何“进步”、如何“积极”,林先生均不为所动,甚至不大有了解的兴趣,还是专注于自己的每一个患者;日本人与美国开战后占领了协和医院,时局动荡不安,甚至有安全之虞,林先生自开医馆,也要让北平的妇婴免于疾苦;新中国成立了,政治生活开始融入日常生活,林先生也是能推则推,即使学生和远年轻过自己的医生的思想觉悟都已经远高过自己了,即使国家级的重要会议要召开了,病人的优先级在林先生这里还是最高的。年纪大了,体力差了,后来因病左手都不好用了,仍然要用力发光发热,主持编撰具有开创意义的学术巨著和科普书籍。她还积极投身于公共卫生事业,积极推广基层医疗建设,培训赤脚医生、大队卫生员等,用“协和力量”为持续至今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并提供了可行性。同时坚决反对撤销高等护理教育而把护理专业划入卫校,为国家高等级护理专业人才的培养做出了贡献。因为协和早期的不合理规定和林先生自己的选择,她终身未婚,没有子女,把一生都献给了妇产科学和公共卫生事业,即使在临终前,惦念的还是产妇和孩子:

深夜,五号楼二层的特护病房里,突然想起一阵急促的呼喊声:“······快!快!拿产钳来!产钳······” 值班的护士疾步跑到林巧稚病床前,她留心看了看心脏检测仪,然后轻声叫着:“林主任!您醒醒!林主任!······”林巧稚的双手在胸前悸动着,嘴里发出一连串含混不清的呓语,好一阵子后,她又昏睡了过去,又一个凌晨,刚刚迷糊过去的值班护士被林巧稚的喊叫惊醒:“······啊!啊······”高声叫喊后,是清晰的、抱歉的低语:“······你来的太晚了,只能手术了······”好几个夜晚了,护士们已习惯了林巧稚的叫声。

  从医的初心方面,首先林先生始终坚守的态度是疾病的危重程度而非患者身份的高低才是决定诊疗顺序的关键。林先生行医六十余载,所接诊的患者上至外国使节的夫人、宋庆龄女士、邓大姐(按时间顺序)等,下至八大胡同身患多种性病的妓女,她从未因患者的身份而对患者区别对待。三块钱的专家门诊和三毛钱的普通门诊,除了普通门诊的患者多些,每个患者看的时间短些之外,其他也并没有什么区别。“文革”中被贬到病房当护工,只要能为病人服务,也一样安之若素。晚年贵为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到病房查房时看见患者的便盆满了,顺手就端出去倒了。功成名就之后,全国各地的疑难杂症患者纷纷写信向她求助,她治好了,也不过是锦上添花,一旦失败,就可能身败名裂,但是无论多难,只要还有一点可能,林先生从来没有拒绝过任何一个患者。医生熬过了肃杀萧瑟的冬季、拼命播种的春季、用力生长的夏季之后,当来到硕果累累的秋季之时,著作等身,受人尊重,生活富足,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社会兼职丰富,各种头衔一口气都念不完,此时最可贵的便是医者的初心。希望你我届时都还能保有这样的初心。

  回顾林先生的一生我们可以发现,她正是因为投入全部的精力去做好一件事——为天下的妇婴解除疾苦,才能在专业领域登峰造极。这让我联想起前段日子看到的一个知乎回答——“博士生学历真的很重要吗?”问题下的最高赞回答。那个答主也是用尽了自己本科毕业到现在的全部精力去深研自己的专业,最终取得了非凡的成就。这给了我很大的启示。这让我之前对自己是否选择了正确的专业的怀疑也烟消云散了。我的专业这么有趣,我所学习的领域中有这么多值得我去拼尽全力钻研的问题,我为什么还在因为日常琐事浪费时间呢?并且林先生和这位答主前辈用亲身经历告诉我拼尽全力去解决一个问题之后所收获的快乐是那么巨大,还有什么事情能比这更值得投入吗?

  这就是榜样的力量。榜样永远像灯塔一样为我们指引着方向,当我们迷茫的时候,痛苦的时候,疲惫的时候,自我怀疑的时候,抬头望一望灯塔的光,就又能重拾前进的力量。医学同僚们,惟愿林先生的故事能给你们以些许启发和激励,也请在觉得要放弃的时候多想想林先生这样的前辈,然后继续勇敢地、坚定地走下去。

  最后,摘录书中的一段话送给各位同道并自勉,是以为结

英国的撒拉纳克湖畔,镌刻着一位不知名医生的铭文:有时 去治愈 常常 去帮助 总是 去安慰 遥远的湖畔的铭文深刻地道出了医学的使命。医学从来就不是纯技术性的学科,它关乎人的健康和幸福,它集中体现了技术与情感、生物学与人性、经济学与伦理、科学与人文的价值核心。无论多么精良的医术,如果缺少了对苦难的世俗关注与终极关怀,就失去了人性的温暖;无论多么先进的医疗器械,如果摒弃了对心灵的呵护和慰藉,带来的只能是令人畏惧的冰冷;无论医学将来会有多么惊人的发现和进步,生命的多样性和独特性注定具有不可破译的神秘性。

  在医疗环境如此恶劣的今天,愿同道们都能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为尽可能多的患者解除疾苦。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林巧稚读后感精选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