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游戏的人经典读后感有感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游戏的人经典读后感有感

2021-01-27 02:06:43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游戏的人经典读后感有感

  《游戏的人》是一本由[荷兰] 约翰·赫伊津哈著作,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2.50元,页数:32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游戏的人》精选点评:

  ●这个版本的译者有多名 翻译质量不能说十分好 将上杉谦信和武田信玄翻译错还不至于影响对“盐和剑”典故的理解 但将canton翻译成坎东而不是广东就有点匪夷所思 不过总体翻译质量还是不错的 毕竟这本书牵涉范围太广太深了2015.07.07—2015.07.14

  ●游戏研究的重要著作,写论文时了解游戏研究就是从这本书开始。

  ●影响价值观

  ●有些事,做着很有趣,别人看来很无聊,这就是游戏

  ●受益匪浅

  ●電子稿件只有一半、

  ●翻译太差,看不下去

  ●嗯任性的就可读性扣一星

  ●是西方休闲学研究的重要参考书目,它讨论了在文化和社会中游戏所起的重要作用,可以说是很多研究游戏与文明的理论基础。

  ●pdf z作者最后激动了。关于假发倒是讲出了比其他时尚史更多的内容

  《游戏的人》读后感(一):所谓文艺青年

  其实都是游戏的人。

  现在流行的就是浮游系了。。。

  如果从本质上讲,这和他们鄙视的父母一代的扑克麻将没有什么区别。都是游戏。

  但稍微区分一下的话,文青们的游戏更加装嫩,或者叫,试图回归本真。

  当然,装13的游戏成分也在加重,那是它话。毕竟对于什么是文艺青年这个话题,现在都没有人愿意详谈它了。

  可以预见,自然人的心理结构,未来一定有泛装嫩化的趋势,信息网的普及对人类本性是一路助张。但这绝不等于,全体人类会泛文青化,不管文青的标签如何界定,这都将是个真命题。

  不管怎么变,希望爱读书的人类会越来越多,未来信息网中成熟的包会越来越多。

  毕竟我们日子也不多了。

  《游戏的人》读后感(二):【蜡翼·笔记】生命只是一场游戏,别过于严谨渴求,有趣好玩,开心就行

  游戏先于文化,因为总是要先假定人类社会,文化才不充分地确定起来,而动物并不必等人来教它们玩自己的游戏。 游戏的主要特征: 1)自主(Free),实际上是自由的(Freedom); 2)游戏不是“平常的”或“真实的”生活。毋宁说它走出“真实”生活而进入一个暂时的别具一格的活动领域。 3)游戏具有作为一种文化现象的复杂形式。一旦开创,游戏的长期举办恰是心灵的一种崭新创造,一种被记忆保留下来的财富,它是可传达的,它成为传统。它在任何时候都可重复。 4)游戏创造秩序,游戏就是秩序。游戏把一种暂时而有限的完美带入不完善的世界和混乱的生活当中。 用来描述美的影响的术语:紧张、均衡、平稳、对峙、跌宕、冲突、解决等等,这些说法也被用在游戏身上;它是“沉醉的”、“痴迷的”,它被赋予了我们在事物中所能觉察的最高贵品质:韵律与谐和。 把古式典仪中的宗教主题放置一边,我们就会注意到游戏成分。礼拜仪式是“无指向却有意义”的。 生活之正道是什么呢?生活应当如同游戏,玩确定的游戏,献祭、歌唱、舞蹈,这样一个人能慰解众神,确立自身,反对敌人,在竞赛中获胜。 游戏先于文化;在某种意义上,它也优于,至少是超乎文化。在游戏中,我们可以在低于严肃的水平下运作,如儿童所为;但我们也可活动在高于严肃性水平上——在美和神圣的王国中。 游戏趋赴神性,这一人类努力的最高目的——正是柏拉图的宗教观念。紧随着他,我们绝不否弃神圣的神秘性,坚持认为它脱出了逻辑的理解力,是最高实现的表达。典仪活动,作为它的重要部分,存在与游戏范畴之内,从属于它那不可缺失的神圣性确指。 生命只是一场游戏,别过于严谨渴求,有趣好玩,开心就行。

  《游戏的人》读后感(三):游戏之于文明与生俱来

  #老蕉书单# 2019年2月第1本-20190201

  【书名】《游戏的人》

  【作者】约翰·赫伊津哈

  【关键词】游戏与文明

  【书评】

  1、本书是荷兰学者约翰·赫伊津哈在1938年写的一本著作,是西方休闲学研究的重要参考书目。它讨论了在文化和社会中游戏所起的重要作用,可以说是很多研究游戏与文明的理论基础。

  2、读这本书,我其实只是想找到游戏与文明的相关联系,以扩展我游戏化工作坊的深度内容。这本书介绍了游戏与语言、游戏与法律、游戏与艺术、游戏与当代文明的种种,我也从中摘取了一些内容。

  3、在讲游戏与法律的时候,我特别摘录下了这个例子,仔细一想也确实是,法庭就是圈定的特定界限的一个场合,那里没有世俗的等级,法官、证人、律师等是“角色”,还有规则和特定结果。而在罗马时代,法庭就是一场辩论比赛,谁赢了就在沙地上竖一面小旗子。

  【推荐指数】★★★

  【阅读难度】★★★

  【行动指数】★

  【阅读时间】100分钟

老蕉船长公众号

  简书、微博@老蕉船长

  《游戏的人》读后感(四):一个史学家/浪漫主义者的纠缠

  用差不多十天集中啃下这本书。前十章似乎鲜少能看到态度,而只看到了观点和作者指出的例证。最后两章完全展示出了贡布里希说的,赫伊津哈作为一个“浪漫主义者”的特质。他对良善、道德抱有某种乌托邦式的想象并沉醉于他钟爱的十八世纪的学术氛围,某种程度上像站在过去来批判当代的使者。因此赫伊津哈执着于文化游戏这个概念,迷恋于游戏传统,好像正说明了他对文明,即秩序,的渴望——在他看来,社会正在丧失秩序,或者说被物质变革更换了新的“秩序”,而这种秩序与文明无关了,他因此感到失落。从赫伊津哈本人身上的特质也能看到他在寻求这种平衡感。整本书表达出的是一个严谨的史学家和浪漫主义者的矛盾,理性与感性的纠缠。这种平衡感很吸引我。整本书最让我惊艳的一个观点就是:文明中对于秩序的渴求来自人类的游戏本性。这比“The world is a stage”(赫伊津哈提到过的“新柏拉图式”的“游戏观”)对我来讲更高明一些,更不文学化一些。因为引入了秩序这一概念,让这个观点在理性与感性的天平上趋于平衡。

  前几章构建出来的整个游戏与文化互生的概念,还有逻辑链条,还是很让人信服的。可能是我理解得不够连贯透彻,越往后面看疑问越多,有很多前后矛盾,或者没有清晰界定的点。比如:

  · 游戏与艺术的关系:互生?等于?背离?

  根据作者在后面几章的阐述,艺术,作为文明的一部分,生于游戏,且在不同程度上具有游戏性质。另一观点是说,游戏在艺术化文学化过程中会逐渐丧失游戏特性(这里游戏特性指什么,竞争性?对抗性?)那么游戏文学化到什么程度,就不再是游戏,而是艺术了,好像没有阐明。第三章写到,古老文化成长得更为严肃后,游戏退居次要(我的理解是在此指竞争性)。而第七章写游戏与诗(诗作为艺术的一种)倾向于文学化保留了游戏性,折中了游戏性与严肃性,甚至诗是唯一的游戏残留。在第八章则说到,史诗脱离庆典,抒情诗脱离音乐,就丧失了游戏功能(在此游戏功能又指什么?社会性?),好像文学化在此又破坏了诗的游戏性……循环往复,一头雾水。

  · 诗是游戏,文学是游戏,艺术是游戏,那么广义上说语言也是游戏(有一段原文记不清了,好像是诗是在和语言玩游戏)?那么“文字游戏”还是不是游戏?脱去社会游戏性质的纯艺术游戏是不是游戏?(好像社会性在赫伊津哈对游戏的判断中十分重要)

  还有一个问题,我不记得在哪篇文章看到,如果语言是游戏,那么语言对话似乎是不能强制退出的,这在客观上不符合第一章中定义的游戏特性“自愿性”。

  · 根据作者提出的的另一个游戏属性,游戏是“非功利”的。第九章写智者和辩论家喜欢“反逻辑”和双重推理的模棱两可:智者和辩论家的目的一般不为追求真理而只是想满足个人欲望,证明自己正确,并且他们自知自己从中获得利益并且吸引人注意。那么这样一来第一章中的“非功利性”在这里变成了“非实利性”?但是智者又确实获得物质好处,这又怎样解释?

  我的一个感受是,中间部分的逻辑很多时候可以正推,游戏发展出种种文明,所以文明理所当然带有游戏性质,但若反推,把文明往游戏性去对照就显得单薄。我在阅读当中也上网看了一些书评和理解,主要诟病我觉得可能因为,一是文明种类太过繁杂庞大,随时代发展,艺术的范围和种类也更广,更细化了,收纳起来很困难。其二由于时代的发展,古代时期推出来的游戏特性或不符合当下的时代结构下的文明(电子游戏,电子游戏与艺术?)。其三作者对文明发展是浪漫主义的。在赫伊津哈看来(就像第七章对神话发展的归纳)保留最原始的,最纯粹的文化特征的,永远是诗性的,是感性的,审美的,形而上的(这个感受到后面我发现和贡布里希的评价是一致的)。而这个脉络则分化出了一些领域(由于种种原因,比如时代发展中逐渐退位的仪式、精神层次提高后的野蛮文化,战争,英雄式的战争认知、知识,教义,规则变得更为严肃……),直至最后只剩下诗(第七章),而更加粗粝的都被分流了。这样的话反推回去,这些遗失的部分或被忽视,或多少需要改变观念更改规则,用另一视角回看,也造成“反推”的阻力。

  贡布里希的文章放在最后面很有助于贯通理解赫伊津哈的观念。感觉如果一开始先读一遍附录,再从头至尾顺读,会更好理解一些,但是整体看完之后一定要再读一遍贡布里希的总括。

  几年前买了这本《游戏的人》,但是因为翻译腔,各种宗教和语言学的引用,以及特别抽象化归纳式的行文,努力很多次也没有看超过第二章,并且觉得这是一本纯学术的作品。这次放假空下来,一口气读完。加上以前不太读历史,所以抱着看故事和看逻辑两个目的开始的阅读。中间自然是被各种例证晕得七荤八素,一天能细读一到两章已经很头大。但是整体读下来,却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看到作者的纠结,逻辑前后矛盾的地方被装在有些“气急败坏”的对当下批评中。他作为历史学者的形象其实变得真实可爱。于是我觉得,好像在这本书里,看逻辑反而是次要的:不要因为语言很学术而把它看得太有距离感,而看观点(并且引发思考)才是最重要的。在此对阅读过程中一些感受和疑问进行记录,希望以后有更多阅读经验能够再回来重新思考。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