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愚人颂》读后感精选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愚人颂》读后感精选

2020-09-02 20:43:04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愚人颂》读后感精选

  《愚人颂》是一本由[荷兰]伊拉斯谟著作译林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0.00元,页数:257,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愚人颂》精选点评

  ●最经典译本

  ●虚无啊虚无

  ●I should read more Greco mythology.

  ●“愚人”是惟一说话坦率真诚,道出真理的人,这也说明为什么创造世界上帝禁止人去吃智慧树的果实,因为人类的幸福就在愚拙之中,然而就是这种愚拙,也远远超过了人类的智慧。每一个独立灵魂是否都应该去寻找 “隐其愚者胜于隐其智者生活方式呢?

  ●预示了文艺复兴即将拉开的帷幕世人皆为愚人。茨威格评价非常精准,这本书体现了伊拉斯谟的特点:一个有文化素养、多闻博识的学者,一个惯于嘲弄讽刺者,一个敏锐批评家;这几个方面在书中融为一体,犹如亲如手足友人融洽相处在一起。

  ●「惟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和苏轼一样,我倒从这给愚人的颂歌不出什么反讽。该反思的是我们聪明愚蠢定义。伊拉斯谟用一支笔在人心中种下了种子。在论述印刷术技术革新对新教改革影响时,这颗种子的重要性,往往是被忽略了的。说到底,没有对语言文字本身进行任何反思,就高屋建瓴大抒特抒「三位一体」,实在荒唐人间之事。与憨厚的愚人为伍吧!这世上没有什么存在可以神性毫无关联

  ●生活比逻辑重要灵感博学更重要,改观比争论更重要。

  ●道不同不相为谋

  ●追寻客观真理什么的是最蠢笨的行为了,根本不存在的。些許冗長乏味,但仍有有趣觀點自動跳脫出來。

  ●特别精彩独特文风,真想能读他亲笔写下的文本才能体会到那种文采附录HR Trevor-Roper的史见洞然

  《愚人颂》读后感(一):名家评价

  房龙宽容》第十三章。他希望人们都能宽以待人;他坚持神圣律法精神,而非死抠原著字句;他主张人们将宗教道德的方式来接受而非某种统治形式。 茨威格评价此书:这本书体现了伊拉斯谟的特点:一个有文化素养、多闻博识的学者,一个惯于嘲弄的讽刺者,一个敏锐的批评;这几个方面在书中融为一体,犹如亲如手足的友人融洽相处在一起。

  《愚人颂》读后感(二):愚人颂

  这个世界上永远不缺少愚人,对知识渴望,对自己无知憎恶学习是一个持续性过程,人们不会因为你拥有巨大财富尊重你,但会因为你的学识人品而尊重你。参观博物馆美术馆时候,总能听到结伴的朋友互相说他们认识展品,是哪个艺术家,这件作品是如何的著名,不是他们自己真的懂,而是他们希望表现出自己有知识,让别人刮目相看绝大多数人都知道自己的无知,但只有很少的人在努力的学习摆脱无知。

  《愚人颂》读后感(三):#好书漂流#《愚人颂》——伊拉斯谟

  对这种外国人名一直觉得拗口和无感。但是对于这本书却是一直有所耳闻。关于这本书,别人说了太多了。读完后感觉和老子的理念有异曲同工之妙。所谓的“愚”与“无为”可以说是如出一辙。细细品之,虽然讽刺的是中世纪的环境,但是与当下社会现象相比,依稀有似曾相识之感。今有借古讽今,但是他这在古时候就讽刺了今日。想起了曾听过的一句话,人类从历史中学到的唯一教训就是人们从没在历史中汲取教训。可笑之,可叹之,如人饮水。。。

  《愚人颂》读后感(四):你我皆愚人

  【“爱得愈真切,就会愚得越来越不可救药,但却会因此而越来越幸福”。谨以此自勉。这与整个人文精神便一下子相通了起来。因为爱生活,所以疯狂放纵酣睡狂欢,因为爱人类以致于爱他们的缺点,所以歌唱愚人之歌;因为爱上帝抑或真理,所以谦逊而甘于自认愚笨,干脆自嘲。愚人颂为此而唱。】

  《愚人颂》

  伊拉斯谟

  打印版 根据伦敦乔治艾伦和安文有限公司英文版译出

  伊拉斯谟是16世纪初尼德兰人文主义者,据说本书是他病中为自娱,7日写就。

  本书与其说歌颂愚人,不如说是用嘲弄戏谑的语调调侃人类的一般缺点。愚人颂若借他人之口而唱,则不免落俗,而愚夫人自己欢快的唱起了愚人颂,则于自嘲中满是自爱与欢喜。“没有人颂扬的人有权为自己唱赞歌”。

  愚夫人是财神偷情的产物,生长在幸运岛,自怜、拍马、健忘、懒惰、快乐、淫荡、疯狂、放纵、酣睡是她的九大随从。愚夫人爱自己的身世,快乐的数自己带给人们的福祉。如果不是因为愚蠢,人们如何能欣然投入爱情与婚姻、乐于病痛与老去、不在意嘲笑与不理解、热衷于真理或名利、虔诚于信仰与美德?一个对生活绝妙的比喻是一台戏剧,

  伊拉斯谟说这场演说的宗旨时赞颂“这里如此健康的一切,那么地轻松活泼自由自在,然而又是那么不可救药的淫秽”。多么像醉酒的柏拉图啊,歌颂第一个城邦中喝醉了酒的幸福的猪们。“所谓愚人,是中世纪寓意文学中一个人格化、形象化的概念。她象征泛滥的热情、无拘无束的行动、直率的言谈和无忧无虑的狂欢”。她像奥林匹亚山上的醉着笑着游戏人间的酒神,哦不,她本身就是愚人女神。弥勒佛也是这样的形象吧。愚人是多么可爱。聪明人假借愚人之口讽刺的言谈也便温和可爱起来。

  读本书算是对文艺复兴相关阅读的一部分,先读的托马斯莫尔的《塔中书》。伊拉斯谟竟然是托马斯莫尔的朋友,这倒是未曾想到的彩蛋。最初以为他赞美无知而幸福的人们,讽刺神父和教会。但其实不是。他嘲弄一切阶层,也爱一切,归根结底,爱背后的人性与神性。真正智慧的人不会感到冒犯,因为在上帝抑或是真理之下,人们谁不是愚人呢,谁没有愚夫人所嘲弄的本性?

  本以为两人之间矛盾不可调和,因为愚夫人如此戏谑的嘲弄,而托马斯莫尔则严肃的沉思。但愚夫人所歌颂的愚、或甘于愚笨,这也与托马斯莫尔所盛赞的效仿耶稣、在上帝面前谦逊是一致的。如果不是具有愚人的品格,托马斯莫尔又怎么能在死亡即将来临之际,坚定热诚的信仰着基督的品行,坦然平静的接受困境与死亡呢。

  最后——“爱得愈真切,就会愚得越来越不可救药,但却会因此而越来越幸福”。谨以此自勉。这与整个人文精神便一下子相通了起来。因为爱生活,所以疯狂放纵酣睡狂欢,因为爱人类以致于爱他们的缺点,所以歌唱愚人之歌;因为爱上帝抑或真理,所以谦逊而甘于自认愚笨,干脆自嘲。愚人颂为此而唱。

  《愚人颂》读后感(五):游离的愚行概念

  似乎《愚人颂》版本都快绝了,而一些中世纪和文艺复兴名著,诸如《坎特伯雷故事集》《巨人传》都快已经在成人世界消失了。不过确实讲真,如果缺少了研究的线索和理由,也缺少了世界名著的头衔,这样的文体和世代背景的相隔,纯粹无功利去阅读的话对于现代人很难契合得上的。

1

  伊拉斯谟(Erasmus)是一个在中世界特别出名的人,国际主义者,大街小巷都在阅读他的文字,他走到哪个地方都会受到最高级别的欢迎,无论是红衣主教,还是皇上,都以和伊拉斯谟通信为荣。但后来因为宗教分裂,教皇与君主,还有路德派之间的复杂关系,他的名字被官方记录删除了,现在他仅仅只是一个历史教科书上需要记诵的文艺复兴的几个人名中的一个。

  赫伊津哈认为伊拉斯谟那一代人与充满了青春活力的印刷术一同成长,当时的人们看待印刷的书籍仿佛一种新的人体器官:

人们觉得富有强大幸福。伊拉斯谟就是印刷术辉煌的胜利果实,(一定意义上又是受害者)他知道印制得一模一样的书籍肯定会进入读者的手中,这使得他感到慰藉,这是前无古人的成就。(66)

  伊拉斯谟自己是一个敏感的人,常常在友情关系上焦躁不安,充满对朋友的依恋,而在金钱上常常潦倒而不能得到足够的支持,在后期的时候沉溺于辩护和辩解(也有印刷术某种新闻式的原因,这与如今的微博微信推送有类似的意义)(67),失去了对于生活与世界的关注,他的写作与生活还有政治立场间有种暧昧与迟疑,他所寻求的人文主义精神和实质更多是哲学式的,对于每个个体的理解式的而不是宗教改革式的,路德和Erasmus之间的纷争和所谓的分歧,黑格尔说“悲剧不是一个错误一个正确,而是两个都是正确的”。

2

  我阅读到他,是因为赫伊津哈的《游戏的人》中的思考,作为同为荷兰人,历史学家赫伊津哈自己对于伊拉斯谟有着独特的情感,而常常为人所论及的《游戏的人》,他对于严肃,游戏的思考,实际上与伊拉斯谟的名篇《愚人颂》的思索是一贯的。

  值得一提的是,虽然很多游戏学研究常常会推荐《游戏的人》作为某种与游戏发源有关的权威著作,但是就像是贡布里希评述(贡布里希的评述可以在1996年中国美术出版社出版的《游戏的人》的附录中找到这一篇《游戏的高度严肃性》)地那样,在这一本书,赫伊津哈的困惑和提出的问题大过他所解答的,这是思考的起点,但并不应当被当做某种“权威著作”。

3

  愚人颂的整体可以分为以下:

0. 给莫尔的信函,中提到关于治学之人的快乐,轻快的情怀,须知区区小事说不定会成大事。“可以笑得恰到好处,使得任何有明察力的读者可以在其中受益良多,比起用语晦涩,言之无当来说更能让人受益。世间最肤浅的莫过于以浅薄的姿态面对正经事,世间最引人入胜的莫过于对待琐事的事后显示出你之所为绝非琐事。”1-6:开篇介绍7-10: 愚神在神话中的亲缘关系,“代表”某些人类领域。11-12:生命和幸福都与愚脱不开关系13-15:愚人与孩童的亲缘关系16-21:人类关系,男女,友情(愚人便是女人,便是“我”这点很有趣,想到拉康的女性特质)22:自爱 “愚行”是一切人类行为必要的推动力,与“自恋”结伴而行23-25:政治与哲人,“贤人”在生命与所思之间的隔阂26-28:人类文明的起源,关于故事起到的作用(《人类简史》中对人类的论述“会讲故事的”)“整个人类生活无非就是一场愚蠢的游戏”,因为这些愚蠢之举,国家产生,帝国,宗教,法庭才得以生成。29-31:愚人身体力行,愚蠢错觉和虚构与严肃的倒转辩证(比较核的论述,有关于破坏戏剧者)32-37 专门知识与自然知识,愚人与自然。这一部分赫伊津哈将其与卢梭“文明是灾祸”的传统联系起来38-48 愚人与疯狂,人间百态,超越的视角看人(想起康德所说)「当我们看到人类在世界的大舞台上表现出来的所作所为,我们就无法抑制自己的某种厌恶之情;而且尽管在个别人的身上随处都闪灼着智慧,可是我们却发见,就其全体而论,一切归根到底都是由愚蠢、幼稚的虚荣、甚至还往往是由幼稚的罪恶和毁灭欲所交织成的;从而我们始终也弄不明白,对于我们这个如此之以优越而自诩的物种,我们自己究竟应该形成什么样的一种概念。」—— Immanuel Kant 《世界公民观点之下的普遍历史观念》49-60:假贤人/智慧,真愚人61-68:基督教的愚人精神

4

  而赫伊津哈老爷子自己是伊拉斯谟研究专家,为伊拉斯谟立了传《伊拉斯谟传》,书很好,赫伊津哈感情充沛,仿佛能洞穿真实的,历史中的伊拉斯谟。

  对于《愚人颂》的伟大,赫伊津哈用了一整章(第九章)的篇幅进行了叙述:

其使用了论辩的形式,仿照希腊的文风,其神韵如同卢西安在世;“驾轻就熟地反思古人的智慧,不绝的文思如同清冽的甘泉,成为他劝诫世人的无穷智慧”,“其韵律模式在书中达到的完美艺术境界,我们应当将其与拉伯雷的《巨人传》相比较”。

  《愚人颂》是某种对某种僵硬之物的打破与嘲讽,在当时被伊拉斯谟称之为司各脱(Scotism)主义,他不喜欢这些经院哲学之物,也不喜欢任何那种脱离生命活力的纯粹理性,完全理性和严肃的人是不能生存的。

“愚行是快乐,是轻松,对于幸福不可缺少。纯理性,无激情的人仿若石头,没有感觉,没有情感,就像是人人躲避的妖魔鬼怪;这种人对于自然流露的情感熟视无睹,爱心和怜悯都无法使之心动。这种人明察秋毫,从无过错;他看穿了一切,准确地掂量一切,绝不宽恕别人,他只对自己满意,唯有他才是君主,才是健全的认,唯有他才应该享受自由。(74)”这种令人厌恶的教条主义者,用精明的洞察力去验证一切生活苦难的人,无不剥夺了自己生活的机会,只有愚行能够成为矫正剂:犯错误,被误解,有愚行,人人难免,这是人的本性。”

  在接近结尾的时候伊拉斯谟大胆的提及了基督教的某种愚人精神,这其中有着很多值得深思的思想。他就像每一个对于学院派教条和研究者抱有敌意的哲学家一样,认为即便是耶稣的使徒也不会懂得经院哲学在说些什么,基督喜欢的事头脑简单的人和愚钝的人与事物,甚至“基督徒历经千辛万苦试图求得的,是一种疯狂加愚蠢。”(当然这种“愚蠢”是某种虔诚的宗教热情,是精神试图超越肉体的努力尝试)然而这种讥讽对于那个敏感的时代来说是很不痛快的(这也是日后《愚人颂》得罪于人,并且也使得他自己对于这一传世名作比较轻慢的原因)。

5

《愚人颂》是名副其实的嬉笑怒骂之作,但是它的笑声值得玩味,发自内心,在这一点上,绝不会输给拉伯雷的《巨人传》。

  我认为或许伊拉斯谟代表了一种充满风趣的,讽喻的,故作愚拙的哲学传统。

  通过一种仿佛笨拙和滑稽的方式给人予思索。如同德谟克利特被人称之为“欢笑的哲学家”,讽喻,亵渎,解构姿态的哲学传统;渎神。其实会让我想到装疯卖傻或者是一些隐于世的达者,卓别林,费里尼的小丑,阿甘本的《普尔奇内拉》和他特别感兴趣的滑稽模仿的话题,而或许柏格森的小书《笑》其中也有提到这样某种力量:

性格/精神甚至是身体的任何僵硬都是社会所需要提防的,因为这可能表示有一部分活力在沉睡,有一部分活力孤立起来了,有一种与社会运行的共同中心想脱离的趋势,也就是一种离心的倾向。然而在这种情况下,社会不能对它进行物质的制裁,因为社会并没有在物质方面受到损害。社会只是面临着使它产生不安的什么东西,而这也不过是一种症候而已,说是威胁都还勉强,至多之恩那个算得上是一种姿态罢了。因此社会只能用一种姿态来对付它。 笑就应该是这样一种东西。笑通过它所引起的畏惧心理,来制裁离心的行为,使那些有孤立或沉睡之虞的次要活动非常清醒,保持相互的接触。......然而,笑当中也有美学的内容,因为滑稽正是产生于社会和个人摆脱了保存自己的操心,而开始将自己当作艺术品看待的那一刻。[1] —— 柏格森著,徐继曾译《笑》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5年,13-14页。

6

  愚人颂中有两种愚行。

  混杂着某种对于充满生命之力的愚的赞颂,和 许多人的倒错,放弃他们需要保存东西的愚蠢。

“这个世界上,实质和影子别若泥云:世人崇拜他们不该崇拜的人;愚蠢,陈规;轻率的藩篱使人看不清事物的实质——这一切是多么令人恶心啊。”

  整篇《愚人颂》的前半部分提及的是:有益的愚行是真正的明智,是充满生命感的人,是意义来源本身;而后半部分落回地上,开始讥讽当时社会的另一种纯粹的愚蠢,被骗的愚蠢:诸如放纵,相信奇迹,出于自私的圣人崇拜,赌徒等。

  所以就好似混杂在了一起,愚行是智慧,智慧是愚行。

  在其中愚行,这一概念发生了游移,而这也是最难以摸透的地方。

  这种看似愚蠢的活动而却不拒绝而主动去参与,赫伊津哈将其转变为自己的作为文明要素的“游戏”,但是似乎他的历史学的严肃天性使得他困顿于其中的伦理思考,无法完全达到其中的某种辩证法的使用,所以在《游戏的人》的最后他无法处理严肃与游戏之间的界限。关于这部分贡布里希的那篇文章或许可以提供一些视角,而再晚近的阿多诺,Roger Caillois等人或多或少提及过。

  而这种游戏的愚蠢与严肃的辩证法,其中有很深邃的魅力,希望我的积累实践,及后的阅读写作能给这个话题带来扩展与更多的思考。

  20200322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