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勃朗》读后感摘抄
《伦勃朗》是一本由何政广著作,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8.00元,页数:199,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伦勃朗》精选点评:
●光影
●很好
●其实不是读的这本,但那本找不到,全算记录吧。
●写得没有顾爷和祺四生动。伦勃朗的画是偏暗色的(可能因为没钱买颜料哈哈),很见功力,却不能让人倾心。
●那种眼神
● 从前买过这个系列的《怀斯》,印象蛮好。但这本似乎不如那本。 挺喜欢伦勃朗的素描,第一次看。
●排版不喜欢
●怎么说呢?他的画作有很强的戏剧性,会给部分观众紧张感吧.
●2005年2月20日 图书馆
●伟大伟大
《伦勃朗》读后感(一):“可怜”
要说艺术家在君主制的国家过得比共和国好,伦勃朗就是个典型的例子。由于他的画法太“前”了。当时的人根本接受不了,所以他也就没有生意,生活在晚年陷于贫困。不过还好他自己从未放弃艺术追求,为五斗米折腰,终成一代巨匠。 他与梵高可以说是荷兰最著名的画家,不过两个人都在生前不得志。关于勃朗的人生可以看房龙的《伦勃朗的最后生平》。 他的画给人的感觉象在舞台上,背景都是暗色调,而主体则被不同角度的光给照亮,这样光不仅突出了主体,而且成为表达意义的手法。所以难怪《夜巡》不受顾客们喜欢,因为布尔乔亚们是最保守也是最自负的,每个人都是自己的国王。既然我们出一样的钱,为什么有的人暗有的人亮。而且过多的暗色调摆放在家里也与金碧辉煌的家不衬映。可怜的伦勃朗。他怎么这么不开窍呢?
《伦勃朗》读后感(二):荷兰共和国的伦勃朗
荷兰共和国在历史上也曾兴盛一时,只是过于短暂,很快便被英国夺取了世界霸权。而这段命运与同时期的伦勃朗何其之相似。似乎两者气运相连。关于这个情节在房龙的《伦勃朗的最后岁月》中得到了比较全面的描述。
如果说印象派是丢弃了黑色,而伦勃朗的画却大量使用黑色,而这种黑色本身又没有影响到其画中内容和人物。这点可以看其最著名也是其命运转折之作《夜巡》。难怪说其是光影大师,那黑色的背景与光的交织真是罕见的美。黑暗中充满了光明,光明衬托着黑暗,这点到颇有道教的阴阳交织和谐共存的意境。
伦勃朗算是典型的文人气质的艺术家了。虽然贴近生活却似乎不知人情世故,所以当其前妻去世后境遇一落千丈,但这似乎也与荷兰共和国的命运相同。好在其并没有屈服,至少在艺术上。所以依旧得享盛名,成为首屈一指的巨匠。
《伦勃朗》读后感(三):伦勃朗:不是我太高傲,我只是改变不了
伦勃朗,堪称荷兰历史上最伟大的画家,其地位与意大利文艺复兴诸匠也是不相上下的。他的画作体裁广泛,肖像画、风景画、风俗画、宗教画、历史画等无不擅长。
1606年7月15日,伦勃朗出生在一个磨坊主家庭,母亲是一个面包师的女儿,一家住在离阿姆斯特丹不远的莱顿。伦勃朗出生不久,由宗教改革引发的西班牙和尼德兰共和国长达40多年的战争宣告结束,双方签订了停战12年的协议。尼德兰共和国迎来了它的黄金时代,这个普遍信奉新教的日益富裕起来的国家,自然少不了生活日益富足的人民。他们热衷于购买艺术品装饰自己的家庭,这样又催生了一大批的画家。
伦勃朗就是其中之一。不过他一开始学的并不是画画。伦勃朗家里有9个孩子,他最小但最聪明,14岁就进了莱顿大学学法律,但是后来发现自己不适合做律师。他先在本地著名的画师的画室学习了3年,打下一定的绘画基础后,去了阿姆斯特丹,学习油画技法,学了6个月,就回到了莱顿,开起了自己的画室。伦勃朗少年时在莱顿的拉丁语学校学习宗教,对《圣经》很感兴趣,而他的老师对神话和宗教也颇有研究,所以伦勃朗最早的一批作品都是《圣经》题材。
后来,伦勃朗又迷上了卡拉瓦乔的明暗对照法,并发展出了日后的“伦勃朗光线”。他继承并发展了卡拉瓦乔式的明暗对比的戏剧性光的美学法则,表现构图上的主次关系和画面上丰富无比的节奏运动,他利用光亮突出画面的主题内容,也让阴影弱化和消融次要的因素,并且利用明暗的错综交替来表现深远的空间感觉。伦勃朗先于同时代的很多画家认识到光是一切形体和色彩的依据,没有光也就无所谓形和色。
1630年,伦勃朗的父亲去世后,他就搬到阿姆斯特丹居住了。1632年,阿姆斯特丹公会和慈善机构要装饰他们的会议厅,伦勃朗应邀创作了《杜尔博士的解剖课》,这张油画他将卡拉瓦乔式的光影效果运用得炉火纯青,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也使他名声远扬,订单源源不断,画价也节节攀升。伦勃朗过了一段非常富足得意的日子。伦勃朗顺利日子并没有过太久。
到1642年,似乎所有的厄运都一下子降临了。那一年,他受荷兰的一队士兵之托给他们画一幅集体像,于是伦勃朗画了著名的《夜巡》,尽管这幅作品无论从任何地方看都是一幅杰作,但是对士兵们来说就不一样了。他们是凑钱平摊请伦勃朗作画的,但一样的钱,有的人就在画面前面有的人就得在别人后边,怎么看气都不顺,于是就要求他重画一幅。但伦勃朗也是个倔脾气,坚持不画。这件事在阿姆斯特丹闹的沸沸扬扬,给他的名声造成了极大的打击。起码集体肖像是不会有人找他画了。在事业遭到重创的时候,他的生活也遭到了打击,妻子萨奇亚也在这个时候去世了。
萨奇亚去世后,不善料理生活的伦勃朗和他的女仆亨德里克住在了一起,并生了一个女儿,教会把他的生活谴责为“罪恶的生活”。这样,在多重打击之下,伦勃朗的生活陷入困顿,到1656年时,他宣布破产,他的所有财产都被用来拍卖但仍然不足以还清他的债务。伦勃朗的人生从顶峰跌落到了谷底。
尽管如此,他依然不肯改变自己对艺术的理解来画一些迎合世俗的画。对于这一点,他自己是这样说的:
“曾经有一个时期,我常常假装自己是个大贵族,那是我刚刚结婚的时候,我喜欢穿得阔气,喜欢想象自己是真正的上流人士,当然,萨齐亚是,而我是一个磨坊主的儿子,我的哥哥是个鞋匠,全世界所有的绫罗绸缎和一切的装饰打扮都决不会使我有任何改变,那段时间里,我刚刚结婚,一年后有了我们的第一个孩子,我需要钱,所以我要拼命挣钱,但是,这只能使我做一个很好的工匠。我不希望这个样子。这就是我按照自己的方式作画的原因。当然,我应该讲求实际,按照他们的要求去作画。但是,好多时候,我自己也曾经偷偷地试过,而且很下工夫地尝试过,但是我做不到,一点也做不到!这就是为什么我有些癫狂了……我并不想责怪那些人,因为我听说,人们在指责我太骄傲或者高傲,不肯改变我的绘画方法。事实上不是我太骄傲或者太高傲,我只是改变不了——这就是全部实情。所以,我固守自己的路线,而且我想,我要固守到走进济贫院或者坟墓为止。如果有人在我的坟墓上立一块碑,并且在上面写上‘这里埋着一个傻瓜’,那么,在这个人的一生中,可能在他订制的这块碑的那天做得最正确。”
就这样,他做着微不足道的工作,拿着微薄的薪水,但也结交了很多中下层阶级的市民,更真切的体验到生活。他的眼界、技巧和创造力都达到了顶峰。他的艺术上的转变从他留下来的众多自画像中就可以看出来。
讽刺的是,生前潦倒而不被认可的伦勃朗,死后却迎来了众多的追随者和崇拜者。他的声誉也一度达到了无与伦比的高度,画价长期居高不下。
《伦勃朗》读后感(四):西方美术史上洞悉人物心灵的第一人:伦勃朗
“绘画最重要的是什么?”
“灵魂。”伦勃朗轻轻地吐出两个字,定了会儿神,接着头也不回地继续作画,再没多说一个字。
伦勃朗·哈尔曼松·凡·莱因(Rembrandt Harmenszoon van Rijn 1606年7月15日 - 1669年10月4日)是欧洲17世纪最伟大的画家之一,也是荷兰历史上最伟大的画家。台湾简称为林布兰特。伦勃朗画作体裁广泛,擅长肖像画、风景画、风俗画、宗教画、历史画等。在绘画史上的地位与达·芬奇等文艺复兴巨匠不相上下。他所开创的伦勃朗式用光和明暗画法,影响了后世数代的肖像画家,并作为现代电影人物布光最重要的理论参考之一。
伦勃朗生于荷兰莱顿,伦勃朗14岁进莱顿大学;17岁去阿姆斯特丹向历史画家拉斯特曼学画;1627年21岁时已经基本掌握油画、素描和蚀刻画的技巧并发展了自己的风格,回家乡自己开画室招徒作画,期间画了许多自画像;1631年离开莱顿去阿姆斯特丹,30年代就成为阿姆斯特丹的主要肖像画家。他的肖像画风格人物安排具有戏剧性,深深打动人心,他以神话和宗教故事为题材的作品供不应求。他对戏剧很感兴趣,经常利用如同舞台高光的亮色描绘在阴暗背景下的人物。从1640年代开始,他经常到乡村漫步和作画,创作了许多反映大自然的素描和版画,风格质朴。1640~1648年,个人生活的不幸和折磨,使他更深刻地去观察和理解社会,艺术创作也进入一个深化的阶段。1642年儿子去世使他悲痛万分,而《夜巡》(藏阿姆斯特丹国立博物馆)的问世,一开始又不被人理解,这幅带有风俗画和历史画性质,可以使人回忆起往昔荷兰人民反抗异族统治斗争的史诗性杰作,因其进一步突破了传统画法,开始不被订画者接收,一度形成僵局。此时期他的其他作品,也像《夜巡》一样采用更加接近舞台效果的表现手法,含蓄地描绘画面上的主要人物,因而不像30年代那样受到上层社会人士的欢迎,以致生活越来越困难。1650年代后,他的画更为宽阔有力,利用迭色使画面更加有立体感。1661年是他作画最多的一年,1663年以后就作画较少,结交了许多中下阶层的市民,眼界更为开阔,技巧更为成熟,创造力达到顶峰。
伦勃朗的作品总是让人一见难忘,皆因其作品的笔触、明暗,画中人物的姿态、表情,都有着强烈的个人印记。伦勃朗一生留下600多幅油画,300多幅蚀版画和2000多幅素描,几乎画了100多幅自画像,而且几乎他所有的家人都在他的画中出现过。伦勃朗在绘画史——不独是荷兰的而是全欧的绘画史上所占的地位,是与意大利文艺复兴诸巨匠不相上下的。他所代表的是北欧的民族性与民族天才。造成伦勃朗的伟大的面目的,是表现他的特殊心魂的一种特殊技术。明暗法,这名词,一经用来谈到这位画家时,便具有一种特别的意义。伦勃朗光线是一种普遍而善用的光线,用精确的三角立体光,勾勒出人物的轮廓线,让其余部分隐藏于光暗之中。给人以稳定庄重的感觉。伦勃朗的油画一贯采用“光暗”处理手法,即采用黑褐色或浅橄榄棕色为背景,将光线概括为一束束电筒光似的集中线,着重在画的主要部分。这种视觉效果,就好像画中人物是站在黑色舞台上,一束强光打在他的脸上。伦勃朗对光的使用令人印象深刻,他独到地运用明暗,他灵活地处理复杂画面中的明暗光线,用光线强化画中的主要部分,也让暗部去弱化和消融次要因素。他这种魔术般的明暗处理构成了他的画风中强烈的戏剧性色彩,也形成了伦勃朗绘画的重要特色。卢浮宫中藏有两幅被认为代表作的画《木匠家庭》《以马忤斯的晚餐》,我们正可以把它们用来了解伦式氏的“光暗”的真际。换言之,伦勃朗的明暗和文艺复兴期意大利作家的明暗是有着截然不同的意义的。法国十九世纪画家兼批评家弗罗芒坦(Fromentin)称他为“夜光虫”。又有人说他以黑暗来绘成光明。他对明暗光影的运用是如此独到,至今摄影界都将某种布光方式称为“伦勃朗式”,仿佛舞台上的聚光灯从侧后方照来,在这强光反衬之下,模特的身后完全消融在黑暗之中,大片的暗色背景又反衬出画面的核心。伦勃朗是一种“伦勃朗风格”的发明者和推行者,那些肖像的动人之处,或许不单来自他对模特的深入观察,也来自他的创造力。
法国著名浪漫主义画家的典型代表欧仁·德拉克罗瓦(Eugène Delacroix)在1851年预言道:总有一天,伦勃朗会排在拉斐尔之上。在不到50年的时间里,他的预言成为了现实。那些曾经的诋毁,过往的不屑,以及各种争议都仿佛“蛛丝”般被时间拂去,留下的对伦勃朗从创作题材到艺术风格的种种思考和讨论。当时的社会抛弃了伦勃朗这位伟大的天才,他创制的一系列伟大的艺术作品,整个社会都充耳不闻。当时的伦勃朗,为了一口面包,一点颜料,不得不做最底层的守夜人。艺术史学家,评论家雅各·卢森堡在谈到伦勃朗时说:和他同时代的画家,用画笔描绘周围的世界,而伦勃朗,用画面展现自己的心灵。伦勃朗不仅展现了自己的心灵,更撼动了那个时代,启发每个人关注自己的内心和心灵,他启发了民智,走向了“启蒙运动”,这就是为什么伦勃朗是伟大的艺术家,是“巴洛克智慧”的高峰。而这一切,都来自纵贯其一生的百余幅自画像。伦勃朗笔下的老人或许是绘画史上最美的老人,无论是他晚年的自画像,还是画中其他的老人。没有微笑,没有粉饰,这些晚期作品最能让我们体会到过去戈雅、德拉克洛瓦、罗丹、梵高等大师在遭遇伦勃朗时感到的巨大震撼。 巴洛克艺术到了伦勃朗,已由外在的外在的“刺激”,变成内心的“和谐”。就主题而言,他把巴洛克变成心灵的活动;就表现而言,他把华丽转变为朴素;就内涵而言,精神世界开始走出新的境界。
西方艺术史中,“自画像”一直是一个独特的命题。这个在中国艺术中几乎不曾系统出现的命题,一直是西方艺术甚至文化脉络探求和研究的切入点。而在所有艺术家自画像中,伦勃朗的研究价值极高。在伦勃朗的全部肖像画中,自画像要占很重要的地位,其数量之多在历史上所有油画家中,几乎找不到第二个。就现藏世界各地博物馆的他的自画像看,据不完全统计有90幅左右,其中60幅是油画,20幅是铜版画,10幅是素描自画像。按其后来的遭遇以及他变卖家产等情况看,很可能还有散失在私人手里的自画像作品。有人计算,他每年平均画两幅自画像,那末,总数要在百来幅以上。他的自画像不仅数量多,艺术质量也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提高。尤其在伦勃朗自画像他的后半生,现实生活的磨砺使他能更深刻地认识自己。在60年代前后,他的自画像有鲜明的个性表现了。画家很注意脸部的内在气质,观者可以从中发现一种潜在内心语言。伦勃朗自画像数量之多,脉络之清,技法之延续足以使他的自画像成为一个西方艺术史之单独研究命题。可以说,他的自画像是他大起大落,从穷到富,由富转贫一生的真实写照,也是“荷兰梦”的写照。巴洛克艺术到了伦勃朗,已由外在的外在的“刺激”,变成内心的“和解”。就主题而言,他把巴洛克变成心灵的活动;就表现而言,他把华丽转变为朴素;而就内涵而言,精神世界开始走出直面,直视自画像中一双双透过纸面的眼神,观众感受到的是一个自负的年轻人,一个满足的中年男子,一个回顾一生的老人,一个等待坟墓的将去之人…。德国著名艺术史家,图像学家潘诺夫斯基(Erwin Panofsky)曾指出,“肖像画”(或所有的“视觉艺术”)分成三个层次,第一,所见即所得;第二,所见即感悟;第三,所见即本质。而在笔者看来,伦勃朗从富有天赋的少年时期到功成名就的中年阶段,再到贫穷潦倒的晚年的自画像正是这三个层次的写照;抑或说,这三个层次也是艺术家生命经历的写照。伦勃朗的自画像连接起来,仿佛是生命真正的沧桑像电影一样再次展现。伦勃朗以娴熟的表现方法不加修饰地描绘真实的遭遇和心境,画作传达出的精神力量特别感人心魄。将伦勃朗的诸多自画像按照某种法则进行比较。例如通过将早期的自画像与晚期的比较,我们可以获得这种印象:年轻的伦勃朗全部置身于阳光之下,身着华丽的衣服。他常常兴高采烈,确是一位时髦的春风得意的年轻画家。中年之后的自画像上,他让人看到了个性的变化,神秘的、超自然的感觉开始展示,对于物质财富的表现倾向于消灭,只留下在日益浓重的黑暗之中的那张脸。而随着他最后的一些自画像,我们一步一步地沉向孤独之中。他的目光变得充满幻想,纯粹是内心明晰的反映。他平静的注视着自己,分析着自己的经历,用他出神入化的明暗技巧,浓郁沉重的光影使一生的生活都跃然画布之上。通过这些自画像,“我们看到他少年时那种顽皮嬉笑之态,看到他后来春风得意和在矛盾中的追求,看到他在困苦中的精神坚毅和对世界的深情与沉思。他在自画像中解剖自己,特别是中年以后,就毫无兴趣打扮自己,而直率地表现出现实人生中个人的真实情感,可以称之为整整一部自传。”
伦勃朗的艺术却超越了那个时代,去除了表面的华丽和歌功颂德,穿越了人物的外貌,伦勃朗的艺术透析了人物内心世界,成为永恒的艺术。伦勃朗是西方美术史上洞悉人物心灵的第一人,他画上的每一笔都是人物灵魂的一部分。他的艺术是永恒人性高度解决的艺术,是超越一切外在文化形式,充分向人性或生命做极其深刻追索的艺术的。凡·胡各斯特拉腾(Van Hoogstraten)赞扬伦勃朗的作品“它是如此富有绘画的思想,如此富有运动活力,如此有力量,使得挂在它旁边的画像一张张扑克牌”,一些评论家将其看作“极力将古典绘画从巴洛克潮流中解脱出来的人”。英国美术史学家肯尼斯·克拉克在作品《伦勃朗序说》中写道:“即使是对绘画没有任何兴趣的人,也会被他作品中那种其它画家作品中无法见到的形式所感动。他似乎一直挖掘到人生的根源,并将自己的内心世界展现在我们的面前” 。罗杰·弗莱评价到:“伦勃朗一开始就是一个伟大的人物;接着他成了绘画实践最顽固的激情恋人。只有通过不断的试错过程,不妨这么说,只有通过偶然,他才在他的后半生或者说最后岁月,成为了他自己——一个伟大的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