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风中的院门》的读后感大全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风中的院门》的读后感大全

2021-01-27 03:07:29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风中的院门》的读后感大全

  《风中的院门》是一本由刘亮程著作,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1.00元,页数:425,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风中的院门》精选点评:

  ●那些存在于角落不被人留意的琐屑事物,或许藏着生存的全部意义。生活在什么地方都是中心。

  ●沉静与博大

  ●随手从图书馆捡了本书看,闲下来的时候翻翻。这本书有一种让我安静的魔力,让我回忆起小时候在村子里的种种时光,想起久违的农村,想起那安静闲暇无聊的儿时暑假。他的文字因为自己儿时的经历产生了共鸣,那种温暖的回忆让我变得不再急躁,安静平和。。。。

  ●太高质量的散文了,顶尖级的。

  ●“人类应当诗意的栖居.” 他抵得上这句话.

  ●我要好好的将这书藏起,因为他是适合婴儿之书

  ●现在想再读一遍

  ●寒风吹彻

  ●孩子般的想像,像清风,像宫岐俊的电影

  ●他的散文写得和谁都不一样。谁都比不了刘亮程。

  《风中的院门》读后感(一):一个人的世界

  一个人的世界,只有自己和自然的对话。那一草、一树、一把铁锹,一场大火、一阵风、驴嘶马鸣,在别人眼里、耳里司空见惯,没有任何可书之处,可是在刘亮程的眼中,却解读出宁静的诗意和有关于生命、自然、天地、旅程般的神奇密码。不,这不能说是解读,它仿佛是生命本原的触动和心灵的感应。

  洪荒般的寂静,能听到自己心跳的宁静的乡村,静止的时间,荒凉的大地,亘古不变的农民生活。刘亮程的文字,不属于城市,不属于任何现代文明的“污染”,他是独特的,仿佛来自于远古、洪荒、纯自然的起源。

  心灵的宁静来自灵魂的寂静,即使是身处都市、街头喧嚣,仍然能看到风动、鸟鸣、月影、白云、花的芬芳,才是真的心静。一个人,没有孤独感,欣欣然、怡怡然。

  《风中的院门》读后感(二):我家的院子

  难得有一个人可以非常贴切的写写农村的生活,中国的农村比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的农村应该都更有深度,更有生活的气息,我很喜欢中国的农村生活。城市里面的生活总是有更多的需要每天都得想和思考的东西,而这些也许思考一生都不会有改变,农村不一样,只要你真的喜欢她她就会给你惊喜,只要你能够足够的有耐心的活着,农村的生活就是最有生气的生活,因为那里的生命是人活动的地方最丰富的地方,是可以和人非常的亲密的接触的生命最多的地方,我要感谢刘亮程的努力。

  在这个世界上如果一个人是从种地开始的追求,那么他是可以做一个不错的生活者的。

  在我还在彷徨和迷惘的读书的那年,我无意中在书店里面买到他的书,当时并没有及时的读完,也并没有发现他的特别处,当时吸引我买单的原因是自己不喜欢满街的成功类的书,满街的饭前饭后的简单文学,还有一味的宣扬个性的张扬的书籍,所以一看到这本书的封面就觉得它很简单,也就毫不犹豫地买下了,我好多时候买书都是这样的。

  后来在继续的学习生活中我断断续续的读完这本书,有一段时间我甚至觉得这样该是我追求看的文学方向。不过我还是喜欢很多的文学方向的东西的。后来读到高兴时还推荐朋友看这本书,不过朋友已经在大学里面深受那种浮躁的生活气息的熏染,已经没有办法静静的耐心的细细的读下这样的书了,他更喜欢简单的漫画书。

  我也只有无趣的笑笑收回我的力荐。

  我们的生活太过“急躁”,我们甚至没有时间让自己静静的思考自己的方向就的开始奋斗。而这不应该是我们希望的生活,我们需要刘亮程的这样的书更多些。

  《风中的院门》读后感(三):世界

  从《一个人的村庄》开始,刘亮程的世界为我们所窥见。这是一个“我知道哪个路口停着牛车,哪片洼地的草一直没人割”的世界,是一个“风改变了所有人的一生,我们长大、长老,然后死掉”的世界。这个世界,从地理坐标看,是新疆古尔班通古特沙漠边缘沙湾县的一个小村庄,从精神坐标看,则是刘亮程一个人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人声消寂,畜声喧嚣,曾被忽视的景象和声音得到了精心收拾。正是这样的收拾,使我们有可能透过一个人的眼睛与耳朵,重新发现我们隔绝已久的故乡。 所谓故乡,虽说是许多人的生养之地,但刘亮程的故乡却似乎只属于他一个人,也只有他能掌握随意出入的密码。然而,当这样一个农民用文字包裹他的故乡并被推之于都市中时,趋之若鹜的众人中有多少人能穿越这种窥视,返归自己的一个人的故乡?当我们依旧停留在审美,我们就依旧与根源相互阻隔。与其说刘亮程是一位乡村哲学家,不如说他是一名乡村漫游者。他在他自己的世界漫游,偶尔出界,但魂魄始终与斯土共在。我们要赞赏的,不是这种所谓的“乡村哲学”,而是这种气息,一种遥远的,似曾相识的气息。 这种气息来自他的语言的界限,但正是这一界限刻画出他的世界的界限。“我爬在窗台上,看见村后仅有的几颗星星,孤远,寒冷。”这样的语言如同田地上的作物,若不能破土而出,就只能作为一段缄默深埋于天地之间。而当其顺势而出,它也只能如此生长,质朴是它唯一的可能。这样的世界遂如此脱落成形,“谁在一声虫鸣里醒来,一声狗吠中睡去。一片叶子落下谁的一生。一粒尘土飘起谁的一世。” 这样的世界,亘古如斯,每个人都曾拥有,每个人也都会失去,重新拾取的几率永远是一个谜。“最终是那个站在自家草垛粪堆上眺望晚归牛羊的孩子,看到了整个的人生世界。”

  《风中的院门》读后感(四):村庄、人和动物,一起生存着

  以前看刘亮程的文章,只是偶而邂逅一两篇。后来偶然看到一篇评论文字,开始对这个散文作家感兴趣,于是决定买书来看。

  其实开始想买的《一个人的村庄》,可惜已经售罄,于是便买了这本《风中的院门》。书的封面就比较让人失望——装帧设计得很不好,黑白背景得一幅画,。感觉很粗糙。

  其实整本书并不如想象的好,也许曾经偶遇的文字都是别人选出最精华的。但是读下来仍然觉得有一些趣味。他的文字把读者带到一个村子里,这里似乎不存在现实的事情,生活的状态如同从前,漫漫的时间流动,一天和一天的度过,人老去,麦子黄,一年又一年,却不必计较要到城里挣钱,或者孩子上学,很多的意象是驴子、麦子、狗、猫、还有村里的人,他们不高不低,都是书中的主人公。在他的文字中现实慢慢褪去,而只剩下人与自然的对峙和思考。

  文字并不细腻,而是有一种如同荒天大地般的荒凉感,正如同他常常描述的大风、黄草梁、以及那些狗、驴的生命,这些生命在干涸的、荒凉的大地上求生存,挣扎的卑微、却也并不卑微、他们有目的,却又没有目的的生活着。生而死去,轮回。自然、动物、人、生命、共性和普遍的无奈,人和自然的关系,既是无奈又是有能力的。也许新疆的大天大地,空旷的时间空间,才能够产生这样如同荒凉中追求生存的思想。

  书中在平常叙述中,却带有隐喻的色彩,让人想起自己生命中曾经有过的一些类似的,埋在土里的、被风吹跑了的回忆和思想。

  描写风的一段“生命像一场风。我们不知道刮过一个人的这场风什么时候停,不知道风在一个人的生命中已经刮歪几棵树、吹倒几堵墙。”

  “那个夜晚我仍旧睡不着,隆冬的夜色涌进屋子,既寒冷又恐怖。我小心地吹灭灯,我知道这是村里最后一盏亮着的油灯了。荒野深处的黄沙梁现在就我一个人醒着,我不能暴露了自己。连狗都不叫了,几十户人家像一群害怕的小动物,在大雪覆盖的荒野上紧紧挤成一窝,生怕被发现了。它们在害怕什么呢?这些矮矮的土墙想挡住什么呢?能挡住什么呢?”

  “似乎我们成了一个周转站,生活对我们好一点,我们给身边事物的关爱就会多一点。我们没能像积蓄粮食一样在心中积攒足够的爱与善意,以便生活中没有这些东西时,我们仍能节俭的给予。那些年月我们一直都没积蓄下足够的粮食。贫穷太漫长了。”

  “不论收成多少,秋天的田野都叫人有种莫名的伤心,仿佛看见多少年后的自己,枯枯抖抖站在秋风里。多少个秋天的收获之后,人成了自己的最后一茬作物。”

  “老庄子已经住旧了,又搬到新庄子。新庄子又快住旧了。在这片荒野上人民已经住旧了两个庄子,像穿破的两只鞋,一只扔在西边的沙沟梁,一只扔在更西边的河湾里。人们住旧一个庄子便往前移一两里,盖起一个新庄子。地大的很,谁都不愿在老地方再盖新房子。房子住破时,路也走坏了,井也喝枯了,地毁的坑坑洼洼,人也死了一大茬,总之,都可以扔掉了。往前走一两里,对一个村庄来说,只是迈了一小步。”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