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百家讲坛:五百年来王阳明》经典观后感10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百家讲坛:五百年来王阳明》经典观后感1000字

2021-01-29 03:06:5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百家讲坛:五百年来王阳明》经典观后感1000字

  《百家讲坛:五百年来王阳明》是一部由郦波执导,中国大陆主演的一部2017-04-09(中国大陆)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百家讲坛:五百年来王阳明》精选点评:

  ●心学启蒙

  ●此心光明,亦复何言。心外无物,事上磨,知行合一,致良知。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大有裨益,受教。

  ●到15集了,弃,第七集讲的真好,不讲争议,你未看这花时,紫花与如心同归于寂,寂宝盖头是祭祀场所。下面的舒适祭祀过后声明归去预约落下收视祭祀物品这一种感受。你来看此花时,它的颜色在你心中明白起来,明是日月,光明,白是舌头,极尽所能地表达。你便知此花不在你心中之外。这是一种价值存在。你不是依托于物理客气,而是精神价值。知行合一,知道但做不到不是真的知道。败人之道,非傲即惰。致良知没听懂,地理跨越:浙江北京武夷山贵州龙岗江西吉安南京。心中反复多少次了,心先过去。

  ●确是个坦荡通透的人

  ●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社会上开始推崇阳明心学。2019最大收获可能就是认识了郦波老师。通过他的讲解了解了王阳明和曾国藩。郦波老师的嘴部动作非常有特色。

  ●心外无物

  ●条理清晰 通俗易懂地。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无善无恶,有善有恶,知善知恶,为善去恶。

  ●此心光明,亦复何言。天下我有,也不要忘了心中的我~!

  ●喜马拉雅听完~要坚定自己内心的力量!

  ●此心光明 亦复何言

  《百家讲坛:五百年来王阳明》观后感(一):阳明先生,

  

应该说是在毕业的一两年内就接触到了王阳明,只不过由于心里唯物主义先入为主的情况,导致不愿意接触阳明所谓的心学,导致这一片精神领域,始终是个盲区...如果早点知道,或许对我当时遭遇的困境有所帮助...阳明先生去世464年后,93年1月9号我出生了

郦波教授讲课过程中提到几个概念,和在看毛泽东选集的时候提到的概念非常吻合

知行合一:毛泽东的实践论和矛盾论中提出,认知和实践的关系,就是一个 螺旋上升的过程 事上练:抗战大学培养学生军事理论,毛泽东提出要从红军的抗战历史上去学习,对目前的情况去看,而不是停留在理论上,其实和阳明先生的事上练就是一个意思,实践出真知

以下是自己看时记录的一些笔记,也希望在日后购买传习录后,可以有新的感悟

心外无物:(心外无物 不是 心外没有事物)意之所在便是物;意在于事亲,即事亲便是一物;意在于事君,即事君便是一物;意在于视、听、言、动,即视、听、言、动便是一物;如何对待外界事物,如何对待父亲,如何对待君主,如何对待朋友……全取决于你的本心。所以道德不是外在的客观规律,而是你心中的良知 知行合一:坚实的基础(判断力、精神素质-学养、操守、身体素质-健康、坚持);切实的手段(方法,临事而惧、好谋而成);忠实的执行(对内心追求忠实的执行) 致良知: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沉默是险:默之愚-疑而不问,闭而不辩;默之狡-讨好别人,装老好人;默之诬-故作高深,骗人;默之贼-深知内情,却装糊涂;反过来还布置陷阱,默受其奸 此心不动,随机而动:此心不动,不为情绪、潜意识所扰,看清最客观的事实;随机而动,把握时机、形势,做出最符合事实的判断与决定

其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最后一句话"此心不动,随机而动",一种不动心、不动如山的优秀品质...以此引发我一个问题,就是如何避免被别人潜移默化的影响到,从而做到出淤泥而不染呢?人的成长来自于周围环境的反馈进而塑造自己的为人处世之道,掉进去怎么办呢?比如现在很流行的传销团队;另一半婚姻生活喜欢抱怨;家庭生活中父母不好的习惯;北京投机取巧、急功近利的城市氛围;农村不思进取、得过且过的乡村氛围;最严重的当属于捧杀了,难怪浙江人不喜欢被人奉承...

对于大部分人讲都容易被环境影响,在网上查了很久有人说换个环境,这其实也是默认了环境影响人,近墨者黑的意思;一部分人建议保持学习才可以,可以不断增强自己的辨别能力;还有一部分人说需要有自己的判断力,思考后再给意见,优秀的部分吸收掉精华,不好的地方保持屏蔽...而我比较认可第二、三种,遭受了一系列的痛苦,痛定思痛、静中思静只有广看、广读、广接触才可以提升我们的层次,沉淀我们的认知、坚守自己的判断力不被影响...

  《百家讲坛:五百年来王阳明》观后感(二):圣人和立志当圣人的凡人

  

(纯个人感悟,留个足迹而已。文章散乱且提到曾国藩非常多。)

圣人指王阳明先生,

立志当圣人的凡人指曾国藩先生。

我21-22岁接触了曾国藩老师后,一直非常非常喜欢他,曾国藩的三十六字真言,我全文正抄、反抄了不知道多少遍。励志的故事听了不知道多少,正好他的故事和他的人生选择,在我第二个人生最焦虑迷茫的阶段,打动了我。

我的抄写本 除了真言还有我觉得好的书摘和影视作品台词

从18岁以后,我逐渐认识和接受自己的愚钝,进而重新开始重视“努力”的价值。回想起来很奇怪,高中的时候很多人(尤其是同龄人 还有很多家长 甚至老师)都喜欢不努力却聪明、成绩好的孩子,大家仿佛都对特别努力却成绩不好的人存在固有观念:他一定是偷偷玩了/一定努力错了方向。然而,现在的我却觉得他们很厉害。排除假努力的部分,剩下的愚钝又努力的人非常通透且勇敢,因为他们一直在坚持做自己认为对的事情,即使最后也没有好结果——这难道不是一群纯粹的理想主义者嚒!自此,愚钝在我心中不再是一个贬义词,反而是一种表示谦虚的好词。

装愚 并不是真愚 放低姿态做愚人而不做愚事

“智者给苏格拉底的三个锦囊,第一个写着谦虚,第二个写着谦虚,第三个也写着谦虚。” 我的认知慢慢改变,同以前比,多了自省和谦虚、包容、理解以及努力的动力。

除了他终其一生对自己30岁立下的,“当圣人”这个概念的贯彻:即使大清已经是穷途末路,个人力量面对如山倒的国家、国际局势已经如螳臂当车,他仍然是坚持到了最后。做恶人,背恶名,“曾剃头”这个名被后世之人反复耻笑,是他想不到嚒?我觉得不是,他只是坚持,始终坚持了自己的良知,认定对的事,我该做的事,历史时代让我做的事,我背上恶名,也要去做。

这是曾国藩的人生和他的选择。

而他的老师—王阳明先生有着不同的人生和选择。不变的是(包括张居正等)他们都有百转千回的人生,都有不得意、失志,痛苦、迷茫和一个一个看不到天亮的焦虑的夜晚。

王阳明先生立志当圣人是在小时候了,这一点上比曾国藩早了至少20年。他天资聪颖,志向远大,父亲也是当朝高官,算是拥有很高的人生起点了。但是,对于幼时拥有过人天分的人,长大还能拥有十足的智慧已是不易,阳明先生还把自己的毕生所学不停的传递给更多他的学生,至死方休,让我不禁感叹,他才是真正的大圣之人啊。

打仗上,王阳明擅长心理战,不需要训练有素的军队。他能精准地看清局势,一般主动出击,“先破敌人的心中贼” ,然后一举击溃对手。对兵不厌诈这一概念和人心可谓是一清二楚。而曾国藩最擅长防守,他以守为攻,打好基础,步步拆招,还拥有一支训练有素的湘军。这样一对比,阳明先生是明显具有传奇色彩的圣人,而曾国藩则是努力向其靠近的凡人。

想到了再写吧 先这样。

  《百家讲坛:五百年来王阳明》观后感(三):寻找精神明亮之地

  

《五百年来王阳明》由南京大学郦波教授主讲,一共26集,以讲述王阳明的传奇一生和阳明心学的发展历程为主线,同时在事件中讲解了很多阳明心学的核心理念。适合想了解王阳明和阳明心学的读者。

想到去读王阳明,并非出于然偶。之前看读曾国藩,就听说民间有一种比较流行的说法——中国古代有两个半完人。完人需要满足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立功,要求为国为民立下功劳;立德,要求德行高尚,不能有污点;立言,则要求能教化他人,有言论或著作传世。这个标准相当之高。

心学的基础观点是“心外无物”,这很早就知道。不过在当时,人云亦云,把“心外无物”理解成一种简单的唯心主义。因为从小被灌输的是马克思唯物主义哲学,再加上对心学认知不足,所以先入为主地带了很多偏见。在听了这些内容之后,让我理解到“心外无物”,并不指物体的客观存在依赖于人的感知,而是指事物的价值,依赖于人心的感知。

王阳明和弟子讲学时,曾举例:“汝未来看此花时,汝花于汝心同归于寂,汝来看此花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汝心之外。”花本身是无善无恶的,花儿之所以美丽,是因为人的观察,看到了花的色彩、嗅到了花的香味,从而花儿才被赋予了价值。再进一步,《人类简史》告诉我们,国家、金钱、文化、公司都是虚构的想象,然而因为人们的共同认可,这些虚构的秩序竟变得牢不可破。

心学的另一个核心思想就是“知行合一”。关于知行合一,大家也常说,然而很多人对它的理解存在误区。大家对它的理解是:学到的知识要与社会实践相结合,要学以致用。这种理解暗含着一个前提:“知道”与“做到”是两回事,光“知道”不行,还得与个人的实践相结合,真正能“做到”,这样才行。其实王阳明的“知行合一”原本不是这个意思。王阳明说,“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就是说知道和做到其实是一回事儿。那些嘴上说知道,而实际上做不到的人,其实不能算知道。而那些已经做到的人,即使嘴上不说,他已经算是知道了。

因为“知行合一”,所以心学的方法论强调“事上炼”,这对于我们是很有指导意义的。“事上炼”是一种积极主动、在日常生活中修行的态度。阳明先生自己就是“事上炼”的榜样,很多棘手的差事,别人都是唯恐避之不及,或是应付应付、敷衍了事一下,而王阳明总是积极主动,不畏艰苦、不怕麻烦。所以为祸南赣几十年的山贼,别人一筹莫展,王阳明一上任,短短一年多就一扫而尽。所以宁王之乱,别人都当缩头乌龟、都在观察局势,只有阳明挺身而出,最后以弱胜强、荡平叛贼。后世的曾国藩对王阳明非常推崇,所以也是积极主动、讲究实干,最后干出了这么多惊天动地的大事。

郦波教授最后一讲说道。

阳明心学的现实作用就是帮助我们找到光明的内心。“致良知”不是简单的良心与道德自律,如果只是如此就不需要王阳明“自百死千难中来”。寻常得到的那种良知,并非真正的良知。良知要从生活的困境中、艰难中悟得。

良知是什么?良知就是人类文明积淀下来的,沉淀下来的那种智慧、道德与灵性的自觉。致良知就是听从内心光明的指引,找到自己光明的那颗心。有了光明的那颗心,就可以开始一段塑造人生的旅程。

第一,通过心外无物,心即理,塑造人生的气象。王阳明有句名言:“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这是什么意思?就是要成就事业,必先奠定人生的格局、人生的气象。格局始于立志,首先要立志,有大志向。有大光明的追求,人生的格局就不一样,气象就不一样,这靠的是对心外无物、心即理的深刻认识。

第二,通过知行合一,塑造人生的智慧。王阳明在《传习录》中说:“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若会得时,只说一个知,已自有行在;只说一个行,已自有知在。”知行合归一处,这个一,其实就是致良知的良知了。“知行合一”没有终点,它是一个不断螺旋式上升的良性循环,一个永远成长的过程。不是心中有良知,心中就没困惑;不是你获得了一定的成就,到达了一定的地位,就可以高枕无忧。人生的终极追求、人类的光明的终极追求,就是我们常说的那个理想,在最远的远方指引着所有人光明的追求。它需要“路漫漫其修远,吾将上下而求索”的精神,永远不停止求索之路,这才是伟大的人生智慧,才是伟大的知行合一。

第三,通过致良知,构建人生的境界。有了人生气象,有了人生格局,有了人生智慧,第三步就要构建人生的大境界了。人生的大境界其实就是心学的最终归宿——致良知。因此王阳明说:“若是知行本体,即是良知良能。”这种境界,当然最恰当的,以他最后的人生遗言来形容最为贴切,那就是——“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真是修行在路上,心学继续……。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