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与美》读后感锦集
《物与美》是一本由(日) 柳宗悦著作,重庆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69.80,页数:40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物与美》精选点评:
●读多了也就这样
●读起来很舒服的一本。
●柳宗悦说,美比天才更加重要,对于美的直觉比关于美的知识更加重要。这简直是一个美学界的乔布斯,完全重新定义了民艺与工艺之美。
●美学、哲学与文学的复合散文,偶尔大而失当言之无物,但总体读来很舒服。读完《观赏物与实用物》就决定“断舍离”好好整理自己的居所,我读书可真是实用呵! 取向:民众 日常 自由 直观 美 沉静 简单 自然 纯粹 手工 内敛 素雅 稚拙 质朴 健朗 日式审美 平常心 澹泊 无考量 不拘泥 即非理论 美中不足:配图杂乱无序,理想的是随文出现,至少该按文章先后顺序编排。
●不愧日本民艺复兴大师,不止是对民艺,美学,收藏都有独到见解,对佛禅也理解透彻,所以可以不拘一格谈论公案与陶器,金刚经、心经与李朝绘画,抽象与具象,眼见与心知,版画、飞白织物和拓印的美。美始于混沌,自发,老子说,朴散成器。
●美学散文,简称美文。日系典型。
●按需。
●学贯中西,厉害了!!就是有点絮叨
●做个拥有茶心的人(即追求高深美学的人)
《物与美》读后感(一):寻找生活中的神性美
日本民艺之父、美学家柳宗悦,是“民艺”一词的创造者,《物与美》一书正是他的相关理论著述。
说到器物的美,一般人常常会联想到工艺品或者古董,很难将之与日常生活用品结合起来。柳宗悦为我们打开了一扇窗。他认为,民用器具具有朴拙之美、自然之美、诚恳之美、健朗之美、娴熟之美、简单之美、纯熟之美、自由之美……甚至神性之美,将民用器具上升到了一个美学的高度,让人茅塞顿开。
我一直喜欢传统器具,手工作品,生活中,尽量寻求传统的工具和遵循传统的方式,比如,辣椒必须用石臼舂,酸菜一定要自己泡,豆瓣酱一定要自己做……在迷恋这些用传统工艺做出来的美食的同时,也喜欢传统手工打制的工具那种特有的温润的美,充满人情味和烟火气息的美。
一直无法给自己的这种喜好和固执下定义,看了此书,我终于可以给自己找到理论支撑了:原来我追求的是一种具有神性的美,一种对传统手工的致敬。
《物与美》读后感(二):日式细腻
因为我妈妈的推荐才去读的。
她喜欢喝茶,也喜欢茶壶,更喜欢买茶壶。周围线下的茶壶店老板,几乎都成了她的朋友。至于线上的淘宝店,马云都快成了我的外公了。
有时候,我在家里呆着好好的,突然她推门回来就神神秘秘的和我说,给你看个好东西,然后从怀里掏出一个茶壶,嘴里再念念叨叨着壶哪里哪里好,说着这个壶啊,留着给你娶媳妇儿,当传家宝。
这就导致有的时候,进储藏间,打开柜子门,里面摆着几辈子的都取不完的媳妇儿。
当然,以上都有些夸张成分,但是她对物的喜爱,尤其是对于手作物,那的确是溢满了整个灵魂的。
这本书就特别对她路子,因为书里主张:手作之物,平凡之物,生活之物,那就是最美的。什么昂贵的收藏品啊,什么名家名作啊,那都是用来供起来给人提供感官刺激的,沉入不了生活,算不上大美。粗犷不羁,真诚善良的,来自人民群众的创作,才是真正好的创作。
这种细微平凡中寻找大美的特质,是日本人的感觉。这种感觉在《阴翳礼赞》里面也可以看得到,就犄角旮旯的地方才是最棒的。所以作者开的民艺馆中,很多藏品都是没有作者署名的,甚至是些边角料。
个人认为这种视角其实很不错,尤其对于国人来说。中国幅员辽阔,各种新鲜玩意儿层出不穷,但人的精力有限,势必不能穷尽所有好玩的东西。于是,收起望远镜,看看显微镜,有时候就是我们需要的。天天抬头看那些高大上的,激发欲望的那些,不如看看自己手边,天天用的东西,真的可以发现很多新奇有趣的点。
毕竟生活每个人都有,你既可以用心的过,也可以泛泛的过,如何过,看你。
《物与美》读后感(三):不自由的自由
看了这本书,就像用盆清水把我脑子里乱七八糟的想法,清洗的干干净净,理的清清楚楚,简称醍醐灌顶。
里面讲不自由的自由,自由的不自由。当遵守数理法则去做事,是不自由的,人不怀着创作之心,不会想着美丑,只是遵循工序罢了,但正是这样,自然获得自由,获得了呼吸,它在固定法则下,因人为不可控因素造成误差反而成就了物品永恒的隽永,而这时自然促成的美丽。相反人在创作艺术时比如画画,常常因审美观念的束缚,技艺不纯熟所造成的失误,反而难以产出美丽的东西,简称强扭的瓜不甜。
其中印象最深的便是“有趣比无趣要好,但只要受到趣味性的束缚,人就无法理解顶级的美。”
读了这本书,我的脑子时常发胀,因为我意识到自己要做成什么样时,脑子就开始批判我所做一切不过是附庸风雅,不是自然而然的走向,而是想借此获得一些鼓励或关注。比如说书中说,不落款的画作常常是整个时代造就的产物,因此,带上个人无法展现的美。我就此想到我画画常常不落款,落款还是因为旁人的提醒,因此就觉得也许就能创造出的时代的美,马上就转念一想,我有了这种想法,以后画画不落款也许是为了表现个人无法展现的美的这个欲望,而这个欲望会毁了我画画的初心,我的心也就此带上桎梏,再也无法画出我内心所指的画面。
有时反倒羡慕孩童,不知天高地厚,只要感兴趣的,无论庞大的,复杂的,还是简单的,总是要画出一副,而这样的心不是为了出名,不是为了迎合谁,而是心有所想,想要通过画笔表达出来,无论技巧多么幼稚,但因孩童的赤子之心,心无杂念,自然而然抓住了事物的本质,反倒比许多大人画的生动形象。长大成人反而看不出事情的真相。佛说,佛法的最高境界是手无佛法,而常年工作的手工者,无需修佛,日复一日的重复劳作中达到了佛法的境界。
有人说诗歌的本质是抽象,虚无,荒缪。就像毕加索、达利的作品,抽象概念,世人看不懂。曾经我也不懂,曾有一副价值十亿的画,扭曲肥胖,完全看不出画的什么。我给我妈看的时候,她说这是个女人,这是她的胸,我突然明白了一点点。当我在县城澡堂洗澡时,看到一位搓澡阿姨,肥胖臃肿的身躯,粗壮的大腿,肥腻的腰臀,硕大的胸部,脸部因澡堂的水汽熏的发红的脸,迷起的细长的双眼,下拉的嘴唇,像是被生活压迫的随时发飙的人。我看她的第一眼,就想到了这副画,我甚至认为画的就是她,也许作者跟我的想法完全不同,但是我透过澡堂阿姨,看懂了这副画,充满风霜,粗壮,彪悍,震颤人心,又使人心生怜悯。
价值十亿的画而读了这本书我才明白,抽象不是画的人人都不懂,而是用心去画出内心真实的感受,可以用所有比兴等修辞手法画出这种感受,而这必须遵循内心最真实的震撼。抽象与具象完全统一,而如果一味回避具象的抽象,又有多少价值了。
抽象有时在文学意义上等同荒诞,说起荒诞,谁又写的比现实更荒诞,而现实不就是最真实的真实吗?
《物与美》读后感(四):物之美,贵在浑然天成。
抛开“民艺第一人”的头衔,单看这本书集成册是不太值得的。
柳宗悦(发型很像叔本华)或许是收集文章时间跨度的问题(从1951年到1959年),且排序并不是按照时间顺序,所以阅读的时候,看前几篇非常精彩。
譬如“眼见”与“心知”中,批判了单纯将美拆解为元素和概念的方式,认为观赏应该是物与人之间的交流。
不经过观察得来的知识不会令人了解到美的神秘。即便人们能用知识精密地测量出美的全部,最后展现出来的也不会再是美。精细切割过的美还会有深度吗?它只会退化成可以用理性理解的美吧?美学家切不可将他们眼中的美学放到知识的基础上。不,他们甚至应该杜绝用知识引导观赏的行为,因为这样就会本末倒置。人们意图通过概念组建起对美的认识,想要把知识转化为观赏能力。凭借知识作解说,就只能将解说诉诸于概念。费心思考出的种种形容都是基于概念的要求,这样的解说写的不是感受,不过是知识罢了。感受匮乏,人才会着力堆砌形容的言辞,伪装成感受。如果感受充盈,人就不必用各种形容的辞藻撑起解说,此时人追求的就是超出语言表象的用语。能够用语言形容的美大概谈不上深刻感知到的美吧。在观赏物与实用物一篇中,强调用物的质朴之美,之后对各种手工制物的美学理解,也颇有“格物致知”的哲学意味,鼓励人们从日常用物中找到生活的美学。
日常的生活才是更加重要的。平时使用的器物原本就以简单为宜,从简单的器物中挑选好物才是应有之义。正如我在前文所说,幸福常常伴随着简单与美,不要把寻常的生活理解为乏味的生活。日本民藝館『食の器』展,多为传统手工艺品柳宗悦还很喜欢用佛家、哲学的概念来解读器物。比如狭间的公案一篇中,将隔开烧制胚胎的工具“狭间”用佛家的“如如之作”、“只么之作”的概念解读,
无釉无修饰并非刻意为之,而是从人们求快求多的需求中自然产生的特质。佛家的话来说,狭间存“虚”,这使它自然地酝酿出清寂之美,符合东方的审美理念。因为不售卖的特性,柳宗悦认为它具有无上的美,是超脱了商业铜臭味儿的天地精华。十分有“不问兜里几个钱,但看心中灯一盏。”的意思。
之后阐述自己非专注民艺之美时也有恍然的感觉,有给出关注美本身的指向性。
民艺的美体现在纯粹、健康、实用、寻常上。由于我把这样的美视作美的标准,大家就会以为我的观念是美只存在于民艺品中。我们的立场是灵活的,我们认为美丽的东西就是美的。我们既不认为民艺品即美,也不认为非民艺品即不美。美丽的艺术品无论如何都是美的。但中间几篇杂文,柳宗悦对于不同器物美的评判标准仿佛一直在变,会有自相矛盾的句子,
比如说丹波布时,觉得美是个性的体现,传统即为个性美的集合。
我们总是认为传统的世界摒除了人的独创性,因此对其敬而远之。然而不可思议的是,无限的创造却正诞生于传统的世界。传统的世界没有个人英雄,它会使所有的参与者成为优秀的工匠。每一块布都出自无名人氏,但每一块布又都是美丽的。丹波布但在评价拓本之美时,又认为个性是无关紧要的,要由自然来掌控美,形成所谓的韵味。
在这个世界里,个性是孱弱无力的,它离开了人类,渐渐归于自然。在拓本上,自然发挥着胜过人类的力量,所以,拓本的美来自非个人掌控的领域。美是源于非个人领域的,这一点我们不能忘记。不,应该说个性得到如实发挥时,反而会远离美。赵子昂十札法帖诸如此类的小问题有很多,却都自说自话的很成道理,如果单看杂文没什么问题,合集成书便少不了造成困惑。
总体来说,柳宗悦欣赏的是“浑然天成”的美,书中一切佛教的形容词都是在为自然这个属性背书,要是人在制物中加入了太多的主观意识就是媚俗,譬如追求没有飞白纹的织物、挑战技艺想做成油画的版画,以及仿照自然形成的缩釉点制成的“赘三十处”陶器。
但如何把握人在其中主观制作的程度,要根据不同的物来判断,这也许就是柳宗悦说的要学会不用知识去评判美,要学会观赏用物而不是根据印鉴和特征来判断用物的价值。
正是因为柳宗悦的美学观点来源于种类繁多的民艺用物,所以他的美学观点也是十分灵活的。
我们的立场是灵活的,我们认为美丽的东西就是美的。我们既不认为民艺品即美,也不认为非民艺品即不美。美丽的艺术品无论如何都是美的。总之就是告诉你,要去“感受”美,先把标尺和知识都放下,从别人告诉你的美是什么的标准中挣脱开来,才能得到自由,才能真正的理解美。
人在直接观赏物时,给了物自由倾诉的机会。其实这才是整本书最有启发的观点,欣赏是双向交流,个人的审美是需要花费时间和精力大量观察琢磨的体系,而非一日之功,想根据知识来评判美,是很功利的行为,且十分愚蠢。
比如近期评判美人很流行的直角肩、高颅顶、饱满面中,反正我小时候没这些乱七八糟的概念,美人就还是美人,一看就知道是美人,千人千面,各有各的美。
因为它们不是刻意的,而是自然的。这些瑕疵身上不存在污浊的罪,我们就无法称之为丑。因此,即便表象丑陋,其内在也与丑陋完全绝缘。我认为,这就是美的源泉。除了有一篇解说哥特艺术的“中世纪的艺术”显得有些突兀以外,其他关于日本传统器物的小品文都很有意思,可以作为日本传统工艺品百科书来补充冷知识。
大津绘:日本的庶民绘画/没有署名的浮世绘旁支小巾绣,和十字绣十分相像很喜欢的芭蕉布,纯天然无污染柳宗悦还解说了文盲的书信如何因为倾注的感情而充满美学价值《野口诗花的笔记》,以及很神奇的墓葬之美《琉球的墓》,都是值得一读的短篇,不过也从侧面体现出了,要成为一个哲学家,嘴炮能力强是多么的重要啊,自己觉得好的东西就一定要圆回来。
还有最后一点,微信读书这个排版有挺多问题的,扫描电子版时有的页数没有去掉,分行也有错误,而且一个讲工艺美学的书没有配图,阅读感受还是有点差的,好多东西在脑子里没有具体的影像,搜出来的图也不知道对不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