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1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100字

2021-01-30 03:43:3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100字

  《中国哲学简史》是一本由冯友兰著作,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9.50,页数:295,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中国哲学简史》精选点评:

  ●“想要显得比较有文化;装逼大计第0.1步。”

  ●先秦还能忍,到了魏晋宋明实在堪忧

  ●唔,迷人又恼人。

  ●不能不读

  ●说实话,很一般吧。对这种XX史的还是不要抱期望了。

  ●家常读书·雨中狐狸朗读

  ●老板介绍的书,必须看!

  ●大师佳作;想粗略了解中国哲学/思想史的,读这一本就差不多了

  ●一则禅宗故事:“俱胝和尚,凡有诘问,惟举一指。后有童子,因外人问:‘和尚说何法要?’童子亦竖起一指。胝闻,遂以刃断其指,童子号哭而去。胝复召童子,童子回首,胝却竖其指,童子忽然领悟。”人必须先说很多话,然后保持静默。

  ●哲在:欲了解中国哲学,必读冯先生此书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一):最好的关于中国哲学的普及读物和读物

  这本书的《自序》里写得很明白,好的历史书要具备才、识、学,而小史只要展示前两者就可以了。

  现在的学者多不会写这种小书,因为他们“学”富五车,但就是没有才和识。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二):宗师之著

  古各家哲学,常因其富于暗示,文字生僻,行文拗口而难于理解。更因时代衍化,各教各派思意搀杂融合,今人读之难免混淆其义,渐失于各家之根本。

  而今所谓国学,虽望复苏国粹,以文化兴国,以传统育人,且大而化之。无奈今之为师者,水平尚且,德行难堪。受教者亦多以功利为志,或为学识之执,遂‘国学’二字渐失于流俗。

  寄望于自修自渡,独善其身,却疏于才学见知,久有小成,惜无异闭门造车。

  幸逢冯老此著。

  此书始于上古思想,至先秦百家,源远于新儒家,新道家,禅宗之起始发展,集各家各派之大完大成,梳理明义,并明证解析。精彩绝伦。读后始知读前之谬误混淆。醐醍灌顶,不外如是。

  古文曰‘言有尽而意无穷’,冯老却用寥寥数语理清各家无穷之意。当然,此意非‘真义,本义’,而是各家各派之大义,可言之意。

  且文字语气平易近人,更有西方哲学思想穿插其中,译者亦行云流水,初读尚不知此为译本。

  宗师之著。建国后再无此等学者大家。

  衷心推荐,望有缘传读。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三):无自由,不哲学

  快速的顺便翻了一下,很失望。

  一是对中国哲学,二是对书本身。

  从百家争鸣之后,中国就再无哲学了。皇帝的地位志高无上,任何妨碍统治的思想都被无情打击,各种文字狱,残酷程度远超西方中世纪的宗教迫害。就算历史上有伟大的哲学家出现,他的学说也无法流传于后世。西方暗黑世纪中哲学无发展的原因也在此。所以说,无自由,不哲学。

  对于书本身,举个小例子吧,没仔细看:作者说对一些作品要自行领悟(好像是这么个意思吧),各个人的理解不同,要结合各种译注来领会。冯大师太迷信权威了,如果作者一段话每个人的理解都不同,而且差异很大,那一定是作者没有表述清楚,不能表述清楚说明作者自己也不是搞的很明白。

  这本书与罗素的《西方哲学史》比起来相差太远。读一下了解一下中国文化还是可以的,但是投入太多精力研究就得不偿失了。

  摘一点维基百科上看到的资料:

  胡适:“天下蠢人恐无出芝生(冯友兰的字)右者”。

  张君劢:“不知人间尚有羞耻事乎?”

  一代名家一个糊涂的选择致晚节不保。

  个人的力量在社会的洪流中是多么渺小

  可悲!可叹!

  打个一星引起大家注意吧,其实可以打三星的。呵呵!呵呵!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四):胜似宗教的中哲

  宗教是什么?渗透到你的日常生活中,成为你生活的潜在指导法则.而中国哲学是否做到这一点呢?这是把宗教和哲学联系,说中国哲学胜似宗教要思考的一个问题.

  中国哲学六大家,儒家墨家法家名家道家阴阳家,各出其理.虽然理念不尽相同,甚至差异很大,比如对于礼法等,但是它们诞生的大背景和环境却是相同的.农耕文明,集体经济,重农轻商,礼乐等级分明,家族观念...

  quot;家"与"教"的不能等同.有时候,这两者是相反的.比如道家和道教,前者教人们要顺乎自然,无为而治,而本土宗教道教却教人要反乎自然,如寻求长生不老.儒家和儒教两者有重叠的地方,但是不能划等号,前者的范畴更广,后者是经过统治者为了更好地去统治人民,适应自身的统治理念对于前者的修改删减.

  中国哲学虽然含有六大家,但是又以儒家为首,为主流,其他的更多只能看作是激荡思想的参与者,不能成为中华文化思想的引领者.

  从人生目标来讲,内圣外王是理想,将出世和入世的完美结合看作是人生目标.儒家积极入世,道家无为出世,其他的入法家的法治思想,墨家的兼爱非攻,名家的辩等都是作为入世或者出世方式的补充.

  日常交往中,自身的悟才是前行的工具,他人的棒喝则是下下策.言不尽意,书不尽言,重点不是画了什么,而是留白给出了怎样的想象空间,中国人的言语交谈中看中含蓄二字,而含蓄则指向了观看者,读者自己的体悟能力,悟觉.这也是中国哲学思想表达思想的特殊方式.

  哲学何用?哲学应该是让你精神充实和拔高的一种东西,是让你真正能感受到什么叫做"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因为心中有足以支撑我们的精神支柱.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五):中国哲学

  本文大多摘自原文,选择原则是以我认为对我有用。

  一、中国哲学的精神

  1、“按照中国哲学的传统,它的功用不在于增加积极的知识(是指实际的信息),而在于提高心灵的境界——达到超乎现世的世界。”

  2、“入世与出世是对立的,正如现实主义与理性主义也是对立的。中国哲学的任务,就是把这些反命题统一成一个合命题。”“如何统一起来?这是中国哲学所求解决的问题。求解决这个问题,是中国哲学的精神。”

  “中国哲学以为,一个人不仅在理论上而且在行动上完成这个统一,就是圣人。他是既入世而又出世的。””中国的圣人不是不问世务的人。他的人格是所谓“内圣外王”的人格。“

  二、中国哲学的背景

  3、”中国哲学家的言论、文章没有表面上的联系。是由于这些言论、文章都不是正是的哲学著作。“”若想研究这些人的哲学,只有看他们的语录或写给学生、朋友的信。“

  4、”在农业国,土地是财富的根本基础。所以贯串在中国历史中,社会、经济的思想和政策的中心总是围绕着土地的利用和分配。

  三、各家的起源

  5、“儒家者流盖出于文士。墨家者流盖出于武士。道家者流盖出于隐者。名家者流盖出于辩者。阴阳家者流盖出于方士。法家者流盖出于法述之士。”

  四、孔子:第一位教师

  6、“关于人的德性,孔子强调仁和义,其中仁是爱人的意思,义是事之“宜”,即应该。社会中的每个人都因其某个身份而有一定的应该做的事,必须为做而做,因为这些事在道德上是对的。”仁是内在的品性,义是外在表现。义与利相对。实行仁的方法是推己及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是推己及人的肯定方面,孔子称之为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推己及人的否定方面,孔子称之为恕。《大学》所举的例证,强调忠恕之道的否定方面,《中庸》所举的例证,强调忠恕之道的肯定方面。“

  7、“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志于学,是指志于道《论语·述而》),我们现在所说的学,是指增加知识,但是道却是我们用来提高精神境界的真理。三十而立,立是指立于礼(《论语·泰伯》,是指他这时候懂得了礼,言行都很得当。四十而不惑,是指他这时候已经成为知者,因为”知者不惑“(《论语·子罕》)。五十而知天命,知天命是指承认世界本来存在的必然性,即尽人事,听天命,我们能做的,莫过于一心一意地尽力去做我们知道应该做的事,而不计成败。六十而耳顺,耳顺是指顺乎天命。

  五、墨子:孔子的第一个反对者

  8、小平的三个有利于中最后两条是否有利于增加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和是否有利于实现最广大人民的利益与墨子的”三表“中的第三条”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很相似有木有?

  9、墨家推崇兼爱、功利主义。

  六、道家第一阶段:杨朱

  10、道家发展的三阶段:道家哲学的出发点是全生避害。杨朱的方法是”避“,这是普通隐者的方法,他们逃离人世,遁迹山林,心想这样就可以避开人世的恶。可是人世复杂,不论你隐藏的多好,总是有些恶仍然无法避开。这是第一阶段。

  老子企图通过揭示宇宙事物变化的规律,遵循和利用规律以此调整自己的行动,使得事物转向对他有利。这是第二阶段。

  庄子齐生死、一物我的理论,从一个更高的观点看生死和物我。从这个更高的观点看事物,就能够超越现实的世界。这也是避的一中形式。这是第三阶段。

  七、儒家的理想主义派:孟子

  11、”孟子说人性善,他的意思并不是说,每个人生下来就是孔子,就是圣人。他的确承认,除了善的成分,也还有些本身无所谓善恶的其他成分,若不适当控制,就会通向恶。这些成分,他认为就是人与其他动物共有的成分。这些成分代表着人的生命的“动物“方面,严格地说,不应当认为是”人“性部分。

  12、孟子提出四端学说: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孟子回答了为什么人应当让他的四端,而不是让他的低级本能,自由发展。

  13、王道与霸道之分。圣王的治道是通过道德指示和教育;霸王的治道是通过暴力的强迫。王道的作用在于德,霸道的作用在于力。

  14、要达到仁,最好的方法是行忠恕。通过行忠恕,他的自我、自私,都逐步减少了。一旦减无可减,他就感觉到再也没有人与天的分别。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