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抗倭名将俞大猷读后感摘抄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抗倭名将俞大猷读后感摘抄

2021-02-01 03:18:49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抗倭名将俞大猷读后感摘抄

  《抗倭名将俞大猷》是一本由曾纪鑫著作,宁波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8,00,页数:31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抗倭名将俞大猷》读后感(一):《抗倭名将俞大猷》:追求人生完美境界的一代名将

  “他一生四为参将,六为总兵,有过七次受辱,四次贬官夺荫,一次被捕下狱的坎坷经历。” 他在四百多年前的历史上,在大明王朝抗击倭寇的岁月里,和戚继光齐名。甚至在某种程度上来说,他还在戚继光之上,因为有民谣曰“俞龙戚虎,杀贼如土”。 他被今人认为,在大明王朝三百年间,能与他相匹的,可能只有一位王阳明。 他就是大明王朝嘉靖年间,转战南北、抗击倭寇、为国效命建立了不朽功勋的名族英雄俞大猷。 《抗倭名将俞大猷》这本书,是国家一级作家,《厦门文艺》主编,福建省传记文学学会副会长曾纪鑫所著,由宁波出版社出版的历史人物传记书。 这本书以丰富详实的历史资料、生动的文笔、独到的见解,叙述了明朝抗倭英雄俞大猷从少年时修文习武,到中年转战南北,建功立业,到最终魂归故里的戎马一生,再现了这位当年比戚继光还有文韬武略的名族英雄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人生境界与魅力。 这本书的作者,以“还原历史,回归真相”的写作态度,将这位被历史忽略的抗倭名将的一生,通过他查实各种文献资料、实地走访,基本完整还原了俞大猷一生的戎马踪迹 ,展现了俞大猷作为一代名将心怀国家、刚毅沉着、不惧生死、教化于民的精神风貌。 积极进取的人生信念 俞大猷(1503–1579),出生于明弘历十六年,福建泉州晋江县人,少时习文修武,十五岁中秀才,三十二岁考中武举 ,三十三岁守御金门,三十八岁上书陈武山献策,遭杖击夺职。 四十岁 ,又向巡按御史徐宗鲁自荐,不得重用,又给兵部尚书毛伯温写信谈兵论军。 四十一岁,俞大猷前往宣大总督翟鹏处听用,多次向翟鹏阐述他的御敌方略。 直到四十二岁,他终于被任命为汀漳守备,署指挥事,驻军武平,开始了建功立业的功勋生涯。 可见,中年的俞大猷一直奔波在积极寻找实现自己才华和抱负的路上。 心怀国家,不辞辛劳,暮年仍征战疆场 俞大猷从四十五岁开始,剿灭海盗、击败安南寇,平息五指山黎族起义,五十三岁转战金山卫等地,取得王江泾大捷,水路并举歼击倭寇,有功无赏,直到六十七岁,打败海盗曾一本,升右都督。 期间,一直南征北战。 七十岁,镇守福建及浙江,任福建及浙江台、温总兵官。 七十三岁,被调往京城,负责训练兵车。 七十六岁告老还乡,七十七岁魂归故里。 立德、立功、立言 作者说,凡是心怀国家、志向远大、抱负崇高的人,他们都有一种强烈的信念做支撑,他们既不会为自己谋取私利,也能忍受各种痛苦冤屈,那种凌然正气,不知不觉,都会受到感染…… 俞大猷追求的是人生完美境界,立德、立功、立言的精神追求,几乎贯穿了他的一生。他写的《正气堂全集》九十多万字,里面涵盖了《京营战车近议》等兵书。

  《抗倭名将俞大猷》读后感(二):《抗倭名将俞大猷》——壮怀激烈,英雄如龙,大明历史上了不起的人物

  

近年来,关于明朝时期抗击倭寇的历史题材剧层出不穷,相关的文学作品也是数目繁多,比如以刻画抗倭将领戚继光为主要线索的影视剧《抗倭英雄戚继光》《荡寇风云》,还有涉及到戚继光抗倭事迹的著名电视剧《大明王朝1566》。这些作品在观众心中留下了深刻印象。但是,当我们回顾那段暗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争鸣的历史,拨云见日时总有那么一位英雄令我们肃然起敬,他的影响力甚至在戚继光之上,这就是有“俞龙戚虎”之美誉的俞大猷。国家一级作家曾纪鑫笔下的《抗倭名将俞大猷》为了深情地讲述了这位英雄精彩光辉的一生。

提及抗倭英雄,人们首先想到的是戚继光,至于俞大猷,大家可能会认为他是戚继光的部下,虽然也是有功于抗倭事业,但名气、战功肯定不如戚继光,因此,在人们的眼中俞大猷是个陪衬。然而,事实并非如此,经过众多史学家的艰辛发掘,俞大猷的光辉形象、丰功伟绩跃然纸上,尤其是曾纪鑫著的《抗倭名将俞大猷》一书,为我们还原了那段历史,回归真相,让人不得不一睹为快!

抗击倭寇是发生在我国明朝中期东南沿海一带的事件,尤其是在嘉靖时期(1522-1566),倭寇猖獗,匪患严重,当地百姓生活受到侵扰,苦不堪言。为此,朝廷必须选派能人将才前去平息,以解朝廷心头之患,那么,俞大猷无疑是最佳人选。俞大猷出生在武将之家,其父俞原瓒是一名世袭的百户,等到俞大猷成年之后,他也世袭了百户,但是在那个时候百户基本就是个低级的军官。俞大猷自幼喜欢习武,还研习过易经,这对他以后带兵打仗、谋划定策起到了重要作用。在科举制度创立后,世人想要走上仕途,科举是唯一的出路,而科举又有文举和武举之分。自然俞大猷要走的是武举这条道路,尽管他的父亲不再希望他大大杀杀,希望他通过考文举走上仕途,但俞大猷的志向不在此。从小他就显示出超人的胆识和谋略,经过自己的努力,他考中武举,授千户,防卫金门。

自嘉靖三十一年(1552)到嘉靖三十八年(1559),俞大猷在浙江、南直隶抗击倭寇,这是倭寇势力最猖獗的时候,他几乎参与了大大小小的所有战役,功勋卓著。其后,俞大猷又取得了著名的平海卫大捷,转战广东,将倭海盗彻底歼灭。战场上的节节胜利,抗倭斗争实际上不仅仅是军事的斗争,还涉及到朝廷的方方面面,俞大猷即使无心政治,一心扑在抗倭事业上,但是难免被卷入政治斗争中去。曾经在战场上九死一生、指挥自若的他,能不能在多次的政治斗争平安无恙呢,他治民有术、怀柔边民,镇守两广,但也曾惨遭入狱,那么他的结局是如何呢,他留给后世又有怎样的战斗经验教训呢?那么,曾纪鑫著的《抗倭英雄俞大猷》一书,一定能给你解答心中的疑惑,让你了解一个真实、客观的俞大猷,回归历史,还原真相!

  《抗倭名将俞大猷》读后感(三):又一位值得铭记的英雄——俞大猷

  世人言,戚继光如虎,俞大猷如龙,俞龙戚虎,杀贼如土。 ——《福建通志·列传》

提及明朝抗倭英雄,基于大部分版本的历史课本和各种影视剧的介绍,大多数人可能第一时间想到的都是戚继光。但书封上提到的“俞龙戚虎”的民谣从另一方面提示人们,在那个英勇抗击倭寇的艰难岁月,俞大猷,这个世人知之甚少的人物,他的抗倭功劳与戚继光不相上下,甚至超出戚继光之上,如嘉靖年间所取得的几次具有决定意义的抗倭胜利都离不开俞大猷谋定而后动的正确指挥和身先士卒的勇猛顽强。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俞大猷是剿灭倭寇的关键性人物,但由于各种原因,俞大猷的功绩不为世人所知。因此,本文的作者通过收集各方史料、实地考察走访积累了大量资料,并去伪存真编写出了这本基本还原俞大猷人生阅历的著作,为全面认识、客观评价俞大猷和还原历史真相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在本书的介绍中,俞大猷文武双全,既能身先士卒不避锋矢,又能深谋远虑洞悉大局,常能取断敌退路、四面包围、正面进攻、全歼敌人的战法,屡建奇功。他不仅自身武学造诣非常高,也掌握了非常丰富的军事理论,并且性格坚韧沉着,这样难得的复合型人才的养成一定与他早期的求学生活经历息息相关,这让我对他早期的经历产生了兴趣。而阅读完本书前半部分关于他求学的经历后,我不禁感叹,一代豪杰的成就确实是天时地利人和的共同结果,但于个人而言更重要的是学而不厌孜孜求索,才能厚积薄发,抓住人生中的重要机会。

一、家庭环境的影响

俞大猷的始祖俞敏曾跟随朱元璋一同征战南北,“驱骋天下四十载”,建立明朝后被封为世袭百户(明朝军官等级)。父亲俞原瓒也承袭了这一官职。出生于世袭军官家庭,从小习武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父亲俞原瓒受够了作为底层军官不仅没有什么“油水”还常常遭受上层军官的盘剥和呵责的状况,果断地为儿子设计另一条道路——读书入仕。父亲拥有一份固定收入,全家人不必为生计发愁,但也不甚富裕,年轻的俞大猷心里十分明白,俞家没有更多的资本和依靠,一切的一切,得靠自己努力打拼。这样的生长环境给俞大猷的性格里添加了一抹坚毅的色彩。

二、学习上的孜孜求索

俞大猷从小修文习武,但他却并不是浅尝辄止,而是潜心求索融会贯通。俞大猷天资聪慧、学业优秀,十五岁参加童试考中秀才,可谓是少年得志。他立志做一名经世济民之才,不愿囿于狭小的天地做一名书蠧,但明朝的科举考试规定用八股文体写作,思想僵化,脱离实际,这也是他之后乡试落第的原因。而后他拜王宣、赵本学等精通易学的学者为师,潜心钻研,吸取各位老师的长处而有所阐发,创立新意,为之后“以《易》演兵”打下基础。在武学上,他的荆楚长剑、少林棍法的造诣非常高,但他并不满足,各门武术、兵器、技艺往往触类旁通。难能可贵的是,他不论学什么,都用心揣摩,总结经验,形成要点,以达精湛之境。正是在这样的精神的领导下,他逐渐成为文武双全的一位名士,即将开启他波澜壮阔的征战岁月。

  《抗倭名将俞大猷》读后感(四):“继光如虎,大猷如龙”,俞大猷文武双全,令倭寇闻风丧胆

  

文丨易小星

1579年9月16日,明朝大将俞大猷与世长辞,享年七十七岁,临终前,俞大猷担忧的还是北虏是否会蚕食大明帝国的版图,大明的江山如何才能保证千秋万代。不幸的是,没有多久,事态就照着俞大猷生前所担心的那样,开始了渐变。俞大猷辞世三年后,内阁首辅张居正病逝,十年改革告终,万历新政失败了。到了万历十五年也就是1587年12月19日,戚继光也在贫病交加中凄凉离世。

万历末年,满洲八旗崛起于东北白山黑水。至此,大明王朝的辉煌时光开始不再,再往后就是满人入关,明清换代,俞大猷担心的就像是这样,山河都变了颜色。

01 家庭环境对于个人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俞大猷也不例外

俞大猷出生在泉州府辖区内的一个村落濠格头村,父亲俞原瓒是一名世袭制的下级军官,有一份固定收入,维持生计尚可,但也不是特别富裕人家。母亲杨氏勤劳节俭、持家有方,俞大猷受到的家教对于他日后的成就事业算是打了个不错的基础。

俞大猷胆子很大,至今他的出生地还流传着很多和俞大猷相关的传说。有关于他一个人独食下一条大大的鳝鱼昏睡三天三夜的,有一个人和村子里游手好闲的惯偷正面交锋的,还有和学友打赌半夜去墓地的,故事多种多样,可见民间对于俞大猷的喜爱和尊敬,这些故事也多少带了点理想化的神话色彩。

俞大猷从小念书习文,非常用功,算是严于律己的典范。他虽然没有通过科举之路进入仕途,但是他也确实称得上是文武双全的一个名将,真正出色的文人学士。

俞大猷在嘉靖十三年(1534年)参加了武科乡试并脱颖而出,第二年武举会试在京城,俞大猷顺利参加,并在会试的论策考试时,写出了很棒的文章对于“安国全军之道”进行深入浅出的论述,深得考官好评。这篇文章后来经过修改收进了俞大猷的个人著作《正气堂全集》一书中。

02 志存高远的俞大猷驻守各地海防时,其文治武功得到当地民众的推崇

俞大猷守护金门时,家属都在泉州,靠他的夫人打理上下。俞大猷在当时的驻守,政策上来说是研究了当地防务松动的关键,并且对于如何震慑海盗出台了很多得力的措施,得到当地老百姓的推崇和感恩。但是后来俞大猷却被小人中伤,调离了金门,当地民众都替他抱不平。

可是俞大猷面对着屈辱的待遇和指责,既不抱怨,也不气馁,还是胸怀大志,一如既往地严格自律。

离开了金门的俞大猷后来得到了监察御史徐宗鲁的推荐,亲往京师兵部,期待着能实现自身的社会价值,有大展拳脚的新舞台。到京城期待了很久,也没有得到重用的消息,俞大猷索性写了自己对于北疆边防和明军问题的认识与见解上书给兵部尚书毛伯温,毛伯温大为惊叹俞大猷的才学,马上派他去宣大总督翟鹏那里辅助军务。

再往后就是俞大猷对于海军边防和海疆的看法和策施逐渐彰显了俞大猷用兵的神武。福建倭寇后来听到俞大猷的名号就战战兢兢,俞大猷一纸谕告就能吓退几万敌军。俞大猷离开某地,这地方的百姓都念念不忘,感恩戴德,为俞大猷设立生祠,为他祭祀祷告,供奉着图像或是塑像,期望依然能得到他的护佑。

戚继光和俞大猷的名号在倭寇中是他们闻风丧胆的名字,但是即便如此戚继光和俞大猷也遭到了冤狱,在某种意义上说,让俞大猷对于人生的意义产生了一些怀疑,不知道自己多年的追求到底是不是值得。

俞大猷操练的兵士军队被称作俞家军,他们训练有素,斗志昂扬,令倭寇大受打击。

03 俞大猷和戚继光的名号在倭寇中被并称,令敌人闻风丧胆

俞大猷和戚继光是挚友,并肩作战了多年,两个人的名号在倭寇中被相提并论,“继光如虎,大猷如龙”,这两个名字都是令敌人闻风丧胆的名字。万历六年(1578年)春,俞大猷已经76岁了,他准备告老还乡时担心的是挚友戚继光的处境和朝廷日后的状况。

算下来,文武双全的一代名将俞大猷在军营里居然服役了47年还多,对于家人来说,他是亏欠的,这次的告老还乡,他感觉自己心里总算是踏实了。

这本《抗倭名将俞大猷》用详尽的史实资料做考证,为我们展现了一个全方位的立体的抗倭将领的戎马一生,值得我们阅读和展望俞大猷英雄的一生。(全文完)

  《抗倭名将俞大猷》读后感(五):明朝抗倭英雄:一生战功赫赫的俞大猷

  倚剑东溟势独雄,扶桑今在指挥中。岛头云雾须臾尽,天外旌旗上下翀。队火光摇河汉影,歌声气压虬龙宫。夕阳景里归篷近,背水阵奇战士功。

在这首诗中,作者通过对明朝水军与倭寇的一次激战的描述,赞扬了明朝水军的军威、士气和高昂的战斗力,歌颂了水军战士的英勇气概和辉煌战绩,洋溢着作者雪耻报仇、保国安民的政治理想,抒发胜利的欢乐。

而这个作者就是明抗倭名将俞大猷,(公元1504年-公元1580年),字志辅,又字逊尧,号虚江,汉族,福建泉州北郊濠市濠格头村(今福建省泉州市洛江区河市镇溪山村)人。明代著名民族英雄、抗倭名将、儒将、武术家、诗人、兵器发明家,他最主要的功绩是领导抗倭战争。他历任明代三朝,一生坎坷。戎马生涯四十七年,“时而受重用,名声显赫;时而受贬责,沦为囚徒”,四为参将,六为总兵,累官都督。本邑好友潘湖黄光升密授俞大猷方略,率部转战于苏、浙、闽、粤之间,身经百战,战功显赫,“俞家军”威名赫赫,与当时另一位抗倭名将戚继光并称“俞龙戚虎”。

在《抗倭名将俞大猷》这本书中,作者曾纪鑫讲述了俞大猷一生的事迹,曾纪鑫,中国著名散文家,学者,历史学家,编剧。国家一级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发表各类体裁作品一千余篇,出版专著三十余部,多次获国家、省市级奖励。享有“实力派作家”、“学者型作家”之称。

世人言,戚继光如虎,俞大猷如龙。俞龙戚虎,杀贼如土。

龙与虎,是威武勇猛的象征,而且,龙比虎要高出一筹。但是提及抗倭英雄,人们首先想到的是戚继光,其实,嘉靖年间所取得的几次具有决定意义的抗倭胜利,都离不开俞大猷谋定而后动的正确指导与身先士卒的勇猛顽强,不仅与戚继光媲美,甚至超乎其上。

俞大猷从小念书习文,考中秀才后又求教于名师,严于律己,刻苦攻读,努力提高自己的内在素质,师从名家学习《易经》和剑术,并能从《易经》中推演兵法,可以说称得上一位真正而出色的文人学士。

与此同时,俞大猷又练就了一身过硬的武功,先拜泉州永春人刘邦协为师,操练棍法;后拜南少林派名家李良钦为师,学习荆楚长剑。此时,他强调学习武艺,是因北虏未平,海疆不宁,学好文武艺,奉献朝廷与百姓。其父病逝后,俞大猷放弃学业,继承了百户的世袭职务。

在重文轻武的传统下,武官的战绩往往取决于庙堂笔墨,武将若想获得晋升,就不得不依附于文官为主的权贵集团,懂得人情世故。俞大猷是受儒家思想的影响,《易经》中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影响了他一辈子,这位大将身上有些君子的自傲,再加他性情耿直,从不肯委曲求全。在那样的官场环境下,想通过实质上的东西建功立业,根本是不可能的。这样耿直的俞大猷,得到的是极为“耿直”的对待。平息安南入侵,严嵩将俞大猷的战功压下,只给了他五十两赏银,收复兴化,又是五十两赏银,非但如此,他的仕途动辄得咎,“四为参将,六为总兵,两为都督”的背后,是“七次屈辱,四次贬官,一次入狱”。这是俞大猷之所以没有戚继光出名的一个原因,没有戚继光情商高。

俞大猷一生,不仅致力于军事,哪怕回到故乡,仍然关心国家大事。他在《与春陵王抚院书》中说:“猷退处江湖,惟歌颂太平而已,可忘情于天下也。猷不能忘情者,荐绅士夫每言天下可虑之事三:胡虏、黄河、宗室是也。”皇亲国戚、黄河水患、北方胡虏,被他视为天下最可担忧的三件大事,可谓眼光独到、切中要害。

俞大猷身体健朗,七十多岁还能上阵搏斗,抵挡二十多名精锐士卒,但由于对谭纶之死,打击太大,以致精衰力竭,疾病丛生。于万历七年八月二十六日,即公元1579年9月16日,俞大猷告老还乡仅半年,便与世长辞,享年七十七岁,相当于在职四十多年。

曾纪鑫所著《抗倭名将俞大猷》还原历史,以丰富的史料、生动的文笔、独到的见解,叙述了俞大猷的生命历程,描写了他转战南北、抗击倭寇、为国效命的不休功勋,再现了他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人生境界与人格魅力。

  《抗倭名将俞大猷》读后感(六):抗倭名将:更有成就的俞大猷,为何不如戚继光有名?

  

从古至今,经常会看到一些能力强的人,所获得的名誉和地位不如能力比他弱的人。导致这样的结果和多种因素相关,我们可以通过古人的事迹总结经验,为今后的人生道路提供一些指导。

说到抗倭名将,大部分人首先会想到戚继光,但有一位名将的成就比戚继光还高,那就是——俞大猷,有句话是这么说的“继光如虎,大猷如龙”。

长篇历史人物传记《抗倭名将俞大猷》清晰地还原了历史,讲述了俞大猷的一生。国家一级作家曾纪鑫,以丰富的历史资料描绘了俞大猷“立德、立功、立言”的人生境界。

《抗倭名将俞大猷》

俞大猷文武双全,在大明王朝三百年间,能与他相匹的,可能只有王阳明。但是,为什么说起抗倭名将,人们首先想起的不是俞大猷,而是戚继光?

影响一个人一生成就的因素主要有:出身、才华、机遇、性格。我们从这四个方面来细细分析。

01 出身

明弘治十六年六月十四日(1503年7月7日),俞大猷出生在泉州府晋江县河市镇濠格头村。俞大猷的父亲俞原瓒是一名世袭的下级军官——百户,百户在明军中是最低一级的军事长官。从这里看出,俞大猷出身卑微。

虽然俞大猷出生于军官家庭,但是父亲却不希望他世袭武职,因为在明朝重文轻武。俞大猷十五岁时考中了秀才,然后继续参加科考,但是最终与举人无缘,无法步入仕途。后来,为了生计,就在私塾教书。

俞大猷二十九岁时,父亲辞世,俞大猷世袭百户,开始武官生涯。

戚继光出身将门,父亲是山东登州卫指挥佥事。在戚继光十七岁那年,父亲病逝,他就世袭了父亲的官职。

戚继光在年轻时起点就比俞大猷高,而且戚继光的父亲还有大量的人脉关系。

在现代也一样,每个人的出身是不能选的,起点不一样,要获得和他人同样的成就,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

02 才华

在战略思想上,俞大猷和戚继光比较相近,他们都强调水陆并进。不过,俞大猷侧重于海战,而戚继光侧重于陆战。

在练兵方面,俞大猷和戚继光也比较相近,他们都认为练兵要练胆识。

在治军方面,俞大猷具有将帅之才,先从整体上进行战略规划,再具体到战术战法。而戚继光更喜欢冲锋陷阵。

通常,人们更容易直观地看到冲锋陷阵的人,而容易忽略背后制定战略的人。

在现代工作中,有时候在幕后工作的人对整个项目更重要,需要适当地让他人知道幕后工作的意义和价值。

03 机遇

俞大猷身经百战,虽然胜得多,但也有一些局部的小败。而戚继光的机遇就好多了,经历的战役没有失败的,最差也是平手。

俞大猷的命运也有些背,经常有功时没有获得赏赐,但是有一点小错时就遭到严惩,而且还时不时地遭到陷害。

机遇对一个人一生的影响非常重要。

机遇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唯有修炼好自己的能力,好好把握每一次机会。

04 性格

俗话说:性格决定命运。俞大猷和戚继光的命运不同,和性格息息相关。

俞大猷性格耿直,认为只要做好本职工作就可以,不太喜欢讨好同事。汇报战事情况都是文官的工作,俞大猷不巴结文官,导致文官对他的战功都寥寥带过。当论功行赏时,自然就论不到俞大猷了。

戚继光在为人处事方面就比较灵活,他经常让他的兄弟给首铺张居正送贵重的礼物,还投其所好献上美女。有了首铺张居正的庇护和支持,戚继光的事业红红火火,他的英雄事迹被广泛流传。

所以,当人们提起抗倭名将时,首先想到的就是戚继光。

在职场中,为人处事有时候比能力更重要,适当灵活一些,开展工作可以事半功倍,有助于职场发展。

05 结语

俞大猷和戚继光都是抗倭名将,虽然他们的出身不同、性格不同,但是他们却是忘年交。年轻的戚继光原本是俞大猷的下属,后来步步高升,和俞大猷平级,俞大猷心态平和,从不嫉妒,同心协力抗倭到底。

戚继光为人圆融,也不是为了自己的私利,而是为了能更好地为国效力。如果俞大猷在为人处事上可以适当学习一下戚继光,在整个仕途中就不会那么坎坷了。

在职场中,除了做好本职工作,努力精进以外,也需要和周围的人搞好关系。周围的人不一定能在职场

中帮到你,但搞好关系至少可以避免一些不必要的工作阻碍。

-END-

  《抗倭名将俞大猷》读后感(七):一代抗倭铭名将,被百姓感念的“俞佛”,一生命运多舛!

  

提及抗倭英雄,人们首先想到的是戚继光,俞大猷只是作为陪衬而已。其实,在那抗击倭寇的艰难岁月,“世言继光如虎,大猷如龙”,俞大猷不仅与戚继光并列,甚至还在戚继光之上。龙吟虎啸,雄风猎猎,为由盛转衰的明朝中晚期,注入了一股强悍的活力。

公元1503年,一代抗倭名将俞大猷就出生在泉州市洛江区河市镇的一个小山村里,在明朝抗倭战争中,俞大猷与其带领的“俞家军”与戚继光带领的“戚家军”并称“俞龙戚虎”,为保卫国家领土主权完整,保护沿海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立下了不朽的功勋。

文武兼备的全才

俞大猷的父亲俞爱松是一名世袭的百户。尽管有军职可世袭,俞大猷的父母却十分重视他的文化教育,俞大猷五岁时便被送到河市的私塾读书,拜几位当地名士习文。

为了让他接受更好的教育,俞大猷母亲在他十岁时带其迁居泉州城内北隅(今泉州市区北门街),就读于清源山紫泽书院。十五岁时,俞大猷考中秀才,与李杜、薛南塘等十余人,并称“温陵十才子”。

俞大猷喜欢读书,当时泉州盛行闽学学派,俞大猷先后拜泉州名儒蔡清之门徒王宣,军事家赵本学、林福为师,学习《易经》与兵书。20岁时,他向精通荆楚长剑的同安南少林高手李良钦学剑术、棍术和骑射。尤其是他的骑射,几乎到了百发百中的境界。父亲去世后,俞大猷承袭百户官世职,开始了他的戎马生涯。

俞大猷历任明代三朝,一生坎坷。嘉靖十四年(1535年)中武进士,他由承袭百户世职,升署正千户,守御金门,后四为参将,七为总兵,累功至都督,但是“时而受重用,名声显赫;时而受贬责,沦为囚徒”。他戎马生涯47年,率部转战于苏、浙、闽、粤之间,身经百战,战功显赫。《明史·俞大猷传》记载:“大猷负奇书”,“忠诚许国,老而弥笃”。《明史·戚继光传》把戚继光与他比较,说戚继光“果毅过之而操行不如(俞大猷)”。

独创俞家棍法,博学多才

明朝时期的抗倭名将中,俞大猷与戚继光同为武林中人,我们知道戚继光改良了倭刀,为后世留下了苗刀武学。说起来,论起武艺,俞大猷比戚继光更加出色。

此人可谓武林泰斗,刀枪棍棒样样精通,尤擅棍法。俞大猷对棍法自有一套体系,据说,戚家军的棍法就是由俞大猷来传授的。根据《手臂录》的记载,少林有一门名叫“五虎拦”的武学,“打必至地,揭必过脑,平平无奇,殆如农夫之垦土,然而久久致工,打揭得势,则少林诸法,亦甚畏之,不可以平平而枧也。”据考证,这套武学就是俞大猷传入少林的棍法。通过描述来看,这套武功已隐隐有了金庸先生笔下“重剑无锋大巧不工”的意味。

俞大猷精通六经,继承我国古代军事思想的优良传统,为发展我国古代军事思想作出了重大贡献,著有《兵法发微》、《剑经》、《洗海近事》、《续武经总要》。俞大猷一生还勤于写诗。他的《舟师》诗写道:“倚剑东溟势独雄,扶桑今在指挥中。岛头云雾须臾净,天外旌旗上下冲。队火光摇河汉影,歌声气压虬龙宫。夕阳影里归蓬近,背水阵奇战士功!”成为我国古代最早描写海战的佳篇。

此后,他的主要作品连同其他诗文杂著汇编为《正气堂集》30卷,另有《正气堂近稿附议稿》、《正气堂续集》、《正气堂余集》等,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同时,俞大猷还是武术家、兵器发明家。嘉靖十四年(1535年),俞大猷参加全国武举会试,因武艺超群,又写了一篇《安国全军之道》的策论,深受兵部尚书毛伯温的赏识,荣获第5名武进士,授任守卫金门、同安一带。嘉靖年间,他亲往河南嵩山少林寺,教僧人练习少林棍法,使少林棍法得以继传,将南少林武术回传到北方。他还创造了一套用楼船歼灭倭寇的海战战术,发明了陆战用的“独轮车”等兵器。

功勋卓越却命运多舛

俞大猷一生戎马,最主要功绩是领导抗倭斗争。

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倭寇大扰浙东,北窜苏南。他配合戚继光、邓城等将领,用福建楼船在浙东、苏南大败倭寇,歼灭敌军五千多人,击沉敌船140多艘,彻底平定了苏浙倭患。他抗倭有功,被提升为苏浙副总兵,后任浙江总兵兼署浙江都督同知。

后来,俞大猷奉命镇压西南瑶族、壮族,海南黎族,闽粤赣边境峒民的民变,俞大猷并不单纯使用武力,他首先严明军纪,做到对老百姓秋毫无犯,坚持“爱民如子,以抚为主”的方针。因此,俞大猷虽然是奉命前来镇压民变的朝廷将领,但却深得民心,被尊称为“俞佛”。

俞大猷直至78岁时还领兵训练,病死在任上。其好友黄吾野的挽诗,概述了他悲壮传奇的一生:“大星落东海,涕泣满城哀。百战功徒在,千秋梦不回。云销天地气,世绝古今才。寂寞廉颇馆,空余吊客来。”

俞大猷生平无疑具有“英雄传奇”的所有要素:他世袭末级武官百户长,文秀才,武进士,文才出众,武敌百人,有战略思维,能率百万之师;他生年七十六岁,戎马生涯四十七年,东南抗倭,西北驱虏,内地平暴,是难得的忠义之臣;他“坚持谋定而后动,计定而后战,不肯轻易出击,对瞎指挥有着一种本能而强烈的抵抗意识;加之为人正直,不愿委曲求全、巴结上司,不居功,不诿过,常遭攻诘,蒙受难以预料的灾祸。他不抱怨,不颓废,总在逆境中奋起,往往撤职不久,就因大胜而撤销处分,并受擢拔。

长篇历史人物传记《抗倭名将俞大猷》还原历史,以丰富的史料、生动的文笔、独到的见解,叙述了俞大猷的生命历程,描写了他转战南北、抗击倭寇、为国效命的不朽功勋,再现了他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人生境界与人格魅力。

曾纪鑫,国家一级作家,《厦门文艺》主编,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福建省传记文学学会副会长,厦门市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最早写作文化散文的代表性作家之一。发表各类体裁作品一千余篇,出版专著三十余部,多次获国家、省市级奖励。享有“实力派作家”“学者型作家”之称。

难能可贵的是,《俞大猷传》在评价历史人物时能抱“同情的理解”,细致考量种族、环境、时代三大因素制约下的英雄心路,而不以今天的标准来求全责备,臧否古人。

他一生四为参将,六为总兵,有过七次受辱,四次贬官夺荫,一次逮捕下狱的坎坷经历”,可谓大起大伏;直到七十一岁时,他还被夺去正一品官职,幸有兵部尚书谭纶保护,到北京训练车阵,才重获右军都督府佥书管事,练兵三年后,于万历六年(1578)回到故乡泉州,“完名全节”,可谓宠辱不惊,的确一代儒将。

  《抗倭名将俞大猷》读后感(八):一代抗倭铭名将俞大猷,被百姓感念,一生命运多舛!

  

提及抗倭英雄,人们首先想到的是戚继光,俞大猷只是作为陪衬而已。其实,在那抗击倭寇的艰难岁月,“世言继光如虎,大猷如龙”,俞大猷不仅与戚继光并列,甚至还在戚继光之上。龙吟虎啸,雄风猎猎,为由盛转衰的明朝中晚期,注入了一股强悍的活力。

公元1503年,一代抗倭名将俞大猷就出生在泉州市洛江区河市镇的一个小山村里,在明朝抗倭战争中,俞大猷与其带领的“俞家军”与戚继光带领的“戚家军”并称“俞龙戚虎”,为保卫国家领土主权完整,保护沿海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立下了不朽的功勋。

文武兼备的全才

俞大猷的父亲俞爱松是一名世袭的百户。尽管有军职可世袭,俞大猷的父母却十分重视他的文化教育,俞大猷五岁时便被送到河市的私塾读书,拜几位当地名士习文。

为了让他接受更好的教育,俞大猷母亲在他十岁时带其迁居泉州城内北隅(今泉州市区北门街),就读于清源山紫泽书院。十五岁时,俞大猷考中秀才,与李杜、薛南塘等十余人,并称“温陵十才子”。

俞大猷喜欢读书,当时泉州盛行闽学学派,俞大猷先后拜泉州名儒蔡清之门徒王宣,军事家赵本学、林福为师,学习《易经》与兵书。20岁时,他向精通荆楚长剑的同安南少林高手李良钦学剑术、棍术和骑射。尤其是他的骑射,几乎到了百发百中的境界。父亲去世后,俞大猷承袭百户官世职,开始了他的戎马生涯。

俞大猷历任明代三朝,一生坎坷。嘉靖十四年(1535年)中武进士,他由承袭百户世职,升署正千户,守御金门,后四为参将,七为总兵,累功至都督,但是“时而受重用,名声显赫;时而受贬责,沦为囚徒”。他戎马生涯47年,率部转战于苏、浙、闽、粤之间,身经百战,战功显赫。《明史·俞大猷传》记载:“大猷负奇书”,“忠诚许国,老而弥笃”。《明史·戚继光传》把戚继光与他比较,说戚继光“果毅过之而操行不如(俞大猷)”。

独创俞家棍法,博学多才

明朝时期的抗倭名将中,俞大猷与戚继光同为武林中人,我们知道戚继光改良了倭刀,为后世留下了苗刀武学。说起来,论起武艺,俞大猷比戚继光更加出色。

此人可谓武林泰斗,刀枪棍棒样样精通,尤擅棍法。俞大猷对棍法自有一套体系,据说,戚家军的棍法就是由俞大猷来传授的。根据《手臂录》的记载,少林有一门名叫“五虎拦”的武学,“打必至地,揭必过脑,平平无奇,殆如农夫之垦土,然而久久致工,打揭得势,则少林诸法,亦甚畏之,不可以平平而枧也。”据考证,这套武学就是俞大猷传入少林的棍法。通过描述来看,这套武功已隐隐有了金庸先生笔下“重剑无锋大巧不工”的意味。

俞大猷精通六经,继承我国古代军事思想的优良传统,为发展我国古代军事思想作出了重大贡献,著有《兵法发微》、《剑经》、《洗海近事》、《续武经总要》。俞大猷一生还勤于写诗。他的《舟师》诗写道:“倚剑东溟势独雄,扶桑今在指挥中。岛头云雾须臾净,天外旌旗上下冲。队火光摇河汉影,歌声气压虬龙宫。夕阳影里归蓬近,背水阵奇战士功!”成为我国古代最早描写海战的佳篇。

此后,他的主要作品连同其他诗文杂著汇编为《正气堂集》30卷,另有《正气堂近稿附议稿》、《正气堂续集》、《正气堂余集》等,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同时,俞大猷还是武术家、兵器发明家。嘉靖十四年(1535年),俞大猷参加全国武举会试,因武艺超群,又写了一篇《安国全军之道》的策论,深受兵部尚书毛伯温的赏识,荣获第5名武进士,授任守卫金门、同安一带。嘉靖年间,他亲往河南嵩山少林寺,教僧人练习少林棍法,使少林棍法得以继传,将南少林武术回传到北方。他还创造了一套用楼船歼灭倭寇的海战战术,发明了陆战用的“独轮车”等兵器。

俞大猷纪念馆所用水师军舰模型

功勋卓越却命运多舛

俞大猷一生戎马,最主要功绩是领导抗倭斗争。

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倭寇大扰浙东,北窜苏南。他配合戚继光、邓城等将领,用福建楼船在浙东、苏南大败倭寇,歼灭敌军五千多人,击沉敌船140多艘,彻底平定了苏浙倭患。他抗倭有功,被提升为苏浙副总兵,后任浙江总兵兼署浙江都督同知。

后来,俞大猷奉命镇压西南瑶族、壮族,海南黎族,闽粤赣边境峒民的民变,俞大猷并不单纯使用武力,他首先严明军纪,做到对老百姓秋毫无犯,坚持“爱民如子,以抚为主”的方针。因此,俞大猷虽然是奉命前来镇压民变的朝廷将领,但却深得民心,被尊称为“俞佛”。

俞大猷直至78岁时还领兵训练,病死在任上。其好友黄吾野的挽诗,概述了他悲壮传奇的一生:“大星落东海,涕泣满城哀。百战功徒在,千秋梦不回。云销天地气,世绝古今才。寂寞廉颇馆,空余吊客来。”

俞大猷生平无疑具有“英雄传奇”的所有要素:他世袭末级武官百户长,文秀才,武进士,文才出众,武敌百人,有战略思维,能率百万之师;他生年七十六岁,戎马生涯四十七年,东南抗倭,西北驱虏,内地平暴,是难得的忠义之臣;他“坚持谋定而后动,计定而后战,不肯轻易出击,对瞎指挥有着一种本能而强烈的抵抗意识;加之为人正直,不愿委曲求全、巴结上司,不居功,不诿过,常遭攻诘,蒙受难以预料的灾祸。他不抱怨,不颓废,总在逆境中奋起,往往撤职不久,就因大胜而撤销处分,并受擢拔。

长篇历史人物传记《抗倭名将俞大猷》还原历史,以丰富的史料、生动的文笔、独到的见解,叙述了俞大猷的生命历程,描写了他转战南北、抗击倭寇、为国效命的不朽功勋,再现了他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人生境界与人格魅力。

曾纪鑫,国家一级作家,《厦门文艺》主编,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福建省传记文学学会副会长,厦门市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最早写作文化散文的代表性作家之一。发表各类体裁作品一千余篇,出版专著三十余部,多次获国家、省市级奖励。享有“实力派作家”“学者型作家”之称。

难能可贵的是,《俞大猷传》在评价历史人物时能抱“同情的理解”,细致考量种族、环境、时代三大因素制约下的英雄心路,而不以今天的标准来求全责备,臧否古人。

他一生四为参将,六为总兵,有过七次受辱,四次贬官夺荫,一次逮捕下狱的坎坷经历”,可谓大起大伏;直到七十一岁时,他还被夺去正一品官职,幸有兵部尚书谭纶保护,到北京训练车阵,才重获右军都督府佥书管事,练兵三年后,于万历六年(1578)回到故乡泉州,“完名全节”,可谓宠辱不惊,的确一代儒将。

  《抗倭名将俞大猷》读后感(九):一代抗倭铭名将,被百姓感念的“俞佛”,一生命运多舛!

  

提及抗倭英雄,人们首先想到的是戚继光,俞大猷只是作为陪衬而已。其实,在那抗击倭寇的艰难岁月,“世言继光如虎,大猷如龙”,俞大猷不仅与戚继光并列,甚至还在戚继光之上。龙吟虎啸,雄风猎猎,为由盛转衰的明朝中晚期,注入了一股强悍的活力。

公元1503年,一代抗倭名将俞大猷就出生在泉州市洛江区河市镇的一个小山村里,在明朝抗倭战争中,俞大猷与其带领的“俞家军”与戚继光带领的“戚家军”并称“俞龙戚虎”,为保卫国家领土主权完整,保护沿海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立下了不朽的功勋。

文武兼备的全才

俞大猷的父亲俞爱松是一名世袭的百户。尽管有军职可世袭,俞大猷的父母却十分重视他的文化教育,俞大猷五岁时便被送到河市的私塾读书,拜几位当地名士习文。

为了让他接受更好的教育,俞大猷母亲在他十岁时带其迁居泉州城内北隅(今泉州市区北门街),就读于清源山紫泽书院。十五岁时,俞大猷考中秀才,与李杜、薛南塘等十余人,并称“温陵十才子”。

俞大猷喜欢读书,当时泉州盛行闽学学派,俞大猷先后拜泉州名儒蔡清之门徒王宣,军事家赵本学、林福为师,学习《易经》与兵书。20岁时,他向精通荆楚长剑的同安南少林高手李良钦学剑术、棍术和骑射。尤其是他的骑射,几乎到了百发百中的境界。父亲去世后,俞大猷承袭百户官世职,开始了他的戎马生涯。

俞大猷历任明代三朝,一生坎坷。嘉靖十四年(1535年)中武进士,他由承袭百户世职,升署正千户,守御金门,后四为参将,七为总兵,累功至都督,但是“时而受重用,名声显赫;时而受贬责,沦为囚徒”。他戎马生涯47年,率部转战于苏、浙、闽、粤之间,身经百战,战功显赫。《明史·俞大猷传》记载:“大猷负奇书”,“忠诚许国,老而弥笃”。《明史·戚继光传》把戚继光与他比较,说戚继光“果毅过之而操行不如(俞大猷)”。

独创俞家棍法,博学多才

明朝时期的抗倭名将中,俞大猷与戚继光同为武林中人,我们知道戚继光改良了倭刀,为后世留下了苗刀武学。说起来,论起武艺,俞大猷比戚继光更加出色。

此人可谓武林泰斗,刀枪棍棒样样精通,尤擅棍法。俞大猷对棍法自有一套体系,据说,戚家军的棍法就是由俞大猷来传授的。根据《手臂录》的记载,少林有一门名叫“五虎拦”的武学,“打必至地,揭必过脑,平平无奇,殆如农夫之垦土,然而久久致工,打揭得势,则少林诸法,亦甚畏之,不可以平平而枧也。”据考证,这套武学就是俞大猷传入少林的棍法。通过描述来看,这套武功已隐隐有了金庸先生笔下“重剑无锋大巧不工”的意味。

俞大猷精通六经,继承我国古代军事思想的优良传统,为发展我国古代军事思想作出了重大贡献,著有《兵法发微》、《剑经》、《洗海近事》、《续武经总要》。俞大猷一生还勤于写诗。他的《舟师》诗写道:“倚剑东溟势独雄,扶桑今在指挥中。岛头云雾须臾净,天外旌旗上下冲。队火光摇河汉影,歌声气压虬龙宫。夕阳影里归蓬近,背水阵奇战士功!”成为我国古代最早描写海战的佳篇。

此后,他的主要作品连同其他诗文杂著汇编为《正气堂集》30卷,另有《正气堂近稿附议稿》、《正气堂续集》、《正气堂余集》等,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同时,俞大猷还是武术家、兵器发明家。嘉靖十四年(1535年),俞大猷参加全国武举会试,因武艺超群,又写了一篇《安国全军之道》的策论,深受兵部尚书毛伯温的赏识,荣获第5名武进士,授任守卫金门、同安一带。嘉靖年间,他亲往河南嵩山少林寺,教僧人练习少林棍法,使少林棍法得以继传,将南少林武术回传到北方。他还创造了一套用楼船歼灭倭寇的海战战术,发明了陆战用的“独轮车”等兵器。

俞大猷纪念馆中 陈列的水师所用“军舰”模型

功勋卓越却命运多舛

俞大猷一生戎马,最主要功绩是领导抗倭斗争。

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倭寇大扰浙东,北窜苏南。他配合戚继光、邓城等将领,用福建楼船在浙东、苏南大败倭寇,歼灭敌军五千多人,击沉敌船140多艘,彻底平定了苏浙倭患。他抗倭有功,被提升为苏浙副总兵,后任浙江总兵兼署浙江都督同知。

后来,俞大猷奉命镇压西南瑶族、壮族,海南黎族,闽粤赣边境峒民的民变,俞大猷并不单纯使用武力,他首先严明军纪,做到对老百姓秋毫无犯,坚持“爱民如子,以抚为主”的方针。因此,俞大猷虽然是奉命前来镇压民变的朝廷将领,但却深得民心,被尊称为“俞佛”。

俞大猷直至78岁时还领兵训练,病死在任上。其好友黄吾野的挽诗,概述了他悲壮传奇的一生:“大星落东海,涕泣满城哀。百战功徒在,千秋梦不回。云销天地气,世绝古今才。寂寞廉颇馆,空余吊客来。”

俞大猷生平无疑具有“英雄传奇”的所有要素:他世袭末级武官百户长,文秀才,武进士,文才出众,武敌百人,有战略思维,能率百万之师;他生年七十六岁,戎马生涯四十七年,东南抗倭,西北驱虏,内地平暴,是难得的忠义之臣;他“坚持谋定而后动,计定而后战,不肯轻易出击,对瞎指挥有着一种本能而强烈的抵抗意识;加之为人正直,不愿委曲求全、巴结上司,不居功,不诿过,常遭攻诘,蒙受难以预料的灾祸。他不抱怨,不颓废,总在逆境中奋起,往往撤职不久,就因大胜而撤销处分,并受擢拔。

长篇历史人物传记《抗倭名将俞大猷》还原历史,以丰富的史料、生动的文笔、独到的见解,叙述了俞大猷的生命历程,描写了他转战南北、抗击倭寇、为国效命的不朽功勋,再现了他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人生境界与人格魅力。

曾纪鑫,国家一级作家,《厦门文艺》主编,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福建省传记文学学会副会长,厦门市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最早写作文化散文的代表性作家之一。发表各类体裁作品一千余篇,出版专著三十余部,多次获国家、省市级奖励。享有“实力派作家”“学者型作家”之称。

难能可贵的是,《俞大猷传》在评价历史人物时能抱“同情的理解”,细致考量种族、环境、时代三大因素制约下的英雄心路,而不以今天的标准来求全责备,臧否古人。

他一生四为参将,六为总兵,有过七次受辱,四次贬官夺荫,一次逮捕下狱的坎坷经历”,可谓大起大伏;直到七十一岁时,他还被夺去正一品官职,幸有兵部尚书谭纶保护,到北京训练车阵,才重获右军都督府佥书管事,练兵三年后,于万历六年(1578)回到故乡泉州,“完名全节”,可谓宠辱不惊,的确一代儒将。

  《抗倭名将俞大猷》读后感(十):《抗倭名将俞大猷》:一位被忽略的抗倭名将

  

提及抗倭英雄,我想大部分人都只知戚继光,却不知俞大猷。怎会只知戚继光,却不知俞大猷呢?一个被忽略的抗倭名将。

作家曾纪鑫的长篇历史人物传记《抗倭名将俞大猷》以丰富的史料、生动的文笔、独到的见解,还原明朝那段历史,叙述了俞大猷的生命历程,描写了他转战南北、抗击倭寇、为国效命的不朽功勋,再现了他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人生境界与人格魅力。展现了一个被大众所忽略的抗倭名将的一生。

拿在手上,不禁要夸一夸这本书的手感。真的是好极了!柔软的虎皮纸封面,锁线胶装,让纸张可以平整展开,不再“挺立”。

关于作者

曾纪鑫,国家一级作家,他是一名学者型作家。他的历史专业出身,使他文学创作的审美视野显得相当开阔。他的作品,无论是小说还是散文,都蕴藉着相当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而这本《抗倭名将俞大猷》在创作过程时,作者便通读了包括书籍、报刊、手稿、网文在内能够找到的所有相关资料。

而所有的资料中阅读得最多的又是俞大猷的《正气堂全集》,90多万字,全是文言文有不少篇章,作者一读再读,再三揣摩,推理想象,尽可能进入当时的环境氛围之中。

可见作者对待历史人物的考证有多讲究,因此,本书的风格也如俞大猷之为人,原原本本、实实在在的按其人生阅历、时间顺序来写,没玩什么技巧与“花样”。

俞龙戚虎,杀贼如土

世人言,戚继光如虎,俞大猷如龙。因此,对于这两位抗倭大将就免不了有一方比较。

作为著名的抗倭将领,俞大猷当时不仅与戚继光齐名,就某种程度而言,更超出戚继光之上。然而,今日提及抗倭英雄,人们想到的只戚继光,戚继光的耀眼光芒,使得俞大猷黯然失色,这种局面的形成,既属时人所为,也与后人有关,是多种因素,多重合力长期作用的结果。

其实,俞大猷与戚继光,就其家庭出身、人生阅历、战功业绩、个人著述等方面有着许多相似之处,当然,某些方面的差异有十分明显。

家庭出身方面,俞大猷出身卑微,29岁才步入行伍,世袭百户。戚继光出身将门,17岁那年,担任京军神机营将领的父亲病逝,他便世袭了山东登州卫指挥佥事一职。年纪轻,起点高,加之父亲生前的人脉关系是俞大猷远远不及的。

俞大猷比戚继光年长25岁,戎马生涯47年,抗倭时间比他长。两人常常联手,取得一个又一个重大胜利。但就总体而言,俞大猷参加的战役比戚继光多,对倭寇的杀伤力更大。在嘉靖四十二年(1563)以前,俞大猷的职位比戚继光高,是他的上司。之后,戚继光升任总兵官,又因北上练兵等,两人职务皆有所变化,但级别基本相当。

论练兵,两人颇为相似。他们都认识到,想要消灭倭寇,依靠现有的已然腐朽的明朝军队是不可能的,于是各自练出一支自己的军队——余家军与戚家军。

论治军,俞大猷运筹帷幄,既有整体谋略,又有具体战法,先计后战,不贪近利,收功万全。就政治素质与战略头脑而言,俞大猷堪具将帅之才,这是戚继光所不具备的。但陷阵攻敌时,戚继光则更刚毅勇猛。

论性格而言。俞大猷性格耿直,为人正派,胸襟坦荡,但其貌不扬,不善言辞,从不迎合权贵、巴结文官、讨好上司,有一种理想主义倾向。戚继光的性格显然比俞大猷更为圆融,特别在为人处事方面,要灵活,实际得多。因此,俞大猷时常有不经意间得罪权贵的事情发生。

......

其他光芒

除了抗倭的历史功绩,俞大猷在其他方面也有许多造诣。

1.北抗胡虏,南抚边民。

西北练兵造战车,抵御抵御蒙古鞑靼铁骑,取得安银堡大捷。是载入明史的唯一一次以车营作战的胜仗。往南,镇守两广,征剿广西古田少数民族起义。一生戎马,跨越南北。

2.撰成《剑经》,回传棍术。

俞大猷的两位师父,赵本学之赵氏太祖拳、太祖棍,可追至少林武功。另一位师父李良钦所教荆楚长剑,出自嵩山少林的分支——南少林派。 刻苦好学的俞大猷超过师父,达到了“剑术天下第一”的程度,形成了具有闽南特色的“俞家棍”。他还加以总结,将其上升到理论高度,根据俞家棍法,在戎马倥偬之际,花了十多年时间,撰成武术专著《剑经》。是名副其实的武术及军事理论专家。

而与少林的渊源则更为交织融汇,少林棍术的回传俞大猷起到了极大的作用。

写在最后

合上《抗倭名将俞大猷》,脑海中的抗倭英雄不再是只有戚继光了,还有一位不该被忽略的名将俞大猷。历史永远不会忘记,英雄永远在时间的长河中熠熠闪光。让我们记住这位抗倭名将俞大猷。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