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倭名将俞大猷》读后感100字
《抗倭名将俞大猷》是一本由曾纪鑫著作,宁波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8,00,页数:31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抗倭名将俞大猷》读后感(一):“继光如虎,大猷如龙”,俞大猷文武双全,令倭寇闻风丧胆
文丨易小星
1579年9月16日,明朝大将俞大猷与世长辞,享年七十七岁,临终前,俞大猷担忧的还是北虏是否会蚕食大明帝国的版图,大明的江山如何才能保证千秋万代。不幸的是,没有多久,事态就照着俞大猷生前所担心的那样,开始了渐变。俞大猷辞世三年后,内阁首辅张居正病逝,十年改革告终,万历新政失败了。到了万历十五年也就是1587年12月19日,戚继光也在贫病交加中凄凉离世。
万历末年,满洲八旗崛起于东北白山黑水。至此,大明王朝的辉煌时光开始不再,再往后就是满人入关,明清换代,俞大猷担心的就像是这样,山河都变了颜色。
01 家庭环境对于个人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俞大猷也不例外
俞大猷出生在泉州府辖区内的一个村落濠格头村,父亲俞原瓒是一名世袭制的下级军官,有一份固定收入,维持生计尚可,但也不是特别富裕人家。母亲杨氏勤劳节俭、持家有方,俞大猷受到的家教对于他日后的成就事业算是打了个不错的基础。
俞大猷胆子很大,至今他的出生地还流传着很多和俞大猷相关的传说。有关于他一个人独食下一条大大的鳝鱼昏睡三天三夜的,有一个人和村子里游手好闲的惯偷正面交锋的,还有和学友打赌半夜去墓地的,故事多种多样,可见民间对于俞大猷的喜爱和尊敬,这些故事也多少带了点理想化的神话色彩。
俞大猷从小念书习文,非常用功,算是严于律己的典范。他虽然没有通过科举之路进入仕途,但是他也确实称得上是文武双全的一个名将,真正出色的文人学士。
俞大猷在嘉靖十三年(1534年)参加了武科乡试并脱颖而出,第二年武举会试在京城,俞大猷顺利参加,并在会试的论策考试时,写出了很棒的文章对于“安国全军之道”进行深入浅出的论述,深得考官好评。这篇文章后来经过修改收进了俞大猷的个人著作《正气堂全集》一书中。
02 志存高远的俞大猷驻守各地海防时,其文治武功得到当地民众的推崇
俞大猷守护金门时,家属都在泉州,靠他的夫人打理上下。俞大猷在当时的驻守,政策上来说是研究了当地防务松动的关键,并且对于如何震慑海盗出台了很多得力的措施,得到当地老百姓的推崇和感恩。但是后来俞大猷却被小人中伤,调离了金门,当地民众都替他抱不平。
可是俞大猷面对着屈辱的待遇和指责,既不抱怨,也不气馁,还是胸怀大志,一如既往地严格自律。
离开了金门的俞大猷后来得到了监察御史徐宗鲁的推荐,亲往京师兵部,期待着能实现自身的社会价值,有大展拳脚的新舞台。到京城期待了很久,也没有得到重用的消息,俞大猷索性写了自己对于北疆边防和明军问题的认识与见解上书给兵部尚书毛伯温,毛伯温大为惊叹俞大猷的才学,马上派他去宣大总督翟鹏那里辅助军务。
再往后就是俞大猷对于海军边防和海疆的看法和策施逐渐彰显了俞大猷用兵的神武。福建倭寇后来听到俞大猷的名号就战战兢兢,俞大猷一纸谕告就能吓退几万敌军。俞大猷离开某地,这地方的百姓都念念不忘,感恩戴德,为俞大猷设立生祠,为他祭祀祷告,供奉着图像或是塑像,期望依然能得到他的护佑。
戚继光和俞大猷的名号在倭寇中是他们闻风丧胆的名字,但是即便如此戚继光和俞大猷也遭到了冤狱,在某种意义上说,让俞大猷对于人生的意义产生了一些怀疑,不知道自己多年的追求到底是不是值得。
俞大猷操练的兵士军队被称作俞家军,他们训练有素,斗志昂扬,令倭寇大受打击。
03 俞大猷和戚继光的名号在倭寇中被并称,令敌人闻风丧胆
俞大猷和戚继光是挚友,并肩作战了多年,两个人的名号在倭寇中被相提并论,“继光如虎,大猷如龙”,这两个名字都是令敌人闻风丧胆的名字。万历六年(1578年)春,俞大猷已经76岁了,他准备告老还乡时担心的是挚友戚继光的处境和朝廷日后的状况。
算下来,文武双全的一代名将俞大猷在军营里居然服役了47年还多,对于家人来说,他是亏欠的,这次的告老还乡,他感觉自己心里总算是踏实了。
这本《抗倭名将俞大猷》用详尽的史实资料做考证,为我们展现了一个全方位的立体的抗倭将领的戎马一生,值得我们阅读和展望俞大猷英雄的一生。(全文完)
《抗倭名将俞大猷》读后感(二):抗倭名将:更有成就的俞大猷,为何不如戚继光有名?
从古至今,经常会看到一些能力强的人,所获得的名誉和地位不如能力比他弱的人。导致这样的结果和多种因素相关,我们可以通过古人的事迹总结经验,为今后的人生道路提供一些指导。
说到抗倭名将,大部分人首先会想到戚继光,但有一位名将的成就比戚继光还高,那就是——俞大猷,有句话是这么说的“继光如虎,大猷如龙”。
长篇历史人物传记《抗倭名将俞大猷》清晰地还原了历史,讲述了俞大猷的一生。国家一级作家曾纪鑫,以丰富的历史资料描绘了俞大猷“立德、立功、立言”的人生境界。
《抗倭名将俞大猷》俞大猷文武双全,在大明王朝三百年间,能与他相匹的,可能只有王阳明。但是,为什么说起抗倭名将,人们首先想起的不是俞大猷,而是戚继光?
影响一个人一生成就的因素主要有:出身、才华、机遇、性格。我们从这四个方面来细细分析。
01 出身
明弘治十六年六月十四日(1503年7月7日),俞大猷出生在泉州府晋江县河市镇濠格头村。俞大猷的父亲俞原瓒是一名世袭的下级军官——百户,百户在明军中是最低一级的军事长官。从这里看出,俞大猷出身卑微。
虽然俞大猷出生于军官家庭,但是父亲却不希望他世袭武职,因为在明朝重文轻武。俞大猷十五岁时考中了秀才,然后继续参加科考,但是最终与举人无缘,无法步入仕途。后来,为了生计,就在私塾教书。
俞大猷二十九岁时,父亲辞世,俞大猷世袭百户,开始武官生涯。
戚继光出身将门,父亲是山东登州卫指挥佥事。在戚继光十七岁那年,父亲病逝,他就世袭了父亲的官职。
戚继光在年轻时起点就比俞大猷高,而且戚继光的父亲还有大量的人脉关系。
在现代也一样,每个人的出身是不能选的,起点不一样,要获得和他人同样的成就,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
02 才华
在战略思想上,俞大猷和戚继光比较相近,他们都强调水陆并进。不过,俞大猷侧重于海战,而戚继光侧重于陆战。
在练兵方面,俞大猷和戚继光也比较相近,他们都认为练兵要练胆识。
在治军方面,俞大猷具有将帅之才,先从整体上进行战略规划,再具体到战术战法。而戚继光更喜欢冲锋陷阵。
通常,人们更容易直观地看到冲锋陷阵的人,而容易忽略背后制定战略的人。
在现代工作中,有时候在幕后工作的人对整个项目更重要,需要适当地让他人知道幕后工作的意义和价值。
03 机遇
俞大猷身经百战,虽然胜得多,但也有一些局部的小败。而戚继光的机遇就好多了,经历的战役没有失败的,最差也是平手。
俞大猷的命运也有些背,经常有功时没有获得赏赐,但是有一点小错时就遭到严惩,而且还时不时地遭到陷害。
机遇对一个人一生的影响非常重要。
机遇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唯有修炼好自己的能力,好好把握每一次机会。
04 性格
俗话说:性格决定命运。俞大猷和戚继光的命运不同,和性格息息相关。
俞大猷性格耿直,认为只要做好本职工作就可以,不太喜欢讨好同事。汇报战事情况都是文官的工作,俞大猷不巴结文官,导致文官对他的战功都寥寥带过。当论功行赏时,自然就论不到俞大猷了。
戚继光在为人处事方面就比较灵活,他经常让他的兄弟给首铺张居正送贵重的礼物,还投其所好献上美女。有了首铺张居正的庇护和支持,戚继光的事业红红火火,他的英雄事迹被广泛流传。
所以,当人们提起抗倭名将时,首先想到的就是戚继光。
在职场中,为人处事有时候比能力更重要,适当灵活一些,开展工作可以事半功倍,有助于职场发展。
05 结语
俞大猷和戚继光都是抗倭名将,虽然他们的出身不同、性格不同,但是他们却是忘年交。年轻的戚继光原本是俞大猷的下属,后来步步高升,和俞大猷平级,俞大猷心态平和,从不嫉妒,同心协力抗倭到底。
戚继光为人圆融,也不是为了自己的私利,而是为了能更好地为国效力。如果俞大猷在为人处事上可以适当学习一下戚继光,在整个仕途中就不会那么坎坷了。
在职场中,除了做好本职工作,努力精进以外,也需要和周围的人搞好关系。周围的人不一定能在职场
中帮到你,但搞好关系至少可以避免一些不必要的工作阻碍。
-END-
《抗倭名将俞大猷》读后感(三):《抗倭名将俞大猷》:一位被忽略的抗倭名将
提及抗倭英雄,我想大部分人都只知戚继光,却不知俞大猷。怎会只知戚继光,却不知俞大猷呢?一个被忽略的抗倭名将。
作家曾纪鑫的长篇历史人物传记《抗倭名将俞大猷》以丰富的史料、生动的文笔、独到的见解,还原明朝那段历史,叙述了俞大猷的生命历程,描写了他转战南北、抗击倭寇、为国效命的不朽功勋,再现了他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人生境界与人格魅力。展现了一个被大众所忽略的抗倭名将的一生。
拿在手上,不禁要夸一夸这本书的手感。真的是好极了!柔软的虎皮纸封面,锁线胶装,让纸张可以平整展开,不再“挺立”。
关于作者
曾纪鑫,国家一级作家,他是一名学者型作家。他的历史专业出身,使他文学创作的审美视野显得相当开阔。他的作品,无论是小说还是散文,都蕴藉着相当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而这本《抗倭名将俞大猷》在创作过程时,作者便通读了包括书籍、报刊、手稿、网文在内能够找到的所有相关资料。
而所有的资料中阅读得最多的又是俞大猷的《正气堂全集》,90多万字,全是文言文有不少篇章,作者一读再读,再三揣摩,推理想象,尽可能进入当时的环境氛围之中。
可见作者对待历史人物的考证有多讲究,因此,本书的风格也如俞大猷之为人,原原本本、实实在在的按其人生阅历、时间顺序来写,没玩什么技巧与“花样”。
俞龙戚虎,杀贼如土
世人言,戚继光如虎,俞大猷如龙。因此,对于这两位抗倭大将就免不了有一方比较。
作为著名的抗倭将领,俞大猷当时不仅与戚继光齐名,就某种程度而言,更超出戚继光之上。然而,今日提及抗倭英雄,人们想到的只戚继光,戚继光的耀眼光芒,使得俞大猷黯然失色,这种局面的形成,既属时人所为,也与后人有关,是多种因素,多重合力长期作用的结果。
其实,俞大猷与戚继光,就其家庭出身、人生阅历、战功业绩、个人著述等方面有着许多相似之处,当然,某些方面的差异有十分明显。
家庭出身方面,俞大猷出身卑微,29岁才步入行伍,世袭百户。戚继光出身将门,17岁那年,担任京军神机营将领的父亲病逝,他便世袭了山东登州卫指挥佥事一职。年纪轻,起点高,加之父亲生前的人脉关系是俞大猷远远不及的。
俞大猷比戚继光年长25岁,戎马生涯47年,抗倭时间比他长。两人常常联手,取得一个又一个重大胜利。但就总体而言,俞大猷参加的战役比戚继光多,对倭寇的杀伤力更大。在嘉靖四十二年(1563)以前,俞大猷的职位比戚继光高,是他的上司。之后,戚继光升任总兵官,又因北上练兵等,两人职务皆有所变化,但级别基本相当。
论练兵,两人颇为相似。他们都认识到,想要消灭倭寇,依靠现有的已然腐朽的明朝军队是不可能的,于是各自练出一支自己的军队——余家军与戚家军。
论治军,俞大猷运筹帷幄,既有整体谋略,又有具体战法,先计后战,不贪近利,收功万全。就政治素质与战略头脑而言,俞大猷堪具将帅之才,这是戚继光所不具备的。但陷阵攻敌时,戚继光则更刚毅勇猛。
论性格而言。俞大猷性格耿直,为人正派,胸襟坦荡,但其貌不扬,不善言辞,从不迎合权贵、巴结文官、讨好上司,有一种理想主义倾向。戚继光的性格显然比俞大猷更为圆融,特别在为人处事方面,要灵活,实际得多。因此,俞大猷时常有不经意间得罪权贵的事情发生。
......
其他光芒
除了抗倭的历史功绩,俞大猷在其他方面也有许多造诣。
1.北抗胡虏,南抚边民。
西北练兵造战车,抵御抵御蒙古鞑靼铁骑,取得安银堡大捷。是载入明史的唯一一次以车营作战的胜仗。往南,镇守两广,征剿广西古田少数民族起义。一生戎马,跨越南北。
2.撰成《剑经》,回传棍术。
俞大猷的两位师父,赵本学之赵氏太祖拳、太祖棍,可追至少林武功。另一位师父李良钦所教荆楚长剑,出自嵩山少林的分支——南少林派。 刻苦好学的俞大猷超过师父,达到了“剑术天下第一”的程度,形成了具有闽南特色的“俞家棍”。他还加以总结,将其上升到理论高度,根据俞家棍法,在戎马倥偬之际,花了十多年时间,撰成武术专著《剑经》。是名副其实的武术及军事理论专家。
而与少林的渊源则更为交织融汇,少林棍术的回传俞大猷起到了极大的作用。
写在最后
合上《抗倭名将俞大猷》,脑海中的抗倭英雄不再是只有戚继光了,还有一位不该被忽略的名将俞大猷。历史永远不会忘记,英雄永远在时间的长河中熠熠闪光。让我们记住这位抗倭名将俞大猷。
《抗倭名将俞大猷》读后感(四):《抗倭名将俞大猷》:俞大猷年少时立下鸿鹄之志,修文习武成英才
俞大猷是我国明朝的抗倭大英雄。纵观其一生,转战南北、抗击倭寇、为国效命,立下了不朽功勋。他为人清正廉明、心系家国平民,戎马一生。其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人生境界与人格魅力,值得万世景仰!
在明朝那段艰难岁月里,北有强虏,南有倭寇,百姓深受其害。俞大猷忧国忧民,胸怀远大志向,势要精忠报国。然而,报国之路可谓荆棘丛生,几经浮沉,甚至被捕入狱。
尽管如此,俞大猷不计前嫌,哪里需要他,他就勇猛地出现在抗战第一线!让我们一起深入了解这位明朝的抗倭大英雄--俞大猷。
本篇文章主要介绍了俞大猷的年幼生活以及修文习武的经历,为后续的精忠报国做铺垫。
01 出身背景以及胆量过人的传说
明弘治十六年六月十四日(1503年7月7日),俞大猷出生在泉州府晋江县河市镇濠格头村(今泉州市洛江区河市镇溪山村赤石口自然村)。俞大猷的父亲俞原瓒是一名世袭的下级军官--百户。
对于俞大猷而言,出生于世袭军官家庭,父亲有一份固定的收入,虽然不是特别富裕阔绰,但是可以维持一家人的生计。母亲杨氏勤劳节俭、持家有方。这样的家庭环境就像是一处温馨的港湾,让俞大猷得以健康成长。
但是,年幼的俞大猷心里十分清楚,家里没有强大的资本与靠山,一切都得依靠自己去努力拼搏。因而,俞大猷便打心底里暗暗发誓,一定要争气,日后要保家卫国、扭转乾坤。
小时候的俞大猷长得又黑又瘦,面对其他孩子的欺负,他并不害怕。相反,俞大猷胆量惊人,人称“俞大胆”。关于俞大猷的胆量方面,在河市镇一带有这么一个传说。
在一个炎炎夏日的中午,俞大猷和几个同窗好友来到私塾前面的一口古井前,用木桶捞起一桶桶井水来冲凉。突然,大家惊奇地发现捞起的桶里竟然有一条粗大的鳝鱼,足足有五六斤重。同学们便叫它“仙蛇”或“神鱼”,害怕得不行,说要放回去。只有胆量过人的俞大猷把它拿回家里,趁父母不在,把煮熟了的大鳝鱼全部吃入肚中,然后迷迷糊糊地睡着了。没想到这一睡竟睡了三天三夜,家里人急得不行。直到第三天过后,俞大猷才醒了过来。他睁开双眼看到父母,天真而俏皮地说道:“爸、妈,我吃了一条好大的鳝鱼,味道好香呀,真痛快!”这一美丽的传说至今还在河市镇一带流传着,人们都说俞大猷吃的并不是鳝鱼,而是一条“神鱼”,因此长了“神力”,才如此力大无比、武功盖世。
在河市镇濠格头村生活了十来年,俞大猷便跟随母亲迁居泉州城内北门街。在泉州城郊北有座高山,名叫清源山,此处有块巨石,又高又陡。俞大猷便在这里练习胆子,每日早晚在此攀爬跳跃,风雨无阻。日积月累,俞大猷胆略大增,攀石跳跃,如履平地,为日后习武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02 从小修文习武,为日后报效祖国奠定根基
俞大猷从小志向远大,立志日后要干出一番轰轰烈烈的事情。在明朝,向来重文轻武,父亲更希望俞大猷走科举入仕途之路。因而,从老家濠格头村迁来泉州城后,俞大猷在父母的安排下就读教育水平更好的私塾,从此勤奋苦学。
正德十二年(1517),时年俞大猷十五岁,参加童试,考中了秀才,真可谓年少得志。俞大猷一鼓作气,后来继续科考,参加乡试,很遗憾没有考中,因而与举人无缘,仕途之路止步于此。
为了谋求生计,有一段时间,俞大猷甚至回到老家濠格头村,设立私塾,给学生们授课。然而,具有雄心抱负的俞大猷,不囿于这篇狭小的天地。他认为,古往今来,凡成大事者,须文武双全。
俞大猷自小便立志做一名经世济民的有用之才,在考中秀才之后,他便拜王宣、林福、赵本学为师。这三人都是泉州著名的学者,精通易学。在老师们的教诲下,俞大猷精于韬略,以“易”演兵,通晓上下古今之战术。
嘉靖元年(1522),俞大猷转而习武,先拜泉州永春人刘邦协为师,操练棍法;后拜南少林派名家李良钦为师,学习荆楚长剑。不论是从文,还是习武,俞大猷都十分刻苦,每天早晚都在泉州城清源山顶练功,加上他悟性高,很快就能掌握师傅们所传授的技艺,甚至达到出神入化的境界。师傅李良钦对俞大猷更是赞赏有加:“公异日剑术,天下无敌者!”
嘉靖十三年(1534),俞大猷参加武科乡试,中了武举人。次年,前往京城参加会试,一路“披荆斩棘”,顺利考中武进士。继而,朝廷下旨,俞大猷由世袭泉州卫前所百户升任泉州卫前所正千户,守御金门。从此,俞大猷开始了精忠报国的辉煌人生路。
03 写在文末
古往今来,凡成大器者,无不胸怀远大志向,刻苦努力,为自己的理想而奋斗不止。俞大猷亦然,从小立下雄心壮志,拜师修文习武,日夜练习,风雨无阻。
皇天不负苦心人。俞大猷终于修成正果,成为一名文武双全的盖世奇才,为后续的建功立业、精忠报国打下了坚实的根基。
下一篇文章我们将会介绍俞大猷如何抵御倭寇,精忠报国,敬请期待!
-END-
欢迎关注@三姐爱读书,分享更多好书、更多人生感悟!我是两个孩子的母亲,曾从事9年翻译相关工作。如今,作为一名新媒体人,左手带娃,右手写文。快来和我一起爱看书,爱写作,每天进步一点点。《抗倭名将俞大猷》读后感(五):《抗倭名将俞大猷》:还原历史真相,俞大猷丰功伟绩值得世人敬仰
文 | 浮世绘
世人言,戚继光如虎,俞大猷如龙。俞龙戚虎,杀贼如土。 ——《抗倭名将俞大猷》在明代剿灭东南沿海倭寇的战争中,最为世人熟知的名将大概就是戚继光了,现在市面上以戚继光为主角的影视剧作品层出不穷。
每每提及抗倭英雄,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戚继光。但其实在那场战役中,还有一位名将的功绩丝毫不亚于戚继光,那位名将就是俞大猷。
可是,因为种种原因,有关俞大猷的生平事迹,世人知之甚少,四百多年来,俞大猷作为陪衬而已,人们有意或无意地将这位功勋卓著的抗倭名将给忽略了。
其实,在那段最为艰难的抗倭岁月里,在东南沿海一带,“俞龙戚虎,杀贼如土”的民谣一直传颂至今。在民间传说中,龙的地位显然要比虎高出一筹。俞大猷不仅与戚继光并列,甚至还在戚继光之上。
国家一级作家曾纪鑫撰写的长篇历史人物传记《抗倭名将俞大猷》,还原历史真面目,以丰富的史料、生动的文笔、独到的见解,叙述了俞大猷的生命历程,描写了他转战南北、抗击倭寇、为国效命的不朽功勋,再现了他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人生境界与人格魅力。
01 俞大猷生平事迹:修文习武,志存高远
俞大猷生于弘治十六年泉州府晋江县河市濠格头村,一个世袭百户的军官家庭。俞氏先祖出自凤阳霍邱,始祖俞敏,出身行伍,“从高皇帝驱驰天下四十载”,后承百户,定居泉州。
虽然俞家世袭的百户之职,是属于明军中最低级的武官,“正六品,年俸 120 石”。但是维持温饱却没有任何问题,故而家中才有闲钱送他去读书,俞大猷也不负众望,在15岁那年即中秀才。
因为当时已经是明代的中后期,此时的社会风气是文贵武贱,长辈们并不希望俞大猷继续世袭武职,而是通过科举之途获取功名,成为清贵的文官,以此改变家族的道路与命运。
然而,少年得志的俞大猷在科举场上却并不如意。考中秀才后,虽然俞大猷攻读更为刻苦,拜理学大师蔡清的弟子为师,钻研 《易经》,学古文词,读古今兵法,还在当时读书的清源山练拳习武,学的是与少林武术一脉相承的赵氏太祖拳。
但是直到到嘉靖十年 (1531 年)其父亲俞原瓒病逝,俞大猷别说中进士,就连举人也未考上。而且父亲一死,迫于生计,此时已经是二十八九岁的俞大猷不得不放弃举业,承袭父职,任泉州卫百户。
因为朝廷规定非武举不得升调,心怀大志的俞大献,不满足于世袭职务,入京参加武举会试,榜上题名第五,考中武进士,因此被提升为千户,任命他守御金门。
纵观俞大猷的抗倭历程,可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1552年——1559年)俞大猷在浙江、南直隶抗击倭寇。
这个阶段的倭患,主要是王直、徐海、陈东等与倭寇合流的海盗为非作歹,也倭寇势力最为猖獗的时期,在七年时间里,俞大猷几乎参与了消灭他们的所有战役,功勋卓著。
第二阶段:(1562年——平息战乱)俞大猷任福建总兵官,到倭寇基本平息。
在此阶段,俞大猷先是取得了著名的平海卫大捷,然后转战广东,1566年,彻底歼灭倭寇顽固势力,大获全胜。
在战场上,俞大猷既能身先士卒不避锋矢,又能深谋远虑洞悉大局,常断敌后路,四面包围,全歼敌人的做法,因此,他能从千军万马中脱颖而出,屡建奇功。
在他戎马一生中,他四为参将,六为总兵,七次受辱,四次贬官,一次被捕下狱的坎坷经历。
在嘉靖年间所取得的几次具有决定意义的抗倭胜利,都离不开俞大猷的正确指挥与身先士卒的勇猛顽强。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俞大猷是剿灭倭寇的关键性人物,不仅与戚继光媲美,甚至超过他。
但是,长期存在的重戚轻俞,扬戚抑俞现象,导致戚继光“一枝独秀”。以上这种局面的形成,还与后世对他们的认识与宣传密不可分。
02 俞大猷:是一位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之人,达到人生完美境界
人生的完美境界,古人概括为“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俞大猷就是这样一位三者皆备之人,追求内圣外王的崇高境界。
“内圣”即自省,严于律己;外王则讲求治国平天下,是一种经世之术。
俞大猷以德立世、以德服人,以德感人,一个“德”字,几乎贯穿其一生。
他打了胜仗,从不居功自傲,有时还将功劳让给别人。1562年,俞大猷在南赣巧设计谋,擒获当地农民暴动首领张链,广东两位参将获知,趁机带兵抢走“胜利果实”,他的部下愤懑不平,纷纷要求发兵夺回,俞大猷劝道:“贼恶其不灭,何必归功于己!”战争的目的是以战止战,最高境界是世界大同。
俞大猷的理想与抱负,并非升官发财、争名夺利,而是国家太平、百姓安康。
他刚毅沉着,不惧生死,教化于民。他平息新兴、恩平的瑶民起义时,俞大猷带着干粮孤身一人进入叛乱的各个乡村,安抚百姓,教以阵法,使之各自为战,守卫家园。
他每到一地为官,总能得到百姓深爱,大家为他建立生祠。他抗击倭寇的地方,当地百姓或建生祠感念他的再生之恩,或以他的名字命名街道建筑作为纪念,如大猷街等。
俞大猷文武双全,在大明王朝三百年间,能与他相媲美的,可能就只有一位王阳明。
他对“古今兵法韬略,无所不究”,战略战术指导,可谓是战无不胜;特别是他超前的海防思想,于今天来说仍不乏指导意义;若论个人武功,剑术天下第一;所带之兵,只要到了他的手下,都会变成百战不殆的胜利之兵。
倘若以文才而论,经史诗文,俞大猷无所不通,他写了一部九十多万字的《正气堂全集》,汇集了他的论著、论策、奏章、书札、诗歌等文字。
俞大是一位儒将,他深受朱熹开创的闽学影响,并吸取了闽学之精华。《明史》说他“世宗朝老成宿将,以大猷为称首”,明世宗嘉靖朝战将数百,俞大猷排列第一,视为楷模,评价甚高。他致仕时,朝廷颁赐牌匾,上书“昭代儒将”。
03 结语:俞大猷之丰功伟绩永远值得后世敬仰
我们读书时,当读到那些心怀国家,志向高远,怀有崇高抱负之人的伟大事迹时,无不为之感动,他们心有所系,怀着一种强烈的信念,既不会为自己谋取私利,也能忍受各种痛苦和冤屈。
比如历史上著名的爱国诗人屈原,受到小人陷害,被放逐于江南。在流亡过程中,曾写下《国殇》《天问》等千古名篇,被后人称之为文学史上的奇文。屈原伟大的爱国精神和他为了美好理想,对黑暗势力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感动和影响了一代又一代文学家。
司马迁在《史记》中借别人的话,称赞屈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他受了官刑之后,曾以屈原的不幸遭遇来激励自已,完成了不朽的著作《史记》。唐代杜甫也继承了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他把屈原的成就作为自己努力的目标之一。南宋以及明末清初许多爱国诗人、词人,没有不受屈原影响的。
今天,我们通过曾纪鑫老师所写的这本《抗倭名将俞大猷》,了解俞大猷的生平事迹,当我们凭吊其遗址,可以感受到一股扑面而来的凛然正气,在不知不觉中,内心就会受到强烈的感染,思想受到很大启发,灵魂得到进一步地提高与升华。
如果你想详细地了解俞大猷的生平事迹,希望你静下心来,打开《抗倭名将俞大猷》这本书,仔细阅读,慢慢欣赏。
-END-作者介绍:@浮世绘 情感领域创作者,热爱生活,专注读书,每天分享优质情感故事,读书 感悟等,愿为您分忧解难,让您感受人世间的温暖与美好……声明:本文为原创文章,严禁抄袭。欢迎点赞、评论、留言、转发。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