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雅明先生的神秘行李箱读后感1000字
《本雅明先生的神秘行李箱》是一本由张蓓瑜著作,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9.80元,页数:21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本雅明先生的神秘行李箱》读后感(一):致敬那个值得我们缅怀的年代
这本书刚讲完,儿子就问我,这个箱子里装得到底是啥呀?两岁半的女儿在后面跟着咿咿呀呀,孩子们小不太懂得那段历史,他们只关注他们好奇的东西,而我也思忖了半天。
其实,不管箱子里装的到底是啥,都是本雅明先生自认为比生命还要珍贵的东西。儿子突然问了一句,你不是说生命才是最珍贵的嘛,只有一次。
那首先本雅明先生是谁呢?
他叫瓦尔特•本雅明,德国重要的哲学家和作家。因为他写过一些政治理论文章,发表过一些政治言论。他得罪了当时的统治者,这也是他要逃亡的原因,那段岁月是黑暗而复杂的,是人人自危的时代,生命得不到保障随时都会失去。
而本雅明先生却敢于坚持本真,他是一个勇敢的人,可以为了理想和志向付出生命的人。
书中用儿童式的简单明了的语言讲了他的事迹。因为他与众不同的见解和一些精彩的思想,而被当成了危险分子,随时都会有逮捕的可能。本雅明先生于是去拜访了菲特科太太,据说菲特科太太在这条路上救下了很多人的生命,让他们重获了自由。她特别强调“为了不引人注意,只能带一些轻便的行李。”这也为本雅明先生的那只硕大无奇的行李箱因此没有通过边防检察站而作了铺垫。
难道本雅明先生不知道其中的利害关系吗?还是他不希望像其他人那样去重获新生呢?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在那个年代,信仰是如此重要,是可以让很多人趋之若鹜的为此付出生命的。他们不是不怕死,而是“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书中除了本雅明先生外,还有一个很伟大的人,那就是菲科特太太,她冒着生命危险,带着这些难民从法国进入比利牛斯山中鲜为人知的山路。徒步来到西班牙边界,越过边境之后,从西班牙搭船逃到美国或南美洲。
菲克特太太每个星期都要带好几批难民去爬这座海拔3400米的山,前后共持续了七个月,救下了八万人的性命。
那个年代,为信仰而不顾性命的人都值得我们去尊敬、去缅怀。
《本雅明先生的神秘行李箱》读后感(二):《本雅明先生的神秘行李箱》:守护的秘密,其实是心底无上信念
每个人心里都会有秘密,但是这些秘密我们往往又不愿意被人所知道。这些秘密有可能是我们特别在意的一些东西,又不太方便告知他人,无论是正义的还是邪恶的,他都属于我们自己,与他人或许有关系,又或许没有关系。 在读到《本雅明先生的神秘行李箱》这本书时,我对行李箱中的秘密也倍感好奇,但同时理性又告诉自己,所谓“秘密”之所以称之为秘密,就是看得见,但又摸不着;想得了,但又想不通。但可以肯定的是本雅明先生,情愿拿出生命所守护的,一定是舍小我为大家的重要东西。 尽管最后谁也不知道行李箱中藏着什么,但这其实已经不重要了。因为在带着行李箱逃亡的过程中,虽经历九死一生,但本雅明先生一直对行李箱倍感真实,最终更是为了他宁肯放弃自己再获生机的机会。这些足以说明在他心目中,信仰与信念比一切都要来的重要,为此他甘愿抛头颅洒热血。 01多才多艺的人,却总是命途多舛 本雅明先生在当地是有名的哲学家,他思想活跃,而且思想深刻,所思所想汇聚成内容后,几乎都是至理名言。这样的人,在当时战争背景中,也是最容易引起打压与迫害的。 当战争的阴霾笼罩整个城市时,卫兵们将黑暗的双手伸向了一个又一个有志之士,本雅明先生也几乎沦于此类。但好在当时,在不幸中有一个万幸:菲科特太太能免费义务地帮助大家,翻山越岭逃亡异国他乡。 只不过这条路非常的艰辛,想要走这条路的话需要走一条不为人知的小路,而且要翻山越岭几天几夜,在自然界的严酷环境中,经历痛苦与折磨,因而出行时不能带太多行李。 可本雅明先生却在临行那天是最后一个到来的,而且他手中还提着一个笨重的行李箱。所有人都惊讶的看着他,希望他能够扔掉行李箱,可他却坚决的带着那个箱子,一路翻山越岭,始终不舍抛弃。 最终也是因为这个箱子,他在边境线那儿被卫兵拦住。同行的很多人都从那儿离开了边境,得以乘船逃往其他国家,而他只好默默的往回走,人们最后一次见到他时是在边境附近的一个小旅馆,这次以后再也没有人见过他,更没有人知道巷子中到底装着什么。 可他的倔强与执着的精神,却感染了人们。大家纷纷猜测,那箱子里装的到底是什么。但我觉得,这一点都不重要,因为他坚守的一定是他的信念,是他认为,足以抵得上比他生命还要珍贵的东西。 02善良美好的人,敢于与全世界为敌 1940年,菲科特太太曾因反抗纳粹极权而被抓进了妇女集中营,但她后来成功逃出集中营以后,并没有畏缩恐惧,而是选择加入难民救援组织,再次为挽救他人性命贡献自己的力量。 在这本书中通过一次又一次的逃亡,菲克特太太一次又一次冒着生命危险将那些难民一批,一批从法国进入比利牛斯,山中鲜为人知的山路,在里边徒步许久来到西班牙边界。 那些被她从这个路线转移的人们,得以在越过边境以后,从西班牙乘船逃到美国或南美洲去,免除了性命之忧,重新获得生机。 当时这条秘密的线路,被大家亲切的称为“菲太太路线”,即便是如今这个年代交通已如此发达,我们再次回想起她当年,每个星期都要带着好几批难民去爬这座海拔将近3400米的高山时,也完全能够想象的到当初她那一次又一次的登登与逃难,是多么的艰苦与受罪。 可她自己却在后来受到迫害,险些丧命,只好被迫逃离欧洲。但值得庆幸的是,在前后7个月里,他一共在这条线路上前前后后拯救了大约8万人的生命,这是多么伟大的壮举啊,她一个女弱女子却做到了。 凭借的是什么呢?我想是她的善良。因为善良,她不向恶势力屈服,她愿意贡献自己来挽救更多人的生命,她愿意与全世界为敌,只要能够挽救他人。 小结 《本雅明先生的行李箱》这本书读来令人非常感动,本来是一个很严肃的事件,但通过漫画的形式反而使冷酷的事件,变得有了温度,在有血有肉的历程中,我们仿佛真实还原了当时的情境下本雅明班上与菲科特太太的艰难抉择,由此感受到更深的钦佩与敬仰。
《本雅明先生的神秘行李箱》读后感(三):《本雅明先生的神秘行李箱》:信仰才是踏破荆棘,划破苍穹的力量
我希望能像宫崎骏一样,用孩子也能懂的方式谈论严肃的话题——张倍瑜。
那是一段复杂的岁月,战争的迷雾笼罩在许多人的心头。威逼利诱的威胁,使很多人恐惧于自己的人身安全无法得到保障,而其中不少人被迫选择逃离家乡,可也有很多人因来不及逃离,而只能面对死亡。
战争见证了这个世界的残酷,可不也同样见证了人性中璀璨的光辉么?它们是是那么耀眼夺目,足以照亮每个人的心扉。《穿条纹睡衣的男孩》中,主人公穿过铁丝网来到朋友身旁,等待他的却是浓烟滚滚的焚尸炉。但纵然如此,那份纯粹美好的友谊,依然令人泪目。
编辑搜图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
翻开《本雅明先生的神秘行李箱》,在这本浓墨重彩勾勒的动人故事中,我再次找寻到那份清澈而令人无比沉浸的感动。下面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它的残忍,但更重要的是它的美好。
01大逃亡中“另类者”到底在守护什么?
这本书中其实讲了一个叫本雅明的哲学家,因为内心中总充满着色彩斑斓的想法而显得与众不同。可是突然有一天,他们那个地方多了很多的巡查兵。他们会将一些有思想的人抓起来,慢慢折磨。
在这种情况下,大伙人心惶惶,纷纷想外出逃命。菲特科太太据说知道一条鲜为人知的小路,并且带很多人通过这种方式,逃到了其他国家,保住了性命。迫于无奈的本雅明也找到了她,来寻求帮助。
因为要穿越高山身穿才能通过边境逃到邻国,所以菲特科太太要求大家只能带一点点轻便的心理,然后要乔装得若无其事,才能够成功通过。好不容易等到了出发的那一天,大家左盼右盼,却看不到本雅明先生的身影。
在焦急的等待中,他终于拖着一个笨重的行李箱过来了。在大家惊讶的眼神中,他依然竭尽全力守护着这个行李箱。即便菲特科太太也询问他,他也依然坚持要带着它。山高路远,好不容易才走到边境,其他人会放行,而他却被拦了下来。
从那以后人们再也没有见过他,但大家都对他行李箱中到底放着什么,产生了极大的好奇。可没有人能猜到那里头到底放了什么,以至于让他觉得比自己的生命还要珍贵。
时至今日,我们都不知道当初的那只行李箱中到底盛放着什么,但我相信一定是本雅明先生所长期信仰的珍贵之物。当一个人追求的梦想,不再是局限于个体而是全人类时,他才会迸发出极大的热情与坚持吧。
《镜湖》中有一句话我很喜欢,“愿清凉自在,得到不匮竭的源泉,不熄灭的灯。”本雅明先生的梦想,想必也是如此。他不需要别人能懂,但他自己却会为之付出不懈努力,乃至整个生命。他把自己活成了一座灯塔,照亮别人,燃烧自己。
02什么样的信念让“弱女子”无数次坚持?
在这本书中,除了本雅明先生以外,还有一个特别令人钦佩与赞赏的女性角色,令人感到无比地感动与敬仰,她就是菲特科太太。
她是一个曾经因反抗纳粹,而被抓进妇女集中营的奥地利女人。可幸运的是,当她成功逃出后,她并没有因自己所遭受的苦难而选择放弃,而是果断再次投身到难民救援组织中来发光发热,以挽救更多生命濒临危险的人们。
当她冒着生命危险,在夜色掩映中带领着那些难民,从山路间不为人知的小路上,一步步徒步到西班牙边境时,没有谁能知道这样的弱女子,穿山越岭时脚上磨出了多少泡,身上划出了多少道口子。
但她从来没有因为这些加注在自己身上的痛苦,而选择退缩或者放弃,反而一次又一次,将那些绝望中的人们,带领到了他们生命重新开始的另一种选择处。
穿过边境的难民们,从西班牙搭船到美国或南美洲,得以重获生机。而这一切,都是菲特科太太的功劳。她每周都要带好几批难民去爬那座海拔3400米高的山,前后总共持续达7个月。这样的精神,怎能使人不为动容?
正如《梦游书》中那句话所说,“千军万马踏蹄,江月何曾皱眉?”非特科太太身上就是呈现着这种品质,不畏权贵,只遵从自己内心价值追寻,用己身高尚点亮了别人继续活下去的勇气与信心。
小结
《本雅明先生的神秘行李箱》这本书中两个主人公非常令人震撼,一个为了梦想与信仰而坚守底线,宁死不放弃那个阻碍自己奔向重生的行李箱;另一个则冒着生命危险,一次又一次为他人的生命带来希望与光芒。
这本书通过漫画的形式,将那段晦暗的时光描摹的五彩斑斓,其中所充斥的那些爱与感动,也成为足以温暖我们每个人的心灵养分与精神希望。读这样的书,不但孩子适合,成人也同样适合。
最后,愿每个孩子,都能以爱与光明来理解世界。哪怕是阴霾,也都值得被温柔以待。因为我们,拥有信仰,拥有梦想,因而拥有希望,拥有天堂。
《本雅明先生的神秘行李箱》读后感(四):《本雅明先生的神秘行李箱》:三个谜题
文/常立(儿童文学作者、研究者)
归根结底,他在一生中都是死者,但却是真正的幸存者 。——卡夫卡
《本雅明先生的神秘行李箱》,是一本智慧与勇气兼备的图画书。它处理了至少三个谜题——本雅明先生是谁?本雅明先生的神秘行李箱里有什么?世界为何存在?这其中的每一个谜题都可以被写成一本厚厚的大书。但作者张蓓瑜只用这一本图画书就举重若轻地揭示了每一个谜题的答案。
本雅明先生是谁?
有关本雅明先生的简历是这样的:1892年7月15日,他出生于一个富有的家庭,但这个家庭是犹太家庭,处于19世纪末的德国;他获得了博士学位,但没能获得任何一所大学的教职;他是一个自由撰稿人,但赚取不到足够养活自己的稿费;他写了许多批驳性的文艺批评,但没有赢得广泛的关注甚至是对手的回击;他写了大量的文学作品,但既不被同时代人认为是小说家或诗人,也不被认为是哲学家或学者;他迷恋卡夫卡,但不像卡夫卡一样固着在“地洞”里营造梦魇世界,却身体力行地成为这世界上漂泊无依的流浪者。他不仅仅在精神上流浪,身体也四处漂泊,德国的反犹环境将他驱逐至法国,而法国的沦陷又迫使他逃往西班牙,并且希望经西班牙远赴美国。但命运使他在1940年9月26日来到西班牙边境的波尔特沃小镇,他的出境签证被拒签,早来或者晚来一日,他也许就能顺利通行。1940年9月27日,他服用了大量吗啡,终止了自己的一生。
本雅明先生在《柏林童年》一书中,似乎用一首德国儿歌写尽了自己的一生:
我走下我家地窖,想开桶把酒倒;那儿站着一个驼背小人,竟把我的酒罐抢跑。
我走进我家厨房,想给自己做一小碗汤;那儿站着一个驼背小人,竟把我的小锅打碎。
我走进我家小屋,想吃麦片糊糊;那里站着一个驼背小人,竟将我的糊糊吃掉一半。
如上所述,本雅明先生是谁?即使忽略掉悲惨的结局,也可以说他拥有一个不幸的人生。他是一个被驼背小人永远追逐因而不断走霉运的失败者吗?
《本雅明先生的神秘行李箱》给出的答案:“一位与众不同的人,叫瓦尔特·本雅明。”
本雅明的确与众不同,他的研究计划过于庞大松散,他的论著文笔过于飘逸感性,他的为人处世过于孤僻木讷,他的哲学思考过于空灵玄妙,他的政治立场过于独立不倚。而本雅明先生最与众不同之处在于,他比其他人拥有更长的童年。
每个人都有过无所事事东游西逛的童年时光,但随着年岁渐长,人们工作成家,肩挑重担,而本雅明先生依旧保留着原初的儿童之眼,依旧在城市里遐思闲逛,冒出一个又一个无法预料的神奇念头,写下一篇又一篇无法归类的卓越文字,成为一次又一次独一无二的本雅明。
只有这样独一无二的本雅明,才会做出这样不可思议的事——在逃跑时带着一个沉重的行李箱翻山越岭。
本雅明先生的神秘行李箱里有什么?
当菲特科太太劝说本雅明先生放弃沉重的行李箱轻装上阵时,他说:“箱子里的东西可以改变一切。它是我最最重要的东西,比我自己的生命还重要。”
毫无疑问,行李箱里装的是本雅明先生认为最重要的东西,它可能是什么呢?
对许多写作者来说,世界上最重要的东西恐怕就是自己苦心书写的作品。但本雅明已经事先把自己的著述都妥善安置在朋友那里了。
哲学家齐泽克暗示,去世前几个月,本雅明一直在写《历史哲学论纲》,这本分析马克思主义的专著,本该是本雅明最重要的作品,甚至引来了苏联特工的谋杀。但这更像是缺乏凭据的臆测,本雅明多年前发表的《莫斯科日记》已然袒露出对苏联的态度,更何况他生前并不是影响深远的著名人士。
《本雅明先生的神秘行李箱》中给出了各种各样的有趣答案:哲学家认为是哲学思想,摄影师认为是《摄影大史》,将军认为是最危险的武器,山中的居民认为是最好吃的食物……答案取决于回答者认为什么才是世界上最重要的东西。
作为读者,我们当然可以任性猜测。如果从这个神秘的行李箱里跳出来一个驼背小人,对本雅明唱起儿歌:“可爱的小宝宝,啊,我求求你,请为驼背小人一起祈祷!”我也不会感到丝毫奇怪。不过我还是想给出一个多少有点凭据的猜测。
我们知道本雅明先生的身份多样,变来变去,莫衷一是,但有一个身份恒定不变——他一直是一个收藏者。他如此热爱收藏,因为“收藏者不仅梦想一个遥远的桃花源,同时还梦想一个更好的境地”。他的灵魂寓于收藏之中,尤其是图书的收藏。无论收入多么菲薄,他都竭尽全力完善自己的图书收藏室,图书的摆放也别具一格,从不分门别类,从不整齐有序,他总是把图书“杂乱无章地、随意地一放”。他收藏的图书,一如他的作品、他的个性,无法归类,自由独特。
因此有很大可能,这个沉重的行李箱里装着(至少部分装着)本雅明先生心爱的图书。无论现实世界多么冷漠残酷,这图书中是另一世界。
世界为何存在?
这是本雅明先生在《月亮》一文中提出的问题。他一生都没有给出明晰的答案,但却不断追问了一生。
影响本雅明先生创作的思想资源有许多,其中犹太神秘主义不容忽略。作为犹太教密宗分支的卡巴拉(Kabbalah),将本雅明先生的思考不断引向创造、命运、灵魂起源、人与世界的关系。卡巴拉被称为“隐藏的智慧”,它不向公众宣告,而以谜的方式显现,等待那些有着强烈意愿去询问、去探索、做好了充分准备的人,去揭开智慧之谜。
在此意义上,这本图画书提出的三个谜题隐藏着另外三个谜题。
“本雅明先生是谁?”——是在问:“亲爱的读者,你是谁?”
“本雅明先生的神秘行李箱里有什么?”——是在问:“你认为世界上最重要的东西是什么?”
“世界为何存在?”——是在问:“你和世界的关系是什么?你为何而存在?”
对我个人而言,阅读这本书使我距离这三个谜题的答案更近了一点。
无论我们是谁,我们都是独一无二的这一个。
无论我们在哪儿,我们都知道世界上一定有某种事物值得我们去珍爱。
无论我们到哪里去,我们都确信,有了本雅明先生,有了菲科特太太,有了张蓓瑜女士创作的这本图画书,世界一定变得更美好了一些。
世界为何存在,本雅明先生?
我想,是为了让我们和你相遇。
《本雅明先生的神秘行李箱》读后感(五):行李箱能够装什么?是人类的命运吗?《本雅明先生的神秘行李箱》
前几天,女儿指着我的密码箱问:“妈妈,这里面装了什么东西?”
我很想说,装了我的青春回忆,装了我的隐私秘密,可是打开来她看了一眼那些日记本,就感觉无趣走开了。
是啊,对于我来说这些弥足珍贵,可对于箱里的物品没有情感寄托的她是不感兴趣的。
晚上我拿出来一本书,对她说:“你不是对箱子里的东西都好奇吗?来,给你讲一个故事,一个关于《本雅明先生的神秘行李箱》的故事。”
她打起了精神,带着悬念去读一本书,才能让她不安份的心宁静一会儿,把她那点可怜的注意力放在书本上。
一、本雅明先生是谁呢?
是一位自由作家及哲学家,一生颠沛流离,却留下了很多断章的精神碎片,这些残片却令他在后世留下了不朽的地位。
有人称之为“欧洲最后一位文人”。 1933年,他被纳粹驱逐出境,移居法国,并成为“社会研究所”成员。
这段故事就写在即将被驱逐的前夕,那是一个德国的黑暗时期。
这个世界有人生活在阳光花园,有人却出生即在泥泽污淖,历史中有繁荣无边,也有炮火连天。
如何让孩子们认识到这些沉重的话题呢?
我试过给孩子讲鸦片战争,讲解放战争,我用了一个孩子对另一个孩子洗脑,一个孩子攻进了另一个孩子的家庭来比喻,于是毛主席、邓爷爷和周爷爷在我女儿心中的意义都不同了。
换个角度来讲解历史,无论悲伤沉重或是明丽光洁,都与孩子息息相关,她能够听得津津有味,融合着人生道理一并教给她,不知不觉就完成了一次美好的教育。
而《本雅明先生的神秘旅行箱》这本书,打开就是一只旅行箱赫然出现在我们面前,孩子迫不及待想知道到底里面装了些什么?
画面通过孩子的眼光,把德国的军官画得即丑陋又乱七八遭,我讲故事的时候费了好半天和女儿解释,这世界上警察叔叔也有好的,也有坏的,她似懂非懂的点头,这对于她来说,比较复杂,因为妈妈从小就告诉她,如果在路上走丢了,第一个要找的就是警察叔叔。
绿军装的德国兵颠覆了她的认知。
本雅明先生在逃跑前一晚,带了一个沉重的旅行箱,没有人知道那箱子中装的是什么,大家也纷纷劝阻他,不要带着这样的累赘翻山越岭,他却依然带着那只箱子上路了。
翻过了德国的边界,都是崎岖的山脉,可以想像他走得是多么艰辛,就在快要抵达友国,获得真正的自由,甚至许多同伴都已经过了边界,手舞足蹈时,本雅明先生却因为这只箱子被拒,不准进入国界。
其实他完全可以扔掉箱子,但是他没有,坚定地转身走了。
这只箱子里到底装的是什么呀?难道比生命还宝贵吗?
并没有人知道,这个故事却很快传到了各地,许多学者,名人甚至将军们都在猜测这只箱子里装了什么,到底是他的手稿,还是他的思想,或是那些至今仍流传于世、不朽如同明灯般的指引呢?
至今人们还在迷惑中。
二、本雅明先生的精神
其实箱子里的东西并不重要,它可以是任何东西,一些本雅明先生喜欢吃的特产,一些他未完成的作品,或是摄影图片,即便满足了人们的好奇心又如何呢?
重要的是这本书背后的故事,它用一个问题串起了我们好奇心,孩子不免会对本雅明先生及其生活的环境、家园,还有那些在他逃难过程中帮助过他的人感兴趣。
这就不得不提到菲科特太太了,她是奥地利人,因为反抗纳粹集权,被抓进过妇女集中营,后来,她逃了出来,并加入难民救援组织,她在营救那些受到生命威胁的人。
本雅明先生等一众人,就是在她冒着生命危险的情况下,带领他们从法国边界,崎岖前行,越过边境,逃往美国或南美洲。
她用自己的勇气和生命为代价,持续七个月,带走了大约80000人的生命,她是值得讴歌的人道主义先驱。
有的人可以踩着别人的生命成就自己,而有的人却化作桥梁,让别踩着自己前行,她的生命里充满了鲜花和芬芳,铺就了一条彩虹之路,这些彩虹里都是美好的人生。
本书作者张蓓瑜小姐,曾就读于中国台湾东吴大学德国文化学系,后留学德国,所以对于德国的文化有着深远的了解。她偶然在德国南部旅行时,听说了这个消失的行李箱的故事,受到了触动,于是开始创造这本童书。
这是她的毕业作品,也是她的第一本儿童书,由一口神秘的箱子引发我们关注其背后承载的历史。
当我们能够想到本雅明先生用生命去守护的事物,以及科菲特太太所带给我们的生命触动,或是那些获得自由的人们,远离独裁者的屠戮,这本书就不仅仅是那么简单了。
作者说:我希望能像宫崎骏一样,用孩子也能懂的方式谈论严肃的话题。因此这本书也获得了许多大型奖项。入选 了2017年德国最美的书,美国3X3国际插画大奖……
这也是魔法象出版社一向引发小读者关注的童书主题。
从箱子出发,到生命的延展,故事还未结束,开放式的结局不免让我们重新思考,到底明雅明先生的神秘箱子里装的是什么呢?
或许是生命的价值,又或许是人性的思考,还或许是对未来的期望吧?那么结局就由你们来画上句号吧,小朋友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