浴室 先生 照相机读后感1000字
《浴室 先生 照相机》是一本由让・菲利普・图森著作,湖南美术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8.0,页数:25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浴室 先生 照相机》精选点评:
●3.8。不过我始终难以变成这样倦怠的人。平和是一回事,放弃是另一回事
●实在太TM难看了,没法给分,我放弃了
●喜欢啊!!
●也看格里耶,也为法国实验文学叫好过。此本不是我的菜。失眠必备。
●读完这个才知道模仿只能是模仿,另外翻译也蛮好的。
●读了浴室,没读先生和照相机
●喜欢这个结尾
●你无耻的样子颇有我当年的神韵。
●小透明的内心世界
●还有些意思
《浴室 先生 照相机》读后感(一):其实,很难有这样的情绪被写出来
开始知道萝卜格里耶的新小说时,曾经知道他有这样的想法:法国或者世界上已经有了雨果、巴尔扎克、大仲马、左拉、福楼拜、莫泊桑,我们干嘛还要重复这样的文字方式去感受世界呢?于是,当我看见图森的这本小说,只需看一行字,那种文字间的情绪,无法令我挣脱。就像傍晚时,独坐家中,不开灯,任黑色象水雾般,润入每个角落。
图森的情绪。
很少有小说,可以这样抓住人的知觉。而且,小说本身,什么都没说。
淡淡悠悠,却说尽了全部。
《浴室 先生 照相机》读后感(二):低级趣味的高手
有评论家评韩东早期的小说,说他是“玩弄低级趣味的高手”(非贬义)。韩东碰到图森,简直小巫见大巫了。
图森是个总体上厌世的人(在这类自我性很强的小说中,作者和“我”是很难分开的)。他心无旁骛,敏感、专心地生活,所以生活中的点滴痛苦都逃不过他的眼睛。看过《火柴人》就知道,别人看见的是阳光,而尼古拉斯•凯奇看到的是致命的灰尘。图森释放压力的办法是咀嚼、把玩痛苦,以此为乐,甚至以此实现自我价值。绝就绝在这里。其中的因果关系并不像上面说的那样明朗,也许正因为有着把玩痛苦的习惯,才使得他更加专心致志。
补充一点:人越意识到自我的存在,就越痛苦;越忘记自我,就越快乐。举两个常见的例子,前一个是等人,后一个是打游戏。
《浴室 先生 照相机》读后感(三):我为什么讨厌浴室
浴室 让·菲利普·图森
我讨厌这篇小说的地方在于竟然真的有人会把自己早晨一睁眼到晚上一闭眼之间发生的事情全部一字不落的记录下来。
我讨厌主人公那种漠然的态度,不会有哪个男人玩飞镖不小心扎进了自己女友的脑门然后还有闲情逸致逛走廊的,他一定不爱她。
我讨厌他整天不脱衣服坐在浴缸里面,在威尼斯天天躲在旅馆玩飞镖,和女友生闷气,在病房里住进了另外一个病人的时候就要求换房不成怒而出院。我讨厌他这种态度。
他好像根本不需要生活在世界上,他的存在好像完全没有意义,他好像与一切身边的事物彻底地割裂开来活在自己的静止的时空中。威尼斯对他来说和阴雨的巴黎没有什么区别,反正他根本不去教堂,他只盼望着这座城市早早下沉,日复一日重复着吃饭喝咖啡玩飞镖喝咖啡吃饭喝酒的生活。他一个人,也不会说意大利语,缺乏交流,根本不觉得不舒服。他和那些被带到他家里的章鱼没有什么区别。
我讨厌这些欧洲小说里面颓废的中年男子,他们自以为是,对女友一肚子不满,可是他们在床上丝毫不这么觉得。他们觉得自己的孤独是一种特立独行的表现,他们觉得人们对他们表现出鄙夷的态度是那些人低俗,他们从来不往自己身上找错误。我想他们从来没有体会过遭社会弃绝的感觉,于是自己为自己制造出遭社会弃绝的假象。
也许我们的真实生活中根本没有这样的人存在吧。也许我们都或多或少是这样的人,在我们漠然的时刻,我们与生活暂时脱节,像一只静止在空中的飞镖,永远也不会扎进靶子里面去。
《浴室 先生 照相机》读后感(四):图森 浴室
重读图森。
异己感。陌生感。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断裂。
人成为自己的流放者。质疑一种生存状态,却找不到归去的精神家园。
申明:以下不是我写,是从书后附的评论里的摘选,记载在这里。
“叙述者面对生活中的事件以及所有周围的现实,采取的是冷漠、轻率的态度,即使是对与他休戚相关的事情也是漠然处之。
“他们不是时髦青年,不是绝望者,也不是神经官能症患者。
“旅行癖....这些旅途客和环球旅行者所要探索的并非是这个世界,而是他们自身。
“图森的主角绝对是个缺少激情的人物,那种冷冰冰的程度令人吃惊。
小说的三位年轻人都是性格冷淡的愤世嫉俗者,他们没有任何真正的社会关系,他们反对任何形式的扎根社会,以便处于一种永久性的漂泊不定之中。他们的爱情本身也带有一种温和的、没有结果的、几乎是补充的性质。而他们的行动都带有厌倦、空虚和毫无价值的色彩。
“小说风格:
有节制的风趣,不易觉察的。
艺术性:
主角从来不让自己完全进入自己的所作所为。除了极少数几次‘真实的时刻’,他总是使自己退避三分,不仅仅是与别人保持距离,同时也与自己分开。这种细微的超脱很少变成藐视,但是他往往与嘲讽相接近,对主人公所见到的卑鄙与可笑保持一种敏锐的洞察力。
他们对外部世界的缺乏参与,对当今现实的不附和,与他们所处的社会从本体上异化,是否表达了作者内心世界以及对社会现实的一种反抗?”
《浴室 先生 照相机》读后感(五):没有任何东西能够安慰我们——转自李银河的blog
(下面的文字转自李银河的blog,没经过她的同意,但我想她不会介意。)
读图森的小说《浴室 先生照相机》,感觉不错。小说属于法国新小说派,它讲人们平淡的生活,使读者的好奇心“一无所获”。他的主人公全部都是“绝对缺少激情的人物,那种冷冰冰的程度令人吃惊”。“叙述者面对生活中的事件以及所有周围的现实,采取的是冷漠、轻率的态度,即使是对与他休戚相关的事情也是漠然处之”。
小说用人物的语言探究人类一切苦恼的起源——“那就是我们的人生是虚弱的,难免一死的,这种苦恼是自然的,我们是那么可怜。因此,当我们想到这一点的时候,没有任何东西能够安慰我们”。
是啊,没有任何东西能够安慰我们。
人们在这个问题上分为两派:一派从来不想这个问题——或者是他们的智慧还达不到使他们想这个问题的程度,就像小动物那样天真无邪地活着,那是一种自然的存在,而不是自觉或自由的存在;或者是他们意志过于坚强,能够控制自己不去想这个问题。
另一派就是图森这样的人,就是图森的主人公这样的人。这样的人并不少,否则无法解释人们对这本如此不好看的书的疯魔。
这也正是我心中永远不能触碰也永远无法释怀的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