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东线》经典读后感有感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东线》经典读后感有感

2021-02-02 02:59:40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东线》经典读后感有感

  《东线》是一本由朱世巍著作,重庆出版社出版的图书,本书定价:2020-1,页数:,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东线》读后感(一):结束了

  继对白俄罗斯的中央集团军群的打击后,苏军把重点打击目标转为西乌克兰和罗马尼亚,战斗的摧枯拉朽让人惊讶,在西乌克兰德军在有相当的兵力装备和长期构筑的坚固工事的情况下,军级单位别围歼,继续溃退,成为失去乌克兰的北乌克兰集团军。在罗马尼亚,罗政府开始策划政变,德军新组建的第六集团军在罗马尼亚再次遭受围歼。由于夏季战役的失败,芬兰退出战争,苏军发动打击,德军在北极圈再次遭受巨大损失,撤向挪威。 德国战时工业在施佩尔的领导下有了很大进步,但是还是不能全力以赴来生产,只能靠压榨占领区的人力来维持生产水平,1944年初德军军工生产达到最高规模,可是接着夏季战役在东线的全面溃败,丢失大量土地资源,尤其是丧失罗马尼亚的石油。苏军兵锋直指上西里西亚工业区。 现在已经是全面的一边倒了。没什么好看的了。德国在7.20刺杀希特勒后更深入的被绑上纳粹党的贼船,没有下来的机会了。全国向希特勒宣誓效忠,警察和党卫军国内人员大规模增加,对内镇压加剧。

  《东线》读后感(二):德军东线战场的崩溃:颓势已显,败局已定——苏德战场的1944年6月~10月的战事及双方人员装备对比

  2020年似乎是一个二战题材作品的“集中”出版年,各种经典作品扎堆出版,像《第三帝国的兴亡》、“第三帝国三部曲”、《纳粹掌权》等,可谓应“读”不瑕。今天我们要说的同样也是一部讲述二战时期战事的作品,《东线:大崩溃》。

《东线:大崩溃》

  《东线:大崩溃》是重庆出版社新近再版的《东线》系列丛书中的第八本,作者是二战著名军事朱世魏。《东线》系列丛书对二战时期的东线战场,即苏德战场的整个过程进行了全面而详细地讲述,从1941年起至1945年8月日本投降即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止,五年左右的时间发生于东线战场上的战事。《东线:大崩溃》讲述的即是1944年6月至1944年10月苏德两军在西乌克兰和罗马尼亚境内的战争场景,极尽细致和全面。书中,作者分别从德国和苏联两方面的参战部队(从军群组成到军种分配,从士兵人数到器械储备)和作战策略(从行军路线到战术攻防)方面进行详细地描述,全面呈现东线战场的战事。

  通过作者详尽的数字和图表展示,我们可以非常明晰地看出,德军的颓势已渐显且呈不可阻挡之势。这还要从白俄罗斯战役说起。

  随着战事的推进,经历了1943年7月到1944年8月,整整一年的“意义深远”的“喧嚣、激荡、血腥、残酷”后,德军的颓势开始显露,“苏联战场上的德国武装部队不仅丧失了进攻能力,甚至在防御战中也节节败退”。而经过白俄罗斯战役后的苏联红军,开始转守为攻接而转为全面进攻,科涅夫接替朱可夫成为军队总指挥,开始大规模进攻德军所在的西乌克兰,马利诺夫斯基进攻罗马尼亚境域。“熊熊战火势不可挡地向德国本土迅速蔓延。”而就在这一年的8月,“沉寂了4年多的西线也迎来了美英军的大规模登陆”,“8月25日,巴黎被西方军占领”,德军“第一次面临真正的两面夹击”。

  从作者展示的苏德双方的对阵人员和物资对比来看,德军节节败退的重要原因似乎是这些客观因素的相对缺乏。在苏德两军对战的西乌克兰战线、罗马尼亚战线,苏联军队的人数和物资数量都较德军多出不少,而且从双方的损失物资和阵亡人数来看,苏军远比德军损失惨重,苏军取得胜利的决定性因素,是其人员和物资基数远远多于德军。双方实力不在一个量级上,这是德军溃败的客观因素,而其联盟内部的嫌隙也是不可忽视的因素,但更重要的原因则是其军队内部的组织不善,统帅与军队之间缺乏有效的联络。

  此时的德军,不仅外有苏联红军与美英联军的大举进攻,其联盟内部的嫌隙也已出现,并有逐渐扩大之势。1943年罗马尼亚对希特勒提出的“供德军在摩尔达维亚修筑机场和进一步开发油田之用”的180亿列伊“馈赠”大为不爽,但碍于实力不足,只“拿出87亿列伊应付”。加之战略装备和食物等物资的“细账纠纷”,两国曾经的“共同理想”趋于破裂。1944年4月2日,“由莫洛托夫发表了苏联政府声明”,使罗马尼亚萌生“与德国断绝关系”的念头。6月10日,罗马尼亚国家农民党领导人玛尼乌“接受了'盟国'的建议,于6月20日提出了推翻安东奈斯库的政变计划,时间初定为8月26日”。而对苏联声势浩大的进攻进行有效地遏制后,德军统帅部过度自信于自己的实力,放松了对罗马尼亚战线的担忧。终于,8月23日,在设计逮捕了安东奈斯库等亲德派政务人员后,罗马尼亚电台发布了国王公告称,“罗马尼亚已接受苏联与美国的停战条件,将不再对盟国作战”,并要求“德军在14天内离开罗马尼亚”。获悉背叛的希特勒大为光火,24日“上午6时30分,希特勒发出命令:向罗马尼亚首都进军!”于是,“两国间的最后一层薄纸被彻底捅破了”。8月25日,“罗马尼亚政府向德国正式宣战”。同时,保加利亚与土耳其也宣告与德国解除联盟关系。在外敌内友的夹击下,重新组建的德第6集团军几乎全军覆没。对于第6集团军的再次覆没,西顿认为,相较于“在1年多前曾全军覆没于斯大林格勒”,“新第6集团军在罗马尼亚的失败更为惨重,因为'保卢斯的集团军在亚洲式的严寒中战斗了两个半月,而弗雷特尔•皮科的部队在罗马尼亚的酷暑中只维持了九天'。”

  而在德主力集群(第6集团军和第4军)被苏联红军包围后,弗里斯纳“无计可施”,只好“放任被围部队'自己努力突围'”,“几十万官兵的死活,弗里斯纳已经基本放弃了”,“他和皮科感兴趣的,是带着司令部飞快向西逃跑”,“很快,皮科司令部和包围圈的距离已经拉到了300公里”,而“被抛在脑后的被围部队和上级失去了无线电联系,只能'听天由命'了”。“被包围的第4军与第6集团军主力之间;第6集团军内部;甚至在一些更小单位的内部,都没有可靠的联系。”正是统帅与军队的“组织不善”和军队间的不协调,对德军造成了“致命打击”,“以致数十万大军来不及发挥应有的战力就土崩瓦解了”。

  于是,1944年10月25日,“长达7个月的东线罗马尼亚战局至此宣告结束”,苏罗联军“将德军从罗马尼亚境内完全驱逐了出去”。同时,“以苏联第2乌克兰方面军和第4乌克兰方面军部分兵力为一方;以德国南方集团军群为另一方,拉开了匈牙利争夺战的序幕”。

  《东线:大崩溃》是一本优秀的二战题材作品。无论是士兵数量、器械装备,还是军队集群组成、进攻路线,就是苏德两国1943~1944年的国民经济和工业生产,作者也都进行了详尽细致地梳理,这些信息详细而全面地呈现了苏德战场的战况,也预示了战争未来的走向。此外随文配备的丰富的战时照片,更是对全面地了解苏德实力的对比、东线战场的战事与战况大有助益。

  《东线》读后感(三):从利沃夫到基什尼奥夫,苏联全面反攻,德军一步步走向全面崩溃

  

1941年6月22日德国撕毁了与前苏联定下的《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大举进攻前苏联,正式开启了苏联与德国之间的战争。

苏德之战分为东线和西线,其区分是以德国来分界的。在柏林以东的战线就是东线战场,主要是用以对苏联,而柏林以西的西线主要是对抗英美盟军的军队。

东线战场是二战时期最残酷的战场,战后根据苏联的《伟大的卫国战争》的记载,德军先后在东线投入了1300万的军队,阵亡人数大约在400万左右。

相比较同时期的东西线战场,德军在东线投入的兵力远远大于西线战场,东西线的兵力之比达到了恐怖的9:1,由此可见德国对东线战场的重视程度,和对拿下苏联的强大决心。

《东线:大崩溃》,是东线系列战争书籍中的一本,为国内著名的二战军事专家朱世巍先生的作品,这本书主要讲述了从1944年7月初,到1944年9月间,苏联对德国发动的反击攻势,将乌克兰与罗马尼亚的德军绞杀,德军在东线战场上陷入全面崩溃的态势。

朱世巍先生的书非常严谨,在写作过程中参考了大量的资料,力争将二战时期东线战争的全貌展现在读者面前。关于苏德双方军力的对比,双方装甲力量的对比,以及双方内部政局变化对战争的影响等都描写得极为详尽。

最早的时候德军在东线战场所向披靡,而苏军节节败退,让德军一度以为胜利就在眼前,谁知道形式千变万化,从1943年7月到1944年9月,德军经历了从天上到地下的落差,在这整整一年的时间内,苏联战场上的德军不仅仅丧失了继续攻击苏联的能力,甚至在防御战中也吃尽了苦头。虽然1944年春季的泥泞暂时阻止了苏联军队的反击,但是当6月份来临后,德军发现形势变得更加可怕,在短短的几周之内,苏联的军队将希特勒最庞大的中央集团军击溃,并顺势将北乌克兰集团军群,南乌克兰集团军群击败。

德国人绝望地发现,漫长的东线战场已经难以守卫,苏联开始势不可挡地向德国本土进军。

在苏联反击德军北乌克兰战区的时候,利沃夫之战是让人印象最为深刻的。

利沃夫作为乌克兰西部的主要城市,见证了二战时期动荡与残酷。就像是《东西街》的作者菲利普·桑兹所说的:“ 在1914年9月到1944年7月间,城市的控制权易手了8次。这座城市从奥地利治下转到俄罗斯手中,接着又回到奥地利,后来短暂地归西乌克兰人民共和国所有,然后转由波兰控制,再到苏联,再到德国,然后回到苏联,最后到今天的乌克兰管辖下。利韦夫的街道是整个欧洲动荡的20世纪的缩影,是割裂了不同文化的血腥冲突的焦点。”

《东线:大崩溃》中讲述的利沃夫战役是从德国到苏联的一次归属权变迁。为防止苏联的进攻,德军在利沃夫一共修筑了三道防线,防御纵深达到40~50公里,担任防御的德军有40个师又2个旅,除后勤部队外有60万人的兵力,配备火炮迫击炮6300门,坦克自行火炮900辆,飞机700架。

而在苏联方面,则有科涅夫元帅指挥的乌克兰第1方面军,卡图科夫上将的第3集团军、第13集团军、近卫坦克第1集团军和巴拉诺夫中将指挥的骑兵机械化兵集群,共计军队120万人,火炮13000门、坦克2200辆、飞机3000架。

交战的结果也是残酷的,苏军击溃德军23个师,全歼15个师。这场利沃夫战役也被称为十次斯大林突击的第六次突击。

在《东线:大崩溃》中重点介绍的另外一场战役是斯大林第七次突击,也就是基什尼奥夫-雅西战役,从1944年8月20日一直延续到9月份。

希特勒对罗马尼亚一向极为重视,

书中写到:“希特勒曾对驻罗空军指挥官说过:“我们把一切都赌上了。如果我们失去这个油田,就打不赢这场战争了!””

正因为在罗马尼亚有驱动德国装甲车辆不可缺少的油田,德国对罗纳尼亚地区和巴尔干地区是一定要严防死守的。

德军在该区域一共布置了50个师、90万人,火炮迫击炮7600门,坦克自行火炮400余辆,810架飞机,组成强大的“南乌克兰集团军群”。

可是他们守得住吗?答案是显然的。

苏联一共投入125万人,火炮16000门、坦克1870辆、飞机2200架,仅仅在八天的时间内就歼灭德军的20个师,击毙俘虏德军一共25.6万人,德军的全面覆灭只是时间问题。

朱世巍先生在《东线:大崩溃》中还写了两个特别章,分别是1943年夏至1944年夏走向崩溃的东线德军,和1943-1944年苏联与德国的战时经济,从各个不同的维度对这场战斗进行分析,许多观点很新颖,也非常有趣,不同的读者能够从中得到不同的启发。

《东线:大崩溃》,一本关于二战东线战争的书,很值得一读。

  《东线》读后感(四):全面展现二战东线的西乌克兰战役和罗马尼亚战役:德军颓势已显,败局已定

  

2020年似乎是一个二战题材作品的“集中”出版年,各种经典作品扎堆出版,像《第三帝国的兴亡》、“第三帝国三部曲”、《纳粹掌权》等,可谓应“读”不瑕。今天我们要说的同样也是一部讲述二战时期战事的作品,《东线:大崩溃》。

《东线:大崩溃》

《东线:大崩溃》是重庆出版社新近再版的《东线》系列丛书中的第八本,作者是二战著名军事朱世魏。《东线》系列丛书对二战时期的东线战场,即苏德战场的整个过程进行了全面而详细地讲述,从1941年起至1945年8月日本投降即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止,五年左右的时间发生于东线战场上的战事。《东线:大崩溃》讲述的即是1944年6月至1944年10月苏德两军在西乌克兰和罗马尼亚境内的战争场景,极尽细致和全面。书中,作者分别从德国和苏联两方面的参战部队(从军群组成到军种分配,从士兵人数到器械储备)和作战策略(从行军路线到战术攻防)方面进行详细地描述,全面呈现东线战场的战事。

《东线:大崩溃》

通过作者的详尽展示,我们可以非常明晰地看出,德军的颓势已渐显且呈不可阻挡之势。

随着战事的推进,经历了1943年7月到1944年8月,整整一年的“意义深远”的“喧嚣、激荡、血腥、残酷”后,德军的颓势开始显露,“苏联战场上的德国武装部队不仅丧失了进攻能力,甚至在防御战中也节节败退”。而经过白俄罗斯战役后的苏联红军,开始转守为攻接而转为全面进攻,科涅夫接替朱可夫成为军队总指挥,开始大规模进攻德军所在的西乌克兰,马利诺夫斯基进攻罗马尼亚境域。“熊熊战火势不可挡地向德国本土迅速蔓延。”而就在这一年的8月,“沉寂了4年多的西线也迎来了美英军的大规模登陆”,“8月25日,巴黎被西方军占领”,德军“第一次面临真正的两面夹击”。

此时的德军,不仅外有苏联红军与美英联军的大举进攻,其联盟内部的嫌隙也已出现,并有逐渐扩大之势。1943年罗马尼亚对希特勒提出的“供德军在摩尔达维亚修筑机场和进一步开发油田之用”的180亿列伊“馈赠”大为不爽,但碍于实力不足,只“拿出87亿列伊应付”。加之战略装备和食物等物资的“细账纠纷”,两国曾经的“共同理想”趋于破裂。1944年4月2日,“由莫洛托夫发表了苏联政府声明”,使罗马尼亚萌生“与德国断绝关系”的念头。6月10日,罗马尼亚国家农民党领导人玛尼乌“接受了'盟国'的建议,于6月20日提出了推翻安东奈斯库的政变计划,时间初定为8月26日”。而对苏联声势浩大的进攻进行有效地遏制后,德军统帅部过度自信于自己的实力,放松了对罗马尼亚战线的担忧。终于,8月23日,在设计逮捕了安东奈斯库等亲德派政务人员后,罗马尼亚电台发布了国王公告称,“罗马尼亚已接受苏联与美国的停战条件,将不再对盟国作战”,并要求“德军在14天内离开罗马尼亚”。获悉背叛的希特勒大为光火,24日“上午6时30分,希特勒发出命令:向罗马尼亚首都进军!”于是,“两国间的最后一层薄纸被彻底捅破了”。8月25日,“罗马尼亚政府向德国正式宣战”。同时,保加利亚与土耳其也宣告与德国解除联盟关系。在外敌内友的夹击下,重新组建的德第6集团军几乎全军覆没。对于第6集团军的再次覆没,西顿认为,相较于“在1年多前曾全军覆没于斯大林格勒”,“新第6集团军在罗马尼亚的失败更为惨重,因为'保卢斯的集团军在亚洲式的严寒中战斗了两个半月,而弗雷特尔•皮科的部队在罗马尼亚的酷暑中只维持了九天'。”

从作者展示的苏德双方的对阵人员和物资来看,德军节节败退的重要原因似乎是这些客观因素的相对缺乏。在苏德两军对战的西乌克兰战线、罗马尼亚战线,苏联军队的人数和物资数量都较德军多出不少,而且从双方的损失物资和阵亡人数来看,苏军远比德军损失惨重,苏军取得胜利的决定性因素,是其人员和物资基数远远多于德军。双方实力不在一个量级上,这是德军溃败的客观因素,但更重要的原因则是其内部的组织不善,统帅与军队之间缺乏有效的联络。

在德主力集群(第6集团军和第4军)被苏联红军包围后,弗里斯纳“无计可施”,只好“放任被围部队'自己努力突围'”,“几十万官兵的死活,弗里斯纳已经基本放弃了”,“他和皮科感兴趣的,是带着司令部飞快向西逃跑”,“很快,皮科司令部和包围圈的距离已经拉到了300公里”,而“被抛在脑后的被围部队和上级失去了无线电联系,只能'听天由命'了”。“被包围的第4军与第6集团军主力之间;第6集团军内部;甚至在一些更小单位的内部,都没有可靠的联系。”正是统帅与军队的“组织不善”和军队间的不协调,对德军造成了“致命打击”,“以致数十万大军来不及发挥应有的战力就土崩瓦解了”。

于是,1944年10月25日,“长达7个月的东线罗马尼亚战局至此宣告结束”,苏罗联军“将德军从罗马尼亚境内完全驱逐了出去”。同时,“以苏联第2乌克兰方面军和第4乌克兰方面军部分兵力为一方;以德国南方集团军群为另一方,拉开了匈牙利争夺战的序幕”。

无论从何种角度来看,《东线:大崩溃》都是一本优秀的二战题材作品。无论是士兵数量、器械装备,还是军队集群组成、进攻路线,都详细且全面地呈现苏德战场的战况,此外配备的丰富的战时照片,更让读者可以全面地了解东线战场的战事与战况。

《东线:大崩溃》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