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巨人的碰撞的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巨人的碰撞的读后感10篇

2018-09-09 03:45:01 作者: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巨人的碰撞的读后感10篇

  《巨人碰撞》是一本由[美]戴维·M·格兰斯 / [美]乔纳森·M·豪斯著作,汕头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9.80元,页数:372,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巨人的碰撞》读后感(一):好书

  格兰斯上校是西方著名二战东线历史专家,对苏联红军在二战中表现研究非常深入作者从苏联和德国两方史料竭力还原卫国战争全貌改变传统上西方学界只从德方资料解读苏联卫国战争的偏见作为对这段历史的科普读物,力荐。另外两位翻译的SCer辛苦了。

  《巨人的碰撞》读后感(二):以奇胜,以正合

  德军初期闪击战成功,可以说是出奇制胜。既然堑壕战玩不过英法,干脆换一种全新的战术。法国在拿破仑之后国民士气低落,丧失战斗意志,逐渐被德国赶超,所以法国的沦陷并不意外。

  苏德战争初期,德国具有非常大的优势:精兵和经验丰富指挥官,占据大半个欧洲的工厂为德国战争机器服务,夺取苏联重要经济区乌克兰。苏联处于极为不利态势,但是俄罗斯民族主义强大意志(具体化为斯大林),激励俄罗斯人苦撑下去,最大限度利用资源效率生产,将战争拖入消耗战。消耗战就是比拼国力,闪击战这种投机取巧办法就行不通了。

  43年库尔斯克战后,德军其实还有希望在东线长期拉锯,但是这个机会被曼施坦因断送了,他过快的撤出乌克兰,使损失严重的苏军重新获得乌克兰经济区,恢复元气。虽然曼施坦因有过攻占克里木,哈尔科夫反击辉煌战绩,但这并不能掩盖他的巨大失误。

  《巨人的碰撞》读后感(三):旁观者清

  任何一位对于东线战史有兴趣朋友,我都会率先推荐这本书作为一个基础性的入门书籍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有关这场战争的历史真相,却反而离我们越来越远了。当事人回忆录后人撰写的历史研究著作,都难免带上了意识形态色彩。苏联方面作品要么过于正式而显得枯燥乏味,且在内容上又有深深意识形态烙印;要么就是当事将领回忆作品,但回忆录一来谈不上严谨,二来记忆总有不靠谱时候,三来会因当事人自己观点和身处的立场产生倾向性。而西方冷战时期的作品,一方面因为来自苏联的档案材料少之又少,纳粹德国遗留的资料却丰富多彩,而将目光更多投在了德军身上(当然这也有德军当年对西方的凌厉攻势留下了过于深刻印象原因);二来因为意识形态的对立,便自然而然会产生一些贬低苏军的潜意识,却忘了纳粹德国的资料也因为敌对因素会对苏联留下许多不实记载。最终,东线苏军的战史成了一笔糊涂账。

  (而即便到了今天,苏联早已解体,俄罗斯方面对于一些历史依旧是讳莫如深,而为了消除苏联“遗毒”甚至将一些子虚乌有事件夸大其词。)

  格兰茨是美军方面苏军二战军史的dalao,并在苏联解体后接触了相当多的解禁资料。本书是格兰茨先生等身著作中的一本全景式的介绍性书籍,作为东线战史入门再好不过,同时也有助于澄清一些由来已久错误观点。

  《巨人的碰撞》读后感(四):只有地上没有天上的红军陆军战役日志

  几乎所有的中文推荐都说,两位作者是东线战史的权威,而本书全方位展示了苏军的作战与决策历程。但读了一半,就发现言过其实

  众所周知,二战已经是空地立体作战;东线战场,在多数时候,坦克与战机在数量级上完全相当,大致接近于1比1,苏德双方均如此。因此,空中力量重要性,怎么评价都不过份。作者不厌其烦洋洋洒洒列出了大量红军陆军的集团军(或机械化军和坦克军)的番号和指挥官的全名,估摸着至少有上百人吧。然后红空军呢?只提到空军司令和鼎鼎大名的二位苏联英雄,各集团军番号与作战历程在各章中均一带而过笔墨份量与其贡献相比几乎等于零。全书可以归结为这么三句话就把红空军给打发了:

  战略退却阶段:红空军溃不成军;

  战略相持阶段:红空军配属坦克集团军作战;

  战略反攻阶段:德军空军悉数撤往国内和西线,红空军无对手

  呜呼哀哉,红空军!

  综观全书,称为“苏军陆军战役日志”,似乎更为恰当

  《巨人的碰撞》读后感(五):两个高个的碰撞

  我读史追求客观公正,尤其是战史,交战双方出于各自的利益甚或面子,所述的同一事件往往相去甚远,而第三方所写历史往往较客观,所谓旁观者清,正是出自这个道理,才促使我读这本由美军上校所写的关于苏德战争的书。

  先讲战争之初,苏军的惨败,多数书里都会讲祸起大清洗,关于大清洗,在我看来就是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对前朝的军官极端不信任,试图重新洗牌,目的在于提高军队战斗力,而不是为了搞人而搞人。只是刚搞完人,新人还没立起来,结果国人杀过来了。文中提到一个细节有意思,一个哥们军校前还是个团长,出来后本来要提旅长的,结果师长、军长都被干掉了,结果这哥们就幸运的直升军长了。让本来是个团长的直接带一个军,面对精锐的德军不出问题才怪。文中提到保卢斯拒绝曼施泰因的突围请求而导致第六集团军全军覆灭,其实是非常不准确的,且不说此举是违背希特勒的命令的,当时德军已经非常的缺吃少穿,而且极端缺乏燃料。我相信即使他下令突围,最后得到的结果跟选择坚守差不多

  很多军史都极端推崇曼施泰因的天才指挥,我不否认他是个天才军事指挥家,但是他的天才也是被夸大了的,曼施泰因凭借区区兵力能长驱至斯大林格勒解救保卢斯,与其说是因为其天才的指挥,不如说是苏联对局势的误判成就了曼施泰因。1942年是苏德战事转折点,战史中说斯大林格勒战役是二战转折点,其实转折在这之前已经实现了,希特勒较之前的指挥水准越来越差了,对前线战事越来约多,昏招迭出,决策越来越脱离实际。德国最终战败,或者能败这么快,在于希特勒同时向两个世界上最强最大的美国和苏联宣战,实在是佩服这哥们的胆气,你不败简直没天理,只可惜了那么精锐的德军做了炮灰

  《巨人的碰撞》读后感(六):不錯的蘇方觀點作品。

  這本是對岸的大乾文化出的二戰著作,這個出版社有蠻多相關作品,有關心的人應該都知道吧.....

  這本《巨人的碰撞》(When titans clashed)有兩位作者,一位是美國退役軍人格蘭斯,另外一位是豪斯,都是研究蘇聯衛國戰爭時期的專家,也因此,本書主要是以蘇方為主軸來看整個東線戰事的進程,包括各方數據等等,也都這個方向,算是比較少見的。作者也有提到,就本書出來之前,俄羅斯方面願意提供的檔案還是有限(特別是向西方),且本書業已經是二十年前的作品,可改進或已經更新的資料恐怕也不在少數。但就華文圈來說,應該還是有閱讀的價值。

  不過,本書令人詬病的部分應該是在地圖吧,實在看不懂在畫啥鬼....

  至於文字敘述跟翻譯上都很得體,譯者也糾正了不少原作者的小錯誤,算是相當值得肯定

  個人對於本書在討論蘇聯戰前的一些戰略佈置跟軍團編制,還有附加的滿洲作戰(感覺很少見)篇都蠻喜歡的。作者身為美國人,也沒有特別偏袒西方盟軍,對於紅軍的貢獻還是頗正面的肯定。書後的德蘇檔案庫介紹也蠻有參考價值的。

  基本上,本書還是可以推薦給二戰迷一讀。

  書裡面有提到,朱可夫在41年初時,面臨德國威脅日益加深的情況下,曾經提出要先制攻擊的計劃,但被史達林徹底否定了。就歷史的後見之明而言,當然是絕對的明智之舉。要是紅軍先開這一槍,希老闆可能是會稍微手忙腳亂,不過由於不用去巴爾幹糾纏,提前在春季就打東線戰爭,也許之後就算冬天一如史實提前到來,國防軍到底有沒有機會去莫斯科喝伏特加呢?

  共勉之。

  《巨人的碰撞》读后感(七):对苏德战争的另一种理解

  日前偶然在俄文网上看到一张9月底到11月初的莫斯科战役地图。德军在莫斯科前线张开的巨型攻势让我震惊不已。这是一个正面宽度至少3倍于维亚济马合围圈的巨大钳形攻势,而且一个月时间,德军在身后留下了最短直线距离200公里,面积估计约120000-150000平方公里的领土,那些关于德军能不能打下莫斯科的铁血式讨论,有看过战役地图吗?实际上,这一个月内,第二装甲集群至少推进了350公里,第三装甲集群也不会少于300公里,而两只装甲矛头之间大约相距400-450公里,相比之下,维亚济马的合围圈正面仅有约150公里。如果我的估计准确,苏军的抵抗几乎可以说没有起到效果,而如此的速度,什么会是德军的最大敌人?我想,这个最大敌人也是我们作为外行最难理解和估计的东西,即军队及其一切运动组织,还有后勤压力

  本书对整个战争基本只是泛泛而谈,对于那些精确了解伤亡数字,战役进程及时间,部队编制及兵力配属等的骨灰爱好者来说未必有太大价值。但对于鄙人这种资料掌握量绝不超过一般地摊文读者的人来说,倒颇有一些启蒙价值。由于书已读过很久,现在印象最深的,莫过于对41-42年红军整编军队,调整指挥结构完善参谋制度叙述。机械化战争不仅是武器性能灵光一闪的将才,王牌意志力较量,甚至不仅是战略思维,军事思想,经济力量的较量。很重要,却极普遍遗忘的,包括参谋作业能力,后勤保障能力,联络训练等,一句话:组织能力。实际上早在一战中,协约国军队已经发现现代战争所需要的指挥官更类似于大型企业经理人,而不是传统上的草莽军人

  任何精神力量都需要物质保障,而物质总要通过人的活动去实现其效用。军队组织和稳健的后勤保障,正是古老的罗马军团遗留给现代的最大遗产,然而却往往被业余爱好者忽略。记得Mars曾断言说苏德战争也可以说是一场后勤之战,可谓切中要害(不过冒昧的以为这断言还不够全面),这本书至少算给我们门外汉提个醒了。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