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炮火读后感1000字
《八月炮火》是一本由[美] 巴巴拉·塔奇曼著作,理想国 | 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108.00,页数:60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八月炮火》精选点评:
●虽然只是描写一战第一个月,但文学性比较强,对人物性格刻画很细,也正是这些政治家、将领的性格决定了一场战役、一次大战、两个阵营最终走向
●元宵节返校的飞机上读完了这本巨著。我对一战的了解历程是中学课本-BBC纪录片-这本书。读完后对书中提及的许多人物印象深刻,比如始终做出正确的选择最终却被撤职的郎勒扎克、固执己见但又沉着冷静的霞飞元帅还有英国政客们的唯唯诺诺和犹豫不决。特别喜欢后记部分的总结,历史的厚重感跃然纸上。
●用了好长的篇幅写了德法英俄在一战前的计划和一战第一个月的各战役。特点是着力写人,写人的偏见、狭隘、固执、坚持、自负、毅力和退缩,写了决策者的果断决策、武断行动和颟顸无为。恰足以作为决策失败的教训,也说明了复杂系统中个人非理性对整个系统作用的消极影响。失去理性,没有决断,本末倒置,让计划变得无用,埋下了失败的滥觞。
●“戏剧也无法企及”。
●理想国的书一般都不会差到哪里去,没想到一战的头一个月发生了这么多事情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进程,德军整体的战略,后勤,装备可以说是几个交战国里面准备最充分的,但后期的冒进最终在马恩河战役中折戟沉沙,法国虽然本土作战,但是战术讲究盲目的进攻,忽略德军强大的右翼,不断强调左翼的进攻导致一个月连续的失败,英国远征军指挥官只想保存实力,不断后撤,导致法军左翼整体布局总是出现缺口,好歹最后在马恩河开始发挥用处,俄军的通信落后,装备差,弹药不足,官兵素质简直令人瞠目结舌,唯一的作用就是导致德军西线调走了两个集团军使德军军力空虚,间接拯救了法国。
●不太喜欢,有点流水账。
●不是一本适合一战小白的书,人名地名多得眼花缭乱,而且特别详述各种战争细节。在kindle上地图也很难使用来参考。不管是正义还是非正义的一方,战争在每个普通人身上留下的都只有深深碾压的痕迹。
●还是不错的
●具有文学价值的历史题材作品。作者有着惊人的写作技巧,能从浩繁的历史材料中提取出佐证观点的有趣片段,不过度引用却又富有细节。 作为读者是很庆幸能看到这样一部作品的,能身临其境地感受到真实世界的复杂性与无序性。同时能感受到作者刻意呈现出的被客观规律所左右的历史主线。
●开头写的不错,但真正开战后读起来就很流水账了。
《八月炮火》读后感(一):完
读后问题思考:为什么德国要两线作战?希望大家共同研究。1905年,德国天才战略家阿尔弗雷德·冯·施里芬提出了施里芬计划。当时法国与德国互相仇视,法国希望收复普法战争中割让给德国的土地,并且拉拢英、俄两国,期待三国联手打败德国。德国则希望彻底击败一心寻仇的法国,建立起稳固的欧洲霸权。施里芬计划就是在这样的背景形势下出炉的,施里芬伯爵假设:一旦大战爆发,法国肯定会联合俄国夹击德国,但俄国动员能力低,完成军队动员至少需要40天。德国就可以利用这段时间投入到对法作战中,“投入重兵以求速胜”,即以至少79个最精锐的师为右翼,沿海岸线经比利时直插法国北部,占领巴黎,继而迂回东北。同时,以8个师组成左翼,固守法德边界。强迫法国屈服后,回身再解决俄国问题。德国之所以战败是由于两线作战,而德国为什么要两线作战,不明所以。只能说德国人过分自信施里芬计划的完美。只能说不作不会死。还说明德国很黄很暴力。
《八月炮火》读后感(二):某些人的只言片语,遗留在历史之中
柏林,总参谋长是施里芬:德军的袖子将轻拂过英吉利海峡
伦敦,外交大臣格雷:整个欧洲的灯光正在熄灭,此生不会看到它们重放光明了
列日,要塞守将勒芒:我是在昏迷中被俘的,请务必在战报中写明这一点
比利时北部,法国第五集团军司令朗勒扎克:德国大军从列日两侧蜂拥而来,为数不下几十万…正是要置法国于死地的那一击
沙勒鲁瓦,朗勒扎克:只要第五集团军还存在,法国就不会灭亡
(开战仅四天,法军伤亡14万人)
巴黎,城防军司令加利埃尼:不出12天,德军就会兵临巴黎城下,巴黎有抵抗围攻的准备吗?
巴黎,陆军部长梅西米:我在军队中有军衔,我将作为一名少校上前线去
巴黎,城防军参谋长克莱热里:他们把侧翼送上门来了
马恩河,法军总司令霞飞:先生们,让我们在马恩河战斗吧。
前线,20军军长福煦:勇往直前,进攻。德军已成强弩之末,坚持到底者胜
(马恩河的奇迹和施里芬计划的破产)
柏林,总参谋长小毛奇:法国的火焰眼看着熄灭了,又熊熊燃烧起来…
《八月炮火》读后感(三):一战的结果由德国40天作战失败就已经决定了
2018年阅读之41 (美)巴巴拉·W·塔奇曼 《八月炮火》,从爱德华七世的葬礼开始,这一场全世界瞩目的葬礼下隐藏着世界性危机-第一次世界大战,作者用一种文学性的手法书写了1914年8月所有发生的事情,尤其以法、德、英、比、俄五个国家,犹如亲历现场一般的描写,施里芬计划和法国第十七号作战计划的失败,将一场本可以以德国40天拿下法国的战争拖入到了相持阶段,比利时对于德国的反抗拖慢了德国人的脚步,这是小毛奇没有想到的,太多的大人物在这场战争中被数次提起、霞飞、贝当、福熙、鲁登道夫、冯·施泰因、兴登堡等等,都是历史的名将,其中很多德国将领都参加过色当战役。这是一个永远弥补不了的错误,第十七号计划的失败与施里芬计划的破产同样致命,两者和在一起导致了西线的僵持局面。西线的战事,每天吞噬着5000人,有时甚至多达五万人的生命,消耗着大量的军火、能源、金钱、脑力以及许多训练有素的人才,从而吸尽了协约国的战争资源,并使在敌后开启新战场,如进攻达达尼尔海峡这类本可以缩短战争的努力,都以失败告终。马恩河战役之所以成为影响全世界的决定性战役之一,并不是因为它决定了德国的最终失败或协约国的最终胜利,而是因为它决定了战争还需继续。
《八月炮火》读后感(四):八月炮火
一开始并没有看得进去,只是懒懒散散的看着,翻译风格并不是我喜欢的,有些卖弄语言和小讽刺的感觉。但是从爆发后开始,渐入佳境,深刻体会到翻译语言的简洁练达精妙。对一众政治和军事人物的描述,精准到位。法国主动后撤已换得不主动侵略的名号,然而德国仍然发动舆论宣传指控法国侵略在先。德国原以为比利时会主动投降,但没想到比利时奋起抵抗。英国在德国打破比利时中立的情况下,也向德国宣战。土耳其因为英国没收土耳其已交付款项的两艘军舰,隐隐倒向了德国。
德舰格本号和布雷斯劳号,一路被英国军舰围追堵截,仍然顺利通过达达尼尔海峡,从此在黑海自由航行,战后回头看,才发现这两艘战舰逃脱引发的连锁反映。炮轰俄罗斯敖德萨、塞瓦斯托波尔等军港,俄罗斯从黑海向地中海的通道被堵死,输出输入大幅降低。协约国不得不分兵美索不达米亚,苏伊士和巴勒斯坦。
德军正式入侵比利时,比利时殊死抵抗,列日城堡凭借地理位置优势,德军士兵一排排的冲上,又一排排的倒在炮火之下,开启一战不把血肉之躯不当一回事的序幕。 比利时希望的法国援军并没有到场,只能孤军奋战。
《八月炮火》读后感(五):一战第一月
巴巴拉·塔奇曼妙笔生花,精于对肖像和场景的描写。整本书少了点历史的凝重,多了些小说的诙谐幽默,或许与作者没有深浸学界,不愿被繁文缛节束缚有直接关系。
同盟国一方,刚愎自用的德皇威廉二世,优柔寡断的德军参谋长小毛奇,勇猛冒进的德国第一集团军司令克卢克,战后在军政两界大放异彩的兴登堡和鲁登道夫如何在坦能堡一战成名,都给人留下的深刻印象。与之相对的协约国一方,是保守僵化的法军总司令霞飞,胆小怕事的英国远征军司令弗伦奇,临危受命的巴黎城防司令加里埃尼,荒诞不经的俄国宫廷,著名的大胡子基钦纳和展露风采的海军大臣丘吉尔。作者笔锋辛辣,将他们的失误和缺陷暴露无遗,从而印证了一个经久不衰的观点,事物的发展是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的,再完备的计划也很难将瞬息万变的战场考虑周全。
除了这些历史上留名的大人物,塔奇曼对一些“小人物”的刻画也是可圈可点。仅凭两艘战舰将奥斯曼帝国拉入同盟国阵营的德国海军上将苏雄,杀身成仁的沙俄第二方面军司令萨姆索诺夫,还有洞悉战场,却一次次被上级“教育”的法军第五方面军司令朗勒扎克......都在作者笔下大放异彩。
施里芬计划的破产标志着德国的“速胜”已经遥不可及,一战开始进入长期相持阶段,双方的缺陷开始逐渐被放大,最终决定的战争的走势和结局。而这一切,也许在“八月炮火”后已经注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