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路过你生命的每个人》读后感锦集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路过你生命的每个人》读后感锦集

2021-02-02 03:57:30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路过你生命的每个人》读后感锦集

  《路过你生命的每个人》是一本由梁晓声著作,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9.80,页数:28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路过你生命的每个人》读后感(一):那些人,那些日子,那些事……

在中国文坛,有一位笔耕不辍、意气风发的作家,他获得过茅盾文学奖在内的诸多大奖,仍然在文化前沿执着耕耘,他就是我敬佩的著名作家梁晓声。梁老师的小说写的很深刻,有大意境,有钱藏在字里行间的深情,是中国当代文学的代表。不过,最近读到了梁晓声老师的散文集《路过你生命的每个人》,则让我更深入的认识了生活中的梁晓声。

文学中的梁晓声,严谨而执着;生活中的梁晓声,则是一个勤快的思考者和记录着。《路过你生命的每个人》分为四章,分别是人世间有真情、里巷乡野,平凡世界、心怀感激,初心不改、做竹须空,做人须直,前两章主要是是写梁先生成长经历中的亲情、乡情,后两章则主要是梁先生对生活、对人生、对文学的思考。这四章所有诸篇幅都是难得的深入认识梁先生人生经历和文学探索与思考的最直接的素材。

在全书中,我们能够清晰地看到梁先生在学生时代、成年时候以及文学创造过程中的所见所悟所感。其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两篇文章。一篇是《父亲的演员生涯》,一篇是《我和橘皮的往事》。在《父亲的演员生涯》一文中,梁先生通过对父亲认真对待群众演员这个临时的职业的认真态度,用事例作了深入的描写,给人深深的感动。大家都知道,群众演员无非就是为了在某一需要填充故事场景的时候,作为背景,为故事营造某一个氛围。虽然群众演员是整个剧组最没有技术含量的角色,甚至不能算是个“角色”,但是父亲却好像把自己当成故事的主角一样的认真对待,读来让人对梁父肃然起敬。我想这也应该是李雪健老师等老一辈演员所执着的精神所在。父亲起初对于我对于他过于把当群演作为一回事很生气,他说“我们中国的古人,主张干什么事都认真。要当群众演员,咱们就认认真真地当群众演员。咱们这样的中国人,外国人能不看重你吗?”字里行间透着一位认真严谨的父亲形象。

《我和橘皮的往事》则讲述了我在学校工厂里做义务劳动的时候,偷拿工厂里的干橘皮给妈妈治疗咳嗽的事情,最后被同学发现,而被被打上“小偷”标记的往事。这个事情并不大,但为什么会给我这么许多的感动呢。因为这么一件小事,在年幼的我们上小学的时候,或许都会有过的经历,而梁先生通过这么一样的故事,泽拉进了他与我们之间的现实距离,然来他也是我们小时候可能会有的一个样子、一种经历。在这个故事里,年幼的梁先生还将一为可亲可敬的、清瘦而严厉的、戴着六百度近视眼镜的中年女教师的想想展现在我们面前。这样一位老师,将梁先生偷橘皮给自己母亲治病的过错揽到自己身上,说成是她让去拿的给自己治病的,挽回了一个小学生的尊严,也挽回了一个对后来中国文坛有过重要贡献的作家。以至于梁先生说道:“我永远忘不了我的小学班主任老师。没有她,我不大可能成为作家。没有她,也许我的人生轨迹将彻底地被扭曲、被改变,也许我真的会变成一个贼,以我的堕落报复社会、也许,我早已自杀了……”

怀有对文学的纯粹使命。在梁先生荣获第十届茅盾文学奖颁奖礼上的获奖感言说道:“我认为就中国的实际情况而言,文学对文化影响世道人心的使命,具有责无旁贷的义务。但人们对文学的要求是多种多样的。文学不可能也不应该自囿于某一种理念。囿于任何一种理念的文学,其结果必然是作茧自缚。但文化的生态园不论何等的多种多样,如果偏偏缺少为文化之沉重的使命而分担一点儿作用的文字,则这样文化的生态是遗憾显然的。”很显然,梁先生始终抱有对中国文化积极探索的思考,他是一个忠诚的实践者。

  《路过你生命的每个人》读后感(二):《路过你生命的每个人》:告诉你生命里最难得的是认真

《路过你生命里的每个人》

前言:

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经常在网络上、在现实里听到这样一句话——“认真你就输了”,好像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事情值得我们认真,最好大家都不要去认真,最好都得过且过,或者你骗骗我,我骗骗你,大家都不要有什么心理负担。

最怕有人真的当了真,这个游戏就不好玩了,于是所谓人生如戏,全靠演技。

大家在生活中对着彼此疯狂飙戏,明明不是戏子,演得比谁都认真,希望骗过别人,最后发现只是骗了自己。

我反感这样的人生,我知道这样不对,却又因为身在其中,看不透也走不出去,直到看见梁晓声的这本《路过你生命里的每个人》,才发觉原来作者也和我们一样,也终于发现了一条迷途中的归路。

关于本书:

本书收录了梁晓声的三十篇经典散文,从闹市街头到故土情深、从灵魂深处到平凡世界,从街坊邻居到亲人朋友,作者一一回忆了路过自己生命中的那些人、那些事。

每一篇文章都饱含着作者对于亲人的热爱,对于身边朋友的关心,对于生命的热情,用寥寥数笔,勾勒出记忆里那些令人感动的人和事,文笔生动而优美,浸润了生命的情感,折射出作者对现实生活的反思,以及很多积极的人生思考,让我们能从中看见,真实世界的样子,让我们从混沌中清醒过来,去倾听自己心底的声音。

作家对于生命的热爱首先一定起源于他的母亲

路过我们生命的第一个人,一定是母亲。

母亲喂养我们,教育我们,爱护我们,保护我们长大。而梁晓声的母亲不仅给予他生命,把他和兄弟姐妹一起抚养成人,更给予他用知识改变命运的信念,让他走上了作家之路,才有了我们面前的这本书,这些美好的文字,以及从文字里散发出对生命的热爱,对机遇的把握,对人生的珍惜。

我们每个人的生命里如果少了母亲的存在,就是不完整的,所以才会有“有妈的孩子像块宝,没妈的孩子像颗草”的谚语。

《路过你生命里的每个人》

而母亲教会作者爱是什么,怎么去爱,而父亲教会他什么是认真,人生里不可或缺的认真。

这个社会变得越来越浮躁而功利,认真几乎要成了稀缺货和贬义词,如果说一个人认真,好像就等同于较真,如作者所说:

似乎认真首先是对自己很吃亏的事。

游戏人生才是正道,当看见梁父认真做人,认真做事,认真演他的群众演员,我们从起先的感到好笑,变得从内心的敬佩。每一个认真对待生活的人都值得尊重,相反我们应该反思,是不是自己太过不把人生当回事,不把自己当回事了。

认真是美德,怎么小时候就明白的道理,长大了反而不以为然了。岁月是怎么划过我皮肤,只有我自己最清楚。

这本书就是这样,让人在不知不觉中深处触动,像一把小刷子,细细地打扫心灵的尘埃,让它重获新生,心灵的屋子就是需要时时清扫,刻刻注意,才能永葆纯朴和天真。

End。

  《路过你生命的每个人》读后感(三):许多种美的诞生,是以另外许多种美的毁灭为代价的

  

动笔写这篇文章之前,我开始纠结这篇文章的题目。

读梁晓声先生的《路过你生命的每个人》,整本书最触动我的是三个故事,或者说是三句话。

第一句话:万物互为师学,天道也

梁晓声先生朋友的庭院里有一处不大不小的池塘,塘中养有野鸭、鸳鸯还有天鹅。朋友说,雄鸳鸯在一次与飞扑来的苍鹰搏斗中受了伤,两只眼睛都被苍鹰啄瞎了。在那之后,每次在塘中游动之时,雌鸳鸯都会将自己的一只翅膀轻轻搭在雄鸳鸯的身上,携肩而行。

后来,梁晓声先生的朋友家生变故,不复往日的宁静,塘中的野鸭、天鹅相继飞走,那对鸳鸯也死了。

文章的末尾,梁晓声先生感慨说:万物互为师学,天道也。

万物相生相克,也相知。寄居在先生朋友家的生灵们,在飘荡在院落中的空气中感受到了温馨舒适,它们将此地视作自己的生息之所。不同“家族”的成员间友睦恭亲,面对外敌时无一退缩。

可惜的是,某一天这个院落中的气氛变了。寄居者们敏锐地察觉出了异样,它们感受到了池塘主人的变化。于是,它们逃离了这里。

爱略特说:动物是最可亲近的朋友它们从不提问,也从不指责。

的确,它们会无条件地接纳也会在失望时远离。与其说动物与人类是无法沟通的异类,不如说,动物是人类最应该学习的榜样。动物们的追求始终只是最基本的生存条件,它们只求一隅栖息之所,如若能有与之心境相通的主人,那便是再好不过的事情了。

第二句话:读书会让寂寞变成享受

梁晓声先生的这句话,我深以为然。

梁晓声先生在文章中说,先生的父亲年近五旬时,独自一人在四川的深山里为工人食堂种菜。

他一人开了一大片荒地,一年到头不停地种,不停地收。隔两三个月有车进入深山给他送一次粮食和盐,并拉走菜。

七八年的时间里,梁晓声的父亲一直一个人在深山里劳作。读书是不可能的,因为先生的老父亲几乎是文盲。

孤寂之下,先生的父亲学起了织毛衣。他将劳保手套一双双拆绕成线团之后,给儿女们织袜子、织线背心。这一习惯一直保持到先生的父亲离世那一年。

这一段引用似乎与文章题目无关,其实不然。

正如针线之于老先生是寄托一样,书对读书人是寄托,也是礼物。它可以让捧书之人的视野不局限于目光所及的窗口,它可以让捧书之人在心中种一片文字田。田中有草、有树、也有花;有山、有海,更有岛。

老先生用自己手中的针线拆置,织就新衣,读书人将读过的文字珍藏,墨笔新章。

第三句话:许多种美的诞生,是以另外许多种美的毁灭为代价的。

《一只风筝的一天》像一篇小小说。从抗拒到顺从、从骄傲到跌落、从“据理力争”到“不了了之”……一根初长成的竹子一定不会想到,自己会成为女作家、男摄影师、小男孩父亲争“版权”的主角。

只想要做“一棵竹”的竹子,被劈裂了身体,被作成风筝,被写进文章,被拍进相片。它最初的梦想被搁浅,它不再是一棵竹,它成为了人们抢夺的对象。它被赋予各种各样的身份,却唯独不再是“一棵竹”。

我还记得身置宜兴竹海时的震撼心情,那一颗颗挺拨向上的竹,笔直地、傲然地轻轻摇晃,即使最柔软的风也难以穿透它们的屏障。它们为竹海中的我竖起了青翠的篱,让我心生欢喜,让我不舍离去。

真的一定要毁灭“美”去成就“美”吗?真的不能让所有的美都保存下来吗?竹的美、鸳鸯的美、文字的美……所有所有的美都留下来。

如果真的可以,是不是“美”也就不再能够称之为“美”了呢?我不知道。

  《路过你生命的每个人》读后感(四):梁晓声:父母都是文盲,可我50多岁仍想当一个好儿子

  

“同样是文盲,但母亲与父亲却大不一样。”在读到梁晓声《我的父母》之前,如果有人说“文盲和文盲是不一样的”,估计会被嗤之以鼻。

但梁晓声用自己的亲身经历证明,文盲真的不一样。父母都是文盲。父亲往上数很多代也都是文盲。而外祖父曾当过几年私塾先生。所以,文盲父亲认为,人要靠力气生活。文盲母亲则认为,人该凭文化立足。

“如果谁认为一个人没有导师就不可能走上文学道路的话,那么我的回答是——我的第一位导师,是母亲。我始终认为这是我的幸运。”

除了动辄数十万甚至上百万字的长篇巨著,梁晓声也用简洁深情的文笔,记录下包括父母在内的出现在他生命中的人和事。

《路过你生命中的每个人》是梁晓声的最新散文集,收录了他对亲人的真情,对乡野的感情,对偶遇的感激和对人生的体察。文章简短文笔平实,但却总能在不经意间拨动人心底最柔软的部分。

有人说要真正了解一个作家,就去看他的散文随笔。因为少了条条框框的约束,作家往往会写得相对自由和真诚。

梁晓声对家人充满感激。《年轮》中王小嵩幼年的家庭情况,和梁晓声本人非常相像。父亲常年在外地工作,母亲独自拉扯3个孩子。

幸运的是,不让孩子读“闲书”的父亲不在身边,而母亲每月只有30元收入,就舍得拿出1.5元给儿子买“闲书”。儿子看母亲辛苦,把钱拿去给母亲买了瓶水果罐头。母亲又给了儿子1.5元。那个月全家10%的收入就买了一本“闲书”。

梁晓声出生于1949年,十几岁时正逢特殊时期。书,特别是小说之类的“闲书”,对于尚无法温饱的家庭来说,是一件昂贵的奢侈品。作家梁晓声对母亲充满感激。

对父亲梁晓声更多的是敬佩。在《父亲的演员生涯》中,父亲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令人难忘。当时梁晓声在北京电影制片厂工作,父亲和他住在一起。父亲有一把漂亮的大胡子,不断有导演来请当时已经74岁的父亲充当群众演员。

梁晓声对此很不以为然。但父亲的态度让他大感意外。父亲穿上戏服就长时间不敢坐不敢靠,怕把戏服弄皱了。因为下雨剧组无法开工,父亲就替导演替整个剧组发愁。而他在整部戏里不过只有十几秒镜头,一句台词都没有。

父亲都演过什么影片,梁晓声说不上来。但他记住了父亲对群演这份工作的态度:“我们中国的古人,主张干什么事都认真,要当群众演员,咱们就认认真真地当群众演员,咱们这样的中国人,外国人能不看重你吗?”

梁晓声感激父母,更为自己在父母身边尽孝时间短而愧疚和遗憾。

梁晓声有位朋友的老家在一个茶乡,他曾多次去往友人家里,每次见到朋友的妈妈,就会想起自己已经去世的母亲,并对友人生出很多羡慕,后来干脆认了干妈。

他说:“都五十七八的人了,居然还认起干妈来;实不是习惯于虚与委蛇,而是由于在心理上仍摆脱不了那一种一心想做一个好儿子的愿望。因为我从来就不曾好好地做过儿子。那是需要些愿望以外的前提的。对于我,前提以前没有,现在前提倒是有了,父母却没了。”

“子欲养而亲不待”的遗憾,非亲身无法体会。梁晓声写了好几篇茶乡老人的文章,借以表达这种感情。

《茶村印象》记录茶乡采茶季的繁忙景象,连70多岁的老人也每天起早采茶。又写了一篇《王妈妈印象》,聚焦自己认干妈以及干妈幸与不幸的过往和现在。写这些纪实性的文章,梁晓声似乎还无法完全道尽对父辈的歉疚,又写了短篇小说《老茶农和他的女儿》。

女儿回家写博士论文,图的是茶乡安静没有外界打扰。正是采茶季,老父亲每天出门采茶回来做饭,总开心地说茶叶又涨价了。但女儿对此毫不在意,她一心想着论文写好毕业后的发展前途。连父亲偶尔的胃疼也没有放在心上。

直到她坐上回京的列车,偶遇出外打工的邻居,才知道采茶已无法维持父亲的生活,而父亲胃癌已是晚期。

所有生活的平静和从容,就像一直紧绷的皮筋,啪的一声突然断裂。读者甚至能够看到女儿等不及要下车的手忙脚乱。小说中的女儿还有机会陪伴父亲,而作者却永远失去了。

不过,作家的优势是,可以把生命中所有的情感都放在文章里,用文字反复咀嚼,从而弥补遗憾表达内心认识自己。

梁晓声的父亲是《我的父母》中,不许儿子看“闲书”的文盲,是《父亲的演员生涯》中,有一挂漂亮长髯的认真的群众演员,还是《读书会让寂寞变成享受》中,用织毛衣来对抗寂寞的50岁老男人。

梁晓声的父亲还可以是《轮回》中王小嵩三年回家一次的爸爸,可以是《老茶农和他的女儿》中,那个期待和女儿一起采茶却始终说不出口的老父亲,更是《我与儿子》中那个在孩子和写作中无法两全的“我”。

梁晓声写了1000多万字的作品,里面都是像“父亲母亲”一样的普通人。他们生活在不同时代,被时代裹挟前行。著名的知青题材自不必说,《路过你生命中的每个人》里,普通人身上的时代特征非常明显。

《玉顺嫂》里,一个只有三十几户人家的小村庄,竟然很多人炒股。当然,是让人代炒,结果可想而知。《鸳鸯劫》中的主角是个画家,他的作品遇到了拍卖市场的风口。于是,看着他起高楼宴宾客,又看着他婚变了楼空了。

更多小人物众生相在《紧绷的小街》中。梁晓声在童影厂的宿舍外有一条小街,原本偏僻静谧。但随着城市发展,小街逐渐热闹起来,后来更形成了街市。

习惯了安静秩序的梁晓声,对街道油腻的路面和嘈杂的摊贩是不适应的。他在街上遇见过卖他的盗版书的,还在街上和人发生争吵,有一次他的同事直接扇了对方两个耳光。后来私家车增多,小街“肠梗阻”更让人难以忍受。

对街道的怨言,随着一个外地男人的出现消失而消失。

他是突然出现的,挤在卖茶叶蛋和卖鞋垫的两个大娘中间,卖彩纸做的风轮。作者很疑惑,卖风轮连每天的饭钱都挣不够,一个大男人不能去干点别的?

一个月后男人消失,梁晓声才从两个大娘口中得知,男人在老家农村干活时,手臂被砸断残疾,右手是假手......接着,他又得知两位大娘卖茶叶蛋和卖鞋垫,都挣不了多少钱,不过对于没有退休金的她们来说,多少能给子女减轻点负担。

听了这些,想到街上卖豆浆的卖烧饼的,“我的脾气,如今竟变好了。”看到普通百姓的酸甜苦辣,生之艰难,明白他们的追求及幻灭,通晓他们的执着与无奈,小街不再紧绷,反倒令人钦佩起来。

梁晓声在《路过你生命中的每个人》自序中引用一个诗人的话:“人的丰富多样就是文学的全部内容,也是它存在的意义。”每个人的生命中都会遇到许许多多的人。作家能观察他们的日常,体会他们的情感,传递他们的冷暖,发现他们的价值。这是多么幸福的一件事。

  《路过你生命的每个人》读后感(五):(浅析)梁晓声笔下平民化风格的人世间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开始,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风风火火地席卷了中国。

为了消灭“三大差别”,毛主席号召“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中下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之后,大量的城市知识青年开始大规模地离开城市,到最广大的农村定居并参与劳动。

这声势浩大的上山下乡运动持续了25年,据当时的数据统计,知青人数总的达到2000万人左右。这支知识青年大军,就这样离开了自己土生土长熟悉的地方,奔赴山区、农村第一线。在这场上山下乡运动当中,不乏涌现出一大批文艺工作者。正是因为这段艰苦岁月,他们创作出用来表现这段“疯狂与艰苦”岁月的艺术作品。梁晓声就是其中一位。

梁晓声个人照片

一、

1968年,高中毕业的梁晓声,赶上了知青上山下乡运动,成为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的一名“兵团战士”,在北大荒度过了7年的知青岁月。现在的梁晓声,担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一生当中创作大量有影响的小说、散文和随笔等,是中国现当代以知青文学成名的代表作家之一。

梁晓声的创作风格,大部分跟他所处的环境与其心境有关。在整体的创作风格上,有专家学者归纳总结出了三种大致的风格体现:

现实主义的英雄化的风格现实主义的平民化的风格现实主义的寓言化的风格

从现实主义出发的风格化创作,让梁晓声的作品更加贴近生活、贴近人心,让每一部作品都包含了真情实感,并且极具独特的“生命感悟”的韵味。

书籍宣传页

这次梁晓声的《路过你生命的每个人》,以散文笔调怀人忆事。整部作品收录了30篇精华散文,从乡野里巷到故土情深,从灵魂深处到平凡世界,梁晓声通过回忆生命当中路过的人、事、物,体悟生活带来的真实感受;在一个个鲜活的生命面前,更加激发了他对人生的积极思考。

梁晓声在自序中这样写道:

当我在写这些散文和杂文时,往往会考虑读者能接受与否;也往往并不考虑,而仅是身为作家的“条件反射”或曰本能反应的记录而已。

正正是这样的“我手写我心”,才让作品在阅读的过程当中有温厚的真实感与熟悉感:没有华丽的辞藻与险象环生的故事情节,有的只是梁晓声在一个个人物里加入的真情实感的描绘,有的只是在一件件小到不能再小的生活琐事当中融入的反观和体悟。

二、

文学创作当中,作家的创作倾向和风格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这与社会发展、社会价值取向与意识形态有着密切的联系,任何一个作家创作道路都会显示出时代文化的痕迹。

作为中国现当代作家之一,梁晓声的作品同样也可以分成前后两个时期,而《路过你生命的每个人》这部作品,则恰恰展现了梁晓声后期创作中对“底层”的关注,以及文风上更偏向朴实与平民化。之前有学者这样评价:

梁晓声面对底层生活,并不是居高临下的俯视,而是把人文精神融入其中,同样以平民的身份对晦涩的生活境遇发出质疑,揭示底层人民的人性之光。

因此在《路过你生命的每个人》里,我们不难发现,梁晓声并不吝啬于对底层生活最直面的描述,无论是简单的人物还是单纯的场景,都融入进自己的真情实感和人文精神。

书籍宣传页

在作品的第一章内容【人世间有真情】里,梁晓声写父母、写儿子、写哥哥、写赵大爷,还写自己的姥姥,这些小人物是围绕在日常生活当中的“光亮”——他们是至亲,是好友,他们身上的特质都在梁晓声的笔下充分展现,例如父亲做人做事的极度认真、母亲支持自己读书的慈爱、哥哥对弟弟真诚的爱护等,都在字里行间展现。

整部作品极具独特艺术性的底层创作,让带有雨后清新气息的文字语言为我们带出了一完整的平民世界。其中,像是章节里的《我和橘皮的故事》,通过写我为缓解母亲冬季的支气管炎而去偷橘皮而被全校当成小偷,后来我的班主任老师得知情况为我解困的故事,展现了底层中人性的真善美。还有章节里的《怀念赵大爷》,通过描写这位平平无奇的老人在生活当中待人处事的真诚与善良,进而展露底层人民在生活当中的温情与朴实。

正如梁晓声对赵大爷的描述那样:

在我看来,赵大爷的心灵是极其明澈的,似乎从没滋生过什么嫉仇和妒憎。他日复一日默默干他那份活儿,日复一日挣他那一百五十元钱。从不窥测别人的生活,从不议论别人的日子。

文字的吐露当中融入了真情,他的字里行间、对人物的描述,就像是反映时代的镜子,在镜子中,我们可以找到很多相似的人,或者这样的人就默默在我们的身边。梁晓声平实的、不加精雕细琢的叙事语言,对平民形象的人物刻画,都展现了其平民创作风格的独特魅力。

三、

总的来说,梁晓声的《路过你生命的每个人》展现出最朴实、真善美的人世间,在这偌大的人世间,路过我们生命中的每个人孰轻孰重,都会对我们产生或大或小的影响。正因为作品当中作者对文字的把握,用平民的语言描述平民的生活,让每一个阅读作品的作者都能感同身受,并且安静地进入文字当中。

亲近生活、体悟生命,往往是文学大家在创作时最直面的反观,《路过你生命的每个人》散发着最真的“梁式风格”,这份真诚与温柔,是极其难能可贵的。

  《路过你生命的每个人》读后感(六):梁晓声:一个纯粹的文人和他纯粹的文学

  

已经有那么多文集了,还有必要再翻新再版吗?每当我看见一本新出的作家文集的时候,都会有这种想法。觉得像是旧袜套新靴,换汤不换药。但对比几次却发现事实并非如此。因为在每一本再版的文集背后,都隐藏着一种新的阅读视角和阅读体验。它们是被筛选出来的,放在一起,呈现给你看。

梁晓声说:“作者在写自己的时候,其实也是写他者”。

梁晓声又说:“作者在写他者的时候,未尝不是在写自己。”

在这本《路过你生命的每个人》中,所选的文章,正是对这两句话的解读。这里有梁晓声,有他的人生经历和价值取向;也有梁晓声笔下的他者,有平凡的世界和平凡的感动。

一、向善 文学的指引力量

文学的作用是什么?

在《朗读者》中梁晓声说过这样一段话,他说:我母亲本能地相信书里一定是有做人的营养的。而他本人也正是因为这些营养的滋养,变得和同龄人不那么一样。

在梁晓声的文学世界里,他所给予读者的,正是这种滋养,是一种“向善”的价值指引。在《路过你生命的每个人》这本书中,处处都能看到他的善良,他对“万物皆有灵”的感悟。

我们一生中,会遇到形形色色的“他者”,有些是人,有些是动物,有些是经过的一草一木。如何解读这些“他者”,往往映射着我们的内心,以及我们对于生活的感知。

梁晓声对于“他者”的感悟,是围绕着“善”而来的。《老驼》里那只仿佛能读懂人心的骆驼,《鸳鸯劫》中舍身守护对方的鸳鸯,《窗的话语》中,能反应人生活态度和居住者状态的窗户……他对于一草一木世间万物的观察和解读,都透漏着一种温柔的情怀。这情怀来源于他对万物生灵的爱与尊重。

所以,当拿起这本书,读到这些文章的时候,会不自觉有一种润物无声的感召,我们可以看到这世间残酷相背后的美好一面,继而萌生出对世界的善意。而这也许正是文学作品的伟大力量。

二、生活百态

梁晓声认为,作家应该是时代的书记员,写作应该关注当下的时代。在他的文学生涯里,他一直践行着这句话。从小说,到散文,几乎每一部作品都有厚重的时代的身影。这本《路过你生命的每个人》自然也是如此,它是以人物的视角,人物的经历,以及悲欢离合,在为那个时代做注脚。

梁晓声出生于1949年9月,正值新中国成立前夕。从他提笔写作至今,可以说记录了他看到和感受到的新中国一路成长的辛酸印迹。他讽刺过社会转型阶段投机取巧、以权谋私的“新贵”,描写过社会底层穷苦人民的生活百态,也见证过文学从贫瘠的荒原走到森林,又在信息爆炸的今天重新遭遇精神沙漠……但在他的笔下,永远是悲悯与希望的色彩多于无奈。

时代发展得太快,难免有被甩在身后的人。梁晓声笔下,玉顺嫂就是这样的人。

在《路过你生命的每个人》这本书里,收录了梁晓声的《玉顺嫂的股》。玉顺嫂是一个典型的穷苦人民的代表,她生活在一个仅三十几户的小村子里,住的是土坯房。他的丈夫在几年前起土豆时一头栽倒死了,仅留下一个上技校的儿子,和八万多的存款。就在那两年,村里时兴炒股,她听说炒股能赚钱,一股脑将钱都放了进去。然后每天开始,胆战心惊,做着20万的发财梦。直到她死的时候,还天真地立了遗嘱,把这虚拟的20万进行了财产分割,却不知她当初的8万元早已赔得所剩无几……她不知道股市是有风险的,在她的眼界和知识层面中,她以为那是坚持下去就能成功地买卖。

在梁晓声笔下,这样的人物很多,他们贫穷、落后,不懂得新鲜玩意,跟不上时代的潮流,缺少知识,容易上当受骗,但却一直向往和期盼着美好的生活。对于很多当下未曾经历过苦难的年轻人来说,他所展现的这些正是生活的另一面,是很多人不曾见过和经历过的,却不应该被忽视的现实。

二、父母亲情

梁晓声之所以能用善良、悲悯的情感记录万物生灵和世间百态,是因为他是一个很重感情的人,这与他的父母是分不开的。

《路过你生命的每个人》开篇收录的就是梁晓声的《我的父母》,后面又接连收录了《慈母情深》和《父亲的演员生涯》。不难看出,父母对他的影响是极大的。

他出生在一个很穷的家庭,父母都没什么文化,父亲在他很小的时候就外出打工,在他的印象里,是他的母亲带着五个孩子在艰难维持生计。对于这样一个不小的家庭来说,父母的收入光是温饱已经显得微薄了。但即使在这样的情况下,母亲依然心甘情愿为他读书的爱好埋单。

在《慈母情深》一篇里,梁晓声这样写道,“我穿过一排缝纫机,走到那个角落,看见一个极其瘦弱的毛茸茸的褐色的脊背弯曲着,头凑近在缝纫机机板上。周围几只灯泡的电热烤着我的脸。”那就是他第一次看见工作中的母亲,而他此去却是向这样工作的母亲要钱来买闲书看。

如果说母亲给予了他走向文学的力量,那么父亲对于他认真做人做事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在《父亲的演员生涯》一篇中,他不露声色地赞扬了这个认真的父亲。对于一个跑龙套的小角色,父亲从来没有敷衍懈怠过,不是因为他觉得这样就能成为大腕,而是在他骨子里,认真是古人传下来的美德,这样的传统美德不能丢。

在这些故事背后,他所想要表现的不仅仅是深情,也有遗憾,就像他在《做人须直,做竹须空》中所写的,他受教于父母,受养于父母,却在父母将其教成养成之后,远离家乡,将他们脱手给兄弟姐妹,而不能自己照顾。这也许也是他为什么一遍一遍写这些的原因,那是笔者的体悟,也是对读者的教诲。

三、纯粹的人生,纯粹的文学

《路过你生命的每个人》中收录了他的《一只风筝的一生》。在这篇作品里,他写过这样一段话:许多种美的诞生是以另外许多种美的毁灭为代价的,而在这过程和其后,更会有许多无聊的没意思的事伴随着……

《一只风筝的一生》讲的是这样一个故事:一根竹子因为出类拔萃被选中做成了风筝,风筝很美,所有者很喜欢,但在放风筝的时候线被风刮断了,风筝飞走了缠在了电线上。美丽的风筝历经风吹雨打,变得残破不堪,作家和摄影者先后看见了它的美,发表了作品,大获成功,让人没有想到的是,随着他们的成功,人们关注的不再是风筝本身,而是其背后的版权斗争……

美丽的事物一旦掺杂了复杂的外因,就会脱离纯粹的本质,变得有腐朽气了。所以梁晓声一直所主张的就是纯粹。做人纯粹,写作也纯粹。

在畅销书风靡的今天,他所秉承的仍然是最初的理念。他给予自己作品的评价是“有影响的,但不是畅销的书”。他不是写不出畅销书的作家,正如他所说的,“我是可以写出畅销书的,我写了这么长时间,太知道加入什么元素、怎么操作就会畅销了,但我不愿意这么干。”因为他一旦那样做了,被那些“无聊的没意思的事”左右了,就很难保持自己写作的初衷,也很难守护文学的美感了。

几乎可以断定,在众多的文学大家和此起彼伏的文学新秀面前,梁晓声定然不是最显眼的一个,但他正是凭借着文字里的深情和纯粹,让爱他的人愈发爱他,也决定了他的文字值得被一再诵读。而能让每一个新的读者接受甚至爱上一个作者,那就已经体现了这本书的价值了。

  《路过你生命的每个人》读后感(七):每一次的因缘际会,都最终构成了我们本身

  

人的一生会有无数的因缘,有深有浅,有长有短。父母、子女、爱人、兄弟等至亲是深缘,几乎羁绊一生;师长、友人、同窗、同事是稳定的缘,至少能相伴一个时期;还有些偶然的结交,是浅缘,是有限的几次;除此之外,擦肩而过的人,路过的风景,皆是瞬间的际会。

而无论是哪种因缘,都参与了我们的生命,并最终构成了我们本身。

著名作家梁晓声的《路过你生命的每个人》是一部怀人忆事类散文集,收录了其散文随笔中的30篇精华文章,从里巷乡野到故土情深、从灵魂深处到平凡世界,作者一一回忆了路过自己生命中的那些人、那些事。由此,让我们看到是什么构成了作家梁晓声。

所有文学体裁中以散文最为真实,最能反映作者本人的心性。我们可以从梁晓声先生的这些作品中看见其丰富的社会经历及其对生活的诸多反观与思考,从中感受其积极的人生态度,获得内心的清明,受益良多。

一、生命中那些重要的人

一个人的成长受到其家庭影响无疑是最深的,而父母往往是一个人最初的老师。梁晓声也是如此,在《我的父母》、《慈母情深》以及《父亲的演员生涯》这三篇中,我们看到梁晓声的父母是如何影响他为人处事,如何影响他走上文学创作的道路的。

这其间,父亲与母亲又是完全不同的。就如梁晓声所说,同是文盲,母亲与父亲却不大一样。父亲崇尚力气,希望孩子们将来能靠力气吃饭,他非常反对孩子们看“闲书”,甚至会为此大发脾气;而母亲却崇尚文化,希望孩子们靠文化自立于社会,她不仅乐于将自己听来的人物和故事讲给孩子们听,而且很舍得给孩子花钱买书。这种舍得,在当时看来颇有些奢侈的意味。

母亲当时被铁路工厂辞退,只能在街道的一家小厂上班,这家小厂的环境非常恶劣,车间有1/3在地下,低矮得令人心里压抑。酷暑炎夏,母亲在挤满了人和机器的不通风车间里,弓着背做工,满是尘土和噪音。就这样,每个月的工资是三十元。而那天,梁晓声想买一本《青年近卫军》,需要一元五角钱,母亲一听梁晓声要买书,二话不说从衣兜里翻出一卷毛票点给他……梁晓声说,母亲是自己文学路上的第一位导师,这一点都不为过。

父亲对梁晓声走上文学道路是没有什么助益的,但是从父亲身上梁晓声学到了一些做人做事的态度。父亲在晚年时做起了群众演员,起因是他有一把引人注目的大胡子。在梁晓声看来,群众演员不过就是在镜头里走过来走过去,称不上是角色。但是父亲却对此很认真,很投入,操心天下雨是不是能拍戏,为一句台词琢磨很久。梁晓声说,反正又不会让你自己配音,那么认真做什么。父亲却生气了:“要是都像你这态度,那电影能拍好吗?一句台词,要是脸上的模样不对劲,那不成嘴里说阴,脸上却是晴了吗”?父亲的一番话令梁晓声哑口无言。这种认真的态度也影响了他的为人处事,对待文学创作非常严谨认真。

还有一位对梁晓声有重要影响的人物,不是他的至亲,是他的小学班主任。梁晓声在校办工厂干活的时候,为了缓解母亲的支气管炎,每次都偷偷揣几片干橘皮回家。但是这事被一个同学告发了,梁晓声成了一个“小偷”,在那个特殊的年代,一个孩子一旦和偷字扯上关系,就是无法洗刷的耻辱。从此,梁晓声在同学的眼里就是贼,被同学孤立,被老师瞧不起。而当时的小学班主任休产假回来,发现了梁晓声的异样,就询问他是怎么回事,得知事情的原委之后,她在全班和全校同学面前说是自己让梁晓声带的橘皮,从此一个少年的人生轨迹被改变。即使后来遭遇过很多险恶的伤害,这个事件让梁晓声相信这世间是有好人的,因此永远保持着对生活的真诚热爱。

二、对自我的反思

这本集子里有一篇名为《窃秋》,我个人认为写得真是入木三分,这几乎是所有人面对公园的鲜花时都会有的心态,而很多人也并不觉得这是什么大事。梁晓声先是毫不避讳地描绘自己一系列自己的行径和内心活动,似有洋洋得意之色,之后却开始反思自己的欲望和贪念。我想这正是一个文学家所应具备的品格:时时反思。

梁晓声家附近有一个公园,每年秋至公园里的菊花盛开,很是养眼。梁晓声是爱花之人,但苦于自己的花总是养不活。于是心痒难耐,看到公园的花就想据为己有。心知这是不光彩的事,就在白天看好哪几株花值得一窃,挨到很晚的时候揣上把小剪刀,假装散步,观察附近有无人影。如果单个人影,便有所顾忌,因为无法判定他是干什么的。如果是成双成对便没了顾忌,行动敏捷,剪下离开。

有时候也会空手而归,就觉得沮丧、恼怒,诅咒些使人目的不遂的那个人很恶毒的话。刮风下雨天一定要出去“散步”,把那些欲开未开的花插入家中瓶子里,放在桌子旁,心里很得意。尤其是当几场秋风秋雨后,公园里的花一篇凋零,而自家花瓶中仍有花可欣赏,这种得意的心情就更甚。

梁晓声的这些描述实在是太精准了,想起之前看到小区里盛开的花,我的念头和窃花时的心理活动简直一模一样。只是,我虽觉得这是不怎么光彩的事,但程度也仅限于只是几朵花而已。

但是梁晓声却从中反思到自己内心是自私、贪婪和占有的欲望。他庆幸自己只是一个写小说的,如果延至官场、赌场、情场、商界等名利场,又会怎样呢?居然有点被吓着了。

这一朵朵花,竟也参与进了自己的生命里,不仅仅是带来美和享受,也带来了对自我内心的反思和照见。

三、经历越多,越懂“慈悲”

梁晓声年轻的时候是个愤青,对于生活中很多不平事、不合理之事,都会挺身而出、疾言厉色。这点在《紧绷的小街》这篇中,就可以看出。

讲的是自己住所附近的一条小街,从刚开始的清净无人到后来摆摊成街市,人来车往的拥堵以及逐渐变得脏乱差。

一次看到一辆自行车和出租车拦住了道路,梁晓声便向前去疏通,得知双方并没有刮蹭,而自行车挡住出租车道路的原因就是对方按喇叭使人心烦,扬言非要堵到早市散了不可。梁晓声一听就来气,上前将自行车一顺,指挥出租车通过。而自行车主见势就要打梁晓声,只是没想到自己先挨了巴掌,被梁晓声的同事打的,接着乖乖离去。

还有一次看到一辆成心堵车的奥迪,斜停在菜摊前,三分之一街面被占,两边都堵了三四辆车,喇叭声此起彼伏,车主却充耳不闻。梁晓声上去就骂:“你聋啦!”车主只好把车停好。瞪着梁晓声气势汹汹地说:“你刚才骂谁?”梁晓声说:“骂的就是你”!对方见是位老者,骂骂咧咧地就把车开走了。

另一次是一辆捷达,车主和保安有摩擦,就故意把车停在那堵住出入口。梁晓声又上前一通骂,不过最终解决问题的还是交警队。

除此之外,住在这条街上的居民对小街的脏也是很有怨气,有人说真希望把这条油腻肮脏的小街彻底冲刷一遍,有人说都是那些摆摊的让这条小街脏了。一次次城管出动,一次次市长热线也无法解决问题。

而随着经历越多,梁晓声对这小街的怨产生了变化。他看到每一个摊位、每一个店铺背后关乎的也许是一家人的生计。在卖咸鸭蛋的大娘和卖渣子粥的东北姑娘中间,来了一个五十来岁的外地汉子,卖风车。梁晓声心想,靠卖风车能卖出几个钱,找份活儿干不好么?后来才得知,这外地汉子的手臂断了,是只假手,干不了活……

梁晓声说自己的脾气变好了,因为少了自己的骂声,小街的情形并没有坏到哪里去,正如大骂几遭,情形也没有因而变好点。而自己的骂声也是这糟糕中的一部分。也许看得多了,见得多了,就明白了,这世间的一切存在都有其合理之处。正如这小街的存在,是因其关乎多少家庭的生计和生存问题。

所谓的慈悲,就是一个人,一条小街,变成如今这个样子,都是有其理由的。我们去看见并接纳。这也正是一个作家的悲天悯人吧!

我们的一生,都在与他人,与世界的交互中,发现自己,做回自己,成为自己。所有的经历,造就此刻独一无二的自己本身。感谢路过我们生命的那些人和事。

  《路过你生命的每个人》读后感(八):读书和写作要凭真心,懂感恩,会享受

  

徐迟先生说:“在繁忙的白昼读它,有时会将信将疑,觉得它并没有什么好处,直到黄昏,心情渐渐寂寞和恬静下来,才觉得’语语惊人,字字闪光,沁人心腑,动我衷肠‘,而到夜深万籁俱寂之时,就更为之神往了。

我想,这句话是对《瓦尔登湖》极高评价。

我想,这句话也适合《路过你生命的每个人》一书。

咋一看书名,你可能觉得,这又是一本鸡肋的爱情故事书,或是鸡汤书。然后,你开始嫌弃之,对吧?其实, 我刚接触这本书,第一感觉也如此。

可当我看到封面印刷这「茅盾文学奖得主」,才隐隐约约发觉作者有点厉害了。翻看书,初看他的文字,我立马就愣住。能写出这样的文字的作者,未免也太厉害了。字如人,名副其实。更重要的是他的写作风格:文章即是生活。行文即是做事方式。我文写我心。我文写出我的思考。

这也是我写文章,所努力的方向。

读了三两个章节,我有点感悟,便摘抄了几句击中人心的句子发在朋友圈,随手附上书封。谁知道,有好友立即评论:“《年轮》拍成电视剧,风靡全国,梁晓生也火了。”

哦!原来作者梁晓生早已经大众的「老朋友」。你认识他吗?

我追剧少,读书多,所以只能在梁晓生的散文中,感受他生活里的点点滴滴,以及路过他生命的每个人。

本书前两章内容,是写作者成长经历中的亲情和乡情;后两章是写他对生活、对人生和对文学的思考。

如果你能静心去阅读,会发现人生遇见的人和事,其实是大同小异的。在看书过程中,我会发现自己的心似乎找到一片栖息地。你所遇到的困难,好像也不算特别难。

所以接下来,我将从三大方面,与你分享:这本书能给我们带来的启迪。

一:感恩遇见,不忘初心

“终其一生,我们都在从与他人的生命交互中,发现自己,做回自己,成为自己。有的人陪你一程,有的人陪你一生;有些人给你快乐,有些人给你痛苦;不管什么人,那些我们认为好的坏的,都是在你的生命中刻下独一无二记忆的命运的缘分,我们生命的河流因为他们而变得曲折、宽广、深邃,同时也让我们探知了生活的本质。” 梁晓声如是说。

也即是,人与人总是在交互中,产生更多可能。我们才需要感恩。

梁晓声在书中讲:“我回头向自己的人生望过去,不禁哑然,继而肃然、从而内心里充满一大片感动!——怎么,原来在我的人生中已有那么多那么多善良的好人帮助过我,关怀过我,给予过 我持久的或终生难忘的世间友爱和温情吗? 有一种情愫叫作感激。 有一句话是‘谢谢’。 在年头临近年尾将终的日子里,最是人忙于做事的时候。仿佛有些事不加紧做完,便是一年的遗憾似的。而在如此这般的日子里,我却往往心思难定,什么事也做不下去。什么事也做不下去我就索性什么事也不做。唯有一件事是不由自主的,那就是回忆。”

回忆啥?回忆路过你生命的每个人。

刚开始,我也不知道人为什么要回忆。直到这几天,我亲自坚持写感恩日记,并公开化。这才发现,原来所有的感恩之情,全是事后发生的。

梁晓声说:“原来我的人生中,居然有那么多那么多善良的好人帮助过我,关怀过我,给予过我持久或终身难忘的世间有爱和温情。我之前怎么竟没意识到?这一点怎么能被我漠视?没有那些好人我将是谁?我的人生将会怎样?我的家当年又会怎样?我凭什么获得如此巨大幸运,而长久以来盲目地似乎浑然不知觉呢?幸亏我今天还能动悟到这一点。”

怎么样?你读完这些话之后,有什么感受?

我想,感恩要趁早。感恩要表达出来。

所以,在看完书后,我很不要脸的公开写感恩日记。

一来,培养自己的感恩之心;

二来,加深自己与亲朋好友的感情。

事实上,一本书如果能给你带来一点行为改变,那么就是对你最有价值的。人们之所以喜欢读工具书,是因为此类书会直接告诉你如何做,但散文等文学作品的力量,也不可忽视的。

因为文学作品的最大魅力在于在字里行间中,用文字感化你,触发你去行动。

你要知道,人是情感动物。感性大于理性。

二:凭真心,认真做一件事

梁晓声一直把写作当做终身事业。他一生只做一件:用作品说话。

他说:“畅销不是写作的目的,文学使人向善,这才是我写作的最终动力。”

他曾经一度对学学生强调:如果谁确实想成为作家,那么许你们明白,归根到底作者的笔除了写自己,还要写较多的他者只给喜欢文学的人看。在第10届矛盾文学奖颁奖典礼上,他的获奖感言是“我认为就中国的实际情况而言,文学对文化影响世道人心的使命,具有责无旁贷的责任。但人们对文学的要求是多种多样的,文学部可能也不应该只用于某一种理念。”

其实从这一点可以看出,作者梁晓声本人对文字的执着。也许是这种独特的情怀。他才能够写出一部又一部的小说作品吧。我甚至在《路过你生命的每个人》中看到一句话内心颇为感动的话。他说:“美是有代价的。许多种美的证生是以另外许多种美的毁灭为代价的,而在这过程和其后,更会有许多无聊的没意思的事伴随着……”

你看,梁晓声是如此的真诚与通透。

他在《路过你生命的每个人》序言中写到:“这本散文集是年轻人编的,书名是他们集的集中主编,有记录我自己幻想和杂感的,也有写认识的和不认识的他指的。在写这篇文章时,我往往会考虑读者能接受与否,也往往并不考虑,而仅是身为作家的条件法是或本能反应的记录而已。坦率讲,我这样的作家,对“读者即上帝”的说法已经并不全盘认可了。”

什么意思呢?

我文写我心。如此「自我」的作者,如今实在难找。你知道在自媒体写作中,最流行的一句话是什么吗?

用户思维。直白讲,你要随着读者的意愿去创作。结果呢?

互联网的信息多了,文章和视频也层出不穷,读者焦虑了。聪明的创作者,给穷读者制造了不少新需求。有没有发现,当你越刷手机,越焦虑?

这,也许并不是你的错。错在那些别有用心的创作团队制造出来的「生意局」。

相反,当你翻阅《路过你生命的每个人》时,完全会是不同的感受。你的内心,会变得异常平静。

这,就是梁晓声凭真心写出来的文字。

三:读书会让寂寞变成享受

作者讲自己的父亲是一位普通的建筑。在50多岁那时,他一个人被流放在四川的深山里,为工人是食堂做饭,一个人开荒地种植。在当时,他身边没有一个人,也没有小猫小狗什么的。

那他是怎么对抗寂寞的呢?

梁晓声和父亲

父亲开始学习织毛衣,用竹子磨成针,用旧衣服的线,织出一个个作品。直到77岁,他离开人世。反观自己,你是怎么对抗寂寞的呢?

很多人会说,在这个万物互联的时代,我们这一代人不可能会寂寞。但梁晓声说:“现在社会的真相告诉我们,孤独和寂寞这两件事情迟早会袭击我们。人啊,为了使自己具备抵抗寂寞的能力读书吧!一旦具备的这种能力,某些正常情况下,寂寞孤独和寂寞还会有自己调节为享受指的时光呢。”为什么呢?

作者说这就要理解寂寞的深层含义了。他认为从早到晚所做的事并非自己最有兴趣的事,从早到晚总在说什么,但没有几句话是自己最想说的话,即使改变了这种情况,那一种新的情况也还是如此,自己要比任何人更清楚。这是人在人群中的一种寂寞。这是人只受于种种热闹中的寂寞。这是另类的寂寞,现代的寂寞。如果这样的人心灵中再连值得回忆一下的往事,都没有头脑中在连值得梳理一下的思想都没有,那么他或她的人性,很快就会从外表锈到中间。

因为寂寞是对人生的缓慢的破坏。寂寞,相对于人的心灵,好比锈相对于容易某些容易生锈的金属。

而读书的最大魅力是让你有所回忆,让你能轻松对抗人类最大两大难题「孤独和寂寞」。

比如,当你看完《路过你生命的每个人》后,会很自然地想起往事。所以呢,与其无聊的刷手机,不如捧起书来,好好享受一会。

最后,

愿每位读者都能内心清明,坦荡澄澈,珍惜路过你生命的每一个人。

愿你能拿起来这本书,好好享受读书的乐趣。

愿你有所回忆。我是带你流浪于书籍世界的@流浪世界 我们一起在书中找价值,练心智公粽号:读旅世界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