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夜的第1001只羊的读后感大全
《昨夜的第1001只羊》是一本由[英]玛丽娜·本杰明著作,中信出版集团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9.80元,页数:12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昨夜的第1001只羊》读后感(一):实评不吹嘘:这本书你就别想太多了
没错,文笔确实可取。
这是我对这本书唯一肯定的地方。 除此以外,就感觉不到任何灵魂的旅行了。
”从《奥德赛》到《追忆似水年华》,从雷尼·马格利特的画作到夏洛特·帕金斯·吉尔曼的《黄色墙纸》,从豌豆公主到睡美人……”
简介中形容的“跨越哲学、文化、艺术与科学,带领读者开启一场浪漫的阅读旅程”,感觉正是大杂烩的文艺之比喻。
借用书中引用的鲁米的话:“乌有之地是充满爱意的。”正合我和作者,远隔万里海洋的乌有之地,但可能是中国人和外国人不来电,完全感觉不到爱啊!!
满纸的不着边际的故事,和自以为是的幽默和自嘲,真是实现了我买这本书的梦想——昏昏欲睡。
总体来说,还是算球了吧!
《昨夜的第1001只羊》读后感(二):每个人都在夜里流向爱的乌有之乡
这是乌有之乡的爱。所以一切都是虚无,特别是在失眠人的夜里,梦是不存在的。而梦中的乌有之乡,更是只是在想象之中的。
作者的文字不如导引之中那种呈现的温暖,但它是絮絮的,是充满了失眠困扰才发出来的那种絮语。数了身边人的安睡,数了亲人的白日梦和噪音焦虑,数了古今中外历史传说童话诗歌中的各种各样的睡眠与失眠。
少数失眠的时候,你能感受到静谧的夜,黑暗的世界里有着吸引的秘密。但更多的时候,你只能感受到身体的沉重,大脑的浑浊,以及神经的紧绷。
很久之前,我睡不着的时候,我能看到墙壁上开满了花,以及花下是水里游动的鱼。然而,当失眠成为了困扰,大部分时候就不是那么地美好。
焦虑、担忧甚至对睡眠渴望的本身,都会成为睡眠的障碍。儿童般的睡眠之所以可贵,就在于儿童的烦恼都是可爱的,充满甜甜的气息。眼一闭就沉沉睡去,一切明天再说,今晚是属于睡眠的,再说了,还有大人担着呢。
成年人的睡眠越来越少,不是因为需求少,只是因为往事太多担忧太多说不出的焦虑太多。秒睡的人,是最值得羡慕的。一切都可以在睡眠中得到修复。
愿每个人都能得到想要的安眠。如果没有,至少能安然看见墙壁上盛开的花朵。
ps.前阵子的睡眠似乎得到了一些修复,近期却开始陷入一种奇怪的境地。身体很快就睡着了,我能感受到躯干、双手、双脚甚至脑袋后下方都陷入了沉沉的睡眠之中,它们再不愿意动弹一下。但理性大脑却很清醒,还一直听到外界的各种各样的声音,甚至中间还爬起来去窗边拍了张照看到底怎么回事。
《昨夜的第1001只羊》读后感(三):《写给未眠人的奇妙之书》
你失过眠吗? 我想大多数人的答案都是肯定的。失眠的时候你会做些什么,又会想些什么呢 ? 焦急地在房间踱步,静静的躺在床上还是敲着电脑等待天亮?》 英国女作家玛丽娜·本杰明在《昨夜的第1001只羊》中给出了她的答案 。 这是一本通过收集作者数百个无眠之夜所想所做的事而促成的书 。作者在文中探讨了失眠的原因,调侃了失眠的治疗方法,运用了意识流般的行文方式,引经据典地像我们这群未眠之人讲述着一个又一个故事,解读着一份又一份心情。 书的一开始,作者就对“失眠”一词本身进行了探讨:” '失眠‘ 意味着睡眠的缺失,而我们却执意用缺失之物为其命名。那么当我们与”失眠”不期而遇时, 又该如何把握缺失的”睡眠”之本质呢? 而当”失眠”粉墨登场时,我们除了失去睡眠,有没有得到什么?这便是理解”失眠”一词的关键所在 。”,探讨非常有趣,“执意用缺失之物为其命名 ”的观点也非常有个性,让我不禁在感慨睡眠可贵的同时,也感慨其看待生活视角的独特,我有了进一步想阅读的欲望 ,而她也没让我失望。 紧接着书里相继谈到了许多让失眠变得有趣的方法 ,比如调换睡姿进行自我调适,与他人共享一张床进行行动与空间的语言的对话,制造”襁褓感”抑制纷乱的外界(如: 戴眼罩,裹着厚毛巾,压着枕头等),寻找”入土”感, 调侃床铺的选择,叙述佩内洛普的婚床测试,介绍威尔米·西尔静养疗法等等,五花八门也妙趣横生的方法。 此外,作者知识渊博,这本书读起来也慢慢干货! 在讲解方法的时候,作者随着自己意识不断的延伸和扩散提到了大大小小若干名家名篇和名作,知识面之广让我很是钦佩。书中,她分享了《在森林中沉睡》一诗,介绍了科普胆液型体质的特质, 推荐了普鲁斯特在 《追忆似水年华》中第一卷内容,解读了充满冲突与张力的威尼斯的古根海姆博物馆中陈列的比利时超现实主义画家雷尼·马格利特的作品(马格丽特的《光之家园》)。 除此之外,她从学会与不确定性和解,到爱人的消失,以 《奥德修纪》中的佩内洛普为例,探讨女性的焦虑 ,探索梦游的本质,并发现白天梦游理论的确实可能性。她从自己的口味习惯想到了《甜与权利》一书的经济史学家西敏司,还追溯到了糖贸易的增长 。 读完整本书,不难发现作者是一位非常有趣而且拥有奇思妙想天赋的女士。她通过本书和读者分享了许多她失眠时想到的许多奇怪又可爱的想法
《昨夜的第1001只羊》读后感(四):你睡眠还好吗?--《昨夜的第1001只羊:献给失眠人的小书》
你在等谁呢?谁又在等你呀!今天你睡眠还好吗? 失眠是一种渴望,你渴望的是什么呢?这一本关于失眠的书只有100页用4个小时看完。 据说3亿国人有失眠困扰,这本书告诉你,失眠不是病症,而是一种状态。初次见这本书,封面是深蓝的星空很温馨治愈一本书,适合放在床上睡不着看看几页。玛丽娜·本杰明的《昨夜的第1001只羊:献给失眠人的小书》,不是在讲述治疗失眠方法论,它是一本关于失眠困惑的书。在书中,作者很真实表达自己失眠状态下焦虑不安真实面目,赤裸裸展现给读者。在这本书 每个失眠的人也许都能从书中寻到自己的影子,听到自己内心的声音,作为失眠人,你并不孤单。 从2017到至今,我失眠四年从来没有在12点前睡。睡不着怎么办我尝试很多方法,终于在疫情之前养成可以早睡早起,十一点之前睡早上四点半起床坚持大半年。书中的作文提出来:失眠,是一种渴望。而我渴望的是什么呢?我认真思考这个问题,之所以睡不着就是想太多了,做太少了。夜里睡不着容易想太多了,越焦虑越睡不着 ……这一点和作者很相似 ,夜里不睡觉,白天导致很缺乏睡眠,精力不够不能精力充沛工作每一天。
失眠时,人容易想太多了焦虑各种各样不安情绪就来,我感受到自己大脑如同全速运转的涡轮,把我撩拨得睡意全无的,呼吸急促。在凌晨三点,正处在昼夜交替,日月轮换时刻,黑夜一点点退场,我见凌晨四点半广州,白昼即将登场……按照我以往经验,失眠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对失眠的态度,你越嫌弃烦躁它,不敢正面直视失眠,它会一直粘着你,越撕越紧,你越是想要睡着,就越难以入睡。所以在睡觉之前放下你的工作放下你的手机不要想太多,闻一下薰衣草精油,相信很快就入眠。 失眠(名词):指习惯性睡眠缺失或入睡困难,词源为拉丁语中的insomnis,意为缺乏睡眠。 每个失眠的人最想听到的话不是“别想太多”,而是“你不孤单”。 如果你发现你身边有失眠的人,好好对于她说:失眠 你并不孤独还有我呀!失眠它不是一种病,而是人生的一种常态 失眠时,放一下你的手机,好好静下来阅读一本书,在夜深人静的时候,书就是就是你的好朋友,作者就是在失眠的时候写完这本失眠书 ,你也可以尝试写作 也许是对失眠的一种救赎,是另一重意义上的重生。 关于失眠我喜欢金句分享给大家: 1.失眠与爱情一样,都是滑向未知的世界,需要莫大的信任。 2.失眠和旅行一样,是一种无根的体验,就像一株植物被连根拔起、抖尽泥土,你被剥离了睡眠,不留一丝困意,只有周身的神经末梢颤抖着赤裸裸的惶惑。 致每一个失眠者:你不孤单呀!今晚就好好睡一觉吧!放松一下 心安睡到天亮
《昨夜的第1001只羊》读后感(五):睡前数过的每一只羊,都是我们和大脑的独处碎片
这本书有意思的在于,她不仅仅在讲失眠。
打开书前,我原以为,这是一本讲失眠患者如何治愈失眠的书,毕竟原版书名只有一个单词,“Insomnia”。我以为,会讲如何冥想,如何跟随指引去柔软的云上徜徉,去细软的沙滩上漫步,被轻柔的风拂面等等......
但是没有,这位作家,她也提到了冥想,不过是作为她的失败尝试。
准确而言,这本书更像是作者在每一个睡不着的夜晚里,和自我对话的场景。在这个万物静籁,无人打扰的秘境里,只有她和她所看过的书、画等等记忆共处,它们就是她在数的羊群。
她在开篇写到:“失眠”意味着睡眠的缺失,而我们却执意用缺失之物为其命名,那么当我们与“失眠”不期而遇时,又该如何把握缺失的“睡眠”之本质呢?而当“失眠”粉墨登场时,我们除了失去睡眠,有没有得到什么?这便是理解“失眠”一词的关键所在。
得到的很多,她在这本书里展现了许多许多。除了对各种艺术家的作品的片段的话题性回忆以外,最打动我的是关于与她同床之人——她的伴侣的描述。
她的伴侣不失眠,且睡眠质量极好。但是人类的悲苦并不能相通,这是真的。你无法把身旁之人摇醒,和你一起在黑夜里煎熬。
她写到:我在失眠的泥淖里苦苦挣扎,而身边却有一个人正呼呼大睡,覆在羽绒被下的他如苍穹之下昂然耸起的山丘,纹丝不动。我看着床那边黑暗中那一团寂如磐石的阴影,聚精会神地观察他有没有稍稍动弹的迹象。
失眠者得有多好的心态才能夜夜观看他人酣睡啊。
由此,她又展开了哲学思考,将失眠与爱情联结了起来。“关于失眠与爱情,还请容许我多赘言几句,在我看来,它们都是迫使我们直面缺失之痛的存在状态。失眠时,睡眠已将其他人收入麾下,唯独我们还在被清醒眷顾。我们渴望的是被遗忘,而在这种渴求之中,基本需求不能被满足的焦虑心态又重新泛起。爱情也是如此,情侣之间试图以忠诚来抵御未来的不可知,仿佛爱成了有形之物,可以像冰球一样被推到前方,占据未来的领地。”
这段话我细细品了好几遍,以我结合以往的恋爱和失眠经验来看,确实是这么回事。面对未知时都是焦虑的,渴望被保证的。可是爱是瞬间,不爱也是瞬间,激情时候的那一刻许下的诺言不能说不是真心实意的,它是爱的见证,证明那一刻对方对你的爱燃烧到了最高值。但是,正如人是会变动的一样,爱也会。它如睡眠一样,并不能受人的主观能动性所控制。因而我们只有,接受。
如我们在失眠时脑子里不能停歇的似电影画面一帧帧闪过的记忆一样,都集结了我们独有的观感。作者也是如此,在书里随意又不失逻辑地记录了很多她独特的观感。读来十分有趣,仿佛我们进入了一个人的大脑放映室,看起来松散的记录反而更显真诚,正如人睡梦中说的话,总是真话。
《昨夜的第1001只羊》读后感(六):献给失眠人的书,不矫情不呓语,理性而丰富
这本封面梦幻的小书,竟不是辞藻华丽呓语般的矫情散文。
它有点理性,穿插通俗的医学科普,甚至还融汇了文学,艺术,历史和哲学,确实超越了预期。 作者饱受失眠的困扰,我作为一个不会失眠的人,看到她把失眠那么具象化的描述出来,似乎也能在文字中感同身受了。 她说:
“我失眠时,不仅身体如被炙烤,精神也成了一团烈火。你问,精神着了火是什么样子?就像F1赛车撕扯着沥青跑道;就像大海里一团亮晶晶的鱼群,躁动不安地向前奔游疾驰、横冲直撞;就像真空吸尘器耗尽了功率,在房间里兀自旋转不休。”她在整本书里很少袒露情绪,在描写失眠的时候,往往站在理性客观的角度,去描述一个事实,一个感受,让读者自己判断,失眠到底是怎样的感受。 书中会穿插简单的医学科普
“古代医士多半会将我归入胆液型体质一类。这类人都睡得很差,夜晚,他们往往会为消化不良或精神压力所苦,或者噩梦频频造访,惹得他们心如烈火……”还引入其他文学作品中对失眠的描写
“普鲁斯特在《追忆似水年华》的第一卷中写到,主人公马塞尔思索自己的失眠经历,困惑于自己为何明明醒着,却好似猝不及防跌进了别人的白日梦境中。”书中关于光明会不会到来的哲学讨论,也很精彩 因为已经存在的日夜交替,朝来暮往,让我们笃定每次夜幕降临之后,光明必定会于次日重返人间,但万一我们错了呢?会不会有一天,我们发现灵魂已沦为茫茫黑夜,我们被困于此,甚至堕入永恒暗夜,无可逃遁? 哲学家大卫·休谟认为,我们永远无法确定新的一日是否永远会在黑夜的尾梢降临,我们所能做的只是推测。而我们把每日光明的复现视为理所当然,休谟对此不以为然,他主张我们要学会与不确定和解。 在我理解,是对不确定性的适应,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本身。 读的时候竟还翻到了对于欧洲文明历史的探讨 欧洲文明何以能积聚难以想象的财富?其背后令人遗憾的事实是,这些财富无不仰仗于庞大的殖民体系——它章法明晰地入侵那些传说中的“黑暗大陆”,将人们变为奴隶,通过强制劳作,构建了一种全球经济形态。而蔗糖,咖啡,烟草,这种殖民地产物,所蕴含的深刻意义也就不言而喻了。 书中还写了一位作者非常喜欢的画家,也许因为他的画作似乎都在描绘黑夜。他毕生痴绝的,是黑暗光影中诡异莫测的色彩变幻,黑暗让自然闪耀着神秘的光芒。
我想,作者并没有惧怕夜晚和失眠,她决心在对抗中获得机遇和力量。
《昨夜的第1001只羊》读后感(七):1001只羊在失眠的旷野中跳来跳去
在豆瓣的搜索框内输入失眠,然后搜索,查到的基本都是一些心理和医学方面的书籍,比如《失眠疗愈》、《写给失眠者的心理学》、《和失眠说再见》、《内科病症·失眠》等等。
《昨夜的第1001只羊》和上面那些严肃的社科专著不同,是一本类似于散文的作品。作者从哲学、文化、神话、艺术的角度切入,探讨了众多和失眠相关的话题。社科方面的讨论也夹杂其中,不过仅仅是作为点缀,因此这本书读上去无比感性。
作者马丽娜·本杰明是一个失眠症患者,对她来说,失眠已经变成了生活中的一种常态。在一个个辗转反侧的夜晚,她的脑海中像走马灯一样闪现出各种各样纷乱的思绪和画面,令她愈发的坐卧难安。
她写道:“真正有助于我卸去这过剩负累的,是提炼出我夜间不眠不休时的思考,将其抽茧剥丝付诸笔端,形成文本。唯有如此才能滤去失眠施于我身上的种种魔力。于是我翻身起床,开始写作。”《昨夜的第1001只羊》这本小书因此而生。
这本小书没有目录、没有章节,满篇都是洋洋洒洒的大段文字,中间偶尔留有空行。这些空行给人的感觉就好似一个急促又焦躁的演讲者在用力过猛地长篇大论之后,终于停下来呼吸了一口新鲜空气。
失眠拉丁文的词根词性、古希腊睡神修普诺斯、《追忆似水年华》中思索失眠的马赛尔、超现实主义画家雷尼·玛格利特、荷马史诗中奥德修斯的妻子佩内洛普、让·多米尼克·鲍比的《潜水钟与蝴蝶》、鲁滨逊·克鲁索的荒岛生活、“骷髅帽”这种用来催眠的植物、法国哲学家加斯东·巴什拉的《空间诗学》、在狗身上提取催眠素的诡异实验、伯恩·琼斯的“玫瑰公主”系列画作、威尔·米歇尔备受诟病的静养疗法和短篇小说《黄色墙纸》、婚床的前世今生、纳博科夫在日记中记录自己的梦境、梦境的组成原理、尼古拉·阿斯楚普的油画……
博学的作者把这样的羊数了一只又一只,读者在不知不觉之中跟随着作者的失眠颂在窄巷之中拐了百千十道弯。这本书宛若一本另类的以失眠为主题的一千零一夜,读者变成了对故事着迷的国王陛下,在夜深人静的夜晚津津有味地聆听马丽娜在耳边天马行空地讲述着失眠的故事,直至天空重新露出鱼肚白为止,然后在第二天的夜晚继续迫不及待地陷入这些精彩故事的泥沼之中。
在艺术鉴赏方面,玛丽娜对伯恩·琼斯的“玫瑰公主”系列画作情有独钟。玛丽娜写道:“公园的丘峦之上耸立着一幢宏伟的灰色岩质古堡,周围是连绵的意大利式花园。这座庄园的大厅富丽堂皇,摆的是19世纪帝国风的家具,挂的是穆拉诺的吊灯,镶的是金边墙板……正是在这座大厅,挂着前拉斐尔派后期画家爱德华·伯恩·琼斯的四副系列画作,描述了“玫瑰公主”的故事”。
“画作色彩绚丽,喷薄欲出,那是森林的绿、宫室的红、宝石的蓝,层层叠叠。奇谲的线条蜿蜒而上,在画板上踏出慵懒的舞步,穿过缠绕的荆棘与议事厅中卷起的帷幕,将游客的目光引致公主安寝的闺阁。观众为之迷醉,为之昏厥,为之倾倒。演员埃伦·特里看到这幅画,禁不住潸然泪下。”
精神衰弱的玛丽娜迫不及待地想钻进“玫瑰公主”的童话世界中去,在那个美丽的世界中,睡眠是如此的理所当然,她可以安安全全又坦坦然然地坠入梦乡,然后在适当的时候被王子温柔地唤醒。
从书中,我们能分析出玛丽娜失眠的几大原因:一是她的特殊体质、更年期激素不调和生理痛导致她很难入眠;二是她的想法和欲望太多了,不想随随便便跨入隐喻着死亡和空洞的梦境世界;三是她认为睡眠和梦境是不安全的,从潜意识中排斥把自己交给梦魔。
我认为,作者的失眠除了生理上的原因之外,精神上的原因有一部分是因为她自己不接纳自己的处境和生活状态。比如,作者提到自己的丈夫时用了很隐晦的手法。她管他叫做Zzz,一个打呼噜的别称,寓意着枕边人。虽然她很爱她丈夫,但是也会埋怨自己很多地方和丈夫三观不符,自己不知道为什么会嫁给他等等。再比如,作者回溯自己的过去时说:“我开始疑惑,为什么世间道路千万条,而我却选择了现在这种活法?生活又如何弯曲了时空,把我当作它的玩物?对过往的种种内心选择和情感轨迹,我绝无抱憾之意,但此刻,我却迷失了自我。”当这种时刻来临之时,潜意识中充满了危机感,失眠必然会像一个瘟神一样附着在作者的身体上,赶都赶不走。
我认为,作者与其模仿奥德修斯的妻子白日织寿衣夜晚拆线,和西西弗斯反反复复推石头上山一般日夜保持亢奋的清醒状态,以此避免睡着之后和脆弱而充满危险的潜意识来个亲密接触,不如做一些能真正接纳自我的事情,比如写作这本小书。而作者也做到了。我不知道这本小书出版之后,作者的失眠症会不会好了一些,希望作者在坦然地把自己呈现给全世界之后,能更加诚实地接纳自我原本的模样吧。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非常漂亮,在一片深紫色的夜空中,有很多亮闪闪的小星星,看上去既优雅大气,也神秘莫测。这本书仅仅只有一百来页,开本很小,内页厚实,制作精良,很适合作为枕边书放在床头。当我们真的失眠的时候,可以取来读上几页,让它做一个懂你的好朋友。
最后,我还想引用中世纪的古波斯诗人鲁米的诗句做结尾。虽然它的意思被作者曲解了,这句诗句原本是批判纸醉金迷的享乐观,结果被作者说成是做梦时通灵的感觉,但它依旧很美——“每个人都在夜里流向爱的乌有之乡”。祝愿所有人都能在晚上安然入睡,一夜好梦。
《昨夜的第1001只羊》读后感(八):黑夜的宠儿,清醒的眷顾
夜里谁能睡得着呢?无人如梦。 摇篮中的婴儿呱呱自啼,老人清醒着等待死亡, 年轻的人们和爱人呢喃耳语,相互交换着呼吸, 深情凝视彼此的眼睛。——玛琳娜.茨维塔耶娃,《失眠》
书籍实拍,真的很美你可曾在黑夜里细数过那成群的羊儿
第一次翻开这本书,是在一次偶尔失眠的深夜,被噩梦惊醒后的焦虑,让我辗转反侧,多数的时候我会强装镇定,尽量维持着一种姿势,假装自己仍在沉睡,不想让黑夜之神发现我的怯懦,结果几乎无差,我就干干的睁着眼睛熬到的天亮。一夜无眠的滋味并不美好,过往的不好回忆翻涌,恐惧之间夹杂一丝悔恨重击着即将崩溃的神经。
这一次我决定做个黑夜的宠儿,甘之如饴的享受失眠带给我的异常兴奋,我下了床,打开灯,披上衣服在沙发里窝出一个自己喜欢的形状。
《昨夜的1001只羊》没有在眼前给我描绘出翠绿山坡点点白团的景象,也没有肤浅的把数羊治疗平铺直叙。
【数羊是著名的治疗失眠的简便方法。这种习俗起源于西方文化,大约是来自欧洲某些地区;一般来讲传统中的方法都是让无法入睡的人进行无限只羊的想像,想像中一只只绵羊从矮栅栏上跳过,每跳一只就数一个数,如此无限延续下去,直到数羊者因为重复的单调、无聊的活动而在不知不觉中入眠。 】
昨夜的第1001只羊7.6[英]玛丽娜·本杰明 / 2020 / 中信出版集团沦为孤岛,坠入深渊
岛,独单的陆地,是我。有时我想,所有关于绝望的隐喻中,大概没有比“岛”更贴切的了:你身居重重防卫之中,与世隔绝,一无所有,只剩渴望同伴的阴暗念想在心中兜转不休。失眠时,我化身孤岛,床则变成一只坚固的木筏,独自漂浮在暗夜的海上,任茫茫黑夜拍打着我的堤岸。我很喜欢这本书的措辞,至少它读起来让人很舒服,没有在黑夜中引起任何的不适,恰恰相反,还会因此而美好起来,我觉得译者也功不可没。
将失眠者比作孤单的岛屿,多么贴切的形容,如果你经历过一定能理解那种无助与注定沉沦的悲哀。
作者从孤岛讲述到儿时最喜欢的电视节目《鲁滨孙的故事》,每每看到鲁滨孙在孤岛生活中又创造了什么新奇的玩意,自己也不觉跟着兴奋起来。鲁滨孙并没有消磨他的时间,而是在积极地享用时间,这是一个特别励志的过程,然后再从孤岛生活讲到欧洲文明。故事在这里却发生了转折,原来鲁滨孙在格陵兰还有另外一个版本,他被贫乏压榨,无法将文明的价值赋予任何东西,最后荒岛一点点渗透进他的皮肤,愈来愈深,直至融入血液。噩梦席卷了他的睡眠:
梦到其他的岛屿 从我的小岛延伸出去,无穷 无尽,岛屿之外还有 岛屿,就像蛙卵变成蝌蚪......孤单的岛屿,你曾尝试用睡眠辅助工具打破那黑暗么
作者是一名资深的失眠患者,她熟悉各种助眠的药品,文中也细细罗列其中的功效,但是她却告诉我们:安眠药通过使人忘记夜间的清醒而制造出一种睡眠的假象。它们只是抑制失眠的症状,而无法治愈失眠。
失眠的深夜,作者回忆起与母亲和妹妹在天台仰望天空时慰藉的片段,把它称之为“爱的乌有之乡”。
你凝视天空时,不仅精神无限延展,甚至每一种尚未激发的潜能都会一一实现,仿佛连时间也收你的指引,奇妙而诡异。当失眠降临在黑夜,人的感官会被无限的放大,我似乎可以清晰的听见头发落地的声音,好像可以感受空气流动的方向,但若你不再依赖那“坚固的木筏”,一切被放大的感官却又消失不见。
作者诙谐的给我们讲述童话中骗人的把戏,她说睡美人罹患了睡眠疾病,她的下丘脑一定出现的什么问题,在孤单的黑夜,我却笑了,好像有人在一片篝火旁边与我窃窃私语,而我都能心领神会。
睡眠的基地,婚姻的港湾
失眠的那一刻,一定是从你躺在床上开始的,如果你有了配偶,那么婚床就代表着夫妻双方对彼此绝对的信任,它就是一份被神赐福的契约,为红尘男女的祝圣。
我想大抵是这样的情况:你和你的爱人卧于床中,彼此都在寻找那最契合的姿态,迎接对方,拥入怀抱,双方会克服那蹩脚蹩手的动作带来的不适,一起度过暗夜的漫长。
当翻到书最后一页时,天已微亮,我甚至意犹未尽的用手指又捻了捻最后那无法再分开的纸张,这本写给失眠者的书,更像是失眠者的独白,她没有无病呻吟,更没有让你在痛苦中寻找共鸣。她带给我们的是对抗黑夜的力量,我们不应做失眠的奴役,而享受失眠带给我们的时间才是最该享受的关键。
虽然如此,但我还是希望大家永无失眠,每日好梦。我要化混沌与困厄为机遇,以光明之刃刺穿黑暗。 这就是失眠之颂,我应吟唱,我应放歌。
《昨夜的第1001只羊》读后感(九):每个失眠者都是一座孤岛
这是一本关于“失眠”的文化随笔,作者从自己常年“睡不着”的痛苦经历出发,写下了一个失眠者的自白,并以此出发,讨论了失眠、睡眠、觉醒等概念在文学、文化领域的种种意义。全书就像一篇优美的小品文,由一个个思考片段组成。作者的思路也很类似于失眠者跳跃、游离的思绪,藉由一点想到另一点,看似天马行空、自信马由缰,但每个片段最终又都会落回“失眠”这一概念上,回归主题。
作者从自己失眠的经历出发,开篇生动地描述了自己夜深人静时难以成眠的经历。手臂上的一点微光,后颈上的一阵凉意,都会深深地干扰着她,让她再也睡不着。她拖着重如千钧的身体来到客厅的沙发上,羡慕一旁的宠物狗能随时倒头就睡。失眠时她思绪繁杂,脑子就像是沸腾了一样,整个人似乎在螺旋式旋转。
从这些细微的、私人的感受,作者渐渐写到了“失眠”一词的文化意义。
Insomnia(失眠)这个词从拉丁语而来,它的意思不仅是“无眠”,其中还包含了“追寻”的含义。因此“失眠”不仅是一种单纯的否定,不是说你睡不着觉,而是只追求睡眠但不可得。它是一种渴望。
爱与睡眠都需要你对未知事物极大的信任,失眠时,你要面对爱人陌生的一面。每一个失眠者都像一座孤岛,你的伴侣也许就睡在身旁,但仿佛离你已有千里之隔。世界上的失眠者很多,他们构成了一个群体,却彼此不相识,各自孤军奋战。
失眠和旅行一样,在经历这两件事时,你都像一株被从土壤中连根拔起的植物。旅行时,你是去了一个陌生的环境,体会陌生的生活状态。失眠则将你从睡眠中连根拔起,而睡眠,本应是一种最自然不过的生理状态,像呼吸、吃饭一样,是人类的本能。在这种状态中,你的焦虑与不安暴露无遗。如果说失眠是一种“连根拔起”,是一种“向上提升”的状态,“睡眠”就与之相反,重力发挥了它本来的作用,将你“向下”拉回了床上,拉回了你赖以生存的土壤中。这种“向上”与“向下”的对立在现实生活中也有迹可循。作者发现自己的女儿偶尔睡不着觉时,会将枕头压在头上,她渴望的是一种归属和重力。所以最好的睡眠,不是宛若置身云端,而是睡得像石头一样沉。
在无聊的长夜中,作者想到了文学史上那些著名的失眠者。比如《追忆似水年华》中的普鲁斯特,史诗《吉尔伽美什》中的主人公(他每晚都在计算自己打了几场胜仗,杀了几个人,对战争的渴望使他难以成眠,所以在这部作品中失眠是野心的代名词)。作者提到了超现实主义画家雷尼·玛格利特的一组作品,他在其中描绘了夜幕降临时的家庭景象,孩子们将要上床,家庭主妇穿着睡袍,但透过屋顶厚厚的树影,我们惊讶地发现画面顶端竟是晴空万里的白天。这一组画作让人感到困惑不安,因为它混淆了白天与黑夜严格的界限,使之融为一体,而失眠者的苦恼就在于此,他们在夜里睡不着,无奈起床做着白天的事情,白天与黑夜已经交融。
作者尤其关注失眠与女性主义之间的联系,例如她列举了童话中两位最著名的嗜睡者和失眠者——前者是睡美人,后者是豌豆公主。她并不觉得像睡美人那样陷入深眠有多么吸引人,因为当她睡着了,就成了故事里的一个工具,王子要通过她来破解咒语,完成功绩。她是完全被动的。此外在睡眠之中,我们不可能是美丽的,如果用录像机记录下我们一夜的状态,就会发现大部分人都是翻来覆去,并不安宁。另一方面,豌豆公主只因为床垫下有一粒豌豆就难以入睡,作者却在她的身上找到了共鸣,“她就是一个在普通不过的、坏脾气的平凡女孩。”
作者还提到了另外几位失眠女性,比如《奥德赛》中奥德修斯的妻子佩涅洛佩,丈夫一走三十多年,生死未知,她一个人在家乡等待,为了度过长夜,她反反复复地为公公编织寿衣,夜里编织,白天拆开,以此抵御绝望。《一千零一夜》中的苏丹新娘,每晚给暴君丈夫讲一个故事,以此逃脱被杀的命运,她的失眠是一种生存必须。19世纪末的女作家夏洛特·帕金斯·吉尔曼曾经精神崩溃,无法入睡,她被关进了一家诊所中,医生用一种残忍的治疗方法对待她们,让失眠的女患者们一天24小时躺在床上,强制入睡,不能起床活动,藉由这段压抑的经历,吉尔曼写出了短篇小说《黄色墙纸》,写诊所中强迫入睡的女人仿佛都被黄色的墙纸禁锢住,疗养的最后一天,女主人公撕掉墙纸,释放了禁锢其中的女人。作者认为,在那个时代,女人被禁锢在家庭生活中,睡眠是她们天经地义的事,失眠会被看作一种精神疾病,在压抑的环境中,睡不着就是她们对父权秩序的一种无声反抗。
作者还探讨了西方文明史上的“失眠”与“长夜”。她先是想到了《鲁滨逊漂流记》,想鲁滨逊在漫漫长夜中孤身一人会做这些什么,接着由此出发,谈到了欧洲的启蒙运动。鲁滨逊一向被视为一个正面的英雄形象,而他也是欧洲启蒙运动中的典型人物,代表了文明开化的资产阶级。鲁滨逊驯服的那个野蛮人“星期五”代表着愚昧,就像一个处于漫长黑夜中浑浑噩噩的人,启蒙运动的目的就是唤醒他们。随之而来的是资本主义对殖民地的掠夺,烟草、糖料,这些东西都像兴奋剂一般,让欧洲进入了狂热的失眠之中。
附上书中提到的一些著作:
甜與權力评价人数不足西敏司 / 2020 / 大牌出版空间诗学8.7[法]加斯东•巴什拉 / 2017 /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睡人8.1[美] 奥利弗·萨克斯 / 2011 / 中信出版社奥德修纪8.7[古希腊] 荷马 / 2008 / 上海译文出版社追忆似水年华 Ⅰ8.7[法] M·普鲁斯特 / 1989 / 译林出版社吉尔伽美什8.5赵乐胜 / 1999 / 译林出版社鲁滨孙飘流记8.3(英)笛福 / 1997 / 人民文学出版社潜水钟与蝴蝶7.8[法] 让-多米尼克·鲍比 / 2007 / 南海出版公司
雷尼·马格利特的《光之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