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未都:国宝100.第一卷》读后感摘抄
《马未都:国宝100.第一卷》是一本由马未都著作,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68.00元,页数:28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马未都:国宝100.第一卷》读后感(一):《马未都:国宝100·第一卷》:国宝故事,道理如诗!
马未都老师,相对于我这样一个生于除旧革新旧世纪,长于日新月异新世纪的九零后而言,实则并非有多么深厚的印象,但自从看了他老人家的《小文65》过后,我就深陷入卓越的文化水准之中。追求时尚潮流的九零后,原本不太会喜欢譬如像马未都老师等如此浓重深邃的文笔思想,可能兴许也是因为人到中年,太趋于表面的俗务总认为华而不实,不能入心,于是愈加偏爱此等深奥之物。 马未都老师在电视台讲述的国宝故事,让我这样的门外汉也能悉数了解到诸多文化内涵,而最近时日《马未都:国宝100·第一卷》一书更是令我获益匪浅,增添诸多文化知识,潜移默化之中也影响了学生与家中儿女,可见文化熏陶是有着多么不容忽视的影响力,而在当今马未都老师功不可没! 国宝,看似深不可测,但其中隐藏着的国恨家难配以过往历史痕迹总是无形中牵引着国民行走路线。冯骥才的《木佛》中就通过木佛口吻,将国宝木佛的一生淋漓尽致呈现在世人眼前。虽然没有冯骥才小说那样令读者在国宝之中感悟国家命运,但在图文并茂的《马未都:国宝100·第一卷》一书中还是能够感受国宝里蕴藏着的骄傲自豪凝重的民族荣誉感。 此书是马未都先生讲解国宝视频的演讲稿,在视频和文字的相互融合中,居然能够探索出如此多的国宝奥妙,很是震撼人心。唐代鎏金双凤团花纹镂空银香囊是国宝之一,其中还蕴藏着唐明皇和杨贵妃的爱情,杨贵妃在历史上始终褒贬不一,但毋庸置疑美人一个,可是奈何掌控不了自己的命运。杨贵妃被勒死后,就地掩埋,唐明皇次年回到长安后,对杨贵妃思念至极,才央求高力士将其遗体找到,可惜凡身肉体怎能抵挡过泥土的侵袭,唯有金银制成的香囊还完好无损。 美人已逝,唯有香囊作为留恋之物加以深情拥戴,可见唐明皇和杨贵妃之间的情意深重,在此那庞大的银香囊赋予了历史记忆,在它身上满满的伤感与惆怅。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一首诗,一个银香囊将亘古不变的柔情蜜意阐释的细致入微。
《马未都:国宝100.第一卷》读后感(二):一件国宝,一个故事,一段历史
现代社会,人们越来越注重享受生活,每到假期,很多人都会选择去旅游。说到旅游,常常有两种选择,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自然景观,就是跟自然界能够亲密接触的景致,比如公园、森林、山河湖海等;人文景观,就是能够让人感受历史文化气息的景致,比如博物馆、文化馆、科技馆、纪念馆等。对于家里有小朋友的家长而言,旅游的选择自然是两者兼而有之。 对于外行人而言,参观博物馆无非是想感受历史文化的博大精深,但是却仅有载体,不懂内涵。外行人参观博物馆,往往只能欣赏一下古代人的聪明智慧和精工细琢,对文物背后的政治、科技、人物故事都一无所知,可以说,对于文物本身的理解是片面的、单一的、孤立的。观复博物馆创办人马未都曾在《百家讲坛》、《国宝100》等栏目中讲述国宝的故事和历史,就是在致力于将安静冰冷的国宝与鲜活生动的历史故事相结合,让我们知道国宝的前世今生,让国宝变成可见可触可感的文物,让国宝焕发出新的生命活力。 马未都的《国宝100第一卷》讲述了27件国宝的故事,这些国宝遍布全国各地的博物馆,有些甚至收藏在国外的博物馆,可以说,每一件都是内涵丰富、价值连城、命运多舛的。每一件国宝都见证了一段历史,这些历史,或古老、或波折、或屈辱、或辉煌,不论怎样,它们都是历史的见证者,是时代的亲历者,虽然没有生命力,却一直在无声地诉说着它的故事。这些故事既是文物本身的故事,同时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故事,它们的故事共同拼凑成了我们民族的过去,也将与我们一同见证民族的未来。 文明特别是思想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无论哪一个国家、哪一个民族,如果不珍惜自己的思想文化,丢掉了思想文化这个灵魂,这个国家、这个民族是立不起来的。历史文物就是我们文化的根基,了解文物背后的故事,就是在夯实我们的文化根基,增强文化自信,从而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内涵。现代人往往给人感觉浮躁、激进、急功近利,常常无法静下心来做事,总想寻求速成之法,就是因为心中的文化底蕴不足,文化积淀不够。从人生命运和国家长远发展来看,这样的趋势都是不利于稳定发展的。也正因此,文化自信的培养逐渐得到重视。
《马未都:国宝100.第一卷》读后感(三):国宝100:一场文化的探源
文物、国宝,似乎是一个距离我很远的词汇,但近几年来,却发现它其实离我那么近。 第一次真正的对国家的文物国宝感兴趣,应该是在《我在故宫修文物》的节目当中。观看了文物的修复,才晓得国宝的意义重大。 紧接着,《假如国宝会说话》、《我心归处是敦煌》一路读下来,倒真的是对这些国之瑰宝产生兴趣了。 这一次的《马未都:国宝100》堪称是最爱。 经常关注于传统文化与精粹的人应该都知道马未都,最常见到他身影的地方,应该是《百家讲坛》,作为《百家讲坛》中《马未都说收藏》的主讲人,他有着极为渊博的学识。 这一本《马未都:国宝100》当中,书如其名,书中一共记录了100件国宝,在第一卷中收录的,共计有27件。 其中,有我们耳熟能详的文物,比如马踏飞燕,当然,更多的,是我们不曾了解过的。 比如:皇后之玺。 皇后之玺的发现比较传奇,因为——是被一个初中生一脚踢出来的。 而这枚印玺的主人,是属于吕后的。刘邦的妻子,吕雉。 很多时候,那些在历史上多有名气的人物相对于我们而言,说起来,我们都比较熟悉,人物相关的事宜能侃侃而谈,甚至如亲眼所见一般传神,可实际上,有关这个人物,究竟能熟悉到什么程度呢?纠其根底,不过是熟悉着些许文字罢了。 他们的距离太远,是活在书本上的。 可文物的发掘,不仅仅是对中华文化的瑰宝采取保护措施,它们的面世,使得人们可以清晰的认知到,那些活在历史上的人物,是活生生的,是真实存在的。 而文物本身,亦是具有着历史、艺术与科学价值。 再谈回《国宝100》。 《国宝100》延续的风格,与马未都在《百家讲坛》中的风格差别不大,整体上是以一个口述的形式来进行推进的,文字不至于晦涩难懂,倒像是讲故事,通常我还意犹未尽,故事已到了结局。 虽然叙述方式采用了这种比较平易近人的方式,但有关于每一件国宝上背后的故事,采取的工艺以及身负的含义,都一样不落。不以干涩的科普形式去推进,反而更易人接受。 最后,我想说,书中所记不过百件,但件件都足以撼动人心。正如马未都老师在书中扉页说的:只有清楚知道国宝的文化根源,才知道我们来自何处。
《马未都:国宝100.第一卷》读后感(四):一本有内容的国宝书
国宝因其不凡的意义和不菲的价值而让世人为之关注,为之青睐。超越这些被命名为国宝的物件本身,我们都不可否认隐藏于其背后的文化根源更为值得探究。也正是这些国宝背后的渊源故事赋予了它们不凡的身价和精彩。
马未都的《国宝100:第一卷》通过独特的视觉角度,以文物作切入点,逐一细数着相关的历史。也难怪乎这本书定义为了是读者们了解历史的特殊欣赏方式。
通篇的阅读,我觉得这本书别具慧眼地开启着不同寻常的国宝分享之旅。绘声绘色的画面,有声有色的故事,更有着针对性的国宝展示----于书中,我们可以出不出户地见证着历史遗留的文物瑰宝。尽管我曾经在其他的书中看到过,但是本书却是让我们可以看得更加生动,真切的故事。借由着这些故事,这些国宝瞬间也被赋予了更加真切的生命。它们不仅仅是国宝级的物件存在,它们更是有血有肉的生命体。
清朝乾隆年间的各种釉彩大瓶;唐朝年间的昭陵六骏;西汉年间的皇后之玺;东汉年代的铜奔马;清朝年代的翡翠扳指;西周时期的何尊;战国时代的鹰顶金冠饰等等在书中分别呈现于读者面前。在清朝乾隆年间的各种釉彩大瓶篇章中,作者分享了诸多的瓷器瓶,且特举了瓷母。无论是大小,制作工艺手法,纹饰,烧纸年代,乃至于是曾经发生过的拍卖事件等等。因其特殊的制作工艺,所以这些国宝文物无疑更是展示着中国曾经辉煌的制瓷工艺。乃至于时至今日,我们都会情不自禁地为曾经中国古代工匠们的聪明才智赞叹不已。唐朝年间的昭陵六骏中,我们又可以欣赏到唐太宗时期工匠们雕刻的六骏。时至今日,这些国宝虽然已经在兵荒马乱年间被偷盗损坏,但是此时此刻的这些雕像用着被修复的残破之躯默默地告诉着我们曾经的过往。在欣赏它们的美的同时,我们更会为这些盗贼的破坏行为憎恨不已。他们不仅毁坏了历史见证的古物,他们更为整个世界的美好造成了破坏。事实上,书中还有很多的精彩国宝故事用着它们的精彩引领着我们重返过去,欣赏美好。
事实上,本书的每个篇章之初还着实有心地配上了二维码。这可不是普通的二维码图片,它更是用语言的形式向读者朋友们分享着书中的有声介绍。于是乎,我们还可以用音频的形式来进一步深入了解这些国宝了。
既然有了第一卷,那么马前辈自然也会为我们分享更多的国宝故事。真心齐大师着下一卷的精彩。
《马未都:国宝100.第一卷》读后感(五):国宝故事中的前世今生
观复博物馆创办人及现任馆长马未都在谈论有关国宝的话题的时候,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只有清楚国宝的文化根源,,才知道我们来自何处。对于马馆长的这一番话,我想是不能够赞同更多了。中国拥有着世界上最悠久的历史,也有着数不尽的文物宝藏,几千年的积淀下来,这已经成为一笔巨大的财富。但是对于今天的人来说,对于那些文物宝藏的前世今生,对于他们曾经经历过得那些起起伏伏,我们又知道多少呢?假如我们什么都不知道的话,这未免就有点暴殄珍物了。读懂国宝,马未都的《国宝100》或者会是我们一个不错的选择。 马未都在他的《国宝100》中,精心遴选了中国历史上拥有着非常重要的象征意义的100件国宝。通过讲述文物背后的历史,展现了中国历史几千年的风雨变迁。这些文物国宝既是中国历史的见证者,也是记录者,读懂国宝,或者我们才会明白中国文化的源远流长,也才会明白国人身上应当承担的责任与义务。 在马未都的《国宝100》中,我们会发现,文物的被发现其实是一件相当有趣的事情。文物的发现者并不只是专业的考古人员,即便你只是一个路人,也有可能会与一件国宝来上一场美丽的邂逅。就像是本书中提到的皇后之玺的发现。一个13岁的初中生在放学回家的路上,偶然见到一枚发亮的白色小石头,出于好奇,塞进了书包,拿回家给自己的爸爸看,爷俩觉得可能是件文物,于是乎,上交给了文物管理部门,经鉴定这是一枚吕后曾经使用过的“皇后之玺”。该印章的发现可以说填补了国内的多项空白;还有像铜坐龙的发现。黑龙江一位裴姓农民在自家挖菜窖的时候,刨出来一个大铁疙瘩,因为与金子的颜色非常相近,该农民误以为挖到了金子,仿佛也看到了大笔的财富即将唾手可得。遗憾的是经过农民的几次确认,终于发现这玩意儿与金子八竿子打不着,于是乎随手便放在了自家的窗台上,不再管他。却不曾想从此以后,每当深夜,家里便莫名的多了“呜呜”的声音,听起来煞是吓人。最后才发现这竟然是一尊金中期的铜坐龙。同样的为我们了解那个时候历史与文化提供了最好的佐证。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文物的发现过程显然有一种别样的浪漫,让人不由自主的便沉迷其中,无法自拔。 国宝文物带给我们的不只有民族自豪感,有的时候更是一种警醒,一种悲伤。在《国宝100》中,我们知道,还有许多国宝文物当年因为各种原因流失海外,陈列在别人家的博物馆中。如唐太宗陵前的 “昭陵六骏”中的飒露紫、拳毛騧,元代的青花云龙纹象耳瓶,北魏的铜鎏金弥勒佛立像等等。当我们透过玻璃橱窗,欣赏他们所达到的高超的艺术成就的时候,我们似乎也可以感受到他们内心的那种悲伤与对我们的告诫。有家不能回,不论在什么时候都是一件最无奈最痛苦的事情吧! 不得不说,读马未都的《国宝100》真的是一种享受。我们不但可以在本书中了解到国宝背后的故事,知道他们的前世今生。还能够在本书所配的精美高清大图中看到他们的美丽模样,即便我们不能够亲身走进博物馆,仅仅是看着图片,便已经觉得是一件非常享受的事情了。
《马未都:国宝100.第一卷》读后感(六):传奇色彩的马爷与传奇色彩的国宝
之前在喜马拉雅听过《国宝100》音频版,后来又在优酷上看了《国宝100》的视频版,而今天终于又见着了《国宝100》的纸质版。激动不已,可以说是有生之年系列了。
印象中的马爷
实际上刚开始了解马爷是在《圆桌派》的第一季,看了一些马爷在节目中种种真性情的表现,觉得这人颇为爽利,并不是一般中老年人呈现出的或是颓然、或是鸡贼的油腻感。亲切之下也能感受到这是一个有阅历的人,同时更愿意把自己的阅历分享出来。(并不像有的学者型中老年,不屑于与年轻人沟通。)
这种亲和力在《国宝100》纸质版内容的遣词造句就可以看得出来。通篇的行文都是使用的口语化的语句,在阅读这些文字的时候就犹如马爷本人坐在你面前同你娓娓道来。即便没有任何这方面的知识储备,也依然可以很顺畅且津津有味地看完整本书。
普通人了解国宝的最佳方式
作为普通人来讲,其实没有太大兴趣去了解一些太学术的东西,有时候听故事比看文物本身更有意思。记得在《五月槐花香》里,范五爷卖画儿的时候有一句旁边足以说明了这个问题:“讲故事是卖古董的一种手段,卖古董时为了将东西卖出,常常讲一些毫无联系的事件情节附在该物品上,以表明该东西的来头,和起伏跌宕的传奇色彩,看似不经意的说出,实际上句句都有设计,句句都有伏机。”
虽然马爷不是那个年代的古董商人,但是这讲故事的功夫,马爷可以说不逊于任何一个古董商人,但他又不同于古董商人,毕竟前者说的大多是一些无稽之谈,只不过是为了抬高器物的价钱罢了。而马爷,就如同他自己所说的那样,是一个布道者,用你感兴趣的方式把他自己感兴趣的东西讲给你听,绝不枯燥也绝不学术。这正是普通人了解国宝的最佳方式,也只有如马爷一样的少数人愿意以这样的方式讲给你听。
再说说这本书本身
我更愿意说这本书创作的重点是用来激起大家对文物的兴趣的,因为就我看来,这本书并不具备学术范儿的考证与严谨,而是带有很浓重的个人色彩的叙述。比如在第一节讲“瓷母”的时候,抛出了一个消息说“瓷母”实际上现存有两件,但是在结尾处要揭晓去处的时候却说“打死我也不说”。诙谐趣味,又狡黠可爱。
再说后母戊鼎时除了一贯的讲述这件国之重器背后的故事以外也顺便科普了一下为什么那么多年的教科书上都写的“司母戊大方鼎”现在却叫“后母戊鼎”。更是把鼎这个青铜器从起源到工艺再到出图的轶事讲得通通透透,明明白白。
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这本书或者马爷就是这个师傅,看完这本书如果有兴趣继续研究呢,马爷这个引路人就做到位了;如果看完了并不想深究,只想再看下一本《国宝100》,那也能从中学到一些知识,增加社交中的谈资。
《马未都:国宝100.第一卷》读后感(七):中国人的骄傲——不止于熊猫?
马未都讲的国宝100,讲的都是国宝们的前世今生的故事们,引人入胜,如何从地里发掘出来的,这件宝物的主人是谁呢?我们怎么知道是这位王侯将相的呢?这位王侯将相当年这本书真的是宝贝。是我的书架上永远会放着的书,也会常常推荐给别人的书。等小孩长大一些也是可以一起看着,听着,欣赏讨论的。下次去各种博物馆的时候,也能稍微聊上两句,增加一点博物馆的趣味了。《国宝100》的书名的意思是马未都会跟我们讲到100件国宝文物,但是我手上拿着的还只是第一本。只有20来件的国宝讲解。这是一册套书,100件文物分成了几本书讲。
瓷母
马未都先生自己也有一个博物馆,位于北京“观复博物馆”,是新中国的第一个私立的博物馆。所以马未都先生对文物这一系列都是如数家珍的。
喜马拉雅上也可以直接听到马未都先生的讲座。也可以边听边翻着书,一起消化信息。陕西,西安,北京,都是文物聚集之地,去这些城市参观,一定不可忘记去看看这些地方的博物馆,是很值得的一次行程安排。看完之后,我决定了还有用思维导图写下一些心动的博物馆藏品,一个一个去拜访吧。首都博物馆藏品——李莲英的翡翠扳指。最想看的是故宫博物院的瓷母。赶紧用淘宝app看了一看,是否有瓷母同款,竟然真让我找到了。我想家里装修是现代中国风格的,或者书房里面属于中国风的。放入这样的一个瓷母在家里,应该是增彩的,还能和志同道合的朋友,聊两句瓷母,聊两句故宫博物馆,聊两句马未都,聊两句国宝。这样话匣子不是也就顺势打开了吗?西安碑林博物馆的昭陵六骏。陕西历史博物馆的西汉皇后之玺。湖北省博物馆的金锭,马上就想要买张火车票,看看周末那里离我最近,我得赶紧去看看了。这也许就是国宝的魅力,这也许就是马未都先生演讲的魅力了。
有时候转念一想,人呢,几十百年也就消失了,而曾经喜爱的物品却似乎依然存在于这世界上,换了一个主人又一个。心里不免百感交集。
后母戊鼎的发现也是十分传奇的,曾命名司母戊鼎,结果后面研究探索发现通过镜像观看司字就是后字了。这些命名都是很有意思,即使是一个字的变动都是有来龙去脉的,文物的命名也是很有讲究的。从命名的修改可以看出来,我们国家的文物研究也越来越深入,越来越专业。这是一个好的发展趋势,我们只有不断的对自我进行纠错,才能不断地进步。通过这本书我来了解到了,原来青花瓷最先是出于元朝,青花瓷是多个民族的混合的艺术欣赏品。一直以来最受欢迎的都是蓝色的青花瓷,直到后期粉彩的出现,才平分了江山。
《马未都:国宝100.第一卷》读后感(八):你家的前屋后院,是古董文物的乐园
塔是景区常见的建筑物,但你知道塔的本源是什么吗? 中国人对于印章有着融入血脉中的记忆,但你知道为什么吕后之印却成为了空前绝后吗? 马踏飞燕一直叫了近五十年,为什么突然改口,你知道这个美名是拜谁所赐吗? 带着许许多多的“为什么”,我们在好奇心的引领下,走进了马未都精心营造的古董世界。提出马未都,中国上至退休之人,下至学堂儿童,很少也不知道的,他可是大名鼎鼎的古董志家。信不信由你,反正我信了,一直以来,我就是在马未都推陈出新的科普书中得到了阅读的快感,品尝着华夏文明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国宝100(第一卷)》是马未都于2018年首次要喜马拉雅APP音频推出,2019年配上了动感的画面,制作了视频版,在优酷上流行。近日,它付之于铅华,成为了读者手中爱不释手的指引。 马未都没有架子,全书没有一个专业词语,它善于将专业的事情简单化,对于文物的由来介绍得特别详细,让你知道古代人是如何生活、生产的,让那些已经成为地下文物的故事活了过来,娓娓道来自己的故事。不仅如此,对于古董爱好者,他还考虑了读者足不出户的困境,将陈列在博物馆的文物图片高清地展示出来,虽然不敢说与原物是百分之百的克隆,但主要特点仍然是纤毫必见。
对于古董亦或文物,我们有很多偏见,尤其在今年高考时,当状元首选考古专业时,社会一些谔谔之士很喧哗,以为放着挣钱多的行业不做,偏要坐冷板凳。然而,把冷板凳坐好的人,比如马未都,又成为了众人景仰的对象。如果将文物与古董比作一件物品,那我相信,它就是一面镜子,照鉴人性的冷暖与善恶。 古董的研究与发现,往往都有偶然性,尤其是在文物大省陕西,倒推三十年至五十年,或许你家的前屋后院的地里就有这么一件让人咋舌的文物,当时可能你觉得它貌不惊人,但是经过专家一讲,以物验史,以史证物,它不仅在艺术上是登峰造极,而且在金钱上也是价值连城。
宝物聚散有缘,聚是缘份,散就是缘价尽了。我们在欣赏古董、文物时,如果只是一谓地占有,或许文物会离你而去,但你意识到这是祖先的智慧、人类的延续时,你就会发现与其一人乐乐,不如众人乐乐。马未都或许在著书立说时,完全是沉浸于这种欢乐,让更多的人能接受艺术的熏陶,在聚散之中扫寻人生的定数。
《马未都:国宝100.第一卷》读后感(九):苍茫人间玩世有恭 ——看马未都《国宝100》对文物历史的拂拭
流量是这个网络时代催生的词语,随之衍生的现象可谓褒贬不一。与网红经济的沸反盈天不同,学术型的节目青山绿水一派天然。与孔庆东对于金庸的研究一样,马未都先生对于文物古董的研究也是炉火纯青。台上一分钟,台下数十年功。《国宝100》的面世,背后是他日积月累焚膏继晷式的钻研。看一下马先生的成长:生在新中国,长在红旗下,历经中国文化最困难的时期。下过乡,插过队,机床铣工等的生活遭际,让他对现实生活有着极为精细深刻的认识与反思。凭借写小说,他做了编辑,随后又与文友创立影视工作室,在做过高端文化节目的主讲人、嘉宾后,在客串演员的角色上也秀了一把。以个人之力创立观复博物馆是他厚积薄发的壮举,以有态度、讲道理的文化脱口秀方式传播知识树立中正的文化道德观是他的执念,亦是千千万万追随者痴迷的所在。 该书是他致力于关于中国古代文物的研究成果之一,读着有点无所不谈的自说自话的感觉,那一种沉湎其中的专注力很吸引人。往事已成云烟,是与非真与假对与错,只待今人评说。而他们据理的突破口,就是历史人物相关的所有。文物,严谨说是文物,宽泛说是历史的文字。对于文物古董,马先生想说的有很多。 克制守秘。这是一种职业操守的体现。人有着疯狂的表达欲,以期得到身边人的注意或重视,所以话会在交谈中越说越多,以至于越界。言着无意,听者有心,无形中助长了别有企图者的野心。书中有几处写马先生的缄默,瓷母在美国落拍拍下者是谁没有揭露是一处,蒙古地区为何冬季不挖掘是一处。这是一种智慧的保护。 科学纠误。在文字上,后母戊鼎与皇后之玺中的“后”都经历了“司”的误传。在命名上,《马踏飞燕》更名为铜奔马,虽然名字失去了神采飞扬的文艺感,但在文化考究里,马有西域形态,马蹄下不是飞燕,用铜奔马命名是比较贴切的。像《地震仪》经历质疑拷问探索后一样,由台置改为悬装更为科学,更能被世人认可。 慨叹惋惜。古董出自于匠人得天独厚的智慧与巧手,凝缩了当时文化思想,金器银器被再次熔铸变现,瓷器玉器流落国外,石器木器被改做他用,每一件的缺失与损毁,无不让人扼腕叹息。在离乱的世相里,太多文物疏于保护,太多被豺狼之辈觊觎、窥视、偷盗、抢劫、掠夺。只愿在和平的年代里,能有更多的和平组织,让原本所属的文物能够回归故里。 呼吁发声。马未都说:二流的制度比一流的人强。现在文物鉴定根本没有形成一个行业,也就没有行规。文物知识很深奥,不是谁都能胜任的。文物收藏又很火爆,不少专业工作者或“疑似专业工作者”的机会就来了,电视里的好多“专家”连基本的专业知识都不具备。人眼已经不可靠,光凭经验太不科学。专业的鉴定工具和一流的监管制度才能更好地规范收藏界。 历史很远,但从未消失,它在马未都这样的人文思想之中永远栩栩如生。我们期待,会有更多的历史鲜活地呈现在世人的面前。
《马未都:国宝100.第一卷》读后感(十):国宝—历史
千年的沉淀,百年动荡。一朝国破,国宝流离失所。文物漂流,为大家分型几件。 商后母戊鼎,原称司母戊鼎。司母戊大方鼎,是商后期铸品,于1939年出土于河南省安阳市武官村,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是已知中国古代最重的青铜器。2002年1月18日,被国家文物局作为国家一级文物被列入《首批禁止出境展览文物目录》。
西周:何尊。“宅兹中国”是可以看到的最早的中国字眼。唯王初迁宅于成周之事。尊高38.8厘米,口径28.8厘米,重14.6公斤。圆口棱方体,长颈,腹微鼓,高圈足。腹足有精美的高浮雕兽面纹,角端突出于器表。体侧并有四道扉棱。造型浑厚,工艺精美。
汉铜奔马,又称马超龙雀,马踏飞燕等等。东汉铜奔马在1983年10月被国家旅游局确定为中国旅游标志,1986年被定为国宝级文物,2002年1月被列入《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目录》。奔马身高34.5厘米,身长45厘米,宽13厘米,重7.15千克。形象矫健俊美,别具风姿。马昂首嘶鸣,躯干壮实而四肢修长,腿蹄轻捷,三足腾空、飞驰向前,一足踏飞燕。
唐昭陵六骏,纵横驰骋,踏足奔驰了千年逃不过历史的宿命,相传为唐代阎立本阎立德所做。用高浮雕手法,以简洁的线条,准确的造型,生动传神地表现出战马的体态、性格和战阵中身冒箭矢、驰骋疆场的情景,正所谓是栩栩如生。 …… 古人的智慧总是出乎意料的显示在我们的眼前,绝大多文物,比如说,何尊发现于废品站,铜奔马也是被郭沫若发现于废品站…… 四千年文明古国古,遗留下的是黄土无法掩埋的绚烂,数不尽的春来冬去,数不尽得风流人物,数不尽的历史文物。《马未都国宝100》,留下的是这个国家对于历史的最高记忆。但是埋藏在历史中的文物更是辉煌。例如:六骏,四匹依旧奔驰在西安碑林博物馆,而两匹已远渡重洋,锁藏于美国费城宾夕法尼亚大学博物馆。 文物的价值,不在于已经流传了多少年,而在于展示当年的美,而在于警醒后人,少年强则国强。国宝的前世我们无法参与,而今生一定可以在正在强大的祖国保护下重现辉煌,也在日益强大的祖国的见证下,回归故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