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爱像划了一根火柴》读后感10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爱像划了一根火柴》读后感1000字

2021-02-04 01:31: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爱像划了一根火柴》读后感1000字

  《爱像划了一根火柴》是一本由陈飞白著作,武汉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8.00元,页数:51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爱像划了一根火柴》读后感(一):烛火般的微光也足以照亮人生

  

出乎意料的新人作品,东北土地上发生的关于爱与拯救的动人故事,心理描写冷静、深刻,情感表现刺骨、铭心。每个人都是带着自身的伤痕投身激流涌动的人生,相爱即为互相的疗愈和救赎,只有真挚的人才能完全地、勇敢地献出自己。虽然每一个人的人生和故事都会不同,但都会在这样的故事里找到人性的共性和共情。

  《爱像划了一根火柴》读后感(二):基于现实超乎现实的舒适

  

这是一本珍贵的当代现实主义题材,刚开始读时怕又是个耽于现实的寻常故事,读着读着越来越有意思,人物内心的描写都很有趣,并且作者情感表达很真诚,我认为这是最大亮点,真诚的作品才有力量。

惊喜的是从中读到基于现实超乎现实的情感气质,很舒服。

现在看到后半部分了,有点不敢看完。

主线爱情故事很吸引人,这样的一份感情在一生接下来的日子也着实再不好取代了。作为一本处女作,能达到这种程度,很不可思议,期待作者日后有更好的作品呈现,未来可期。

  《爱像划了一根火柴》读后感(三):情与理,水与火,爱与恨,痛与歌!

  作者是我的老乡,印象中她是一个有才华且低调、有个性但不张扬的人,她有着东北人的豪爽,也有着女孩子的细腻, 沉稳中带着点儿机灵。我一直觉得她是个善于观察、描绘和思考,但不善于表达的人,现在我知道,她不是不擅于表达,只是不擅于表现。 这个故事描绘了家庭的聚散离合,情感的爱恨纠缠,理智的冲突斗争,理想的支离破碎,生活的荒诞不经,现实的辛酸无奈,揭示了人性的错综复杂,结局有些让人感到唏嘘,也留下了丝丝悬念。 作者以细腻的笔触讲述了主人公从幼年到成年的人生历程,通过叙事和描绘的方式支撑了这个横跨世纪、两个家庭、众多鲜活人物又充满悬念的故事情节层层展开,很多场景让人身临其境、感同身受,久久跳不出故事所营造出的氛围,也使人在貌似波澜不惊实则波涛汹涌的情节与情绪中思考和体悟人生!

  《爱像划了一根火柴》读后感(四):原始的海洋,就是通过地球上亿万年的雨积攒而来的

  

这是本好书。能给人带来思考、带来回忆的书,就是有营养的书,就是一本好书。

白天杂事多,没时间也没精力看,我在夜深人静时独自享受这本书带给我的那份快乐,以及那份不快乐。

3天看了300多页,沙染跟李思笃感情逐渐升温,渐入佳境,他俩那个劲儿,无比精彩,过客、留神、关注、产生兴趣、喜欢、爱,就应该是这样!

横滨赛心脏病发作后,酒店房间里的一幕,太精彩了!!!就像天气沉闷着,阴沉,闷热,压抑,憋着一场雨。突然之间,一道闪电,雨来了,不是小雨,是暴雨。但我能猜到,估计后面还有更大的狂风暴雨等着呢。原始的海洋,就是通过地球上亿万年的这种雨积攒来的。

看完了第四章,到364页,把书合上了,感受太多了。

1.牡丹江之行写得好,中间又出现了让人落泪的段落和语句,是我的点。这才是沙染该干的事,无论早晚。

2.耿乃健和文森特的相关段落,让我直想撕掉。同性恋倒不是不能接受,但那股子不说人话的酸腐气味让人倒胃口,而且对沙染的利用有些卑鄙了。我个人觉得这不是理不理解的问题,这是人性道德、道貌岸然的问题。

3.至于文森特,我无话可说,可能他只是沙染自甘堕落、掩盖自己内心深处的一件工具,甚至连工具都称不上,是件道具。耿利用了沙染,沙染利用了文森特。要是这么想,慢慢的我也就能接受了,但还是但愿他从未出现过这本书里才好。我真是替李思笃操心,替他看着沙染呢。哪怕有再多文森特,沙染也是个好姑娘,她没有走,始终在!

4.今夜我在德令哈。。。这诗用的真好!

504页,72章节,从收到书到此时此刻。用6个晚上的时间看完了,不快不慢。

把书合上,至少还会回味一段时间,就像看了一场好电影,我甚至想过好几次,这个故事拍成电影会怎么样?因为有一些情节,实在是太有画面感了。比如,推开疗养院雪山前的窗,外面的雪景,然后会幻化成圆形的图案围着你转,像万花筒一样。

读它的时候,会兴奋、会回忆、会害羞、会幸福、会痴笑,口腔里会有甜味;但同样也会愤怒、会扼腕、会苦闷、会落泪、会迷茫、会不知所措,甚至全身发麻。

最使我不能自拔的,是李思笃和沙染,那种潜移默化的感情,那种爱,那种甜蜜,那种煎熬,书里的话是:幸福的煎熬,煎熬的幸福。真是刻骨铭心、超越生死。再有,就是那种无可奈何,无力反抗,随波逐流不知所措。有些爱,超越婚姻,超越世俗,甚至已经超越生死了。最后两人有没有更亲密的接触?无所谓了;最后能不能在一起有个好结局?无所谓了;最后有没有希望?无所谓了。只要爱过,只要心里面始终有这个人在,就够了。

  《爱像划了一根火柴》读后感(五):作者自述——审极端者之美:《爱像划了一根火柴》

  

那种悲空感由来已久,很多人有,我是在三十岁左右达到白热,不知怎么对抗,在这个过程中,写作慢慢成了习惯。

我的写作难在跟现实的拉锯。在工作跟写作之间,首先得工作。接完工作方面的电话,就不是方才的心境了。从写作到现实,心飞了,一时半会儿回不来。等倒出工夫重新钻回文字里,也许不剩几分心力,也许是几天几周后了。有次吃饭闲聊,我说:“我很怕接电话。”看家人的反应,我可能快废了。

几年后,那种悲空感消失了。也说不清怎么消失的,因为什么消失的,心是不是钝了,总之想法变了。确切说,是落点变了。忽然觉得挺好、挺美的。生命的那层美的基底,淡化掉很多负面,也包括幼稚的灵性,出现在了不敢直视的实质之后。可以说,我是开始为存在而雀跃了。这是岁月给的礼物,我的基底不是消极色调。在上色的想象和褪色的生活里,写作极度自由,制造了自己的另一个维度,它反过来成了我能量的出口。

在“想写”和“成型”之间,七年时间蒸发掉。出发点是想尽办法成全立意,《爱像划了一根火柴》的立意很美,在写不出也放不下的几年里,它一直折磨我。故事雏形和人物在心里冲撞,终于在2018年开始成型。只是到现在我仍概括不好它。第一部作品,很是一种竭心的表达,直觉大于方法。

这部作品里,一方面是失衡。作为主体的家庭是拼合的,由母亲带着两姐妹、继父带着儿子,组成了一个家。成员间在几年的共同生活中趋于和谐。大女儿与继弟年龄相近,成长过程中长时间的相互碰撞与影响,使二人间产生了排他的情感,平衡将被打破。一场暗示谋杀使家遭横祸,几个孩子相继失衡,滑向了人生的另一端。作为个体在一定条件下催生的畸形果实,失衡是苦血,也是个性极度真实的绽裂。不是必然的,而条件一旦出现,人就会滑向本质,人生因而不完满。大女儿小时候溺水被救,施救者不幸身亡,大女儿此后以游泳为人生目标,曾从江里把抑郁轻生的继弟救上岸,后因身体原因退役,终生没能站上领奖台。这部作品里几乎没有完成和圆满,但不能说是败的,这里没有成败这把尺。我暗藏了感情,审极端者之美。

另一方面是横亘的、贯穿式的远望。此处不能称为爱。有的不是爱,有的爱隔得远了久了就雾散了。家散后,从青年到中年,大女儿跟大多数人一样在生活里漂流,也经历过婚姻,该经历的都经历过。在这些之下,有一层长期的、无形的联结存在于她内心与继弟之间,也可以说存在于她与自己的生命奇点之间,使她的人生不是一条随遇而安的直线,因人因事而有了形状,生命的那层美的基底最终要绽开。

这是个从无到有,漫长且充实的过程。有时想,从酝酿到完成,七年时间2555天,一个人平均按4天时间读完,那如果有639个人读完过,这七年就没打水漂。

这部作品的来路和创作心境就是这样的,在这里做个记号,将来会变的。很多想法就好比看绝版书,总觉着只有自己看了,注意到某处精妙了,别人都没来过,只有我来了,后来无意间发现,还没看的那几页里,有个谁吃饭甩的油点子。想法变得快,基底变得慢,但都在变。至于下一站会开到怎样的地方谁也不知道,不过怎样都好,怎样都是创作者的彩头。我正往这条路上去。

  《爱像划了一根火柴》读后感(六):一个人一辈子一场梦

  

一气呵成读完了这本书,流畅,深刻,精彩的结尾,很难相信这是一本新人的作品。

作为一个普通读者,用自己不专业的视角来写写发自内心的观感。

作品中最让人记忆深刻的是作者的笔触很真实,是很深刻的对人生的感悟,这种感悟不是哲学上的,而是披星戴月、岁月磨砺后对朋友、对家庭、对人生、对生死的解读,然后再翻译成文字讲给读者听,这种讲述不需要太多技巧,发自内心的,像对好朋友的倾诉,所以读到这些除了共鸣之外,会引发自身更多的思考。

作者很多的思考是和我一样的。在作者的自述中的题目是 审极端者之美,像我,一个性格极端者,很容易里面人物的举动,比如沙染和沙曦的性格转变,沙染高中装出的洒脱,对李思笃无法克制的爱,对生活虚无的无奈,沙曦的年纪小的纯洁,事故之后翻天覆地一样的变化,特别是为了一个真相自我的牺牲,这些都是极端者眼中是正常的现象,就像对待一个人,爱了就深深爱,无法释怀,恨了就刻骨铭心的恨,不会轻易消散。极端者之美,哈哈哈,这种行为只有在极端者眼中才是美的,因为做任何事都要做到极致,追求的是刻在灵魂中的痛快。

对生死的思考是很喜欢的部分,这应该是作者把近几年的思考赋予角色上的,因为在年轻时无法对生死看的那么透彻,记得在高中的时候,在一次班会上,一个人发言说,自己最怕的有一天死去,每天都在死的恐惧中,那时候普遍两种观点,一种是恐惧,另一种则是傻大姐傻大哥一样的迟钝,高中毕竟没有时间去思考。等到了大学,去逃避,去选择性忘记,我敢说很多人晚上失眠就是因为害怕第二天醒不过来,不知到了什么时候,年纪在增长,对死亡的态度也越来越清晰,从完完全全的恐惧到了只是偶尔 透到灵魂中的悲凉 与无奈。诸如这样的思考在文中很多地方,前部分有对原生家庭的悲剧,有非原生家庭的困境,后部分三十岁女人对生活、家庭、欲望的态度,这些都是作者在用故事来讲述的自己的人生观。

这本书是一本讲故事的书,两个家庭组成了新家庭,在磨合过程中,同龄的来自不同家庭的男孩女孩产生了情愫,之后因为发生了变故,最后没有走到一起,可是书中没有这么简单,在网文满天飞、肥皂文学充斥着社会带给人们越来越多的无聊和轻浮的社会中,需要更多的不同而深刻的文学。看这本书的结尾让我想到了一部电影《大象》,在普通的生活中积蓄了力量,然后突然爆发,带来惊人的效果,在读到350页左右的时候,我觉得这本书有点像一个回忆录,一个人将自己的一生中还存在于记忆中的故事加工染色在定型为文字,这样的文字很容易东一下西一下没有重点没有高潮,而高潮来得太过猛烈了,从350页之后,情节突然加速推进,很多信息不断出现,众多的铺垫之后堆砌的是一个巨浪滔天的高潮,一气呵成,掩卷之后心里是满的,觉得已经够了,也是激动不已的,因为复杂的情绪在不断的涌现,又不断的交织,不断的排斥,也许好的文学就是要这样吧。

书里面有很多元素,欲望、冲突、爱、恨、残忍、阴谋等等都是很重要的内容,作者用爱像划了一根火柴作为标题,爱串起了整个故事,而所有爱最后都化成了泡影,消失了,它闪亮耀眼,曾经将人不可遏制的拖到制造的光亮中,可是一闪而过,留下了一地鸡毛,只能任由时间冲刷爱留下的或甜或咸的感官痕迹,最后无法忘记的成了恨,为了不恨就要忘却,于是丢失了记忆,忘记了自己,将过去的自己死死的封闭起来。

其实爱也有排他性,特别是最爱。记得一次去大西北旅游,问一个驴友,你现在的老公是你一生最爱吗,她摇摇头,我觉得她但是很可怜,也许一辈子都活在无爱的世界中,至少这辈子自己会隐藏在一个角落中,这个角落的光亮会偶尔遮盖她,那就是她划了火柴的时刻,光亮过后的阴影中,现实与虚无的分别会很痛吧。

爱一个人,爱一辈子,其实是一场梦,也许是美梦,也许是噩梦,但梦终会醒来,或早或晚,或等到死亡来临时。

  《爱像划了一根火柴》读后感(七):这部作品就像一幅画,画的是破晓前后的大海

  《爱像划了一根火柴》作者陈飞白关于本作的十问十答。

八月初,我们出版了《爱像划了一根火柴》,这是我们出版的第一本“投稿”而来的书稿,出自一位之前从未在任何平台发表任何作品的新人作家之手。作品出版时,作者陈飞白曾撰文谈及自己的创作心路历程(详见:作者自述——审极端者之美:《爱像划了一根火柴》);如今,两个月已经过去,我们有幸再次邀请到陈老师,请她进一步谈一谈这部作品。

这一次,作者回答了十个问题,答得细致且真诚。我们相信,这份“答卷”也同这部作品一样值得一读。

还记得,二十多年前,云南人民出版社曾策划并出版过一套拉丁美洲文学丛书,都是些拉美成名作家的创作谈,其中有一本叫做《科塔萨尔论科塔萨尔》,至今印象都很深刻——相信许多读者都会好奇,当作家谈论起自己时,他们到底在谈论些什么。诚然,这个问题并无标准答案,但作家们乐意答,读者们也乐意看。而今,我们也为这个问题奉上了一份答案,只等您来读。

《爱像划了一根火柴》十问十答

一、请谈一谈《爱像划了一根火柴》的主要内容

这本书讲两个不完整的家庭拼合到一起,母亲离婚后带着姐妹俩,继父丧偶后带着儿子,五个人组成了一个新的家庭。大女儿和继弟年龄相当,十六七岁,生理和心理正走向成熟的阶段,两个家庭起初在一起融合的矛盾主要表现在这两个孩子相互抵触,两人在碰撞中互相影响。大女儿沙染是游泳方面的体育生,继弟李思笃的父亲力求强化儿子的身体和意志,平日里的教育、训练很严格,例如每年冬天要冬泳。李思笃也想强化自己,渐渐地,每天早上跟着沙染跑步,偶尔跟她去游泳,相互之间增进了了解。沙染也偶然间发现李思笃有抑郁症倾向,李思笃企图自杀时,被沙染救起,两人在江边暖棚中向对方敞开心灵。

两人在生活中开始相互关照。包括春节去李思笃老家,沙染被忽略,李思笃会注意她。李思笃滑雪腿摔伤,养伤阶段沙染一直搀他上学。双方父母矛盾激化时,二人会统一立场,用各自的办法缓解家庭矛盾。

两三年过去,当沙染意识到这种情感变得不同寻常时,她是躲避的,用各种方式消灭这种感觉,然而对方不是寻常关系,不是不想见就见不到的,是家庭成员,没处躲,所以说这本书是以爱情为主线的。

爱情的走向是主干,最外圈的框架是两起谋杀,心理暗示所导致。

使整个故事发生转折的是第一起谋杀。男主人公李思笃由二叔带着去俄罗斯伐木场考察,意外被砸伤住院,二叔采用语言暗示的方式,使李思笃的父亲着急,在赶来的高速路上遭遇车祸身亡。整个家庭破碎,剩下三个孩子,以后各有各的命运。

第二起谋杀是对第一起谋杀的报复,也是支撑本书的隐形的核心,爱情、亲情、人性以及命运,在这上面交汇。

二、市面上的小说,体育元素较少,请谈一谈这部小说为何会花大量笔墨在沙染做游泳运动员的经历上

首先,我希望把她塑造成一个比较“粗”的女孩,她身上的某些特质一定要跟我相反。我个人在上学阶段属于努力用功那一类,看起来比较静止。可人总会有反方向的构想,沙染的形象寄托了我的一点精神解放。

此外,她的形象一定得是有力量的。运动员可能看起来会比文科生显得有活力些,生命力会显得更加自然和直接,所以把她定位成了运动员。选择游泳,是因为相比其他体育运动,我个人对这个了解得更多一点。

之所以花大量笔墨,是因为游泳是前期支撑沙染的一条很重要的线,一条精神线。也可以看做铺垫和渲染,为什么她这么游,这么努力,谜底后来会揭开,她其实背负了另一个人的生命,得暗自努力,用书中她的话说,“以后不论遇到什么坎坷和磨难,我都有必须站起来的理由”。游泳这件事跨度比较长,却可以更深刻地反映出沙染的两面性格,她是表里不一的。外面一层,无所谓,想表现得洒脱,有点“粗”,有点“放”,而内心很有所谓,甚至是赤诚的。

尽管这么努力,可还是没能如愿,退役了。这也是很大一部分人都会遇到的问题——理想跟现实相矛盾。已经很努力了,出于主观和客观的种种原因,最后还是成不了,现实就压过来了。对于沙染,来自现实的打击,原生家庭破裂是第一次,游泳退役理想破灭是第二次。这条线收起来之后,就剩下了情感线。后来母亲车祸去世,她跟李思笃的感情线也断了。就是要看一看,当一个人生命里的东西一样样地失掉,相对真空状态下,她会处于怎样的状态,呈现怎么一番风景。

三、书出版后反馈如何?

书出版后接收到的反馈有一些,来自两部分人,一部分是熟人,一部分是陌生读者。由于是新人新作,熟人读者是占了一部分的。

熟人由于熟,很难撇清我跟这本书的关系,不自觉地会把我牵扯进去,在书里找我,找他们自己的影子,或者找我们共同认识的人的影子。陌生读者相比熟人,会有更理想的阅读角度,不认识作者,这本书只是感兴趣的类型,就只是单纯的阅读,反馈会真实些。来自很多陌生读者的反馈与我的创作预期几乎是符合的,有的写得很详细,很多,我在这不多说,挑几点我个人没想到的聊一聊。

有人读这本书的开头和结尾会感觉压抑,甚至说不出为什么,还有的心疼起我来了。其实我在创作的过程中并没感觉到压抑,大部分时候是舒服、释放的,我本人的精神状态也比较安乐,没刻意去写压抑,就是随心的表达,想写什么就写了,甚至感觉这本书其实写得比较“放”,尤其是前半部分。但自己觉得正常,在别人看来可能并不是。还有人觉得比较实,就是平时一些说不清楚的想法和感觉会在书中很多地方得到确定;有人说这本书写得苍凉又孤寂,写实比较多的同时,又让人出离现实,会比较舒服;有人觉得场景塑造很成功;有人还会觉得沙染身上有我的影子······有触动的点各种各样,甚至看着同一个问题,人的感觉也不一样。例如父母离异的部分,有人认为写得残酷,有人认为写得蛮冷静。有人认为沙染的生命绽放了,有人受不了这个结局,替这本书补了个圆满的“番外篇”。

反馈大部分是个人生活化的,也有一部分来自文学角度的、很棒的建议。所以近期我接收的外界信息比较多,需要分辨、整理。不过等到创作的时候,一个人应该也会是封闭的,写出来就是这样一个东西。同一本书,可能有的部分这个人喜欢,有的部分这个人不喜欢,也可能这个人喜欢的部分那个人不喜欢,都落到我身上,反而没法想太多。有人喜欢我就很开心,只能写给喜欢自己作品的这部分读者。

四、书中的人物是否有生活中的原型?书中的故事是否有您现实中的经历?

人物原型也是有的,多数呈碎片化,某个人身上可能有我身边某个人的一面。

亲身经历也是有的,但极少。一是李思笃滑雪摔伤骨裂前后的经历是以我自己的经历为原型的,我初中时曾骑自行车磕到石头上撞骨裂。沙染搀李思笃上学,骨裂后也有两个小伙伴搀我上学,冬天,上学时下着雪,路灯还亮,天还没亮,左一个右一个,架着我,我在中间能滑起来,甚至有点超现实,特美好,能感受到友谊的滋味。还有摩洛哥那边的见闻,送葬,包括夜宿撒哈拉,那种夜晚,那么大的一个地方,就几个人在一起,人跟人之间的感情会变得很近,接近于真善美。整体说来,真实经历比较少,我个人倾向于不把真实经历放在故事主干上。

摄影by书鬼

五、您最初创作这部作品时,是否想过自己会写出一部三十多万字的长篇小说?您是否尝试过短篇或其他类型的创作?

决定开始写的时候,脑子里下意识的是要写长篇,因为这个故事,短篇应该写不下来。我认为这本书跟二十万字上下的长篇相比没有太大区别,根据创作需要,完整了就好。

写长篇是受个人阅读结构影响,我读长篇小说占绝大部分,更喜欢有深厚的情感铺垫的作品,或者说更喜欢能更长时间在一个故事里投入情感,很享受能对一本书、一个故事产生感情的阅读体验,所以绝大多数时候是在读长篇。

也正是这种阅读习惯,影响了个人思维,也可以说是个人思维使自己选择读长篇,这些都影响了创作构想。想写的时候,往往就想写那样的故事,驱动力也是源自情感。所以长篇对我而言是比较能解决问题的文体,现阶段、相对来讲、长篇更能实现写作动机。

没有尝试过短篇或其他类型。有时候的确会出现灵感,涌出一些想法,我都会记下来。可能会有适合短篇,或者散文的想法,但由于没尝试过去写,就没形成其他的写作习惯,只是想着把这些涌现出来的想法往长篇里用。

以后若有机会,也许会去尝试其他文体。

六、请谈一谈您此前受到的文学影响,比方说,主要看哪方面的书,受哪些书的影响较大

我最初读的是金庸和梁羽生的武侠小说,小学初中那会儿跟小伙伴一起相互借着读,看得特起劲儿,最喜欢《天龙八部》,最热闹,当时看的是比较老的那种竖版的,繁体字就那会儿认识了不少,会觉得那种令人唏嘘的东西很有魅力,可能那时候开始会出现莫名的悲伤、感慨这类情绪,当时没意识,现在回想,应该是受里面的佛教、禅意、道教这些方面的影响,又美又悲伤。由于年龄小,又是最初接触的,我想自己肯定受到了很多潜移默化的影响。

长大后喜欢情感恢弘的作品,但是一本书里的情感往往比道理更能打动我。目前为止,按地域分,我受欧美的近现代文学的影响最大。

开始觉得有影响的,是《战争与和平》,这本书很大,几乎记不太清了,框架也很大,人物、故事线很多,为什么说这部作品的影响很大,就是读这本书之前跟之后相比,在文学感受、欣赏和审美方面的状态是有改变的。这部作品使我意识到框架、故事线、写法这类东西,我会开始有意识地揣摩,也就是说,看一本书的时候不单看内容了,还会不自觉去揣摩一些创作思维。

再就是毛姆的《月亮与六便士》,夏目漱石的《心》。把这两个放到一起说,因为它们的影响都是心灵方面,都对我造成过精神震颤,这类作品更能打动我。《月亮与六便士》,我把自己给带入了,觉着自己就是那个画家啊,一直在写啊,当然我做不到那么彻底,放弃不了工作和家庭,不敢让自己那么穷困潦倒,可是我心里有一部分是这样的,很多人都有一部分是这样的。很震撼,哦,原来这个也表现得出来啊,太有力量了。这两部作品让我感受到了双重魅力,一是精神魅力,二是写法。日本文学往往简练干净,有时候那种平淡到无聊的铺垫后,突然刮起一场飓风的感觉,极有美感,耐回味。

最后一本书,是余华的《活着》,余华的作品,是到目前为止我心里最理想的小说形态。一点也不造作,浑然一体。思想、情感、文字的最舒适的结合。我习惯性地边读边揣摩作者的创作思维,却发现看不到什么门路,无从下手。

七、您此前有过其他的文学尝试吗?写作过程中遇到过挫折或做过什么重大调整吗?

严格来说,我个人文学尝试的开始就是从意图写这个故事、表达这种情感开始,我是纯粹的情感驱动型。只是我从写不出来到写出来之间,做了一次漫长的个人写作方式的蹚路。

起初沾边儿的是文字,我上大学读的是文学院广告学专业,相比创意、设计等方面,我偏重的其实是文案。突然意识到自己在文字上有进步,是2007年做房地产文案那会儿,房地产文案比较抠字眼,总查字典,总在琢磨,有些深入思考了,在文字上钻了。这是文字。可要把这么一个故事写出来,借此表达这种情感,文字并不够。真正决定写了,写的过程中就卡住了,不止一次卡住,甚至为什么卡住也不知道,说白了就是写不出来。可能这个礼拜写的下个礼拜就推翻,或者写了几万字之后回头一看根本不行。在这种状态里持续了好几年,加上工作方面,所以那几年写作方面好像一点儿进步也没有,好像就白白过去了。

有一阵子上网搜“怎么才能写出来”。一搜发现,好多人也跟我一样,也是想写写不出来,当时具体看过哪些观点大部分已经记不确切了,但有一个印象很深刻,是讲“故事张力”,用故事推动故事,情节推动情节,在我理解就是故事里要藏有生命力,有可延展下去的基因。其实这可能是写作方法里很基本的东西,只是我不知道,也没有系统去学习,资料也没有找,就感觉这种学习好像会使写作变得没乐趣了,宁愿一直沉浸在盲目的写作乐趣里,尽管一直都写不出来。

现在回想,相信“非想非非想”。这么长的阶段里,我一直在做这件事,意识深层一定是有什么东西发生了变化。总的说来,我的尝试过程既没条理也没效率。

摄影by书鬼

八、请谈一谈东北的文化,环境以及您的个人经历对您创作这部小说的影响

提起东北,当前有许多很好的作品,反映经济衰退、国企改革、东北的失落,但我对这些的体会并不是很深,的确听说过,不过不是很近。有可能相比于沈阳,我生长的城市离那个时代的东北经济主战场还是比较远的,相对于都市感很强的大都市来说,伊春比较悠闲,自然感更重些。

我父母以前都在森林经营所上班,是属于林业城市的企业单位。我母亲属于很早下海的那一批,我还不记事,她就下海了,中学时我父亲也下海了。他们没优越过,自然更谈不上失落。所以我感受比较深的是另一个群体,他们拼搏、吃苦、赚钱,从底层往上奋斗。东北经济再倒退,也还是整体的一部分,是相对的倒退,可能走得很慢,但也在走,跟整体是一样的。所以说感受到的更多是“一心一意搞经济”这样的时代主题。

大家从这本书上也能发现,我讲的是人们对于财富、连同个人发展方面的追求。书中反映到这些的有几处,一是沙染的母亲跟父亲离婚,具体原因并没交代,但通过母亲的一些话和价值观可以了解到,根本原因是这位父亲的个性让他不会是这个时代的优势群体,而继父家这一族,三兄弟白手起家,办家具厂、做边贸,是底层人通过各自的方式要做一番事业。甚至连导致第一起谋杀的根本原因,也是人在经济方面、发展方面的角逐。

环境对于我创作方面的影响有两方面。一是这种忙碌的、奋斗的时代主题。另一个影响是来自家乡伊春。东北也好,故乡也好,只有离开后、才能从外面品出味道。感触最深的一次是刚上大学那年的国庆节,我从长春回到伊春,这是长大后第一次出远门那么久,很想家了。记得是一个晚上,天还没完全黑,下了长途汽车,第一脚踩到又酥又黄的落叶上,落叶下面是松针。路边全是落叶,那时长春还没几片,一脚踩下去,那种踏实感,像从空中回到大地。冷空气一下子灌进鼻腔,全身凉透了,就特别熟悉的那种冷,又熟悉又冷。伊春的那种感觉,它面向世人的美是在夏季,近年来游客不少,秋冬游客几乎就断了,就独属于伊春的人了。晴朗、黄得通透、又静又冷、五花山、森林环抱,冬天雾凇,冰雪冻结,离世界中心很远,沉寂很漫长。人又少,可能一条路上没几个人,有人也很悠闲。萧索、浪漫、酷寒,这种环境里人的内心世界会放得很大。

我个人不会专门去写社会主题和地域特色这类,相比这些,更愿意从自然、情感方面下笔。

九、请谈一谈作品里原生家庭对人的影响

原生家庭是一道封印,对人的影响贯穿一生,是精神自由的隐形障碍,是追求自我完善过程中需要突破的极重要的部分。

李思笃的原生家庭是不幸的,父亲家庭暴力、母亲抑郁,对他影响很大。书里讲“总是倾向于滑向不好的一端”,他默认的首先是不好的方面,包括:被父亲斥责后,思念母亲,离家出走,进而想自杀;由他而起的车祸发生后,他面对沙染首先是绝望;得知真相后决绝地复仇。他基本不会先争取积极的一面。

相反,即便原生家庭破裂,对沙曦的影响积极面却还是更多,父母离异后她也还是个甜美的小女孩,因为父母、姐姐都爱她、保护她。对她影响更多的是从小到大所在家庭的变迁:小学时父母离异;母亲再婚;中学时母亲出车祸去世;转学随父亲继母一起生活。一系列变故使她褪去了天真甜美,用她自己的话说,跟Vincent在一起其实是选择了堕落,那时候是想堕落。

现实生活中,看清楚并能克服原生家庭对自己的影响,是追求自我完善相当重要的一部分,也能在一定程度上让人实现自由。

十、如果用一种颜色,或一种形象的东西来形容这部小说,您会怎么形容?

一幅画,画的是破晓前后的大海。海水尚是黑色,暗潮汹涌。同时天上有光亮。

摄影by书鬼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