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见读后感1000字
《洞见》是一本由(美)罗伯特·赖特著作,读创 |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78.00元,页数:32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洞见》读后感(一):可以不写标题吗
在看这本书之前,对佛学和心理学是一个小白,所以很多东西不懂,听了熊逸佛学50讲的第一章,了解了一些概念之后,看起来顺畅多了。 看这本书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看山是山 我们是自然的产物,我们看到的感知到的环境就是我们目前生活的环境 看山不是山 你以为你权衡利弊做出的判断就是理性的吗? 你以为你客观的评价就真的客观吗? … 这本书很多说法颠覆了你曾经的认知,会让你觉得:原来是这样啊 看山还是山 我们看到了很多颠覆我们观念的东西,就像是打开了一个新世界的大门,觉得新奇的时候 醒木一敲,回归生活。 我们知道了一些“真相”,只是为了我们更好的生活,更容易获得幸福。是为我们服务的
最后,建议看这本书的时候,一边看一边回忆自己生活中的体验,会收获更多。
《洞见》读后感(二):为什么不用《为什么佛学是真的?》这个书名呢?
首先这是一本认真研究佛学的书,但那些喜欢看《人生就是放下》这类伪装成佛学的心灵鸡汤类图书的读者可能接受不了这本书。很多人标榜佛系,其实是为了表明自己早已看穿一切,洞见人间一切都不值得了。但这其实不是佛最开始的本意,一般人会觉得佛是消极的,所以假装看穿一切,不争不抢就是佛系。其实不是的。
佛是积极的。而且佛提供的方法论更是积极的。只是佛的流传过程,很多心法由于一般老百姓接受不了,所以被改得面目全非。所以,如果你内心强大,但同时对这个世界充满好奇,欣赏佛的金刚霹雳的一面,不妨可以看一下这本书。
至少按这本书里的一个说法,如果你真的修习了佛的方法论,不管你是入世还是出来,你都不会被任何强烈的情绪劫持。只有不被情感劫持,你才能面对人生真正的困难。
《洞见》读后感(三):什么是冥想??
在正念冥想的教学中特别指出,专注于呼吸并不只是为了体察呼吸。其目的在于稳定你的心绪,使大脑摆脱日常的关注点,使你能够以清晰、不疾不徐、相对镇定的方式观察正在发生的事情。而“正在发生的事情”尤指头脑中正在发生的事情。内心涌起各种情绪,例如悲伤、焦虑、烦躁、宽慰、喜悦,你要尝试换一种有利的角度去体验这些情绪,既不留恋好的,也不逃避坏的,而是直截了当地体验它们,观察它们。这种新的视角可以作为起点,见证你与自身情绪之间彻底、永久的改变;如果一切顺利的话,你就可以不再受情绪的奴役。
《富爸爸 穷爸爸》作者访谈:投资你自己 (中英字幕)
《洞见》读后感(四):佛学为什么是真的
本书从进化论、神经学、心理学等角度论证了佛学中“苦”“空”“无常”等概念的正确性,很有见地,可以为我们向当代信仰科学的众生传播佛法提供非常好的切入点。 但是作者对佛法的理解还是处在一个比较粗浅的层面,并且将很容易达到的一些冥想体验过分夸大,甚至对历史上是否有人开悟持怀疑态度。这就有很大的我慢心在里面。所以,本书不适合佛法初学者来看。除非你的正见已经坚固,能从书中萃取对你有用的知识。 不可否认,作者是发了菩提心的。他愿意通过传播佛法弱化全球的种族主义、意识形态对立、暴力冲突。他将其称为“元认知革命”——退一步,更多地去认识大脑的运转方式。通过培养冷静、清明的大脑,滋养智慧,这样就可以拯救地球。 这让我想到了梁漱溟先生对于全球走势的“三步走”构想。第一步,学习西方往前冲,求发展,追名逐欲。第二步,学习儒家中庸之道,原地踏步。第三步,学习佛家,后退一步,反闻闻自性。赖特的构想和第三步不谋而合,的确很具有智慧。 希望世界大同早日到来。因特纳雄奈尔一定会实现。
《洞见》读后感(五):评《洞见》
可以将本书理解为:从一个进化心理学家的角度理解佛教思想,或者说以进化心理学的理论来尝试阐述佛教思想。 按理说,从哲学过度到佛学是一个比较自然的过程。所以,以我看了这么多哲学书籍的读书经历来看,我这么晚才开始接触佛教书籍,其实是挺让人意外的。 可能我也看过很多科普书籍,所以对佛教书籍还有点抵触,认为没那么多理性。也许科学的终点是哲学,而哲学的终点是宗教。 书中几个例子让人印象深刻,尤其是关于“甜甜圈,路怒症和响尾蛇”三个幻觉的例子,看过这几个例子之后,让我决定把它的星级打到4星。 还有几个令我印象深刻的例子,比如“卡普格拉妄想症”,比如“爱迪生使用过的卷尺” 但是,后来我渐渐发现,我只能记得住书中的例子,书中的理念反而记不住。仔细回忆一下,书中的理念,其实都是佛学理念,比如“无我”,反过来想,假如我记住了这些理念,是不是我代表我接受佛教思想了?
十一泛舟湘湖,看到湘湖周边的风景,感觉也跟西湖边一样美,但是湘湖边的游人很少,不像西湖边那么人山人海,究其原因,大概就是湘湖不像西湖有那么多的文化内涵吧,这文化内涵,或许也就是书中所说的“本质”?是一种幻觉?
《洞见》读后感(六):主观思考
对抗情绪的最好办法就是承认其存在。
按照佛学的说法,“苦”是空的,很好奇那些悟道的人,在经历至亲去世或者说飞来横祸时,心里情绪是如何变化的呢,是长期的悟道带来的“见怪不怪?”,还是会有很短暂的情绪起伏呢?(假设有短暂起伏就不算真正的悟了道,那么这种对常人来说巨大的悲痛,在悟道之人身上不复存在,而悟道之人可从冥想中获取巨大的快乐。从这种结果角度来看,是不是非常的自私呢?长期的悟道修炼,悟了,其实就是最大强度的淡化了,甚至说“看透了”,“无视了”这种“苦”,这不也是欲求不满,不满足之前常人的那个被情绪影响的状态吗)
有一个小小的反问,自己也一直在思考“为什么要抗拒苦呢?“酸甜苦辣,人间百味”,不知佛学对这句话怎么看待。
过程中,受益匪浅最多的点是“腐肉”,这有点像立场角度的说法,想起李诞所说的“左手,右手这俩东西其实是一样的”。
“色即是空”用有色眼镜来解释太棒了,通俗易懂,“色”其实就算是每个人主观世界的一种“偏见”,和真实客观世界有可能大相径庭,“色”会影响我们对真实世界的体验和判断。(你看到的世界其实就是你内心的折射)
对于作者描述的“冥想后的快乐”,自己本身还是非常想体验,很好奇!
《洞见》读后感(七):佛学入门
这本书有很多人推荐,但我个人认为有些过誉,当然我不是说它不好,这本书本身还是不错的(但翻译很烂)。 首先书名有点“标题党”,英文原名叫《为什么佛学是真的》,明白这点其实很重要。“真”是个微妙的词,作者其实更想表达的是“合理的”,“有道理、说得通的”。虽说用的是Buddhism,但其实书中主要讲的是西方人眼中的佛教,并且只是其中极少一部分(如冥想、内观),他不知道的或者没法论证的并未涉及。其实我是想说他的标题取得太大了点。 书中有一句话值得注意,那就是“西方对佛教最普遍的两种理解——无神论、以冥想为核心——是错误的;大多数亚洲佛教徒信仰神明,但不信唯一的创世神,而且他们也不冥想。”这句话其实有问题,亚洲佛教徒非常注重“禅修”,这和冥想不一样,但是道理是类似的。禅修是日常修行中相当重要的一部分。 作者是一位进化心理学家,他从自己专业的角度,结合自己冥想的经验,试图以“科学”的方式向作者解释佛学中的概念,比如“虚幻”、“我”、“空”、“涅槃”等。 比如关于“我”,我们是自然选择造就的动物,自然选择并不关心“我”这个个体,而是只关心基因的延续,所以预先植入了某些倾向性,而这并不受“我”控制。很多时候,我们以为是自己做的决定其实并不是,我们总带着自己的主观思想去评价这个世界。我们应该把观察与评价分离开,这样才能更清晰地认识这个世界,认识自己,才不会被误导。 作者的结论是,信仰的终极意义在于引导人们的行为,成为什么样的人。而佛教—印度教都是可以引导人们向善的。 最后说一下这本书翻译的太烂了(这是本人第一次吐槽翻译)。
《洞见》读后感(八):跳出属于自己的井
坐在办公室,宁静的下午。 这本书很久以前就买了,断断续续的看了一些 。但是看这一类的书真的是颇费脑子。
我们的人生有时候真的是太过单一,读书,工作,养孩子。有时候很想跳出这怪圈去看看。放空自己。最近几天偶有空闲 看了几篇新疆游记。 很是感慨照片另外一侧像是另外一个世界一样。有时候人就是容易有一种错觉,觉得换个环境,换个地方就能免去现有的烦恼。 最近很火的藏族小伙子,为什么火,跟多的是大家对这种无忧无虑生活的一种向往。 但是其实生活在哪里都是一样的。有人的地方就与江湖,有人的地方就与烦恼。就算换一个地方也是一样地。因为做不到洞见一切。 所以大隐隐于市的人才是最厉害的。知道这个世界最真实的一面,但是依旧能按照自己的节奏生活。
如果小时候就知道长大后的生活是这样子的,会不会就变得没有那么期待长大后的生活。 生活中的我们都是裹挟在茫茫人流中匆匆前进。在这个过程中停下来,看一看,想一想,什么是自己真正想要的,也想有的东西就释然了。
生活有太多种可能了。 现在我常常想,如果当初没有来到这个城市,生活会是什么样子的,会不会少一些烦恼。 会不会开心一些。 仔细想想还真的是烦恼无处不在,不管你喧杂了那条路。
人到中年的好处是不似年轻时候那么的不羁,慢慢开始思考浮华背后的本质。我可能会选择,跳出属于自己的井,看一看然后再回到原来的世界。
《洞见》读后感(九):你在做什么
记忆中的每一件事,仿佛都有一条线,连向一个情绪的箱子。每当你回忆起一件事情,你主要是想把这件事情后面的箱子里面的情绪,重新拿出来再体验了一遍,就好像播放一个情绪的录像带。 在这个过程中,具体的事情其实是不重要的。你会发现,同一个箱子,可以关联到好几件事情上面去。任何一件事情,都能促发你打开这个箱子,然后播放里面的情绪。 由于某种原因,关联到同一个箱子的这些事情中间,有一件事情被你认为是导致这些情绪的原因。于是,你每次想到这件事情,都会打开这个箱子;每次这个箱子被打开,哪怕是因为其他的事情,你也会想到这件事情。如此循环,你永远迈不过这个坎,只要一有机会就会回到这个循环,一遍一遍重复体验这些情绪,直到认为它就是你的一部分,一直活在记忆中。 但是你有没有想过,这些箱子可能一直都在,只是你没有留意到。那件你认为是罪魁祸首的事情,可能只是刚好触发你打开了它,让你注意到它而已。 从这个角度来看,遇到这件事情反而是一种运气。 再进一步,你有没有想过,这些箱子为什么存在,是谁放在那里的。当你不知道它们是怎么出现的,你怎么知道它们是真的还是假的?怎么知道它们跟你是什么关系? 你怎么知道情绪是可信的? 如果有的情绪是自然进化来的。比如,恐惧让动物远离危险,我们感到恐惧的时候,通常有两种反映:要么打、要么逃。在远古满大街毒蛇的时候,这是合理的。但在现在这个糖比蛇更危险的社会,我们感到恐惧的时候,更合理的做法应该是,不打也不逃,就是停下来,认真看清楚现在你恐惧的到底是什么。 我想,要打破这个事件-情绪的循环,你需要在循环进行的中间停一下,问自己:我现在到底在做什么?为什么我要这样做? 语言是把网状思维转化成线性的过程。网状思维骗了你,思维的线性形式可能比较诚实。
《洞见》读后感(十):《洞见》本质
《洞见》有一章的内容,对事物“本质”是这样定义的,它说我们对外界的感知是一个积极的过程,包含了大量我们无法察觉的加工,通常是围绕原始的感官数据建立一套理论,然后把这套理论当成事物的本质,因此这种“本质”是我们额外添加上去的、带有明显情感元素的东西,并非事物自身与生俱来的“本质”。但我男朋友是个笨蛋,根本看不懂这段内容,于是,我用我的一种解释,给他讲通了,本书对于本质的看法:
我们之所以能看到世界的五彩斑斓,是因为物质对光的反射原理。当阳光普照万物,从物体反射出来的光线,便进入我们的眼睛,于是,我们感受到了光明和色彩。其实,颜色及颜色的划分只是人定义出的一种概念,物体本身并不呈现任何颜色。颜色感不过是人类眼睛中的视锥细胞受到光的刺激后,将光能转化成神经冲动,呈现在我们大脑内的感觉状态,也就是说,颜色只是大脑划分出的一种感应形式,颜色并不会脱离开大脑而独立存在。因此,万物的颜色,不过是大脑对于“感觉”的处理结果,而且,由于其他动物跟人类的眼神经细胞构造并不相同,因而呈现出的感觉状态也并不相同,人类视网膜拥有红、绿、蓝三种视锥细胞,而猫的视网膜却只有绿和蓝两种视锥细胞,所以猫眼中万物的颜色,一定比人眼中的颜色要单调很多,但某些鸟类则拥有四种视锥细胞,而我们这种三种视锥细胞的动物,就怎么都无法想象出鸟类视觉中的这个世界,究竟是怎样的绚丽多彩。但人类和鸟类所看到的世界,可是同一个世界。那么,到底是人眼中的万物景象是真实的呢,还是鸟类眼中的万物景象是真实的呢? 人们常说“眼见为实”,事实上,眼见的也不是事物真实的本质呈现。或许,真实的世界,根本是无法用眼睛这种器官所能感受的。而一切以人脑维度所探寻出的事物本质,都不是事物的本质,因此,你的脸,你的身体,你的头发,你家乡的山,小河和天空的云朵,其实都不是你所看到那的样子。想想,是不是细思极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