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大民:王志纲话说中国人》读后感精选
《大国大民:王志纲话说中国人》是一本由王志纲著作,国际文化出版公司出版的400图书,本书定价:平装,页数:2020-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大国大民:王志纲话说中国人》读后感(一):读懂地域文化印记下的中国
解开这个超级大国的密码,就藏在这三十四个省(市、区)里。因东西、南北跨度之大,各地区文化各异,几乎每个中国人,都被独特的地域文化烙下深深的印记。1840年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的国门,百年来社会、经济、科技飞速发展,各个地区沉浮闪现,如同万里黄河,历经九曲十八弯,在壶口爆发,奔腾直下三千尺,虽携泥裹沙,浑浊不堪,但有着力拔万钧之气概。
无论是文化大省的陕西、兴衰成败的山西还是中国胎记的河南、百年风流的湖南,无论是丹田湖北还是阴阳巴蜀、每个地区都在各自的时空里传承着、表达着,你追我赶不断拉动着中国这部火车往前,中国的发展,可以比喻为一个张开的弓,从上海到广东沿海地区是弓,长江一线的各个城市组成了这根利箭,如今箭已上弦,弓已拉开,火车已经滚滚驶来,历史无法阻挡,我们终会走向大国崛起的未来。
《大国大民:王志纲话说中国人》读后感(二):《大国大民》:回顾历史,是为了更好的向前!
中国其实不是一个国家,而是一种伪装成国家的文明。——白鲁恂 从秦朝汉武到现在的21世纪,中国算得上是历史最悠久的国家之一。在你的印象里,中国是什么样子的?人口重多,地大物博,还是各地丰富的美食?又或者说悠久的文化历史,还是对于外国人而言难学的中国话,中国在众多国家之间,绝对算得上是一个有趣的国家。 当然也算得上是一个有潜力的国家,对于中国的描述,林语堂先生写出了著名的《吾国与吾民》,王志纲则写出了这本《大国大民》,那么今天就来聊一聊我对这本《大国大民》的一些理解和观点: 1、一方美食养一方人! 在北京的大清早,人和人见面都会说一句,吃了吗?您内。中国地大物博,每一个省份的一日三餐都是不同的。每个省份里,人们的脾气和秉性,都藏在他们的一日三餐里,藏在他们每家每户的饭桌上。 在中国不同的省份有不同的美食,王志纲在这本《大国大民》根据不同的省份,描写了与省份最契合的美食。比如浙江的沃面,家常沃面的做法比较简单,把吃上的菜和汤煮面条,然后再用淀粉制成糊面。而浙江的地域文化也像这碗沃面一样,无论是山水湖泊还是丝绸,茶叶,以及细腻美味的特色吃食,都像沃面一样稳稳的存在浙江这个大碗里。 2、地域不同,规划要踏实接地气! 在这本《大国大民》里,作者王志纲一共介绍了中国地域里的13个省份以及大湾区的发展历史,还讲述了各个省份之间的优点和缺点,比如:潮汕这个省份,提起潮汕你一定会想起潮汕有很多地道的美食。在读完这本《大国大民》后,我了解到潮汕人民,有着很强的宗族意识和帮派文化,他们非常善于抱团取暖,并且头脑灵活,善于经商。 对于江西这个省份,作者王志纲除了告诉读者格局的重要性之外,言语里充满了对江西,没有把握住格局的惋惜之情。无论是省份规划,还是城镇规划,最重要的是了解实际情况,制定出最适合的发展方案,切不可浮躁进取。 3、个人对于这本书的评价! 这本《大国大民》并没有详细的解说每一个省份的发展历史,却通过大约14个省份,让读者了解到,在同一时期,不同省份人们的抉择和改变,进步和成长。 中国的经济和科技的发展,统统变成简洁的文字一幕幕的呈现在读者的眼前,这本书对于了解中国近代的发展具有很好的科普作用,喜欢历史的读者,可以自己仔细阅读一下这本《大国大民》。
《大国大民:王志纲话说中国人》读后感(三):大国大民:祖国江山的历史
看完了大国大民,让我作为一个理科生对祖国有了更全面的了解,感叹中国的伟大。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以及抗击新冠病毒期间展现出的中国之速度,无不令我对身为中华儿女而骄傲自豪! 作为一个理科生,当然对历史不怎么感兴趣,但对于自己所关注的地区,就会想要去了解它。而作为一个潮汕人,对于里面讲述关于潮汕的历史,因此也颇感兴趣。接下来来讲讲里面的内容,虽然作者对于潮汕的评价有褒有贬,但这也是事实、很客观。但里面有个误解,就是汕尾并非是属于潮汕地区。 还有就是为什么汕头作为经济特区,经济状况却仍不是很景气?里面道出了重要原因,就是大部分潮汕人都跑去了深圳广州等发达地区发展,因为有经商的头脑,知道在发达的地区发展会比在本地好,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本地的普遍特征就是低收入高消费,这也是大多数人选择离开本地发展的原因之一。 但我很不认同作者将官商勾结作为汕头的代名词。或许有过官商勾结,但这并不是地区的问题,而是小部分人的问题。还有说潮汕人的两个特点,说“明火执仗,胆子极大”,个人觉得有点存在贬义潮汕人的意思,并不是所有潮汕人都是这样的人,所以请作者要评价的时候注意不要以偏概全。并不是我们只听得进赞美的话而听不进批评的话,而是你拉下了所有潮汕人;再者,时代变迁,一切都在悄悄变好,所以我不希望在新时代仍有人这样看待潮汕。 对于里面的讲述潮汕美食,是我最骄傲的一处。潮汕的美食真的是数不胜数,例如有肠粉,粿条,牛肉丸等等,对于食材的加工真是做到极致,看来作者了解得不少。 再说说整本书整体的评价吧,我觉得这本书可以说是地区的百科,书中对每个地区都了解得很深,也不乏真实性,对各个地区都做出了客观的评价,也让作为后代的我们更能直接地了解它们的历史,最后还要感谢作者的辛苦付出! 每个地区都有它们的独特之处,但它们也有共同之处,那就是它们都是伟大祖国庇护下的孩子,历史见证了它们的周遭,也见证他们的蜕变,往后的日子里,还需要我们一起见证。
《大国大民:王志纲话说中国人》读后感(四):王志纲话说中国人!
《大国大民:王志纲话说中国人》从书名来看,会觉得里面是很高深的内容。而往往一涉入学术研究性的作品,对于普通读者来说,要将精力投入书里,不论是注意力还是理解上都是有难度的。这本《大国大民》从另一个角度向世人介绍了一个大时代的中国文化和地域人文风情。
对于此书的作者来说,他们这个年龄段的人所经历的就是一部清清楚楚中国发展史的记录片。他们亲身去经历了,亲眼见证了。从最初的温饱不足到现在各种食物自由选择,从底层农民从田间走向工厂车间,再到现在成为现代化工人,不仅养活了自己,提高了家人的生活质量,也为后代教育创造了条件。现代的中国不论是发展上还是国际地位虽然已经取得了一定成就,但绝大部分中国依然保持着对知识的渴求,对社会公平、美好生活的追求。每个人在中国这片土地上都拥有着自己的位置,实现着自己的价值,以一个个积极向上的个体在推动着社会的发展进步,也在成就着大家。
在书里,作者谈到了悠久的中国历史,也提到了一些富有特色的地方。在介绍一些地方的时候,它在中国地图上只是某一个角落,却也很能整个华夏风貌的体现,让人在看书的时候很有认同感。我们生活的这片土地从来都不是完美的,但这几十年来人们或许在变老,中国却是在越来越好。除了国内的一些情况,作者也将国际、国外的一些情况与本国进行了比较理性的比较分析。在这一行行文字里可以看到作者在为国家政策上的优势、社会发展取得的成就感到自豪。这其实对于读者来说是有助于增加大家自我认同感,调动大家对未来生活积极性的。
对国家的感情尤如对家的热爱。认识它的不足,接受它所欠缺的,然后努力去改变、创造,拥抱它的美好。大国、大民,中国省份多,地大民多,在食物上造就了难以计算的吃法。这些饮食不仅味好也健康,而书中的这些吃食不仅拉进了读者与书的距离,也是中国文化的一种强势宣传。要知道《舌尖上的中国》不仅吸引眼球还吸引胃。 一直觉得,用心去看、去研究这片土地的人一定是拥有大爱的。中国人有国民性,有地域文化性格,也把“求同存异”几个字体现到了极致!这是本干货满满的书,内容题材上很丰富,就像这个国家一样很有包容性。
《大国大民:王志纲话说中国人》读后感(五):嬉笑怒骂的中国人
借林语堂《吾国与吾民》之大旗,宣传王志纲《大国大民》,完全是市场销售的把戏,引起网络一片骂声。不过,对于公正客观的读者,是从来不会被这种扯大旗作虎皮的行为买账的,他的心中,只有书好不好看,看不看得懂。
说真的,我只是一名阅读爱好者,无意于对市场销售中若干不规范行为作出评价,仅就此书所展示的五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确实与林语堂有了天壤之别,换句话说,这书适合作为预备读物,在读完此书后再读《吾国与吾民》,或许感觉能好一些,就好像过惯了穷日子,偶尔吃点肉鱼,感觉美滋滋,相反就会发现《大国大民》是一种浪费阅读时间与精力的行为。
人,无论是中国人,还是西方人,都有自己的文化。文化看不见、摸不着,但我们切实感受到。不过,在感受之前,更多的是道听途说,比如说山东人爱称大哥,爱喝酒,但你真的在山东生活,就发现民风不再,这里也是很是以经济建设为主要工作的,并不是酒里来酒里去,规则代替了义气,一方面说是时代的进步,另一方面也是地域的融合。不是说,过去的民风淳朴不好,只是说我们这个时代变化得太快,快得足以让我们忘记过去、放弃传统。
没有辛酸的批判,就没有正确的认知。王志纲认为大国与大民不是一回事,此书意在启迪读者认知,从大国到大民是一段历程。不过,在全球化或许有些停滞的当下,大国与大民更应该是统一的,而不是对立的。命运从来不是指一个人、一群人或者某一居住区域的人,而是指全球范围、至少也是全国范围的,所谓的命运共同体,无论多么强调,都无可厚非。 不同省域的读者一定会从自己出生地的那章节读起。因为他想通过文字的叙述,合并同类项,感受一下读者是否真的有墨水。不过,很令我失望的是,即使对我出生地的描写,也是有些空洞乏味。历史上,可能我的出生地是那种印象,但是从我成长的几十年来看,王志纲写的很有通用性,换作别的省域也是适用的。 王志纲自嗨时,难免失去了公正的评判。陕西、山西不能因为经济暂时落后了,就提及他辉煌的过去,相反,正是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经济落后只是一个方面,不能代表社会的方方面面。王志纲是否去过大西北,读者暂且不知,只是他多少想为那些没有去过的读者呈献一些陈规固见。
《大国大民:王志纲话说中国人》读后感(六):豆豉粑里贵州魂,一碗老汤里的陕西路,这书中一方水土朝气又鲜活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历万端事,阅万般人。智纲智库的创始人王志纲老师的人生经历颇为丰富,而站在历览山河,感受市井的人生之路,他结合自己不断的观察、实践和思考,写成了《大国大民》一书,让我们看到了一方水土中的千万人家。王志纲老师的解读深入且真诚,同样一方水土,却足以让我们感受到热血沸腾的朝气,和鲜活的生活味。
豆豉粑里的贵州魂
也许你没吃过“老干妈”,你也一定听说过“老干妈”这3个字,凭一己之力走天涯的“老干妈”,惊雷般炸出四海皆知的名气,成功跻身高档的西餐厅,成为独一无二的一道风味。 被调侃“天无三日晴,地无三尺平”的贵州,实则和西方的贵族气质不谋而合,连香奈儿夫人居住过的托斯卡纳,那据说来自古罗马的晒醋工艺,也和赤水河畔的传统做法默契相同。 以“老干妈”为代表的贵州油辣椒,秘密在于豆豉粑。取材于常见的天然食材黄豆,经过蒸煮、发酵、烤干、日晒等多道复杂工序制作而成的豆豉粑,于烈火烹油之后,有着方圆一华里都闻得见的香韵。
王志纲老师觉得这就犹如贵州的魂:咫尺神秘,稀奇古怪。 关山万重,千沟万壑,使贵州与外面的世界有着遥远的距离,但王志纲老师却认为,耕读渔樵原汁原味的淳朴生活,也不失为贵州的特色;具有地域色彩,充满神秘的民俗风情,也可以成为贵州的名片。 就如那香飘万里的豆豉粑,贵州也能走出一条与众不同的发展之路。
一碗老汤里的陕西路
说到陕西的美食,大部分人第一时间想到的可能是名满天下的肉夹馍,或者是让人津津乐道的羊肉泡馍,而让王志纲老师回味无穷的,却是老街破门楼下一家简陋的水盆羊肉。 有多好吃?是吸引食客云集,想起那鲜汤嫩肉都忍不住要流口水的美味。为啥好吃?是因为一锅熬了数百年,连逃难时都舍不得丢掉的羊肉老汤。 岁月似乎也浓缩进汤汁中,以至于成了唇齿间的念念不忘。而王志纲老师于这碗老汤,也看到了陕西的影子。 是“郁郁乎文哉”的周礼,沿着千年的时光而来,带着款款的规矩而至,虽悠远却依然有借鉴的意义。是“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的唐风,长安熙熙攘攘的东市和西市,衍生出来了“买东西”这个日常生活用语。大诗人李白酒酣之际挥毫泼墨写就的人间金句,也在此口耳相传,成了人尽皆知的神来之笔。 陕西有浓厚的文化历史底蕴,就恰如那一锅老汤,一舀一勺皆入味,足以滋润和孕育整座城池。王志纲老师觉得这也是陕西发展的出口,有惊鸿一瞥的震撼,也有厚积薄发的力量。
《大国大民:王志纲话说中国人》读后感(七):各自有各自的不同看法
《大国人民•王志刚话说中国人》这本书的外壳看起来就会给人一种非常神圣的感觉,哈哈,开玩笑啦。 这本书的目录非常奇特,要不是我朋友提醒目录在中间,我估计像我这种不按顺序看书的人,找不到目录的。就再找不到目录的情况下,我就看了我们家乡地区作者对其的评价与看法。 第一章是写陕西西安我想大家看到这个地区,也就会想到秦始皇但是大家可能对秦始皇的了解只存在于暴政但是对其他的方面都不够了解作者对秦始皇除了暴政以外的各方面都进行的描述。也让我们了解了一代秦朝的发展。各种名词的来历,文章的沟通交流与外来的文化交流。不得不否认的事情是在历史上留下了非常珍贵的遗产。谁也没想到?如若不是秦始皇铸造长城抵御了外来的侵略,使得这个朝代能够更加繁荣发展。而长城到现如今成为人们每个年轻人必爬之城。不到长城非好汉。
这本书对于历史的讲解都非常的详细,讲述了一些词的来源和诗人的产生。总而言之,对历史描写的这些方面都比较的客观。建议历史不大好的同学可以对这本书加以参考,很多历史上没有讲得特别详细的事情这本书也有提到。
但是人写的东西都带有主观性,每个人写一个地区的看法的时候,都带有自己主观的看法。毕竟很多地区,在其他不了解这个地区的人眼中,总是会产生比较不好的看法。就好比新闻总是报道某些地区总是发生某些事情,人们对那个地区就抱有特别强的主观性,认为那个地区不好,但是事实是否是那样子的?是否有人会去考核?很多人在很多事情总是会带着主观性。所以我觉得作者在写某一些地区的时候,抱有一定的自己的主观色彩。要说是“偏见”也不大准确。书中对某一些地区的描写带有主观性较强,虽然有些地区的确存在着这样和那样的问题,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那个地区也会随之而改变,所有的一切并非一成不变的,当然我自己写的看的都有自己的想法,也抱有自己的主观色彩。每个人站的立场和思考的角度不同,就会产生不同的选择和看法。所以当我和作者的对某一些地区看法发生冲突时,我选择站在与作者同一的方向去思考,是否这个问题真的存在?当然,我也不放弃自己对某个地区的看法,这里的看法是指好的方面。我对我们整个国家的地区都包含着热情和喜欢。就正如作者所说的,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每个地区都各有其特殊性,民族风俗习惯也各有所不同,但我们并不能因此而片面的去否定他们。所以如果想要真正的了解某一个地区,在看到作者对地区的看法的时候,也希望大家能够上网络,寻找不同的看法,更加全面的理性对待地区的不同。要更加理性的看待。
《大国大民:王志纲话说中国人》读后感(八):梦回唐朝——读《大国大民:王志纲话说中国人》有感
14个地区,14种底蕴和文化,14种情怀和为人处世,从古到今,从实践上升为理论,一步一步梳理出14类社会发展分析脉络,一位对社会经济有重大影响力的市场化民间学者王志纲,身怀忧国忧民之心、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为中国的稳步发展进行了很好的反思,并提出了切实可行的行动方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注入强烈的自我动力。梦想不会遥远,正如唐朝乐队的歌曲《梦回唐朝》一般,开元盛世令人神往,风……吹不散长恨,花……染不透乡愁,雪……映不出山河,月……圆不了古梦,当前的我们存在更多嘴炮部队——分析别人头头是道,而对于自我的认知一片狂妄,愿这股清凉之风为烦躁的时下带来更多的启示。
实践出真知。其他地方我不知道王老师说的对不对,大体应该不差,作者以前是个记者,行走多个省份,接触到不同阶层的人,掌握不少基层实际,从其所行、所见、所谈等都可以看出作者的第一手感知。比如《山东到底错过了什么?》一文,山东目前虽然实力仍在前列,但存在着与前面越来越远,与后面越来越近的距离,山东的魂在于“认大哥”,看似不恰当,但却是最合理的解释,这也就说明为什么山东的很多地方都在吃老本,改革创新这个旗帜没有打出来的原因。山东以前的重工业很多,每个地市都有“带头大哥”,每个县区又有小辈大哥,辐射带动作用相当明显,但现在有的重工业成为了负担,压缩一点影响全局。也许我们只是等待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能够一步步变好,但是我们真的会被超越,因为时间不等山东人,尤其当下经济低迷,市场环境较弱,越基层的人身上背负重重的贝壳,谈何发展呢?没有人敢改变、会改变,这在重工业发展期是好事,但现在已经落伍了。
忠言逆耳利于行。古语云:“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意思是形容应该虚心接受别人的意见和批评或教育人们要勇于接受批评。良药多数是带苦味的,却有利于治病;而教人从善的语言多数是不太动听的,但有利于人们改正缺点。然而,忠言还要敢说,人们只敢私下发发牢骚,却不敢当面表达,因为现在的人们宁愿少一事也不愿意多管一件事,认为如果管了,自己不会交好运,甚至还可能收到牵连。走在光明的大道上,不可能步步都是对的,在错误面前也需要人们勇敢地指出来,尤其是专家学者,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把握方向,走的更稳。 《吾国与吾民》之所以能成为经典,说的就是发现自身的缺点比发现自己的优点要难得多。
《大国大民:王志纲话说中国人》读后感(九):王志纲先生眼里的中国人
这是一本讲中国人的书。但更确切的讲这是本讲中国个地域文化和未来发展方向的书。
作者王志纲,智纲智库创始人。也许有些人不知道此为何人,这又是个做什么的企业,那我就简单介绍下王志纲1955年贵州生人,做过记者,拍过纪录片,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曾多次参与地方与对外市场的转型探索,可说“老江湖”一个。此后创办自己的工作室智纲智库,根据自己多年在地方改革的经验为企业与政府发展出谋划策)号称企业家与地方政府的智囊。(只因为这是我读他的第一本书,此人究竟有多大能力不得而知,反正资料是这么说的。)
从1994年王志纲先生创办智纲智库开始到如今已有二十余年,在这期间王志纲先生可说行遍了中国的大江南北,山河湖海,看尽了祖国大好河山,据传言王志纲一年坐飞机不下150次,打高尔夫200多场,饭局不下300顿,可说走遍了海内外对社会的个个阶层、三教九流,各个地方的历史、人文、社会风土人情都有自己独到洞察与见解,并融入到自己为某些地方单位与政府组织的可执行战略结局方案上,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可说在王志纲成为策划人之后,接触的成百上千的企业与区域政府,更与无数的高官巨商打过交道,看过了太多人的成败得失,也见证了很多不为人知的故事和人性善恶。对于咱们普通人来说,王志纲的这份履历说有多独特就有多独特,所以很多人都希望他多年的经历谈谈(或许是他也想说说。)所以从2019年开始,王志纲先生先后在网上发表了数十篇关于他在各地考察时所写的地域文化的文章。收到网友们的追捧每篇文章阅读量几乎都不少于20万次,并且每次都好评如潮,网友们都争先想让王志纲先生为自己家乡撰文。之后又因国际文化出版邀约,将发表过比较出彩的十四篇文章精修集结出版。
《大国大民|王志纲话说中国人》可说浓缩了王志纲先生几十年在中华大地上“跑东跑西”在各界“名人”陪同下对地域的深刻观察,在书中所摄取的每一个观点都真实的反应出王志纲先生个人对历史、文化、时局以及人性的独到的洞察与思考,在书中王志纲先生按照中华文明在地域中的发展顺序依次展开从黄河流域写到长江流域,从十万大山写到松花江上,笔墨所至风趣幽默,金句频出,可谓篇篇精品。而在本书的内页中有这么一句话“《吾国与吾民》让外国人读懂中国人《大国大民》让中国人读懂中国人。”我想这也是这本书的魅力所在。试问一个自比林语堂的比肩的作者你难道没有兴趣看看吗?
《大国大民:王志纲话说中国人》读后感(十):《大国大民》——话的是国,讲的是民
《大国大民》是为数不多让我期待的书籍,就像书封上所说的那样:时隔八十多年,继林语堂《吾国与吾民》之后,又一部写透中国国民性的力作。至于其他人是如何看待这本书的就见仁见智了,好与不好都在于自己能否在书中找到喜欢的点,就像华夏五千文明史上的历任帝王一样,不是每个人都喜欢秦始皇,也不是每个人都讨厌武则天。
对《大国大民》期待值高不外乎以下几个原因:1、《吾国与吾民》让外国人读懂中国人,《大国大民》让中国人读懂中国人;2、二十多年来,作为中国本土战略咨询的开创者和领军人物、对中国社会经济有重大影响的民间学者与意见领袖、企业家与地方政府的智囊,王志纲以其独特的视角来诠释中国本土文化、独特的地域文明、中国人复杂的国民性与中国的前途与命运。3、话的是国,讲的是民,华夏五千年的文化遗留至今已然成为我们值得研究与探讨的瑰宝,而《大国大民》讲的恰恰是千年文明遗留下的各地独特的异域风情与文化传承。
我们都知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地域之间的差异造就了人文的差异,记得以前谈到文化差异的时候都会以长江为界限,我们常常听到地域分类的便是长江以南、长江以北。王志纲在本书中为我们讲述了中国在数千年间特色各异的几个重点区域,如在中华文明上半场上占据主要舞台的陕西;作为中西方文化融合纽带的山西;“孔孟之道”和“水浒遗风”表现颇浓的山东;标志着中华辉煌盛世的河南;曾经无比辉煌而今落寞的安徽;备受上帝钟爱的浙江;身处格局之中却又难敌时局错位的江西;颠覆“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湖南;号称中国丹田的湖北;造化天成的巴蜀双城记;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天翻地覆,王车易位的贵州;敢爱敢恨、敢作敢当、率性而为的东北;地域文化气息最浓的潮汕;前世今生、艰难突围与新生的大湾区。
不论是从历史角度,还是从人文角度,亦或是地域角度,我们都会从这一本《大国大民》中看到中华上下五千年文明史的长河中遗留下来的文化瑰宝,而以身为城市规划以及地域开发的专家眼中,如何能做到更好地利用地域文明来构建一个更加和谐的社会,需要这些专家借鉴历史,顺应潮流来完成各地域对文化的传承,而后在此基础上进行规划。
在中国这片辽阔的土地上,每一方水土均有其独特的气场,几乎每一个中国人,也都被打上了独特的地域文化印记。中国的前途与命运,中国人复杂的国民性,也都隐藏在这一方水土中。读中国,就是拨开迷雾,去摹画一方水土背后的文明轮廓和脉络的过程。